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院长与计算所的故事
北京前海西街18号是我们老院长郭沫若同志晚年居住的地方。当年,我有幸在这里受到过他老人家的接见。如今,这里已建成郭沫若纪念馆。暇时,我常到这里走走,也和这里的工作人员交上了朋友,每当和他们讲起与郭老见面的情景时我仍激动不已。今年是老院长诞辰110周年的日子,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我把这段令我难忘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那是1967年,我已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7月,我参加工作的我国最新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丙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它后来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计算所领导小组和科学院办公厅领导准备举办庆祝活动庆祝这一伟大胜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请郭老题词,于是,领导派我和另外两名同志前往郭老家中。
按约定时间我们来到郭老家,秘书王廷芳同志及警卫员带我们穿过外面的庭院进入四合院,郭老已在正房客厅迎接我们。他穿一件对襟外罩,笑容可掬地同我们握手、问候,并请我们在沙发上就坐。郭老左耳戴助听器,坐在单人沙发上,我挨着他坐在他左侧的沙发上。
郭老对我们说经常有客人到来,并指着我坐的位置说:“谁谁每次来都坐在这里。”我听后又激动又高兴。服务员端上茶水,我环顾四周--大厅挂着毛泽东主席亲笔提写的诗词和傅抱石的国画。郭老亲切地一一问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还逐字进行了分析,我们拘束的心情一下子消失了,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接着我们向郭老介绍了计算机最新研制成功的情况,郭老听后非常高兴,他祝贺广大科研人员,并表示一定要去看看新研制的计算机。我们又和郭老谈了一些有关文化艺术方面的话题之后,恳请郭老为计算机的研制成功题词。郭老非常愉快地答应了,带我们走进东厢房,这是郭老的书房兼运动室。屋内摆着一架钢琴、一个乒乓球台和一个书桌,桌上摆满笔、墨、纸、砚。当警卫人员准备为郭老研墨时,郭老说不必了,我自己来。他转身问我们是用软些的纸还是硬些的,我们是准备将郭老的字贴在墙上,就说用硬些的。
郭老为109丙机提字照片是未装裱时的,此处展示为104机的提字。
郭老亲自从书架上取出一张仿皮宣纸,铺在桌上,挥笔提写。“新型晶体管通用计算机研制成功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必须进一步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全面完成赶超任务。”贺词写好后郭老问我们还有什么要求,我们怕郭老太累,都不好意思再提,郭老就为我们每个人签名留念。我们向郭老表达了谢意,希望他有机会到计算所来参观就告辞了,王秘书和警卫员把我们送出大门,热情地让我们常来坐坐。郭老的签名我一直珍藏至今。
郭老的题词是对计算所广大的科研人员的鼓励和鞭策,是对科技发展的关怀与支持,大家认为还应举行一次文艺演出。当时,邀请文艺界演出的事还需郭老出面才行,我们就又一次来到郭老家与他商量。郭老说:“你们要我办的事我一定支持。”就与中央文艺领导小组联系。很快,中国京剧院打电话到所里询问我们的要求,最后决定在人民剧场举办两场晚会,演出京剧《智取威虎山》。演出那天,郭老、聂荣臻、粟裕等领导同志都来了,护国寺街热闹非常。
不久后的一个星期日,吴有训、竺可桢等科学家陪同郭老来到计算所参观。同行的还有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及女儿郭平英。上午九点多钟郭老的车驶近北楼门前停下,前来迎接的所领导请司机把车直接开到机房,于立群同志说”不用了,这样他可以散散步”。于是郭老和大家一起步行穿过花园来到计算所东南面的一栋楼。机房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鼓掌欢迎郭老的到来,郭老也仔细听取了工作人员的介绍并认真观看了技术人员用计算机打印出的毛主席像及奏出的《东方红》歌曲。郭老高兴地再次挥毫提诗一首,赞扬和鼓励科技人员的奋斗精神。于立群同志沉思着说:“以后可以利用计算机织出各种花纹的毛衣了。”现在,计算机不仅实现了她的这一愿望,而且已在纺织服装业全面应用。
郭沫若院长和夫人于立群参观计算所的109丙机,王行刚(左)介绍。
朱汝章(左)接待北京市数学竞赛的优胜者参观计算所机房。
见到老院长那年我才27岁,30多年过去了,那情景仍历历在目。由此我深深体会到郭老对我国科学事业及计算机发展的关怀与重视,同时也感受到老院长的平易近人、可敬可亲。(朱汝章上图左一)
朱汝章:工程师。1964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参加109乙机研制;1970年参加717机研制,为东方红卫星升空尽力;1970-1975年,国防科委1013所;1986年在软件所工作;1987年至2000年,到新加坡电脑集团合作。
热烈祝贺京津冀三地“银发达人”评选活动胜利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