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 | 中国航发团委:我的青春是时代引擎里的火焰

本刊记者 高振宁 中国共青团杂志
2024-12-29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3年第20期


导语

“坚持把培育航空发动机事业生力军和先锋队作为首要责任,在广大航发青年中铸牢对党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之心。”对中国航发来说,这是一场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心铸“心”的战斗。航空发动机,一门在经典力学和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技术,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保障,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当今世界,能自行制造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不及能自行制造核武器的国家的一半,我国虽位列其中,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航空发动机是大国重器,更是强国必备。2016年8月,党中央基于富国强军战略高度决策组建中国航发,意义堪比过去的“两弹一星”工程。


事在人为,关键在为;只要敢为,大有作为。在党建引航下,航发青年在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中争当科技“弄潮儿”,面对风高浪急的科技挑战坚守初心、无畏前行。

2021年7月8日,中国航发团员青年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临港的风从杭州湾吹来,低低的云翻滚着迅速向前,仿佛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个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起云涌的时代,敢为先锋,才能立于潮头。


上海,中国航发商发临港基地试车台。门开了,最新的长江系列发动机模型屹立在我的眼前。默读着墙上“设计一步到位,试制一次做对,试验一次成功”的标语,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感扑面而来。


操作台上,几名试验员正在工作。向上望去,墙壁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立航发集团的批示:“党中央作出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的决策,是从富国强军战略高度出发,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航空工业体制改革采取的重大举措。”鲜红的大字映衬着对面硕大的国旗,使人蓦然感到心头也仿佛燃烧起一团炙热的火焰。许多射灯照在今天将要调试的发动机上,这里明明没有观众,为何到处都能感受到人民的千万种目光?


2023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回信让全体航发青年备感振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航发团委书记陈卫为集团青年讲授了4节团课,号召航发青年学习黄令仪精神,扑下身子攻难关,匍匐在地,吃透土壤的味道。匍匐是一种战斗前进的姿态。中国航发团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的殷殷嘱托,在集团党组的领导下,团结带领航发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春潮,总会如约而至。采访中,中国航发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朱卫兵详细介绍了中国航发团委按照“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推进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的做法:“集团持续深化实施青年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工程,发挥好为党育人实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文章和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青年创新大赛‘百团大战’,开展‘青年质量先锋队’‘青年质量排头兵’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勉励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集团组织的‘大国工匠精神’、前辈英模事迹宣讲中,航发青年传承着央企的红色基因。我们发动青年积极参与‘学雷锋’‘航空科普’‘一助一捐资助学’等活动,撑起央企青年志愿者集体新高度。”


然而,许多作为“弄潮儿”的航发青年却说,从来不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和大家一样,就是做好手边的事”。只是,每当国庆阅兵,战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时,为何眼里总会常含泪水?看啊,保卫祖国的雄鹰里,安装的是我们造的“心脏”!


祖国的生日,这个天朗气清的早晨,我的部件,此刻你正在哪个位置和千千万万的部件一起做功呢?一如我的生命,汇同着无数为梦想而奋斗的青春,在许多不曾注意的角落里默默燃烧。


腾飞的祖国,我的青春是时代引擎里的火焰。



那时年少,我想爬到山顶,去摘天上的月亮

理想就像天上的月亮,爬到山顶的路要靠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航发涡轮院技术骨干张学宝的记忆里,儿时,大人们总会指着对面的大山告诉他,爬到山顶,就能摘下天上的月亮。一个盛夏的傍晚,张学宝第一次爬到山顶,却发现那轮夜灯似的月亮依旧高悬在遥不可及的远方……


转眼,又是一个蝉鸣的夏天。儿时的幻梦早已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具象成踏踏实实的理想——毕业后从事航空航天类工作。选报专业时,张学宝并没有选择技术相对成熟的航天。他说,现阶段祖国的航空事业还比较薄弱,留给青年大有能为的机会非常多。第一次试车成功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那是张学宝入职后独立负责的第一个项目,从设计到上台,凝结了团队里所有人几年的心血。那一刻,他紧张得把后背紧贴在墙壁上。“意识到试车成功了,大家都只是舒了口气,紧张得忘了庆祝。”张学宝笑说,“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再回想起这一幕时,才实实在在地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备感兴奋。”少年人自当有揽月入怀的心志,不断攀登的过程中,理想之光正一步步照亮现实。


登山离不开引路人。中国航发团委扎实推进党建“铸心”暖心工程,实施“一对一”结对、“青苗计划”,开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五小”攻关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一套加速青年职业发展的有效办法。去年,第一次参加集团举办的第五届青年创新大赛“百团大战”就取得铜奖佳绩,中国航发商发材料工程部研究员张媛媛对于副总师陈璐璐的悉心指导充满感激:“这次团队参赛的项目与型号启动以来部门的重点工作联系密切。副总师亲自带领大家梳理验证地图,在试验出现问题时,总会给予我们非常详尽的建议。”


如今,“百团大战”已成为航发青年广泛参与、具有强劲辐射带动能力的青年工作品牌。连续5年,共有3537个创新团队、28009人次青年投身创新战场,2890名导师为青年创新铺路搭桥、传经送宝,21个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科委创新基金等专项经费支持。经过“百团大战”的历练,90后研究员张媛媛已经能牵头负责某项具体工作。对张媛媛来说,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满挑战。她说,自己想做那种“等你老了,回想起这一生时特别有成就感的工作。航空事业的光荣属于集体,但我也不只是一颗螺丝钉。”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理想接力,“追峰”青年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砥砺攀登。不少航发青年都谈到,从前行业里有“一代人,一代机”的说法。当年,某一款型号的研制就可能耗尽一代人的青春。如今,研制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许多关键性成果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根源在于祖国日益强大的工业基础。他们说,很幸运,自己是站在前辈肩膀上的追梦者,新时代为有志青年提供了加速圆梦的机会。中国航发贵阳所团委书记叶虎还记得,所里曾邀请一些老院士讲述他们青年时代的奋斗故事,不少现场聆听的青年都感动得流下泪水。当年,为建设中国第一座高空试车台,刘大响院士“建不出来,我就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的豪言犹自回响在耳畔。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的梦,也是不同时空下我们的梦!


在中国航发涡轮院有一个自发组建的6人乐器小组——“仰空音乐队”。今年五四期间,涡轮院团委在单位的草坪上举办了一场青年音乐节。那一晚,等到天空从酡红变成深蓝紫色,合暝的周遭里陆续浮现出一点又一点荧光棒的光芒。不知谁拿来了泡泡机,草坪上一圈圈透明的气泡正在翩翩起舞。此刻,乐队与观众的影子相互交叠着、移动着,映衬着篮球场上的照灯与航发大楼依旧通明的排窗,纾解了科研生活的紧张与压力。青年高歌的模样,成为理想最富感染力、最富诗意的表达。这一幕深深印记在涡轮院团委书记王硕的心里,作为中国航发团委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青年活动,让青年在共鸣、共情中仰望理想星空,与信仰踏拾前行的一剪侧影。


2023年3月,中国航发动力所吴大观志愿服务队开展”描绘航发•播种梦想“航发文化进幼儿园系列活动


在团委的组织下,航发青年们还通过科普进校园的方式播撒航空理想。航发动力公司定期组织志愿者为定点帮扶村——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北城子村的孩子们送来航发科普活动,悄悄点燃一个个幼小的航天梦。放眼整个集团,中国航发团委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77次,6名青年志愿者获评“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航发科普知识进校园”特色公益活动已开展200余场,覆盖近万名中小学生,其中大多数为乡村留守儿童。月光般的理想,将照亮多少人暗夜前进的征程。


敢于担当,要有“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勇气

担当是创新的保证,面向星辰大海的事业,何惧路上穿林打叶的风声。2022年,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传装班建立起一条脉动生产线,使工作的安全性与生产效率提升明显。“只要有变化,一开始总会有不理解、不适应的声音。于是我们梳理出详尽的系统操作标准工序手册,耐心向大家讲解使用新模式的优点。”传装班工段长、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王少锋回忆,最终脉动生产线得以推进,离不开班组里青年占比大的优势,许多青年都自发成为新模式的宣传员。发现敢担当、善作为的好青年,持续深化“号手岗队”等“青”字号品牌工作,截至目前,中国航发已有53个青年集体被命名为省部级以上“青年文明号”,13个青年集体被授予省部级以上“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一大批青年凭借过硬的业绩被安排到重要岗位。


敢为天下先,虽万千人吾往矣。今年,中国航发航材院技术骨干姜嘉赢和他的团队拿到了集团青年创新大赛“百团大战”银奖,创造了迄今为止航材院的最好成绩。分享经验时,姜嘉赢重点围绕一个“敢”字:“这次‘百团大战’的参赛项目,我们敢于聚焦制造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运用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新探索。”


因为项目涉及的条线较多,那段时间,姜嘉赢常常要到生产现场跟班,最忙的时候,出差时连行李都来不及放到酒店。“那种疲惫就好像被谁打了一顿似的。”姜嘉赢笑说。可是,每当在现场看到自己的产品被一点点做出来,总会使他的心里充满踏实的获得感,疲惫也仿佛在集中注意力的瞬间被驱散了一半。姜嘉赢曾在英国留学6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白金汉宫,当地华人下午四五点钟便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等候。当总书记出现的一瞬间,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不断高喊着:“中国!中国!”追车奔跑的人流,仿佛河水奔腾而过。那一刻,激动地挥舞着双臂的姜嘉赢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都震颤了,强烈的自豪感使他浑身直起鸡皮疙瘩。他听见自己的心里有一个坚定的声音正在对他说:我必须回去!我是属于祖国的!


人生何惧风萧瑟,雨后泥土的芬芳,便是青春的收获与成长。13年前,作为中国航发商发的第一批入职员工,先进技术研究部主任张健的青春与公司同频共振。从无到有,组建起复合材料研究团队、与同事一起进行软件的自主开发……对于那段时间,张健的记忆总离不开两个字——学习。2013年研究团队组建起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此后,不断以项目课题揭榜挂帅的形式针对重点任务开展攻关。团支部创新学习小组每周定期组织青年学习,为沉淀创新成果、突破前沿科技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回想起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张健说,有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做了很多,有时候又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因为大家心中一直都对标着最高标准,从有到优还需要风雨兼程。”——这是中国航发1000余支青年突击队的缩影。近年来,中国航发团委先后开展“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团的专项工作与“党建+”深度融合,聚焦“党建+型号攻坚”“党建+AEOS建设”“党建+质量”,不断搭建青年岗位建功平台。风中的团旗英姿飘扬,每个角度都在舞动着信仰与力量。


践行社会责任,彰显央企担当。历经风雨的青春绚烂如虹。2022年3月28日,上海疫情封控。一天后,中国航发商发团委下发动员令,两小时内就招募到青年志愿者180人。那时候,公司宿舍和家属楼里住着2800人,最令团委书记方筱、总体部团支部书记粟爽格难忘的是那些兼任“快递员”的日子:“我们在群里统计大家所需的物资,购买后再集中消杀,最后由青年志愿者一份份派送到每户家中。”


2022年6月1日,上海疫情全面解封。那一晚,许多商发青年特意守候在临时核酸点旁,见证着核酸检测棚被拆掉的时刻。电视里正播放着上海南北高架桥恢复通车的画面,公路在夜色中绵长,点点长龙般的车灯闪烁着汇聚成星河。这个夜晚,历史悄悄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栋梁之木,始于一棵能吃苦也愿“自找苦吃”的禾苗

禾苗在地里蹲一蹲,才能吃土更深、扎根更实。没有经过苦难的考验,唾手可得的成功也会变得“唾手可失”。中国航发黎明设备管护中心职工姜华(第十二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机修钳工金奖获得者)、李南(第十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机床装调维修工金奖获得者)谈起被公司选拔参加辽宁省“振兴杯”集训的日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苦”。


仅仅集训一周后,指纹就被磨平的姜华甚至无法用指纹解锁手机:“指头上的皮肤已经被磨得精薄,都能看到血管,一拿东西就疼。”可是,他们从未想过放弃。“机会宝贵,也想知道自己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们说。最温暖的回忆莫过于公司团委的定期慰问。那时候,参加集训的还有其他单位的选手,大家彼此间存在竞争。


“一开始,我的装配时间总是难以突破2小时大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多亏团委帮助我联系了技术专家,一对一进行线上指导,才使我顺利入围决赛并最终取得金奖。”决赛时,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小插曲令李南记忆犹新。当全部装配完成后,小车却并未实现规定动作。李南果断上诉裁判,指出应该是某元件本身存在问题,最终为自己争取到应得的佳绩。锋从百炼出,吃过高强度集训的苦,让李南坚信自己不会在赛场出错。对李南和姜华来说,这段吃苦的经历不只是带来荣誉,更宝贵的是,使两人练就了绝不服输的品格。从此,更加主动地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样。


2022年3月,中国航发商发临港园区生产现场青年


“自找苦吃”里孕育着“只此青绿”的无穷潜力,譬如,禾苗不断把自己细弱的根脉主动向下扎进更深的土壤,才能拔节向上。今年5月初,中国航发航材院高温所精密加工中心技术骨干杨泽南获得了集团“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工作第三年,杨泽南成为“飞秒激光”项目的负责人,与团队一起攻克了飞秒激光制孔工艺及装备的“卡脖子”难题。忆苦思甜,回想起这段“自找苦吃”、脚踩荆棘路、手可摘星辰的日子,杨泽南在日记里写道:


“面对疫情,我们与设备厂家的技术员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晚上‘苦中作乐’在厂房里打铺盖睡觉;打孔效率低,我们‘苦心孤诣’自主设计装置;针对对壁损伤,我们‘埋头苦干’配制了新型材料;光束质量不达标,我们调动行业力量集智攻关,将专家意见视作‘苦口良药’;要走通带涂层制孔技术路线,我们‘用心良苦’研制出针对性防飞溅材料,根治了残渣在涂层表面飞溅附着的顽疾;为了拓展应用于服役后的叶片修孔,我们通过‘苦思冥想’,给设备加装了高精度工业相机,终于换得‘苦尽甘来’……”


栋梁之木,始于一棵能吃苦也愿“自找苦吃”的禾苗。对中国航发团委来说,把好苗子“引进来”,更要把好苗子“育起来”。为服务“人才强企”战略,中国航发团委积极为集团发掘、推荐优秀青年人才,326名青年利用“绿色通道”晋升高级职称;同时累计选拔青年创新型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273人、人才成长奖150人。3个重点型号青年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85名青年荣获省部级以上“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命运的帷幕在你决定奋斗时就已悄悄升起

舞台上的灯光只会停留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命运的帷幕在你决定奋斗时就已悄悄升起。今年,中国航发研究院技术骨干王士奇在集团“百团大战”500多项参赛项目中力拔头筹,凭借的是4年的厚积薄发。


早在2019年,入职不久的王士奇在结对导师的鼓励下,继续深化着自己的博士成果,并第一次参加了集团举办的“百团大战”。“企业的创新大赛和学术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加之当时项目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所以止步于公司的初评。”奋斗的本质是超越自己,并非战胜他人。如今,那段信心颇受挫折的时光已沉淀为王士奇的宝贵经历,他说:“我请教了单位里很多技术专家,也从别人的项目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具象了研究方向和应用场景后,这几年,我组建起自己的项目团队,大家不断研究试验,项目在2022年集团‘百团大战’中闯进了十强,最终又在今年荣获金奖。”这些年即便周末,单位的实验室里也常常能看到王士奇的身影。“不是卷,我只是特别想马上看到实验结果,等不及别人来做实验。”王士奇笑着说。


2023年3月,中国航发第五届青年创新大赛“百团大战”总决赛优胜项目团队合影


今年,中国航发商发系统集成部李卉荟被聘为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李卉荟感慨道:“确实没有想到自己的每一点积累最后都派上了用场!”


对李卉荟来说,职业生涯有两处重要节点。第一次是刚入职时,为更好地开展工作,由部件做起的李卉荟主动在业余时间自学起发动机的整机知识。两年后,李卉荟迎来了第一次机遇: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拥有复合知识结构的李卉荟被提拔为新部门的负责人。那时候,李卉荟还同时担任着部门的团支部书记。


“我的第二次机遇可以说是团组织给我的。公司为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制定了团干部可以选择和一位技术或者管理岗位导师跟学的办法。我选择了技术领域,由此又多学了一些系统集成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一步的储备,才使今天的我能成长为航空发动机系统集成领域的带头人。”李卉荟说,很幸运,自己是被共青团看到的人。2022年,李卉荟获评了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被团委发现、培育的青年不止李卉荟。中国航发团委坚持“优选、优育、优用、优培”,始终把团的岗位作为复合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平台,选优配强专兼职团干部1814名,持续优化团干部队伍结构,着重选拔科研生产一线的优秀青年充实到队伍中,建立起对内对外、向上向下、团务业务双向交流的灵活机制。中国航发团委高度重视团干部转岗工作,先后有19名直属单位团委书记到一线管理岗位上接受锻炼。5年来,集团2名团干部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47名团干部获评省部级以上“优秀共青团干部”。


奋斗的青春转动着命运的齿轮,见证了许多个盛夏后,我们相遇更好的自己。属于集体的辉煌不会削减个人的光荣。一块并无特殊之处的方砖,但因镶嵌在了万里长城上而大放异彩,从此与千千万万志同道合者紧紧团结在一起,蜿蜒于崇山之巅,匍匐向前。


朋友们,愿你们也能找到理想的坐标。起风了,那是时代的引擎正在轰鸣,把青春燃烧成光和热,问问自己,人生当为何事来。




编   辑  |  郭玉涵 中国传媒大学

校   对  |  新媒体小组

统   筹  |  胡同洲

审   定  |  杨振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共青团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