走进计算机春天的四位福建人
此文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回顾60年前“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的第一批计算机的青年参与者。
电子计算机是上世纪中叶出现的崭新的事业,虽然农业时代的中国没有人参与到计算机的发明,但是中国不失时机的参与了计算机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在功勋科学家带领下,一批年轻人参与到计算机的队伍中来。
在那人才匮乏的时代,从相关专业中汇集起来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教师、工程师与优秀的技术工人,其中一多半科学家都来自长江三角洲或再扩大到杭嘉湖平原。拙以为,对人才资源的解析是中国计算机历史中值得研究和大书一笔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内容。
走出大山的四位学子
福建省的第一代计算机人吸引着我的目光,高庆狮、陈福接、陈火旺,康金章四位院士、研究员和教授,高庆狮在漳州成长,十分奇特的是另外三人都来自泉州地区的村镇,素有文化传承的安溪县和永春县。
高庆狮、生于1934年7月,195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康金章,生于1935年1月, 1953年9月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福接、生于1935年4月, 1954年10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
陈火旺,生于1936年1月,1953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
他们不仅年龄相近,都在努力学习文化、力图通过掌握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所选择的专业也相近,其中3人选择数学,一人选择电力工程,这两个专业都是电子计算机的基础。因为他们的这一选择,才在三、四年后获得了加入计算机事业的机遇。
高庆狮、陈火旺、陈福接、康金章
我三次到了厦门、福州,本来想要走访四位前辈的故乡,看看他们曾就读的小学、中学,探寻他们成长的环境与路途,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连与厦门近在咫尺的漳州也未能成行。
科学的春天带来了机遇
泉州大部分地区是山区,安溪和永春相隔高山,早年在县内往来也十分不便,家乡相距不到百公里的三人少年时期并无交往。他们走出大山,走出县城,最后接触并加入电子计算机领域也是一段传奇。高庆狮一路顺风到达北京,学习、工作不离海淀,陈福接、陈火旺先在上海学习,最终分别抵达哈尔滨,迁至长沙的国防科大;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第一梯队的骨干和领军人物。康金章则一直在厦门、福州学习、任教,因为被派遣到北京参加第三届计算机训练班学习,成为福建省计算机第一人。
高庆狮,1956年9月,参加第一期计算数学训练班,时年22岁;
陈火旺,1956年9月,到北京大学进修数理逻辑,时年20岁。
陈福接,1958年4月,参加哈军工的电子计算机研制,时年23岁;
康金章,1958年9月,到北京参加计算数学训练班学习,时年23岁;
这四位中国计算机的创业者在11、12岁的时候,美国那台著名的计算机ENIAC刚刚问世,他们的童年世界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并没有见到计算机,他们自然没有听说过电子计算机。但是,他们赶上了1956年“科学的春天”,计算机被认为是新的技术革命,要成为”国之重器“。因此,他们幸运地获得了进入计算机领域的宝贵机遇。
艰苦历程培育的追求
高庆狮出生在美丽的鼓浪屿,大海的宽阔和力量,造就了他无忧无虑和坚韧前进的性格。太平洋战争爆发,高庆狮随母逃回漳州,他说:“我看到了天天从十多里地外挑着两百多斤陶器到市区来沿途叫卖的驼背舅舅和顿顿喝稀饭吃咸菜的瘦弱的外祖母。”家庭的遭遇,使他感受到了人生的责任和追求。
高庆狮在母校漳州一中
他遇上了好的老师。他说,“钟芬小学(现漳州一小)的杨校长,省立龙溪中学(现漳州一中)的陈老师都是我的数学老师。杨校长教诲大家‘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时的神态和‘陈妈妈’调到福州大学任教,离别时全班同学失声痛哭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他儿时的理想是做中学数学教师,像自己母校漳州一中的老师那样教书育人,由于他对老师的敬仰,努力学习,在班上的数学成绩名列第一。
另外三位前辈的故乡聚集泉州地区一隅,应是一种偶然,但若知悉福建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基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必然。因为日本侵华战争,城乡生活都在艰难度日,这个时期长大的孩子们开始学业之时,都暗中树立了走出大山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心愿,要让中国人挺起脊梁来!
安溪的历史传承悠久
陈福接和陈火旺都是安溪人,安溪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周朝诸侯与春秋战国。安溪有一个著名的文庙,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清代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召集名师巧匠,参照曲阜孔庙、北京皇宫、山西武庙等重建文庙,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素有“八闽第一”“安溪文庙冠八闽”“秀甲东南”之誉。安溪的孩子们是听着李光地的故事长大的,他的政绩、官德显赫,后人难及;但是,他的人品和治学精神对安溪的学生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陈姓先祖陈文龙,原为福建兴化(今莆田)人,以“能文章,负气节”闻名乡里,咸淳四年(1268)状元及第,官至参知政事,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齐名。陈文龙抗元殉节后,朝廷穷追不舍,家眷逃向深山,在南斗村定居,陈火旺正是陈文龙的后裔。
海边的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是兴旺、开放的,山区乡村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并不封闭。陈火旺的老家时兴打铁,这是村里的传统技艺,至今还有100多人在厦门打铁谋生。长坑乡山高路险、贫穷落后,他家故居是一座土墙房子,弯曲的田间小路,一条小溪从房前流过。遭受过三次土匪抢劫,陈火旺的父亲扁担一挑,一头是打铁炉具,另一头是年幼的陈火旺,带着妻子从玉南村走到25公里外的湖头镇横山村谋生,后来又迁到湖头镇居住,以延展打铁生意。
湖头镇是“福建历史文化名镇”, 素有“小泉州”之称。明清时期,湖头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一位宰相、四位总兵、九十九位举人、入仕百余人。陈火旺受到先辈的历史文化积淀熏陶,将李光地作为楷模,”心如明镜,志向高远“。陈火旺的父母都未上学,大字不识,即使家境困难,也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尽力送火旺到横山小学、慈山小学念书。
陈火旺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寓意炉火正旺,希望家业兴旺、事业火旺。1947年9月至1950年7月,陈火旺升学就读安溪俊民中学,苦读三年圆满完成初中学业,高中考入泉州培元中学,为人生的发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跳跃,1953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一年后的10月,他的同乡陈福接从厦门考入交通大学,也到达上海,可是两人并不相识,直到16年后,陈火旺调入哈军工才能相见。
陈火旺
陈福接是官桥镇吾宗村人,晚唐右谏议大夫翁承赞于此傍溪筑宅建桥,俗呼“官桥”,流传至今。陈氏后裔从舜帝有虞的“虞”字和尧帝陶唐的“唐”字,取名虞唐,方言近音遂称虞宗(吾宗),陈姓家庙楹联追本溯源“虞舜孝双亲;宗尧睦九族”。村西北漈口山麓,巨石阴刻“万历四年,洪水至此”,下刻一横线成为水文历史见证。陈福建接说家乡的环境确实锻炼人,念初中时住校就能独立生活,自己从家里背米到学校做饭吃,20多公里路,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初中毕业时,成绩全班领先,考取三所高中:安溪中学、兰溪中学和厦门的集美中学,他选了集美。
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天地
康金章的家乡永春县是全国著名侨乡,老辈们更为重视教育。他的父母务农种稻为生,生计艰难,还好村里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得到家族上百公斤的稻谷资助,这是福建乡村重视教育的传统。康金章就读20多公里远的永春三中(原私立毓斌中学)时,村中同学合伙在校外租房,为了节省开支不在学校入伙而是自己煮饭,独立生活的历练,不似现在的孩子有家长陪读。高三时,多数同学陆续参加工作,剩余少数学生转到县城的永春一中寄读,康金章一心学业,数学成绩在班上前茅,一开学就把整本立体几何的习题全部完成。
永春一中在五里街街尾,离康金章家的竹溪村近七十里路途。那时没有农村公路,山区崎岖,附近的蓬壶号称“百丈岩”,中学生走得筋疲力尽。永春历史上是州府衙门驻地,桃溪滚滚东流直下泉州,满载货物的商船往来出海。唐宋时代,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许多前辈远去南洋开拓。从山路中走来的少年,到了县城便开阔了眼界,见识到一个新天地。
永春第一中学也是省立中学,创办于1906年,一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经验,讲课逻辑性强,教学效果很好。周边南安、安溪、仙游、甚至莆田都有不远百里来此求学的学生,还出现了两位工程院院士的校友林俊德、刘兴土。
高考脱颖而出
1953年7月,高庆狮、康金章和陈火旺三人同时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解放初期,福建高考成绩居华东各省之末,他们四人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就读名校,也靠自己努力,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优秀生。1954年后,由在保定女师投身革命的王于畊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着力依靠教师办学的方针,总结高考经验。从1957年起,福建省连续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被誉为“高考红旗”。京、蒙、冀、晋、鲁、豫、苏、沪、浙、湘等地教育界组团先到福州参观访问。
高庆狮以数学100分、物理97分的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给他们授课的是:“白发斑斑的江泽涵教授的美丽简洁的仿射控件,吴光磊教授的万变中寻找不动点和不变性质的理论和方法,冷生明教授的抽象难题,戴文赛教授的神奇的宇宙,丁石荪、陈杰、段学复、程民德等教授指引我们进入美丽的数学天堂、一个充满真理而没有虚伪的天堂......”。但是放弃了成为中学数学教师的理想,因为“科学规划”的制定,被选进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开始了一生的计算机事业与辉煌。
康金章的高考是在漳州进行的,他以优秀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但在他的高考回忆中却是战斗环境的记忆。当时东山岛战斗刚刚发生,公路上铺满稻草,坦克隆隆通过。而1955年毕业的同学回忆,他们到泉州五中高考,头天晚餐时通知改为4时半开考,届时考场窗帘遮盖了室内光线。而到原定考试时刻,三声警报响起,蒋军飞机临近,远处传来高射炮射击声!海峡两岸的对立,福建多年限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康金章在福建坚守岗位更为不易。
陈火旺考入复旦大学,因为邮路周折,他接到录取通知时,已经过了报到时间,几经周折转车,入学晚了一个月。那时复旦学生的食宿免费,他还申请了每月4元的零用钱补助,生活无忧。他师从苏步青、陈建功、杨武之、夏道行等数学大师,得到教诲,培养了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上海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他的闽南方言和老师、同学交流困难,结果一门课程3分,3门4分;到了第二学期末,适应了普通话,也能听懂不少上海话。成绩均为5分。当年考试可是非常严格的,每一个5分都十分不易,入学120位同学,毕业时仅仅剩余90多人。
开始计算机的辉煌人生
陈福接比三位同乡晚上大学一年,因为申报的是专科,所以倒早一年参加工作,这种选择也是当年许多家境困难同学的目的,可以尽早拿到工资缓解家庭困难。1954年10月,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专科;1956年毕业,11月参军,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鱼雷教授会”当了22年的技术员。1958年,他参加海军工程系的“331”电子计算机研制,设计运算器的除法器。周恩来总理前往学校视察,接见了陈福接,称赞他研制计算机取得的成绩。因为他的努力,1978年在长沙工学院直接越级提为副教授。
陈福接、胡守仁、慈云桂、康鹏
陈福接最早听说“计算机”是1956年,自动控制课教师蒋大宗上课时讲,计算机的功能,就是这边打进去中文,那边出来俄文,这边打进去俄文,那边出来英文,说得很神。还说:学自动控制就是要做这个东西。谁能想到,一心想当工程师,后来竟和计算机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只读了两年大专,搞计算机知识够用不够用呢?陈福接说,不够呀!他制定了一个宏大的学习计划,不管星期天、节假日,每天学到晚上11点。两年后,补习完全部大学本科学业。他在工作中当助手、打勤杂、做实验……让干啥就干啥,从画图开始一丝不苟,后来搞逻辑设计和编写程序技术性更强,没日没夜干,根本不觉得累,心里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非拿下来不可!
1956年9月,陈火旺在规定的包括选修在内的27门课中已经学到了18门,被学校安排独自提前一年毕业留校。其他同学还要有5门课程学习,而他被派到北大去进修专业之外的数理逻辑。这时他与正在北大学习计算数学的高庆狮近在咫尺,可能还没有学业交互,只是两人都应当知悉从事教学的知名教授胡世华、王宪钧、吴允曾等教师。
1957年8月11日,高庆狮参加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门化第一届毕业班与老师们合影,这一班级同时也是中科院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进修学员同时结业。之后,高庆狮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从事他一生为之效力的计算机事业。他成为第一个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设计小组成员,参与了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除去多台计算机的设计,他还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计算控制中心早期设计负责人之一,在1966年的中科院机密文件“成立人造卫星大总体组”中,高庆狮在列名单,一系列成果使他于1980年当选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最早两名院士之一。
1957年9月,康金章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1958年8月,被选派到北京中科院计算所的第三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进修3年;1961年6月调入福州大学数学系任教,随后任职数学系主任,筹办计算机系,任计算机系主任;2004年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称号,并获省府奖励汽车一辆。
1957年底,教育部要将陈火旺留在北大,复旦大学不同意这个决定,几经交涉,陈火旺提前2个月返回上海。1958年,他为复旦大学举办的101人的计算机训练班讲授数理逻辑,这是依据科学规划,为上海培育计算机人才的一个紧急安排,是上海市委决定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之后,陈火旺得到了留学英国进修计算机软件的机会,回国后遭遇文革在复旦无事可做,曾借到华东计算所工作一个时期,研发急需的软件。
1969年,军委正式向哈军工下达了718工程的任务,慈云桂开始组建队伍,但是软件研究人员匮乏,他到处招兵买马。1970年8月,慈教授在复旦大学找到了陈火旺,他得知这是国家急需的重点工程,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与夫人吴明霞带着儿子到了长沙。在马坡岭借住的是农业机械化学校校舍,住在实验楼二层一间大教室,生活条件艰苦,他们为了计算机事业,不惜抛弃了条件优越的上海和北京。
至此,福建进入计算机领域的4位青年,全部就位,开始了他们辉煌的人生。
高庆狮,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漳州人,生于1934年7月17日,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被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2011年5月15日去世,享年77岁。
陈火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1月19日出生,福建安溪湖头镇人,1956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1970年调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历任计算机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199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2008 年2月2 日在长沙去世,享年72岁。
陈福接,教授,生于1935年4月18日,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吾宗村人,1954年10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11月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为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专业技术少将;2006年3月10日在厦门逝世,享年71岁。
康金章,1935年1月17日生于福建永春县玉斗镇竹溪村,1957年9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1958年8月至1961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数学训练班进修,之后在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系任系主任,2000年退休,2004年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称号,并获奖汽车一辆。
参考资料:
陈火旺传,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溯源中国计算机,三联书店出版社;
豪情回首话人生,陈福接访谈录,国防科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