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兴铭:从计算机学习班开始的事业

高跃群、郝瑞佳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摘自《周兴铭传》第五章,高跃群、郝瑞佳著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创建之初设立的五个工程系,每个系都是后来有关军兵种高等技术院校的基础和雏形。随着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军兵种所需技术干部的数量日益增加,全军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已不能满足部队现代化装备建设的需要。到1958年,哈军工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具备了帮助各军兵种建立各自的高等工程技术院校的条件。

1959123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哈军工由培养维护、使用方面的部队工程师为主,改为培养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将部分常规专业分出去交给各军兵种独立办学。

1960年初,哈军工按照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实施分建改建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师资。苏联专家撤离回国,使哈军工更加雪上加霜。当时,全国范围内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各大高校普遍采用拔青苗的办法,选拔一些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提前毕业参加工作。一切只能自力更生,一切也只能靠自己努力去发展。哈军工的第三、四、五、六期学员,已基本学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于是请示中央军委批准,从这些学员中选拔432人作为青苗,提前毕业补充到教师队伍,让他们在战斗中成长。周兴铭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拔青苗提前毕业留校,这时他还没有系统学习指挥仪专业知识。哈军工这次拔青苗,一定程度缓解了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也为我国军用计算机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后来,批判拔青苗,认为学生的课程还没有上完,就把青苗拔出来,伤害了,使这些苗”成不了材,要求所有拔出的青苗统统重新进行补课,补毕业考核。

19628月,周兴铭结合研制901计算机的心得写了一篇毕业论文,才算是补了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后来,在一些对周兴铭进行介绍的新闻报道中,常将他的毕业时间写成19628月。实际上他在两年前就已经提前毕业,参加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早在1958年冬天,陈赓在海军司令部观看901样机展览时就指示哈军工,要在海军工程系建立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关人才。19604月,钱学森书面建议哈军工成立工程学系,设立计算机数学和运筹学两个专业,得到了陈赓的赞同。在分建改建工作中,哈军工准备开设计算机专业,研制计算机,落实陈赓的部署。慈云桂以海军工程系教育副主任的身份,负责带学生搞课题和勤工俭学,于是就在海军工程系各专业抽调一些三年级的学员进行培训。其中,指挥仪专业4人,火炮班2人,还有鱼雷、通信、无线电,声呐等专业的学员,一共11人。周兴铭是其中之一。选出来以后,慈云桂很明确地告诉他们是留在教研室工作,专业方向改成电子计算机,定向从事科研工作。

    19608月,海军工程系把抽调提前毕业的11人组成一个学习班,由慈云桂和柳克俊直接领导。安排教育计划,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教研室研究工作。学习班的班名就叫57323班,“57”的意思是1957年入学的本科生,第一个“3”是三系,“2”是第二科,最后一个“3”是第三专业。57323班是哈军工的第一期计算机专业学员班。同时,从地方大学抽调50名二年级学生到海军工程系1958级插班学习,组成电子计算机专业1958级学员班。

授予技术少尉军衔标准照

    慈云桂在开班动员时发表讲话,宣布他们都是见习助教,强调要严格要求、扎实工作,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遇到问题时要百折不挠、顽强拼搏。

    “57323班,一开始是慈云桂负责的,给我们做动员、宣布命令、开展讲座,到后来实际上是柳克俊负责了。” 在周兴铭看来,是慈云桂把自己引入计算机这个学科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自己的老师。

周兴铭在指挥仪班学习时只是一名课代表,到了57323班后被任命为班长。开始当小头头了,我自己也不会做这个工作。很奇怪,要学汉语拼音,大家都不会,就让我来教。我普通话也不标准,说的完全是上海普通话。几十年过后周兴铭对当年的事情仍记忆犹新。

57323班是白手起家,遇到了许多困难。开班以后,面临的第个问题是缺少老师。海军工程系就临时找一些老师给他们开课。1960年下半年,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当时,对于如何研制计算机,大家都不是太了解,认为电子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就找这方面的老师来上脉冲技术、电子线路原理等课程。

     周兴铭记得上脉冲技术课的老师是孙仲康,后来是电子工程系有名的教授。孙仲康非常注意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讲课前提示重点,把重点问题的实质、概念、应用方法讲清楚,启发学员思考。讲课时采取由实例到概念再回到实例的方式,讲课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风趣。为了加深学员理解,一个内容往往从不同侧面予以阐述,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解,使学员学到的方法比较灵活。大家普遍反映,听他讲的课解渴,难学的知识也不难学了。

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教材。在计算机原理方面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什么资料可以学习。曾发明二进制补码、二进制加减法的英国人布斯夫妇,写过薄薄的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他们每天就把这本书当作教材,刻苦钻研这本书的相关内容。老师、学员迎着困难上,涉及重大原理和主要问题,就开诸葛亮会,群策群力想办法解决。慈云桂、柳克俊经常以讲座的形式给他们讲课,上课时一切了然于胸的样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周兴铭十分钦佩。

这样,周兴铭在留校后又接受了电子电路、计算机原理等方面的培训,这一切对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周兴铭在离开指挥仪班之前,党支部决定发展周兴铭入党。介绍人就是吕书荣和指挥仪班的班长白桦。196094日,海军工程系二科党总支部批准周兴铭为中共预备党员。

这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市场副食品供应全面紧张,对大白菜、萝卜、葱、蒜、豆制品、副食调味品都不能足量供应。哈军工之前的保障很好,现在也不能幸免,缺油少肉没鸡蛋,甚至连青菜都无法满足需要。1960年冬天,食物匮乏的情况更加严重,周兴铭和同学们开始吃不饱饭了,每天开饭时8个人坐成一桌,用脸盆装的饭只有盖着盆底的浅浅一层。每天大家轮流分饭,班长在边上指挥,把饭分到每个人的碗里也是浅浅的一小碗。饥饿是大多数人的普遍感觉。因为长期饥饿,很多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吕书荣的整条腿都浮肿了,用手按就是一个坑。

在物资短缺的困难情况下,学院组织打鱼队到松花江和兴凯湖捕鱼,派出打猎队到北大荒打胞子,弄点肉给大家吃。哈军工尊重老教师,对教授们进行特殊照顾,发一些黄豆,还有优惠卡,每个月可以到定点的饭店去吃一到两顿。

    周兴铭在57323班只上了一个多学期的课,到1961年春天就没有课上了。那就开始干吧,海军工程系专门成立了计算机科研组,57323班的11人全部进入课题组,参加研制901晶体管计算机,加上指挥仪教研室的青年教师,由柳克俊领头,直接指挥大家。周兴铭所在的研制小组,组长是比周兴铭高两级的学长裘式纲。

57323班是周兴铭投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端,不同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是他后来科研上取得累累硕果的起点,许多成就可以说是源于57323.班的学习培训。

 

在银河机前面


简介:

周兴铭,计算机专家,中科院院士,1938124日生于上海(原籍宁波余姚临山镇,)19439月,上海民智小学(现为威海路第三小学)学习,因为战乱先后在临山镇小学、上海正修小学、南昌小学、青华中小学共5所小学读书,直到初中一年级。1956年在上海徐汇中学高中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推选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960年提前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历任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助教,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

现任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实验室教授。

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先后参加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百万次级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从事总体方案研究。系统逻辑设计、电路设计与研制以及系统调试等工作,在锗晶体管电路抗高温稳定性、TTL信号传输抗干扰以及快速除法算法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70年代后期到1992年,先后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主机系统负责人),我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I (总负责人),我国第一台面向科学/工程计算的并行巨型计算机银河II(总设计师),主持,领导研制全过程,在总体方案、CPU结构、RAS技术方案、系统接口协议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性工作,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他近年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计算、移动计算和微处理器体系结构。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