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七问
地球日醇享修订版。祝大家吃好喝好,共赴球难。
在工业革命后的短短250年间,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剧烈改变,导致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改变了地球系统的种种物理属性,比如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高速气流变弱、深海洋流迟滞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临界因素 (tipping element)¹跨过各自的临界点 (tipping point)²,气候变化已经到了不受人类控制的边缘。
科学家用两个指标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1) 多样性(diversity),即种类;2) 丰度(abundance),即数量。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一起,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物种丰度的下降。我们正在经历地球历史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³。2019年5月由 IPBES⁴ 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本世纪将有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2019年9月20日的《科学》期刊有报告显示,1970年以来,北美鸟类数量减少了近30亿只,占到了当年总量的30%。⁵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下降,生态系统承载生命的能力和抵御变化的能力也跟着降低了。
目前,气候变化正愈演愈烈,生态系统正急剧弱化,世界人口仍在飞速上升。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迫切需要生态系统支持我们的存在以及帮助我们缓解环境危机的时候,它很有可能两样都做不到。
▵ 从1500年至今的灭绝情况。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自然情况下的物种灭绝速度为每年每100万个物种中灭绝0.1-2个,这个速度被称为背景灭绝率。图中深灰三角形区域为以背景灭绝率计算的累计灭绝物种比率。1500年以来,两栖类、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的灭绝速度以背景灭绝率为起点,不断爬升。陆生哺乳动物最先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其灭绝速度最先(1500年)开始有显著爬升。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其他种类也陆续受到影响。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鱼类分别于1600年、1800年、1900年开始经历灭绝速度的显著爬升。1800年之后,五个类别的灭绝速度全部开始以空前的速度爬升,直至今日。其中变化最为惊人的是两栖类:在1900年到2000年的短短一百年间,两栖类迅速超过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成为了累计灭绝比例最高的类别。数据来源: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2019。(删)地球系统重要临界因素一览图。临界因素有三种类型:1)冰的融化;2)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改变;3)受威胁的大尺度生态系统。图中问号表示该因素是否为临界因素仍然存疑。参考自: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 2017。(删)
1 临界因素是地球系统中具备临界点的超大区域组成要素。对于接近临界点的临界因素,轻微的量变就可以使其产生质变。已经跨过临界点的临界因素将借助自我增强机制(positive feedback)开始自主发展。此时,任何人为干预都无法扭转局面。以冰的丧失举例:冰是浅色的,相比深色的海洋和陆地,被冰覆盖的浅色地表可以反射更多太阳光。由于全球升温,以及北极的升温速度是其他地区的 4 倍,冰不断融化。本来被冰覆盖的浅色地表变成了海洋、冻土和岩石这样的深色地表。深色地表吸收了更多阳光,加速周围冰面的融化,如此循环往复。这个被称为「冰反射率回馈」(ice-albedo feedback)的经典自我增强机制,使得冰的融化具备了自主发展的能力。事实上,北极海冰和格陵兰冰盖已经跨过了临界点,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此刻把温度降低到工业化以前的水平,也无法改变它们全部融化的命运。
环境主义者悖论(environmentalist's paradox),是指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人的幸福感却不断提升的现象。
用大白话说就是,环境主义者们口口声声说环境出了问题,我怎么反而觉得生活越来越好了?
当我们谈论环境跟生活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谈论生态系统可以给予人的东西和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四类服务:
人的幸福感,如果用最主流的衡量标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衡量的话,有三个方面:
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差,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高,可能是因为以下四种原因:
一、幸福感的衡量方式有误。为了方便评估,我们必须把事情量化,但量化事情的过程往往也是简化事情的过程。最终的数字和趋势,可能只反映一部分现实,而这部分现实也不一定反映幸福感。
HDI 考察的三个指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上升的,但这三个指标的衡量方式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存疑的:活得长不一定幸福;在校时间长不一定获得了知识(假设获得了知识会幸福);有钱不一定幸福。
而 HDI 里面没有的一些跟幸福感有关的指标似乎都在变糟,比如个人安全感、免于遭受自然灾害等。
还有一点很关键,HDI 的指标都是平均值,而平均值会遮蔽社会不平等、地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二、在前文提及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四类服务中,食物(供给服务)对人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服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食物产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食物产量的提升遮蔽了其他服务的下降。
三、技术让我们暂时免于遭受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恶果。举例:一个地方因干旱或病虫害导致颗粒无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地方调度食物过来;化肥可以让我们在严重退化的土地上再多种两年庄稼;本地的渔业资源崩溃了,我们可以远洋捕捞。
四、生态系统退化跟生态系统退化的恶果之间存在延时。还没有感受到恶果并不意味着没有恶果。借债享受豪华生活的人,只有当债权人讨债又没钱可还的时候,才会宣告破产。人类过去50年对地球资源不可持续的剧烈开发,就好比穷尽了资本产生的利润之后再穷尽资本本身。在全面清算日来临之前,有些资源会比另一些资源先消失,有些人会比另一些人先惨(更不用说动物了),但最后,所有人都跑不掉。
---------------
有人收集了1956到2007年间美国弗罗里达州基韦斯特钓鱼比赛的照片。如果把这些照片按年代一字排开,你会发现,鱼以惊人的速度变小,而钓鱼者的笑容却一点儿都没变。¹
▵ 基线转移综合症经典案例:1956到2007年间美国弗罗里达州基韦斯特钓鱼比赛系列照片。本图根据历史照片绘制。
这个概念于1995年被海洋生态学家 Daniel Pauly 提出。Pauly 发现,自从工业化捕鱼以来,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得非常严重,但渔民从来没有采取过任何保育措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一代渔民都只以自己刚开始捕鱼时捕到的鱼的大小和种类作为标准,并认为自己捕鱼生涯中的衰退状况可以接受。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始捕鱼时的渔业资源状况和上一代人相比,其实已经大大衰退了。新渔民认为,从老渔民那儿听到的,只是传说。²
基线转移综合症让我们难以对自己身处的时代提出要求:宜居的自然环境应该是怎样的?新鲜的空气应该是怎样的?苹果应该是什么味道?我们身边应该有多少植物,多少动物?
这些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
今年 tao 在深圳用微信手机乘车码坐地铁,出站的时候收到了一条通知:本次行程减少碳排放301g,8月累计减少碳排放785g,感谢您使用深圳市地铁绿色出行。
这个说法太诡异了:坐地铁明明消耗了能量,增加了碳排放,为什么反而减排了呢?难道不坐地铁,就没减排吗?
——到底什么是减排?
人类只用了二百五十年的时间,就把地球花了上百万到上亿年时间储存到地下的碳,以燃烧化石燃料为主、改变土地用途为辅的方式,释放到了大气中,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到目前为止,人类释放的 CO₂ ,55%已经被陆生植物和海洋吸收了,剩下的45%还在大气中。几百年后,这个45%中的一部分会被陆地和海洋吸收。而最后剩下的20%,会在大气中存在几千年。¹
所以,假设我们从此刻开始不再往天上排 CO₂ ,我们已经排出去的 CO₂ 也还是在天上继续导致气候变化。
因此,减排并不能停止或者逆转气候变化,只能减缓。
所谓减排,减的是新排的 CO₂ ,与此同时,大气中的 CO₂ 还在不断增加。只有当我们减到排放量和吸收量相等的时候,大气中的 CO₂ 才不会继续增加。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相等呢?没人知道。
截至目前,超过60个国家表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²,而他们目前的碳排放加起来只占到全球的11%³。如果这些国家能兑现承诺,那么从2050年往后,这些国家以外的国家,也就是目前占总排放量89%的国家,每年仍然会往大气中排放新的 CO₂ 。
▵ 已经承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仅占全球碳排量的11%(图中深灰色部分)。根据《纽约时报》文章 "More Than 60 Countries Say They'll Zero Out Carbon Emissions. The Catch? They're Not the Big Emitters." 中的图表重新绘制。
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50年,所有国家都将源源不断的往大气中排放 CO₂ 。
那还有多少 CO₂ 可以排呢?这取决于你想在本世纪末升温几度。⁴
2016年,195个国家就「保2,争1.5」达成共识,意思就是一定要把升温控制在2度以内,并力争1.5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巴黎协定》。
2018年,IPCC⁵出了一本决定性的报告,叫《IPCC全球升温1.5°C特別报告》。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报告建议,大家应该把温度控制在1.5度以内,而不是2度。这样做的好处起码有下面这些:
1. 可以降低全球范围内发生暴雨灾害的风险;
基于这本报告,各国在2019年把目标调整到了1.5度。
以1.5度为目标,在北京时间2019年10月4日0点,我们还能往大气中排3460亿吨CO₂。目前全球每秒排放1331吨 CO₂ 。如果我们保持这个排量,从北京时间2019年10月4号0点开始算,我们可以再排8年零2个月27天17小时59分26.66秒。⁶
但你想啊,我们不可能维持现状排到最后一刻,然后突然说:我们不排啦!前一天明明还开车上班,今天就不给开了,你能接受吗?这么硬的硬着陆,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所以,报告给出了更具可操作性的软着陆方案,意思就是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减排,用渐进的、少一点痛苦的方式减,等排到差不多3460亿吨的时候,唷,大家就都不排了。
软着陆方案给我们布置了三个任务:
1. 2020年底,全球碳排必须达到峰值,而后下降;
第一个任务的最后期限,就在15个月后⁷。如果到时全球碳排放仍未达到峰值,我们只有在2020到2030年间以更激烈(痛苦)的方式减排,才有可能完成任务二。如果任务二又失败了,那么我们就要在2030到2050年间,以更更激烈(痛苦)的方式减排,才能完成终极任务三。
这是一个软着陆逐渐变硬的过程。每失败一个任务,我们就向着「前一天还开车上班今天就不给开了」进了一步。
然而硬着陆发生的可能性,其实远远小于我们放弃1.5度目标的可能性。
▵ 软着陆变硬的过程。即使各国按时履行他们已经承诺的减排任务,我们也无法完成2030年的减排目标。然而只有针对这一目标减排,我们才能避免灾难性的后果。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仍然没有开始针对这一目标减排。在维持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开始减排的时间越晚,需要的减排力度就越大。数据来源:联合国环境署《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2019。
---------------
1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carboncycle
2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一个国家排出去的 CO₂ 跟它针对巴黎协定提交的减排任务以外的固碳工程吸收的 CO₂ 之和为零。数据来源:https://www.un.org/en/climatechange/un-climate-summit-2019.shtml
3 http://www.globalcarbonatlas.org/en/CO2-emissions
4 这里说的「升温几度」是指与工业化以前相比的升温度数。工业化,即18世纪后半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5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6 https://www.mcc-berlin.net/en/research/co2-budget.html
1992年6月5日,193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它于1993年12月29日起正式生效。
公约定下了三项目标:
1.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0年10月30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爱知县举办,会上通过了2010–2020年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这个计划里有20个目标,它们被称为「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简称「爱知目标」(Aichi Targets)。
爱知挫折,就是20个爱知目标,只实现0.5个。已经实现的半个是第16条的前一半:2015年之前,《名古屋议定书》要生效。2014年底,它生效了。
此外,对于实现第11条,我们还保有理论上的可能性。第11条的内容是:
到2020年,至少有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10%的海岸和海洋区域,尤其是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通过建立有效而公平管理的、生态上有代表性和连通性好¹的保护区系统和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而得到保护,并被纳入更广泛的陆地景观和海洋景观。
先看陆地。2017年的陆地保护区已经达到14.7%,给人一种马上就要达标的错觉。但你知道吗,在爱知目标刚提出的时候,陆地保护区就已经有12.9%了。我们用了7年时间才增加了1.8%,剩下的3年却要增加2.3%。就算最后真的可以达到17%,这些保护区之间也没法实现第11条里要求的连通性。²
但如果我们要将本世纪末的升温控制在1.5度以内,17%远远不够。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我们需要保留更多的自然生态系统,让它们为我们储碳、固碳。所以实际上我们需要把百分之几的陆地变成保护区呢?2019年4月Science Advances期刊里的一篇文章给出的数字是:50%。³
我们再来看看海洋。目前,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海洋总面积的7.78%。这个数字,如同海洋本身一样,有很大的水分。
拿欧洲举例。欧盟的海洋保护区面积已经达到12.4%,超过了爱知目标第11条。可是,根据 WWF⁴ 和 Sky Ocean Rescue⁵ 的最新报告,23个有领海的欧盟成员国中,有19个都在提升海洋保护区的管理上严重滞后。欧盟12.4%的海洋保护区里,只有1.8%是有管理方案的。⁶换句话说,大部分保护区都只存在于地图上——政府官员画一个圈,保护区就有了。这种既没有得到经费,又无人打理,所以自然也没有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的保护区,有一个专门的词描述,叫纸上公园(paper parks)。
纸上公园不光欧洲有,它们遍布全球。就算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纸上公园全部算上,我们距离10%的目标还差几乎一个大洋洲的面积。
10%的海洋保护区,其实是联合国早在1997年就提出来、要在2012年实现的目标。⁷结果到了2011年底,大家只做到了可怜的1.6%。既然做不到,那我们就往后拖吧。就这样,10%的海洋保护区被放进了爱知目标。
然而,跟前面的陆地保护区一样,这个已经拖了10年还不见得能完成的目标,对于可持续利用海洋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你知道科学界公认的可以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数字是多少吗?35%。⁸我们必须把35%的海洋变成实打实的保护区,海洋才能持续为我们提供食物,帮助我们调节气候,并维持自身运转。
爱知挫折,不,《生物多样性公约》,虽然可能你没听过,但它是与《巴黎协定》一样重要的国际公约。《巴黎协定》管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公约》管生物多样性。
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世界对中国寄予厚望,我们没有再一个十年可以失去。
---------------
1 保护区的连通性可以帮助大尺度的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顺利进行,比如基因流动、迁徙和物种分布的改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剧烈改变不仅导致了气候变化,还使得很多物种的栖息地被破坏殆尽或者变得碎片化。面对越来越大的生存挑战,它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连通性良好的保护区。
2 https://blog.resourcewatch.org/2019/06/28/map-of-the-month-how-much-land-is-protected-for-biodiversity/
3 Dinerstein, E., Vynne, C., Sala, E., Joshi, A. R., Fernando, S., Lovejoy, T. E., … Wikramanayake, E. (2019). A Global Deal For Nature: Guiding principles, milestones, and targets. Science Advances, 5(4).
1968年12月13日的《科学》期刊上出现了一篇六页的小论文,题为《公地悲剧》。²
想象一片自由开放给所有人的牧场,每个牧民都想在这片地上养更多的牛。几个世纪以来,部落战争、偷猎和疾病,把牧民和牛的数量都控制在了牧场可以负担的程度。终于有一天,这里实现了大家梦寐以求的社会稳定。
从那一刻起,真正的悲剧开始上演。
每一个理性的牧民都可以想到,每增加一头牛,都会为自己带来一个正面和一个负面的结果:
1. 正面的结果是,可以多卖一头牛,+1;
2. 负面的结果是,会多消耗一头牛需要的牧草,-1。
很显然,负面的结果将由所有牧民共同承担。掐指一算,加牛,稳赚。为了扩大自己的收益,牧民会不停的加牛,加牛,加牛——所有的牧民都会这样做。在牧草再生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牧场迅速枯竭,所有牧民都再也无法从这里获得任何好处。
公地上个体的自由,最终导致了集体的衰亡。
美国生态学家 Garrett Hardin 在50年前发表的这篇论文像一个剧本,被扔到了所有人类手上:演吧。
从文章发布到现在,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世界经济增长了四倍,全球贸易增长了十倍。与此同时,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19年5月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给出了以下五种冲击方式:
2. 对生物的过度掠夺:通过收割、砍伐、狩猎和捕捞,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海洋生物;
3. 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野火、洪水、干旱更加频繁,海平面在过去20年间每年上升3mm,且仍在加速;
4. 污染:海洋塑料污染比1980年的时候严重了10倍,影响到了267个物种,包括86%的海龟、44%的海鸟以及43%的海洋哺乳动物,并且最终会顺着食物链影响到人;
5. 物种入侵:入侵物种的种类比1980年增加了40%,1/5地球表面上的本土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到入侵物种威胁。³
当然,和牧民放牛的故事相比,人类破坏自然的故事要复杂得多。你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告诉自己:不用怕。首先,地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有着比牧场更复杂的调节机制;其次,人类社会也更加复杂,并不是所有人都唯利是图,而且人的能力与机会也都不均等;第三,前人已经设置了许多机制来避免悲剧发生,比如私有化、政府、法律、税收、分工等等;第四,科技也许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变得无限;第五,即使过程有相似性,结果也不一定是一样的;第六,我们也许可以去别的星球;第七……
---------------
偷偷关注环境问题运动,是建筑大王为「我们这种普通人」量身订做的,旨在让更多人以个人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环境问题并免于遭受社会压力的运动。
建筑大王的 yoko 和 tao 是从2019年1月22号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的前三个月,他们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好多环境资讯,接着又在公众号里写了好多文章,还在上海和长沙做了展览、搞了讲座。如果朋友和家人问起,最近在忙什么呀?他们都会说:「我们在关注环境问题。」
建筑大王这样,叫高调关注环境问题。
他们这样搞,有几个问题:发了朋友圈,朋友没反应,会觉得害怕;写了公众号文章,发现没人看,会觉得害怕;偶尔被人友情提示说你们多虑啦,会觉得害怕。
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们继续高调关注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工作有了一些成果:有那么几个朋友也开始关注起了环境问题。yoko 和 tao 的朋友圈里,终于有了不是自己发的跟环境有关的内容。
然后问题又来了。
有一次,一个刚开始高调关注环境问题不久的朋友跟他们说:「我表妹说我中毒了。」
还有一次,另一个被他们搞得高调关注环境问题有一段时间的朋友跟他们说:「由于我发环境的东西,朋友们连我发设计的东西都不点赞了。」
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关注环境问题会带来社会压力——这是 yoko 和 tao 之前从未想到的。虽然他们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无动于衷,但同时也收到了好多鼓励和赞许。最起码,没人说他们中毒。被说中毒的朋友分析了为什么建筑大王没被说中毒,大意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毒蘑菇。
总之,朋友的反馈让建筑大王意识到,高调关注环境问题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我们这种普通人」。但是,作为有机会走在绝大部分普通人前面的其实不那么普通的人,怎么能为了合群,从而放弃走在大部分人前面的机会呢?
于是,他们想到,可以表面上合群,但暗地里走在别人前面。这样的行为就叫,偷偷关注环境问题——刻意不让别人知道,或者不刻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正在关注环境问题。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偷偷关注环境问题的好处。接着,请让我们基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谈一谈关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八月,建筑大王的意大利朋友来小石头谷¹玩的时候,对 yoko 说:「其实我们挺惊讶的,你们为什么今年才意识到环境出问题了呢?我们老早就知道一切都在走下坡路了啊。」
这俩朋友居住和工作在城市,自称是爱吃喝、爱享乐的霍比特人,平常该吃肉吃肉,该用塑料用塑料,该坐飞机坐飞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关注了环境问题。
当 yoko 奇怪他们怎么会知道世界在下沉的时候,他们解释说:「从小时候开始,我们每年冬天都会去同样的一两个地方滑雪,以前在一千多米的地方就可以滑了,现在要到三千多米才行。以前雪可多了,现在减少得很厉害。」
原来如此——因为他们有滑雪的习惯!更不得了的是,这个习惯是意大利的国民习惯,就像中国人过年回家团圆一样。因此不难想象,意大利的普通民众,即便不关注环境问题,也有机会发现环境出了问题。
这在中国似乎不容易办到。2017年,中国有8.13亿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8.5%²。中国的城里人接触自然的机会有限,户外运动虽然越来越流行,但也还是小众文化。中国人也没有意大利人这种每年要去自然里面做同一件事的习惯。所以我们猜,超过半数的中国人,都没有机会「不关注环境问题也能发现环境出了问题」。我们还猜,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机会「不关注环境问题也能发现环境出了问题」。
既然我们必须要关注环境问题才能发现它出了问题,并且发现它出了问题又是有必要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关注环境问题,对吧?
那到底有没有必要知道它出没出问题呢?
大道理就不说了,还是说故事,还是前面那俩朋友。他们中的一位,出生在韩国,爸妈都是韩国人。由于她是女孩,她爸妈又只想要男孩,所以就把她抛弃了。她在孤儿院里长到几岁的时候,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接着,意大利养父母把她带到了意大利。她在意大利长大,成了99.9%的意大利人。
一次聚会的时候,她说,像他们这种出生在韩国但后来被海外养父母收养的人,可以申请韩国国籍。她还说她下次去韩国的时候,就要申请韩国国籍。她还还说,有了双国籍,将来面临局面崩溃的时候,她跟她先生就有两个地方可以跑。
我们一琢磨,就发现她这个局布得有点好:意大利在欧亚大陆西端,韩国在东端,两地相隔上千公里,即使环境崩坏,也不会一瞬间影响整个大陆吧,到时,必然是有的地方先崩,有的地方后崩。
在最糟的情况下,他俩的生存概率可以翻一倍。在次糟的情况下,他俩保持霍比特人生活方式的概率可以翻一倍。
说这件事就是想告诉大家,有人不仅知道世界在下沉,而且已经在买船票了,有人却还什么都不知道,稀里糊涂的让世界沉得更快。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每一个可以活到2050年的人来说,关注环境问题是紧迫且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提前为你和你的孩子(如有)做打算。
作为「偷偷关注环境问题运动」的发起人,我们还想负责任的提供一些目前想到的参与方式:
6. 加入微信群「人类世动物爱好者互助会」³:这个名字很好的掩盖了你可以从这里得到大量关于环境问题资讯的事实。你可以毫无压力的跟别人说,「这是一个动物搞笑图片视频/萌宠信息交流/野生动物科普群。」∎
---------------
3 加入方式:加建筑王(微信号 grigna)为好友,让它邀请你入群。
编辑:杨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