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先烈,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
“救国才是今日国民的第一大事!”
这是爱国学子顾德祺
在兄长革命熏陶下的人生觉悟
民族解放先锋队、青浦旅外学生会
是他抗日救亡的前沿阵地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崛起的远大抱负
“还我河山!不做亡国奴!”
是他唤醒民众的撕声呐喊
他以满腔热情筑就了抗敌后援的中流砥柱
“别管我,你们快些撤出去!”
是他面对生死的无私无畏
他以青春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敬仰英烈祭忠魂
抚今追昔思奋进
本期“同济英烈”
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顾德祺
感悟这位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顾德祺(1918~1939) ,曾用名顾光斗,上海青浦人。1935年考入同济大学附中。先后参加抗日救国会、民族解放先锋队、青浦旅外学生会等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曾任民众歌咏剧团团长。1937年10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国防工程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被派往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政治处任教育干事。1939年3月7日,在反汪伪围剿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2l岁。
顾德祺,1918年生于江苏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上达桥村的一个地主家庭。青浦顾氏为邑之大姓,顾德祺祖居青浦县城东北的香花桥镇上达桥村,距淀山湖畔的昆山千墩(灯)镇很近。香花桥的顾氏为明末清初千墩镇蒋泾湾顾炎武宗族的一支,世代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家训。顾德祺的父亲顾来宾是当地“图政”(相当于后来的保长),因替官府征收田粮而家境殷实富裕,曾期望下一代通过读书实现“光宗耀祖”,后于1930年代初病故。母亲张氏勤俭持家,崇尚贤德,要求子女勤奋学习,品行端正;夫死后全家迁至青浦镇(县城),定居于庙前街典当弄孙宅;1937年青浦沦陷后,听说党组织在组建青东和浙东地区抗日武装及游击根据地时遇经济困难,在长子启发下毅然变卖祖产良田数百亩,并将得款数万元悉数交给党组织,其毁家纾难的爱国举动至今仍广受赞颂。
顾德祺有兄姐四人,大姐早年出嫁后成为家庭妇女,二姐则尚未出嫁即病故。大哥和二哥考入大学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大哥顾德欢1930年代初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追求真理,支持党的抗日救国主张。1935年在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读书时,顾德欢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参与全国学联的筹建工作。1936年,经胡乔木等介绍,顾德欢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北平任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宣传部长和中共燕京大学支部宣传委员。全面抗战开始后,顾德欢回到上海,在具有党组织背景的“上海市学生界救亡协会”中任党团成员。1938年底,顾德欢参与创建和领导了上海市周边地区和浙东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
二哥顾德熙于1931年秋考入同济大学附中,毕业后升入同济大学工科继续学业。1933年夏,顾德熙加入由雷骏随(李昌)发起组织的世界语学会,受革命同学和进步书刊影响,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支持和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一二·九”运动期间,在中共文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简称)上海地下党组织成员陈延庆、胡乔木等的指导下,顾德熙与哥哥顾德欢在同济大学发起组织了抗日救国青年团。1936年7月,顾德熙加入中国共产党。
受两位兄长的影响,顾德祺也违背父亲遗愿,选择了推翻剥削制度、为劳动人民翻身解放而奋斗的人生道路。顾德祺秉性耿直,富有正义感。每当学校举行国耻纪念日活动时,他总是专心听讲,对帝国主义暴行愤慨不已,不断坚定了“毋忘国耻!誓雪国耻!”的信念,逐渐养成了疾恶如仇、斗争性极强的性格。
1935年考入同济大学附中后不久,顾德祺便加入其二哥在同济大学内组织的“青浦同学会”,开始参加学生救国运动,阅读进步书籍,政治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他对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暴行和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政策和举动无比憎恨,在与同学交谈时他常说:“国家国家,国亡了哪有家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救国才是今日国民的第一大事!”
1936年,部分进步学生在校内发起成立学生救国会。得知消息后,顾德祺立即报名参加,并很快成为活跃分子。是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共产党的斡旋下,蒋介石终于口头同意联共抗日,并于25日回到南京。当夜,国民党右派学生组织复兴社动员了部分学生举行庆祝游行,企图歪曲事变真相,为蒋介石涂脂抹粉。事先已从二哥处得知事变真相的顾德祺立即与部分进步同学一起制作了“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日”的横幅标语,并“混进”游行队伍。时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潘公展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认为这条标语的书写一定是左派学生组织所为,遂责令学校彻查。寒假期间,揭示事变真相、已被视为左派危险分子的顾德祺被学校勒令退学。
因大哥顾德欢当时正在北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被迫离开同济附中的顾德祺遂于1937年2月抵达北平,并转入辅仁中学就读。在北平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领导下,当时辅仁中学的学生抗日救国活动也十分活跃。入校后,顾德祺很快加入“民先”组织并担任了小队长,其认真负责、勇于带头的工作态度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好评。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号召各界人民团结抗战的宣言,广大革命青年纷纷响应。1937年6月,顾德祺参加了北平青年赴延安访问团,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中途返回家乡青浦①。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顾德祺与二哥顾德熙一起在家乡发起成立“青浦旅沪学生会”。筹组期间,因不少在上海以外地区读书的学生也要求参加,于是两人商定将“旅沪”改为“旅外”。1937年8月5日,“青浦旅外学生会”正式成立。
图:顾德熙(顾德祺二哥),1931~1937年就读于同济大学附中及工学院
青浦旅外学生会是当时青浦县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中唯一由共产党领导的组织,因此成为抗敌后援会的中坚。“学生会”成立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国活动,如组织时政学习、筹集支前物资、举办防空展览、深入集镇街头宣传、举办护士训练班、募集难胞御寒衣被等。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为开展抗敌后援活动,顾德祺担任了青浦旅外学生会民众歌咏剧团团长,率领20多名团员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东北之家》《一颗炸弹》等短剧,用歌咏和剧目等形式向人民群众形象地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们在青浦县城和朱家角、金泽等镇游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高呼口号、演唱歌曲和剧目,还编成小组分别至茶馆、酒肆等场所演讲。
在《放下你的鞭子》剧目中,顾德祺与诸世德分饰父女两人,逼真地呈现了东北人民遭受日寇蹂躏、屠杀的悲惨景象。“高梁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东洋兵……”,无数观众随着剧中的情景一起流泪,怀着满腔怒火与宣传队员一起高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不做亡国奴!”等口号。剧目的演出提高了群众觉悟,达到了预期宣传效果。
1937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周年,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丁丑剧团”受邀赴青浦演出抗日剧目。在城内“娱乐场”演出时,顾德祺在该团剧目《警钟》中出演一名失业工人,其慷慨激昂的表演取得极佳效果。当月底,青浦旅外学生会将剧团更名为“青浦战角剧团”,寓意为青浦吹响抗日救亡的号角,同时聘请上海文化界戏剧界救亡协会的陈方舟和欧阳山尊等为剧团指导。因善于饰演遭受敌人迫害的工农群众,顾德祺的表演颇受观众喜爱,他也因此成为青浦旅外学生会歌咏和演出剧目方面的台柱。
1937年10月中旬,上海党组织安排顾德祺赴延安陕北公学国防工程班学习。因中学时读过史可法所著《左忠毅公轶事》,十分敬仰左光斗和史可法坚贞不屈、疾恶如仇、忠于民族的高风亮节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壮举,此刻的顾德祺决心坚决抗战到底,遂改名为顾光斗。到达延安后不久,顾德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学习中,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联系自己在上海、北平和家乡青浦抗日救国的实践,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认识。在课外文娱活动中,他经常参加歌咏和剧目演出,深受同学好评。1938年秋毕业分配时,他多次坚决要求奔赴敌占区抗日武装斗争的最前线,后被组织安排到皖南新四军工作。
图:陕北公学旧貌
到达皖南新四军驻地后,顾德祺在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团部任政治处教育干事。在部队中,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经常与战士们谈心,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训练休息时则教战士唱抗日救亡歌曲,开展军营娱乐活动。当得知两位兄长均在家乡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领导抗日武装在敌占区打击敌寇的消息时,顾德祺心里非常高兴。后来在听说新四军抗日武装已日益发展壮大、不久也将东征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在家书中表达了与两位兄长在家乡会师的愿望。
此后,根据形势变化,顾德祺所在部队由皖南山区逐渐向江苏茅山一带的丘陵地区转移。1939年初,部队在句容县白兔镇附近的上下会一带驻扎,并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鱼水情。在新四军的教育和影响下,当地人民群众的觉悟也有了很大提高。因驻地距离汪伪的心脏南京很近,故常受敌伪军侵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已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日、伪军进攻的主要目标。1939年3月 7日②,数千日伪军从四面围袭位于上下会的新四军一支队二团驻地。得到当地群众传来的消息后,团部立即组织部队奋起抵抗。经过激烈战斗,近百名日伪军被击毙击伤。为突破包围,顾德祺带领一连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入日伪军的包围圈,并终于打开了缺口,使我军胜利突围。
然而,在突围过程中,顾德祺却不幸中弹倒地,身受重伤,流血不止。战士们急忙将他背起,他却忍痛阻止道:“别管我,你们快些撤出去!”最终战士们还是奋力将他背离战区,到达山凹里的宿营地。此时的顾德祺已因失血过多虚弱不已、处于昏迷状态,但他口中仍叨念着:“冲……冲……冲出去……”。最终,顾德祺因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年仅21岁。
顾德祺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到上海后,全家人悲痛无比。青浦人民也无不惋惜痛失抗日勇士,决心以顾德祺为榜样,保卫祖国,抗战到底。顾德祺的表兄孙再壬当年写的一首挽诗《哭表弟顾光斗》表达了人们“敬仰烈士,仇恨敌人,抗战必胜,日寇必亡”的心声:
壮士愤起投毛锥,裋褐疾走西安市。
磨炼经时成大器,风云叱咤知彼己。
百战荆襄啮膝骄,胡儿动魄睡狮起。
两京抢攘未反正,卵破故巢那不毁。
留君双眸且勿瞑,痛饮黄龙咄嗟耳。
文稿及图片主要来源:
1.《同济英烈》,屠听泉、陈铨娥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原文名:全力抗日救亡 对敌血战到底——顾德祺烈士传略
2.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
3.《青浦县志》,上海市青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810页(注①)
4.《新四军文献(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43-244页(注②)
校编:章华明
导语:张静
音频:许咏穗
编播:许咏穗 宋宇星
审编:林强
制作:王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