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说明: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去世45周年,本来重新发表本人著作“紧急措施:周恩来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全文),但因公众号的原创权正在申诉中。所以改发本人著作的此文。

[摘要]1956 年,周恩来主持制定的《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在医药卫生领域提出了“恶性肿瘤防治研究”课题。周恩来强调,“要树雄心壮志,攻克肿瘤”。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肿瘤医院和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等医疗机构建立,各项防治工作逐步展开。他还多次对河南省林县食管癌的防治工作作出具体指示,支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指导全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及数据处理工作。周恩来在新中国恶性肿瘤防治调查工作中表现出的爱民情怀、坚定意志、工作智慧、奉献精神,以及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认真记取和弘扬。


一、要树雄心壮志,攻克肿瘤

1956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医学家林巧稚应邀参与制定《纲要》。《纲要》在“医药卫生方面”提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原因尚不明确,均须进行研究。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在于采用综合措施,必须研究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各种方法,并组成相互联系的防治网,才能获得最大效果”。

1956年6月1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纲要》制定的数百位科学家,医学组有35位科学家。

医学组的35人中,林巧稚在前排右六、张为申在中排左五,另有钟惠阑、吴阶平、黄家驷、张孝骞、诸福棠等,位置正在识别中 。  

随后,在李冰、金显宅、林巧稚等人的建议下,日坛医院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的肿瘤医院成功立项,并于1958年3月15日建成。李冰任党委书记。

1969年11月16日至27日,卫生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肿瘤会议在天津召开,各省市及军队代表参会。会议传达了周恩来“应研究根治办法”的指示,激起了全国开展肿瘤普查的热情。卫生部在会上宣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成立,李冰任办公室主任,28个省市自治区及肿瘤高发的地、县也相继成立了肿瘤防治办公室,形成了全国肿瘤研究与防治试点相结合的统一的指挥系统,使肿瘤防治事业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体系。

1973年初,经国务院批准,肿瘤医院从下放人员和外单位调入医疗及科研骨干40余人,扩建和新建了肿瘤流行病室、肿瘤病因室等8个科室和计算机室,这是我国医院最早建立的计算机室。


二、指导林县食管癌防治工作

1957年11月15日,周恩来阅看“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简报时,看到了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汇报的林县“三不通”,即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食管癌发病后无法进食)。林县是水利建设的一面“红旗”,也是奋发图强的贫困地区,周恩来即派国务院办公厅人员到会询问详情。

1958年8月10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李冰来到林县,杨贵陪同她到任村镇桑耳庄和姚村镇史家河村调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科院肿瘤医院、中医学院和河南省医学院相继派来医疗队组织拉网式排查和治疗。

在周恩来的关心和医务工作者努力下,林县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防癌网络,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引路和群众参与的局面,防治分队还通过利用农村墙报介绍防癌知识、到集市展示标本、直接面对群众宣讲等形式,实现了周恩来所要求的目标。


三、计算机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的防治需要先进的辅助设备。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的了解和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周恩来却富有战略远见地重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早在1956年他就指出“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1959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功研制了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他们于10月到北京向党中央汇报、展示计算机研发成果。

周恩来给予他们高度评价,赞扬时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副教授的慈云桂等人,“干得很有成绩嘛,要继续努力”。他握着慈云桂的手说,“要发展我们自己的计算机啊!我们起步晚,但也要赶超”。1965年4月,中国第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在慈云桂领导下研发成功,使用的是国产器件,在哈尔滨、天津、北京、成都、上海、西安等地小批仿制生产,带动了全国计算机升级进入第二代。


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慈云桂教授

1963年4月,哈军工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441—B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后,中国重视向美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与恶性肿瘤防治有关的计算机技术。8月6日,周恩来在谈到我国尖端工业的发展时,再次强调了计算机的重要性:“计算机怎么提高?北京用了没有?计算机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和日本就在争计算机。”10月,中国向美国派出的第一个访美科学团体,就是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周恩来亲自审定了由11人组成的代表团成员名单。由吴蔚然任团长,林巧稚等医学专家为团员。

临行前,周恩来于10月5日23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成员,他强调: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习,要吸收,但是必须有分析地批判地学,做到洋为中用。他叮嘱了外交要点,要求做到不卑不亢,指示代表团“要在自信的基础上虚心向人家学习”。10月13日代表团到达美国,尼克松次日在白宫接见全体成员。在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医学院、卫生学院,访问了麻省总医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国家心肺研究所、美国医学会总部等知名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于31日离开美国。

代表团看到,美国医学界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电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当时美国有10万台电子计算机遍及各行各业,而中国仅有自己生产的500台电子计算机,许多还是国外开始淘汰的电子管计算机,且主要用于“两弹一星”工程和重点科研项目。因此,代表团在出访总结中写道:“美、加、法的医学,拥有一支雄厚的医疗科研队伍,建立了相当现代化的医学科学研究网,由于采用了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上的最新成就,使医学部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与这些情况相比,我们的医疗科研在许多方面技术水平确是落后了。”


林巧稚医生和中华医学会代表团成员在美国医学单位参观

回国后,林巧稚提出我们的医院一定要使用电子计算机。随后,在慈云桂以及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宋翰涛、哈军工孟庆余等帮助下,计算机医学应用的科学论证顺利完成。1973年上半年,慈云桂“建议并帮助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林巧稚以半价购置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开创我国医学界使用计算机的先河” 。9月,天津电子计算机厂生产的441-BⅡ晶体管计算机在医科院肿瘤医院成功装机,工厂全力支持肿瘤防治,仅收取了30万元成本费。

李冰院长和肿瘤医院两任计算机室主任林世尧(左)、曹德贤。

曹德贤主任展示当年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

这是中国医学界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是早期对中国医学界贡献最大的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后来完成了三年恶性肿瘤死亡数据汇总处理,为绘制“全国肿瘤死亡地图”提供了数据,还完成了放射治疗分析和医院管理的许多任务。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的“地图自动化”研究,从探索地图模型研究、软件研发,到完成全国县界数据库等地图基础数据库,电子计算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恶性肿瘤死亡调查和防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1975年11月5日,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宾馆和钟祥县现场举办了中国肿瘤流行病病因学工作经验交流学习班。李冰在开幕式中传达了周恩来对肿瘤工作的多次指示,指出这次学习班的任务主要是落实“卫生科研计划”中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任务,要统一方法和要求,使我们的工作有严格的科学性,争取3到5年画出一张全国肿瘤流行分布地图来。随后,全国肿瘤防办成立了全国肿瘤死亡情况调查技术指导组指导各地调查工作,负责编写教材、审核调查资料、验收和统计分析等。

电视专题片《榜样》,70年代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

研究人员到各地传达周恩来指示,争取到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成功地于1975—1978年组织了覆盖全国的第一次全死因调查,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392个县级单位(空缺35个县位于高寒山区和交通不便的边疆)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人口范围为8.5亿人,核准了前三年(1973—1975)中以恶性肿瘤为主的两千万人的56种死因及相关参数,培训并组织近百万基层卫生人员和农村的“赤脚医生”参与调查。在当时学校多年停课,不要知识,排斥知识分子的时期,完成这样深入细致的科研工作,与周恩来指明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支持是分不开的。

全国肿瘤防办还抽调、组织了几十家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单位的专业人员,在肿瘤研究所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的绘制和对调查资料的总结、分析、编写工作。地图集着重显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地理分布和相应肿瘤的统计图表,还选编了中国政区、人口、民族、地势、气候和土壤等地图供对比。《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则以400多种表格和插图提供了14种主要癌症的死亡情况与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的分布状况。这两份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以及卫生部科学技术甲等奖。

         全国恶性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李冰在国际医学会议报告

外国医学专家到中国参观恶性肿瘤防治情况

20世纪70年代,我国9亿多人口中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者约70万人,其中最多的三种恶性肿瘤为:胃癌16万,食管癌15.7万,肝癌10万人。最多的省份是江苏(7万多),河南(6万多),山东(5万多)、四川(5万多)。“肿瘤地图集”的绘制,第一次摸清了占世界1/5人口大国的恶性肿瘤分布。由于发现了影响肿瘤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使死亡率明显下降。

通过在地图上展现近百个肿瘤高发和低发区域,并就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食物分析、营养状况、饮水分析及高发家庭等因素进行对比调查,明确了癌症控制的重点不在晚期癌症治疗,而在制定各种预防措施及早防治。河南省林县、山西省、江苏省启东县、广东省中山市等地还确立了50多个高发现场癌症防治基地。这些措施给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从全国抽调了16位穿孔员,录入省市和2392个县的调查数据

三年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结果,有了众多研究成果,确定了若干高发地区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经济、交通、通信、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医学人才紧缺。但在周恩来的关怀下,这十年成为中国癌症防控的一个黄金时期。对林县的关心,对卫生部和对恶性肿瘤防治的关怀和指示,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的智慧、果断和责任心。恶性肿瘤的调查和防治工作,为国家确立肿瘤防控方针政策、制定肿瘤防治计划、开展防治工作和实施对应举措奠定了基础,为分配抗癌药物和肿瘤防治设备研制立项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卫生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的明显提高。

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在肿瘤防治界人士的执着努力下,新中国第一次恶性肿瘤防治调查工作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数据工程”得以顺利完成。这次人口死亡调查是中国第一次覆盖全国的“大数据”应用,是中国40年前医疗活动与民用计算机应用成果在国外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走出了中国“大数据”的第一步,也进入了世界医学数据工作的前沿。这项工作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纲要》的价值,得益于李冰、林巧稚等科学家的努力,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更得益于周恩来的关怀、支持和鼓励。众多肿瘤防治的原始文件、总结和工作报告中对周恩来指导作用的记述,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周恩来对新中国恶性肿瘤防治调查工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见,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研究并主持制定科技规划,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是坚定,以超强的毅力和镇定果断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作秩序;三是智慧,以广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指明了恶性肿瘤防治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

新中国肿瘤防治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表现出周恩来关心人民的赤子情怀、发展新中国医疗事业的责任担当、排除干扰攻坚克难的工作智慧和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他的决策、带动和感召下,大批干部、专家学者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忘我地工作,使中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广大群众的健康得到良好保障。历史虽然远去,但以周恩来为表率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永存,值得我们认真记取和弘扬。

(全文约8000字,原载《党的文献》2018年增刊“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总第186期      本公众号摘录了计算机应用和肿瘤防治调查部分,原文不含图片)

公众号主持人为《溯源中国计算机》作者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   微信号:jsj_1952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