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白挨骂!邓超这次回怼,祭出了生涯最佳…
上世纪90年代初,至暗时刻。
有一支队伍,被国人痛骂脸都不要了,被无数外媒嘲笑,属于中国人的时代结束了…
这支队伍,换做现在,你一定想不到。
这是中国乒乓球队…
1988年,中国乒乓球队兵败汉城。
1991年,日本千叶世乒赛,输给捷克,排名仅第七…
当时世界乒坛普遍认为,中国男团要重新站起来,至少需要十年…
这时,一个人回来了。
戴敏佳,曾是中国国家队乒乓球队运动员,后远赴意大利做教练援外。
三年时间,将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队,变成世界第七,堪称意大利的乒乓球教父,瑞典人更是崇拜地把他印在了邮票上…
他毅然决然,放弃15倍薪水,选择回国,救中国乒乓于危难…
怎么救?
人才最为关键。
他亲自上阵,在各种比赛中,在各种队伍,甚至在街头巷尾,寻找队员…
但最后搜罗完的队员,却让所有人大跌眼界…
有人肩锁韧带差点断了,有人近视左眼一千度,右眼一千二,有人年纪太大,还有两个小的,没有任何参加国际大赛的经验…
可以说是,伤的伤,瞎的瞎,老的老,小的小…
一群不被看好的人,一个“残兵败将”的队伍,他们能实现绝地反击,逆转颓势吗?
1995年天津世乒赛,家门口的比赛,中国乒乓能重回巅峰吗?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今天2月17日上映的国产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千呼万唤,它终于来了。
好久没有一部这样的片子,在上映前,历经坎坷。
太多关于它的传闻,并不友好。
一再改期,撤档,从国庆档,改到大年初一,再改到大年初三,再撤档,改成部分院线点映,全国点映,情人节点映…
改过片名,从《中国乒乓》,改成《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改过角色名,原型人物从能说能宣传,到不能说不能提,官方撤出对原型的所有描述…
预告片也多达30个版本,眼花缭乱…
说实话,乌鸦替它担心。
现实题材电影,我们都知道,落地从来困难,注定带着太多太多的妥协…
但当一部电影,有太多电影之外的因素的干扰,它能坚持住电影本身的坚持,还能带给观众一如既往的感动吗?
但是当乌鸦坐进电影院,一切答案都浮现在眼前…
它值得这么久的等待。
为什么值得?因为它足够敢拍。
中国乒乓这么大的题,成功的故事这么多,拍什么?
据说,早在初期故事开发阶段,两位导演收到的剧本,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乒乓故事…
但导演兼编剧的俞白眉,认为真实的故事更有力量。
敢选真实,而不架空,是需要勇气的。
更勇的是,两位导演不选成功的故事,他们选“失败”的故事。
俞白眉
这部电影罕见地取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国乒男队低谷时期的故事。
曾经,1981年到1987年,中国男乒连夺四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斯韦斯林杯…
但彼时,瑞典队异军突起,技术打法赶超中国…
接二连三的失败,向中国队袭来,兵败汉城,连续三届世乒赛,无缘男团冠军…
不仅如此,当时国际乒联,还对中国有各种卡脖子的制裁。
什么球拍必须两面不同,严禁合力发球,连球拍要用到的胶水都被扣下…
当时的瑞典,早已用上各种高科技,而我们连买一台视频分析系统设备的钱,都拿不太出…
穷,没技术,打得烂,中国乒乓,在当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非常尴尬…
片中邓超饰演的戴敏佳,原型正是当年挽救中国乒乓于危难的主教练蔡振华。
许魏洲、段博文等人饰演的“残兵败将”,正是当年的“五虎”,马文革、王涛、丁松,后来闪耀乒坛的“双子星”,刘国梁,孔令辉…
片中还原了中国男乒,从1992年韩国釜山邀请赛,到1993年哥德堡世乒赛,再到1995年天津世乒赛的故事…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真实的故事总是最能引发大家的讨论,不少观众看了点映,就兴致勃勃地对角色原型展开了讨论。
有人把原型蔡振华当年首次接受媒体的专访给挖了出来,才知道原来他从意大利回来的时候,太太还怀着身孕,他们的回归十分不易…
有人对秘密武器龚枫的原型丁松感兴趣,才知道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手,他的削球怪异,旋转神出鬼没,但他硬是以一个削球手的身份,不可思议地跻身世界顶尖高手之列…
大家开始愿意积极地讨论角色原型,他们为何回归,他们如何赢,如何输,甚至退役之后去了哪里,哪怕不是球迷,只是外行,只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
我想说,这就成功了,这就是这部真实的片子的力量,它让我们关注真实的,去掉滤镜之后的中国乒乓。
是的,在过去这二三十年以来,我们都太习惯,中国乒乓世界第一。
甚至一度疯狂到,某个中国队员一旦输球了,就要被骂翻天…
中国乒乓似乎陷入了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狂热局面…
但要知道,作为一项竞技运动,这是极其不正常的…
图源微博@新浪体育
邓超、俞白眉反其道而行之,他们选择真实地呈现一段,中国乒乓不那么光鲜的“黑历史”…
他们通过这部电影,一个“失败者”的角度,在全民狂热中,非常清醒地,厘清了一个现实,那就是:
没有一个世界冠军是唾手可得的,没有一个胜利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登上顶峰的中国乒乓,也是从深沟里一步一步爬上去的,输和嬴,都值得尊重与学习…
这样的角度,是罕见的,珍贵的,冷静的,真实的。
这样的选择,他们显然付出了代价。
反复的改期,撤档,再改期,再撤档,困难重重,遥遥无期…
但我想说,这样真实而清醒的故事,它注定坎坷,注定不讨好,却值得等待,值得敬佩…
现实题材的故事,我总是愿意给它多点鼓励与期待。
而拍这样真实的体育故事,难在哪里?
难在你已知结果,我们都知道会嬴,那怎么拍,还能讲得精彩吗?
所幸的是,这部电影做到了。
在片中你可以看到,一分一分被追上来的揪心,比赛时间一分一秒结束的紧张,乒乓球朝你砸过来时,甚至还有观众忍不住躲开,当乒乓球划过国旗,那份止不住的震撼与激动…
怪不得有观众说,直接用了半包纸巾,不是来擦眼泪的,是来擦手心的汗的…
不少老一辈观众更是想起了上世纪,男女老少围在电视机前一起看乒乓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不正是乒乓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地方吗?
乒乓之于中国人,不仅是一个运动,更是一份国球情怀,我们永远为之自豪,为之感动,为场上的每一份拼搏与努力动情…
可以说,这部电影突破了体育电影难以还原现场的魔咒,在视效上,节奏上,情节上,都让人身临其境…
而这一切,离不开演员们用心的塑造。
要知道,乒乓球是个非常细腻的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下还有细分。
光是搓球,都有分快搓、慢搓、转与不转搓球等等…
几乎所有演员都没怎么打过乒乓球,甚至摸球拍都是第一次摸…
他们不仅要从不会打,到会打,还要从会打,到打得像原型的风格…
怎么演?
只能苦练。
在片场,一到休息时间,乒乓球桌都是要靠抢,晚去了,不好意思要等下一场了…
到凌晨三点半,你还能听到乒乒乓乓的声音,有人还在练球,卷,太卷了…
邓超所饰演的戴敏佳原型蔡振华,就是左撇子,邓超不得不吃饭写字,都用左手,帮助进入角色…
从右手开始,练到左手都可以打,蔡振华习惯打球前转拍,邓超在片场也随时练球随地转…
最后练到蔡振华本人来和邓超对打,都说打得好的程度…
之前《狂飙》中大火的“李宏伟”阿如那,在片中也有饰演,他说:
练到疼了的时候要记住,人家是练了十几年的,我们也要做到这个程度…
以至于最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外貌形象上的转变,更是深入到肌肉里的记忆,让我们瞬间回到比赛现场,这不仅是沉浸式观影,简直是运动式观影…
它不仅神还原了当时名场面,冠军的故事。
更难得的是,它还拍出了竞技体育残酷的一面:陪练员。
一样的从小离家,8岁进体校,19岁进国家队,同样拔尖的天赋。
无数沉默的岁月里,同样艰巨的训练量,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却无缘领奖台,还要面对退役之后的艰难生活…
寥寥几句台词“因为我打得好,就要当垫脚石,垫脚石的命好吗?运动员太苦了…”道尽了陪练员不为人知的心酸…
这部片罕见地聚焦于冠军的背面,这些没有站在领奖台上的人,也同样值得掌声与尊重…
但到这个层面,它只是一部成功的体育电影。
它远不止于此。
它不仅讲国乒逆袭的故事,它还以蔡振华为主线,触及到了现实层面的抉择。
正是这一份真实的质感,让它更接地气,区别于一般只有燃的体育片的印象。
它多了一份人性中的挣扎。
比如,该不该从意大利回来?
他早已在国外功成名就,成为了意大利的乒乓球教父,瑞典人把他印在了邮票上…
五年合同的薪水,是在中国十五年的薪水,住的还是大别墅,回来只有两室一厅,搞不好还要背上“历史罪人”的罪名…
太多太多的诱惑,他该如何选择?
是选择名利,还是内心真正的渴望?
比如,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面对妻子的质疑:你陪队员的时间比陪儿子的时间还长,儿子到现在还不会说话!
邓超饰演的戴敏佳无言以对,只有沉默…
那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挣扎与为难,是所有天下父母都可能会有的无奈与心酸…
正是有这样的细节,使得这部电影不再是局限于“体育电影”,也不再指向体育迷,这是所有人都可能面临的挣扎…
它“献给所有不被看好的人”,哪怕曾经不被看好,哪怕困难重重,哪怕不知结果如何,一片迷茫…
但正如片中所说,相信决定一切,哪怕闭眼之前永远赢不了,起码你闭眼之前踏踏实实了…
这样真诚的电影,值得给它一次机会,拨开所有的纷扰,欣赏这个让人感动的,朴素而纯粹的故事…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院线热映中
乌鸦推荐观看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为杀回来的《中国乒乓》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