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四林: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学习系列专访之二

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访谈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艾四林。




记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艾教授,请您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艾四林: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将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一步。
一是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棒跑好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也极大提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力。
二是增强了信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会极大增强我们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的信心。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实提高,这会极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和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另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会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著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三是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承接历史,也连接未来,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要求是相衔接的,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站,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记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艾四林: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维度去把握。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维度需要关注到: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现代化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我们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设想这样一个普遍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和新时代两步走现代化战略安排,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等等,这些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特点。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归根到底,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道路。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条件下现代化的问题。在两种制度并存条件下,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另一方面,原发现代化国家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有着一定的影响,后发现代化国家对原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经验也有汲取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归根到底,就是在吸取人类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基础上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三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现代化问题。全球化给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也必然赋予后发国家现代化新的时代色彩。在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前所未有。同时,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归根到底,是在这种影响中从传统走向现代。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这就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同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关系问题。

记者:艾教授,您能否再具体谈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哪里?
艾四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果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
一是自主性。西方现代化是原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经验能否上升为普遍规律?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一直都是蓝本,是很多后发国家效仿的对象。长期以来,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现代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现代社会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似乎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遵循西方现代化道路,这是原发现代化优势所造成的幻觉。事实上,一些清醒的西方学者就否定了西方现代化规律性、普遍性、唯一性,甚至认为,西方现代化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拥有10多亿人口,又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现代化道路如何走?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二是全面性。西方现代化国家能够解决富裕问题,但是很难解决“共同”,也就是“全面”的问题,一部分人富裕,少数人富裕,两极分化严重,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而消除,反而有扩大之势。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体现了我们追求的富裕的全面性。
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导致物化人、单面人的出现,使人无法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讲:“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就是要实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三是协调性。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西方现代化没有办法解决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基于个体主义的立场,西方现代化也无法破解人和人的冲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西方社会的分裂、撕裂不断加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个体主义的立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五大文明建设,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使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更协调、更和谐。
四是和平性。历史地看,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大多与扩张主义、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伴随着殖民、侵略等等。中国现代化之路,是和平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事实上,中国几十年快速现代化,正是得益于世界和平环境。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是一个和平的进程,它展现出一条非攻击性、非侵略性的和平主义现代化新路。
五是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因此,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存关系。我们并不排斥西方现代化,而是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吸取了教训。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上,中国价值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我们同是一个人类社会,同在一个地球上,在“一球两制”环境下,我们承认全球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共同价值的提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宏大的胸怀。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近代以来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同时,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等中国价值,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我们提供的新的全球共同价值,是在自由、民主、公正的基础上所提供给人类的新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不断推进,会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

记者:刚才您谈到共同富裕,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艾四林:是的。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然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制度下,共同富裕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但劳动人民贫困化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却不断加深。马克思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因此,共同富裕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存在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重要论述,描绘了协调推进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能否简要地谈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意义呢?
艾四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实践,不是简单地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归根到底,是一条现代化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成功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这条新道路,成功地探索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意味着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这条新道路破除了现代化道路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展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性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专家简介:




艾四林,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秘书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和《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的主讲嘉宾。著有《艾四林论文选》《<共产党宣言>导读》《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民主正义与全球化》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20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等多种,发表文章近200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来源:秦皇岛日报 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