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上来就是9分起跳,是比谁跌得更狠吗?

十七 第十放映室 2022-05-29



很少会有一部韩式作品,能在国内影视圈上演《寄生虫》这样的戏剧化:

前有拿下金棕榈大奖的风声打底,却碰上“技术原因”取消放映的热潮;

后有海外流媒体释出全片前夕,遇到版权方打击盗版资源,字幕翻译一度难产;

结果全片释出当天,反倒由一场微博为起点的全民求资源,将这部电影送上了热搜。

独立来看,电影《寄生虫》的热度发酵三部曲,无疑是打造出圈的经典案例。

▲奉俊昊的《寄生虫》夺得72届戛纳金棕榈

但事实是:纵使“技术原因”常有,来自大奖的好评剧透也不常有。 


对于更多的韩式作品,我们认识它们的途径,目前只能来自豆瓣。

即便是从其他平台上看到安利好文,豆瓣几点几分的表述,也还是暴露了这个本质。


对关注韩式作品的人而言,已经逐渐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只要豆瓣在手,就有了接触这些作品的媒介;

▲豆瓣韩影页面

而豆瓣评分在手,就有了决定看与不看这些作品的底气。

作为普通观众,不会费劲翻墙、研究外网,只为找一部质量有待确认的新片。

所以前者,我们可以看作是既定的事实。


但至于后者,就需要你发自真心地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来自豆瓣评分的虚晃中招,不知你有没有体验过?


就像暑期热播的国产剧《小欢喜》,开播时豆瓣评分8.2,剧终8.4。


中间随着剧情的深入,始终是在8分徘徊。



而处于同一时期的韩剧《请输入搜索词:WWW》,播到剧终也是8.4。



如果仅从评分结果上看,两部剧的水平理论上应是相差无几。


但不同的是,后者《请输入搜索词:WWW》可是享受过五星好剧待遇,体验过上层空气——


豆瓣开分高达9.3,随着剧情的深入渗透才渐渐回落。


同样的还有韩式新片《极限逃生》,豆瓣评分一度飙升至8.6(和暑期档的《哪吒》同分),如今也降至并不低的7.6。



可见对于国产体系的作品,即便能引起全民热议,豆瓣评分也始终保持着保守起点,谨慎浮动的规律。


而韩式作品在这方面就不太一样。


往往都是一开分高的吓人,后续逐渐降低


但作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我们往往就是会奔着这些8分、9分,甚至9.5的韩国出品而去。


却在一次次地摆好迎接高分佳作的姿势后,带着疑问陷入了与期待不符的不良观剧反应中。


▲来自豆瓣不同韩剧页面下的讨论帖


时间长了,也逐渐养成了韩剧不完结不看、韩影要看先找一圈评论的不信任习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这两年,对比国内的影视作品,你会发现出现的新类型越来越多

各大视频平台的大力推荐,明星社交平台的卖力宣传,让观众接触这些作品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肖战微博为《陈情令》定档宣传,转发46万

随之而来的,就是电视剧动辄几十亿次的播放量,电影十几亿的票房,证明了受众面是越来越广

而这几项“越来越”综合下来,也就意味着作品更容易获得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

在豆瓣,你可以发自内心地说,能在电视剧《我的真朋友》里找到叙事感;

也可以真心实意地觉得,科幻片《流浪地球》细节、台词处理的有些失败。


它的评分是包容了各式各样声音的体现。

但对于韩式作品来说,显然并没有这样的容量。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韩影绝迹于大银幕、韩剧消失于小荧幕。

日渐淡薄的存在感,其实已经流失了很大一批观众

现在的你,身边不知还有多少人会去主动关注韩式作品。

而事实上,韩国影视工业化的三大棒槌,落到的基本都是固定人群的身上。

看的人老叫好,正是让这些作品豆瓣评分高居不下的首要原因。

就像韩剧,早期是以崔智友、权相宇这对国民CP为代表,上演各种“车祸、癌症、治不好”;

▲电视剧《天国的阶梯》剧照

到了后来,就更换为欧巴群像时期的“长腿、养眼、赛土豪”;


而眼下,则是正在向韩式电影主旋律的“社会、政治、女权好”逐步靠拢。

但其实越这么拍,越有人不看,越不看就越筛选。

最后留下好这几口的人看完,再送出豆瓣五星好评,分自然就高。

这样的筛选循环,也日益突显出了另一个问题:

大比例的五星好评和豆瓣高分,并没有成为这些作品的底气

相较还在转型期的韩剧,或许还会因为题材新鲜感而被忽略这个问题。

但评分大幅度的跳水和反复的烂尾警告,其实已经有了暗示。

▲去年的大女主剧《迷雾》因“烂尾”引起众多观众不满

而在相对稳定的电影圈中,会看的更为明显。

对中国影迷来说,韩国电影的生猛进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直到现在,我们认为的韩国电影半壁江山,导演奉俊昊、朴赞郁、金知云等,都出自那个时期。


而演员方面,被称作韩国忠武路(约等于韩国好莱坞)三驾马车的宋康昊、崔岷植、薛景求,成名代表作也都集中在此时。

宋康昊《共同警备区》(2000),豆瓣评分8.7▼

崔岷植《老男孩》(2003),豆瓣评分8.2▼

薛景求《薄荷糖》(1999),豆瓣评分8.3▼

十几年的发展沉淀,令如今的韩国电影,已然拥有了工业化的硬件水平——

让人津津乐道的光影设计、场景切换、细节打造等等;

主创演技、表现张力也实属一流。


但以上种种,却仍然难掩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问题:

中规中矩

在核心的人物、剧情、题材这类软件配置上,日渐缺少了辉煌时期的生猛气息,导致了这样的中规中矩。

按理说,保证方方面面及格也不至于为人诟病。

但对于一部豆瓣评分远在及格线上的作品而言,这四个字显然并不是该出现在这里的正确用词。

就拿今年的新片来说,刚出资源的灾难片《极限逃生》,开分8.6,目前在豆瓣拿下了7.6的评分。


说到这个题材,也算是韩国素来拿手的类型之一。

《汉江怪物》《釜山行》《隧道》《流感》《特线虫入侵》《潘多拉》……

这些都是早年在影迷观影记录中有姓名的存在。


而这部《极限逃生》,引入了当下比较时尚的跑酷、攀登元素,被称作“新型的灾难动作片”。

新不新且不论,《极限逃生》作为灾难片,本质应有的灾难意识就不足。

全城弥漫的毒雾,人暴露其中几分钟,就会窒息死亡。

这样的设定,更像是为了让主角炫技式上蹿下跳而提供的特殊服务。

从毒气弥漫开始,主角启程天台攀岩奔跑;


到主角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城市最高点获得救援,毒气也适时退散。


全程对毒气的设定轻描淡写到几近无交代。

除此之外,还有人物塑造上的中规中矩。

影片在灾难的大框下,被打上了喜剧的元素。

而这主要体现于平日游手好闲的小角色勇南(曹政奭 饰),生死问题前会把求生机会让给陌生人。

勇敢的同时却又难掩自身胆小怕事的恐惧,由此展现出了矛盾又滑稽的画面感。


也就是所谓的带着哭腔抱怨的英雄式人物

然而事实是,这个人物早在3年前就出现过了。

2016年的韩国电影《潘多拉》里,男主宰赫(金南佶 饰),也是游手好闲的小角色。

不过宰赫面对的,不是全城泄露的毒气,而是核电站爆炸泄露的核辐射。


影片在前面近两个小时里,堆砌出了一系列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死活的负面角色。

在这些角色的相互推挤下,最终推出了宰赫,让他在核电站里无奈地承担自杀终极任务。

而他是在那时发出的哭腔式抱怨:

“明明是他们的错,为什么要让我们承担后果”。


放在这样一个语境下,这句独白是有能打动人心的力度的。

回到《极限逃生》里,男主勇南也抱怨,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力度。


只有一众吃瓜群众,手机看、电视看、直播看男主勇南天台跑酷。


既体会不到灾难片给予的紧张感,更没有来自人物的触动。

两边都没说好,但《极限逃生》的豆瓣评分却比《潘多拉》要高。

另一部稍早出炉的新片《恶人传》,属于韩国工业化电影的另一出拿手戏——犯罪片。


一般在这个类型的电影里,观众期待看到的,其一,是演员诠释的耀眼人物;

其二,编剧巧思下,能挑逗观众心理预期的剧情。


在《恶人传》中,我们看到马东锡扮演的黑社会老大,愤懑无处、浪子回头、绝地反击。

几个阶段各上演了一场拳拳到肉、不失精彩的打斗,这是马东锡作为演员个人的加分项。


而说到剧情上,如果你想知道韩国犯罪片这个类型拍的有多成熟,根据这部《恶人传》就能了解个大概。


凶手杀人越货,警匪合作、黑白联手;

拼拳脚,拼智商,拼悬念,最后还不忘讽刺一下法律和制度。

可以说你能想到的韩式犯罪片元素,在这部电影里几乎都能有。

然而编剧什么都想说,什么都只说一点点。


黑社会老大给雨中的女学生送把伞就代表着恶中有善了;

凶手童年经历不愉快长大就必须是变态了;


在法庭上提出“没有证据判死刑也是杀人的一种”就等于思辨过了;

看似拍了个惊天动地的角度,其实说到哪都是不痛不痒的,观众也完全没有被挑逗到情绪。

这就是近两年韩式犯罪片的问题:

过度追求要素程式化,剧情流于表面,最终落到中规中矩。

本应充满紧张感的犯罪片类型,这么玩下去就要完全僵化了。

最后再说到社会题材,可以说这一直是韩国电影的一大杀器。

8年前,一部根据儿童性侵真实事件改编的《熔炉》,在韩国社会掀起了巨大风浪。


因为它的上映,既迫使性侵残障儿童的原案被重新调查,也促成了韩国国会在当时颁布有关性暴力犯罪的修订法案。

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真正改变了现实事件的结局。

“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这是当时的中国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发出的共同感叹。

8年后,同样是反映虐待儿童题材,《小委托人》在豆瓣受到了8.0分的好评。


反映儿童受虐事件的残酷,批判社会的冷漠。

我们确实看到了《熔炉》的皮相,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传递。

但《熔炉》让人对社会问题深层次思考的骨相,却消失殆尽。

在展现社会黑暗面的电影里,同情可以来的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

除此之外呢?

豆瓣评分8.2的华语片《嘉年华》,少女性侵的题材适逢红黄蓝幼儿园事件。

影片末尾,来自不同女性角色的自我觉醒,尚能在真实事件中起到导向,将题材的敏感在国内舆论最大化。

▲《嘉年华》最后的镜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之一

但在影片《小委托人》中,只是套用了一个小人物主持正义,帮助弱小击溃邪恶的模板。

情绪煽动到位,但有关核心问题思考的剧情却是浅尝辄止。

8年前,我们或许可以说因为拍不出这样的题材而向韩影致敬。

可实际上,如今我们也渐渐有条件去探讨相同的问题。

现在再看,《小委托人》把原本敏感的社会题材带向中规中矩,8.0的评分,实在是弱了。


有的观众会认为,一部电影在题材上像镜子一样,反映了社会事件或者社会态度,就能算得上优秀。

但事实上,有些电影看起来是反映了社会事件,其实可能正是电影工业在迎合当下头条新闻的意图体现。

社会题材引发了观众的同情、希望或恐惧,电影制作者想得更多的是这样卖不卖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同情简单,手撕罪犯不难,更关键的还是要有对现实事件更深的思考。

一部优秀的作品,像《熔炉》,就是给了观众一个触发点,并且教会观众去思考。


而这一点,在韩国近期的多数社会题材片里,基本都成了弱点。

时间久了,反而还会让接触多的观众觉得是在强制煽情,挑动情绪。

题材也好,剧情也罢,当以上所说的中规中矩一再重复,给慕名而来的观众带来的,只会是期望一再落空的疲劳。

其实对于影视作品的评价,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

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所以的确不好比较。

但在大多数观众眼里,已经默认将豆瓣评分看作是衡量一部剧或者电影质量的依据。


在选择上,也都会趋向于高分的那一类。

韩式作品的包装、类型化做得很好,向来有着不错的卖相,观众是很认这一点的。

并且韩国类型片里政治、法庭、冤假错案之类的话题很多。

这类话题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触碰的,中国影迷的感叹也基本都在这一块儿。

▲电影《辩护人》

可以说如果你很注重主观感受,很容易就会因为这几点被打动。

而豆瓣上很多高分韩式出品的评论,也基本是围绕着这几点在展开叙述。

但是,这并不是后续所有韩式作品成为经典的永恒条件。


影视作品的灵魂,在于剧情和模式。

如果在这方面走向僵化,只是依靠视听效果、敏感话题来包装,就会越来越像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


或许在你一生中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很喜欢吃,但是很快你就会因为口味一成不变而觉得腻烦。

当韩式作品里:

各种黑政府、黑社会已经成了变相的传统跟卖点;

各种精美的镜头语言也难掩缺少张力的情节或者基本的逻辑;

以新鲜感博取观众好感的韩剧,因撑不起话题度反复烂尾;

我们在豆瓣上看到高分好片/好剧又或是给出五星好评时,又应该是什么感受?

一如既往的工业化硬件水平,搭配日益僵化的软件配置,再佐以动不动就能碰到的豆瓣高分“欺骗”。

我们因为以往优秀的韩国神作,而搭建起的对这个品牌的好感与信赖,又会在何时消失殆尽?


- END -



 互动话题 

你有没有在豆瓣评分上中过招?


📪

 如何投稿 

微信后台发送“投稿”查看投稿要求



推荐阅读


伦敦生活


快给我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