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开林丨《经义考》卷六三著录易类典籍辨证

陈开林 书目文献 2019-05-22

《经义考》卷六三著录易类典籍辨证

陈开林

 

    陈开林,湖北麻城人,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典籍、经学研究。


摘 要:《经义考》著录易类典籍70卷,囿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存有谬误和不足。本文以《经义考》卷六三著录易类典籍为研究对象,予以条辨。针对书名、卷数、作者传记、著述、失载之书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补正。

关键词:《经义考》 《周易》 易类典籍经学


朱彝尊《经义考》300卷,“统考历朝经义之目”[①],备载历代经籍存佚情形,并加考索,为清代辑录体目录典范,极富文献价值。然而,囿于见闻、传抄、版刻等因素的限制,《经义考》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历代学者对之已有相关的补正,如翁方纲撰《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等。特别是林庆彰先生主编的《经义考新校》,通过参稽众本,对《经义考》中的错讹多有剔抉。然《经义考新校》限于诸本参校的体例,未能对全书作具体考订,以致尚有疑义,有待深入考索。

就《周易》而言,《经义考》著录易类典籍70卷(卷2-卷71)。相比其他经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同时阙漏亦多。本文以《经义考》卷六十三著录易类典籍为研究对象,予以条辨,以期略有助益。

 

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②]

按:《经义考》著录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录钱谦益、陆嘉淑文、自序。钱谦益之序乃其集外佚文[③]。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不分卷,卷首仅有陆嘉淑跋,比勘文本,可知《经义考》所载陆跋阙略甚多。且文末有“康熙己酉夏五后学陆嘉淑谨跋”,知陆跋作于康熙八年(166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册收录此书,仅载自序,知《经义考》所载自序乃节录,且有剪裁,出入颇大。其中,自序称“屏迹萧寺,昼夜绎……二十年如一日也”。《浙江潮》载延恩寺,称“明未,张次仲曾于寺中云隐山房读易三十年,题其处曰‘读易之地’”[④],可为参证。

引黄宗羲“志墓”之文,即《张待轩先生哀辞》,引文皆经剪裁,非复黄宗羲原貌。张次仲享年八十八,而《哀辞》作于丙辰,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可推知其生年为嘉靖八年(1529)。赵万里曾为《待轩遗集》撰写提要,称“首有胡从中及同邑吴农祥、朱尔迈、陆嘉淑序文。陆与次仲有甥舅之亲,次仲卒后,嘉淑为之传,见《辛斋遗集》”[⑤]。《辛斋遗集》今不传,所载之内容未可知。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四十二亦有传,称“卒年八十八”。

《经义考》卷一一六另著录张次仲《待轩诗记》六卷。此外,还著有《澜堂夕话》、《一经堂集诗文集》十二卷(又名《张待轩先生遗集》[⑥])、《史记钞》[⑦]、《竹窗杂录》[⑧]等。

而题为卢文弨所撰《经籍考》[⑨]为此书所作解题,则称:

明海宁张次仲,字元岵,号待轩,取待天下清之义。天启辛酉举人。著《易经困学笺记》《诗弋》《晋书钞》《唐藩镇考》《土室晤言录》等书。为人倜傥,有气概,才罩千人,议论创辟,独行己意,即先儒定论勿顾也。入清,初逊于荒野,后因其子欲谋仕,入城居,禁止之。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⑩]

据此可知其著述情况。但所载其卒年,则与前举之说不符。

关于《周易玩辞困学记》的卷数,诸书所载不同。《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四一、《明史》卷九六著录为十二卷;嵇璜《续通志》卷一五六、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八十六著录为十五卷,李楁注云“《乾隆志》作十二卷,盖本《通志》。今据《四库书目》改正”;嵇璜《续文献通考》卷一四五、徐乾学《传是楼书目》著录为无卷数,徐乾学称“六本。又一部,十本”。卢文弨《经籍考》著录清钞本《易经困学笺记》,称“作《周易玩辞困学记》,十二卷”,则书名亦有别称。

   

顾枢《西畴易稿》[11]

按:《经义考》著录顾枢《西畴易稿》,引严绳孙之说,介绍其生平。顾枢乃顾宪成之孙、顾贞观之父。检《忍草庵志》卷二录其诗二首,传云:

枢字所止,号庸菴,与沐子。天启元年举于乡,尝受业高忠宪攀龙之门,于忠孝出处之道少而习焉。值世多事,居泾皋故居,筑室曰西畴,隐居乐志。著有《西畴易稿》三卷、《古今隐居录》三十卷、《端文公年谱》一卷、《端文要语》一卷、《西畴日钞》一卷。[12]

《西畴日钞》二卷,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六《儒家类存目二》,为江苏巡抚采进本,与此处所载略异。

另外,徐乾学《憺园文集》卷三二有《顾庸菴先生墓表》,称“先生生于万历壬寅,卒于康熙戊申”,可知其生卒年为1602-1668年。并称:“所著述有《隐居录》《蒙言随笔》《东林列传》《明盛编》《十二代诗删》《八家诗删》《史荟》《文荟》,多散佚不存。今所刻者《易蒙》《西畴日钞》诸书。”[13]《易蒙》与《西畴易稿》未知是否为同一书,俟考。

而钱林辑、王藻编《文献征存录》卷四亦有其传,称“邃于《易》学,而未尝自为著书”[14],与前举之说均不同。

 

陈仁锡《羲经易简录》[15]

按:《经义考》著录陈仁锡《羲经易简录》,引陆元辅之说,介绍其生平。陈仁锡,《明史》卷二八八有传,称:“闻武进钱一本善《易》,往师之,得其指要。久不第,益究心经史之学,多所论著。”又称“仁锡讲求经济,有志天下事,性好学,喜著书,一时馆阁中博洽者鲜其俦云。”据此可知陈仁锡乃从钱一本学《易》。钱氏精研易学,所著书有《像象管见》《启新斋意象钞》《续钞》《四圣一心录》,《经义考》卷五九已著录。

陈仁锡一生勤于著述,编纂之书甚多,美国学者富路特、房兆楹主编《明代名人传》收录颇为完备[16]。其经学著述,《经义考》另于卷六九著录《系辞十篇书》、卷一二八著录《周礼句解》、卷一二九著录《考工记句解》、卷一五五著录《中庸渊天绍易测》、卷二三〇著录《孝经翼》、卷二五一著录《六经图考》、卷二五九著录《四书语录》《四书析疑》《四书备考》。

然尚有遗漏。对此,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称:

《明史·艺文志》《经义考》仅著录陈仁锡《羲经易简录》八卷。征之今日传本有:《易经疏义统宗》三卷,明陈仁锡撰,明末奇赏斋刻本,天一阁藏;《羲经易简录》八卷附《系辞十篇书》十卷,明陈仁锡辑,明神默斋刻本,北京大学藏。《系辞十篇书》十卷,《总目》据江苏巡抚采进刊本著录。《易经颂》十二卷,据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著录,《四库采进书目》载《易经颂》十二本(《都察院副都御史黄交出书目》),即其底本也。是书今未见传本。[17]

则《易经疏义统宗》三卷、《易经颂》十二卷,可补《经义考》之阙。另外,陈仁锡有《重校古周礼》六卷、《周礼五官考》,《经义考》亦失载。

 

黄道周《易象正》《三易洞玑》[18]

按:《经义考》著录黄道周《易象正》十四卷,《经义考新校》校云“《四库》本十六卷”,所载卷书不同。对此,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有考辨:

检文澜阁库书九册(丁氏补抄八册,钱恂补抄一册),卷一至十二止,附之以卷初上、下,卷终上、下,诸家书目及库书《提要》作十四卷者,盖卷初,卷终各作一卷,《总目》各作二卷,故得十六卷之数耳。[19]

可谓探本之论。屈万里《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则著录旧钞本“《易象正》十二卷凡例一卷卷初二卷卷终二卷”[20],所言卷数虽不同,但并无二致。

《经义考》录何孟春、朱朝瑛、郑开极序。《易象正》今有翟奎凤点校本,乃以崇祯十六年刻本为底本整理而成。在《易象正序述》部分有孟长民孟春、陈彦升之遴、朱美之朝瑛[21]、刘仲渔履丁、何羲兆瑞图诸序,书末附郑开极序,《经义考》失收三序。另外,孙奇峰《夏峰先生集》卷九有《跋黄石斋易象正》,亦可为补充。

《三易洞玑》,《经义考》著录为十六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十五卷,卷数不同。《三易洞玑》今有翟奎凤点校本,附录郑开极序,《经义考》失收。

关于黄道周之资料,《经义考》引黄宗羲、高佑釲之说。黄宗羲之文出自《朱康流先生墓志铭》[22],朱康流系黄道周之高弟。屈大均《明四朝成仁录》卷九《督师死事传》有传。 

另外,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七有《跋黄漳浦易解》,称:

漳浦先生于学宏通博达,世以为如武库之无不备。而所尤精者《易》,天根月窟,独有神会。能于京、焦、陈、邵之外,颉颃一家。其所著《三易洞玑》《革象新书》,鲜有得通之者。盖别立一变法,因而重之,以推前世事迹,无不洞中。至有明思庙时,以为当地水,“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之时。由今观之,是革命之应也,先生之学神矣。岁戊申,复得先生《易卦要说》读之,则又平正通达,大似东莱平甫诸家。于是叹先生易学之奇且法也。

据此,则黄道周之易学著述,尚有《革象新书》《易卦要说》等。

 

倪元璐《儿易》[23]

按:《经义考》著录倪元璐《儿易》,并引陈济生之说,介绍其生平;引蒋雯阶之序,申说《儿易》之意旨。倪元璐,《明史》卷二六五有传。其子倪会鼎有《倪文正公年谱》四卷,记载生平较详,知其“字玉汝,别号鸿宝,又号园客”,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 

蒋雯阶称“作《儿易》,‘儿’者,姓也,其义孩,言童蒙也”,以“儿”通“倪”,此说不尽然。《倪文正公年谱》载:

(崇祯九年)舟中作《儿易》,初以易不可为典要,偶取爻象之变化以资发挥,后遂覃思著作,书成号曰《儿易》。自叙曰:“汉人说易,舌本彊橛,似儿强解事者。宋人梳剔求通,遂成学究。学不如儿,儿强解事不如儿不解事也。”又曰:“子云《太元》,童乌共之。”童乌者,子云九岁儿也。盖自谦不敢当注易之名,及门以古文儿、倪通用,遂以姓称倪易,失府君指矣。

《四库总目》亦称“然考元璐自序,实作孩始之义,其文甚明,则雯阶不免于附会”,与《倪文正公年谱》说法一致。

《儿易》含《内仪》六卷、《外仪》十五卷,《经义考新校》引《四库总目》、《校记》,注云“应作《内仪以》六卷”。《倪文正公年谱》载:

十三年庚辰,四十八岁。著《儿易》成,分内、外二仪。《外仪》发挥微义,虽因实创;《内仪》特标元解,不离经内之义。又分之以两编者,以本诸《大象》,如“《豫》以作乐崇德”,全卦皆归乐;“《革》以治历明时”,全卦皆归历。尊仲尼以兼三圣,俾程、朱不得不俛首之者。等于《易林》六十四卦,从而重之。卦占一辞,取《易》所固有,而笺释以通之,使焦、京无所擅繇象。

仅言《外仪》《内仪》,未提《内仪以》,则《四库总目》之说不尽可信。同时,据之可知《儿易》的写作,起于崇祯九年(1636),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

另外,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七有《跋倪文正公儿易》,称:

始宁倪文正公《儿易》,其自序曰:“汉儒说经,舌本强橛,似儿强解事者。宋儒疏剔求通,遂成学究。学究不如儿,儿强解事不如儿不解事也”,可谓奇语。又曰:“子云《太玄》,童乌共之。”童乌,子云九岁儿也,公之命名以此。公于学无所不通,但亦多好奇之过,一切文字皆然,而《儿易》其尤甚。公言“儿强解事不如儿不解事”,予亦尚嫌公之强解事也。 

全祖望之跋,可补《经义考》之阙。《儿易》载《四库全书》,《内仪以》自序、《外仪》自序写于崇祯辛巳(1641),《经义考》失载。

此外,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儿易》(《内仪以》六卷《外仪》十三卷),知《内仪以》除自序外,尚有王鲲序[24],而《外仪》卷数与《经义考》所载亦不同。

 

龙文光《乾乾篇》[25]

按:《经义考》著录龙文光《乾乾篇》,录其自序。另引缪泳之言,介绍其生平,较为简略。龙文光传见《明史》卷二六三,所载亦不详。

其传又见《乾隆柳州县志》卷七、《民国雒容县志》卷下。乾隆《志》称“字焕斗,马平人,寄雒容籍”,民国《志》称“字中黄,号西野,谥忠毅,柳州人”,二书所载表字略有不同。二《志》记载其“死寇乱”的经过甚为详备。特别是《民国雒容县志》所载郑守聪《书龙忠毅公传》,知其死于甲申年(1644)八月初十[26]。

   此外,李都安、郭丽娟《龙文光宦蜀行迹考》一文[27],爬梳剔抉,对诸书不同之记载加以辨证,清晰地梳理了龙文光宦蜀行迹,可为佐证。

 

文安之《易佣》[28]

按:《经义考》著录文安之《易佣》,并引黄百家之言,介绍其生平。

检《同治宜昌府志》卷十三《士女传上》有其传,称:

文安之,字汝止,号铁菴。天启辛酉壬戌,联举乡会试第二,改庶吉士,进检讨。器质宏远,馆阁中咸以公辅期之。崇祯末,进南大司成,为薛国观所构,罢归。福王立,召拜詹事;唐王授礼部尚书,皆不永。明王以瞿式耜荐,虚相位以待,安之知事不可为,见国危地蹙,乃强起为首辅,日以忠义激励诸镇,锐意兴复,间关戎马间,不失臣节。及谭宏降于我朝,王遁入缅,遂赍志以卒。

《易佣》十四卷,附《诸儒传略》一卷《诸儒著述》一卷,今存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卷首有崇祯己卯(1639)周凤翔序,可补《经义考》之阙。

 

林胤昌《周易耨义》[29]

按:《经义考》著录林胤昌《周易耨义》,引高兆之说,介绍其生平。检《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四《人物列传》有其传,称“(丁酉)冬十月卒于家,年六十三”,丁酉乃顺治十四年(1657),可推知其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卷七四《艺文》录其著述,有:《春秋总论》、《春秋易义》十二卷、《易史象解》一卷、《易史广占》一卷、《三礼约》、《续尚书》、《续三百篇》、《续小学》二卷、《论语耨义》、《经史耨义》二十二卷、《悌经》一卷、《问问录》一卷、《在兹堂会语》一卷、《三先生语录》一卷、《笋堤集》四卷、《雁山集》、《泉山小志》一卷、《铨曹奏议》、《且气箴》、《且气语录内外编》、《百梦草》、《茧草》、《戊巳自镜录》。

因《乾隆泉州府志》传文篇幅颇大,兹迻录《道光晋江县志》卷三八《人物志·名宦之二》之传,称:

林孕昌,字为磐,号素庵。万历壬戌进士,授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调南兵部职方司,给假归省,思为终养计,丁父艰,服阕。崇祯元年,入补北吏部稽勋主事,调验封掌司印。时崔、魏败后,各官惨死者子孙陈乞凡应予赠荫,及理学节义之臣,无不立为题覆题请。旋调考功文选,升文选司员外郎,酌定规条,关防严密,自此大选急选皆协群望。擢稽勋司郎中,旋乞归。开讲坛于笋江在兹堂,与布衣黄文炤倡明旦气之学,从游日众,郡缙绅与兵备使太守邑令俱集听讲。丁丑,又与蒋德璟重建西洞天偕乐亭于清原,为文以记。是年,起补吏部验封司郎中。己卯,擢文选郎中。铨地情弊丛集,极力振剔,以此忤杨嗣昌,削籍为民。抵家,复与黄文炤申明旦气,重修清源西洞天。甲申,京师陷,福王监国南京,擢通政使司,辞焉。唐王入闽,推兵部右侍郎,已复推大常寺正卿,坚辞不出。卒年六十三,绅士公举特祠于晋江学所。著有《茧草》《经史耨义》等书。子逢泰、逢济。[30]

同书卷七十《典籍志》录林孕昌著述与《乾隆泉州府志》,但与其他典籍所载稍有出入[31]。

   其中,《春秋易义》,见载《经义考》卷二〇七。《素庵先生栖录堂经史耨义》22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六《儒家类存目二》著录,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7册。其他经部著述,可补《经义考》之阙。

另外,《道光晋江县志》卷五十六《人物志》有郑字明传,称其“字寅台,立身为学,不乐仕进。著有《义易说》等十余种行世。前辈叶文忠及林素庵皆重之,殁年八十四。”[32]《义易说》,《经义考》失载。

 

张镜心《易经增注》[33]

按:《经义考》著录张镜心《易经增注》,并引高佑釲之说,介绍其生平。《四库全书总目》卷八“易类存目二”著录此书,称:

镜心字用晦,磁州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编用注疏之本,随文阐发,多释义理。无吊诡之词,亦无深微之论,说《易》家之墨守宋儒者也。[34]

检陈廷敬《午亭文编》卷四七有《清故前兵部尚书张公墓志铭》[35],记载生平甚详,称其“字晦臣”[36],与《四库总目》所载不同。又载“顺治十二年某月甲子春秋六十七终于家”,可知其生卒年为1589-1655年。而汤斌《前明兵部尚书湛虚张公墓志铭》则称“皇清顺治十有三年四月初三日,前明兵部尚书磁州张公卒于家”[37],又称“公生万历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距卒年六十有七”[38],则其生卒年为1590-1656年[39]。陈廷敬、汤斌所载恰好错位一年,孰是孰非,尚待考证。称其“字孝仲,号湛虚,晚号晦臣”[40],所载表字与《四库总目》、陈廷敬《墓志铭》均不同。关于其著述,仅言“辑《驭交记》二十卷”“所著有《孝友堂集》如干卷藏于家”。而汪森《粤西丛载》卷八传中称“有《平蛮纪事》八卷”。而《康熙磁州志》则载“所著有《云隐堂集》、《大易解》、《阴符经解》行世”[41]。

《经义考》著录《易经增注》十二卷,《校记》称“《四库存目》作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收录《易经增注》十卷附《易考》一卷,乃清张璥等刻本。卷首有康熙乙巳(康熙四年,1665)孙奇峰序、汤斌《前明兵部尚书湛虚张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易经增注》据《畿辅丛书》本排印,亦为十卷。卷首有康熙乙巳(康熙四年,1665)孙奇峰序、康熙丁未(康熙四年,1667)其子张溍《述言》。孙奇峰序、张溍《述言》《经义考》失载。

孙序称“前大司马湛虚先生自甲申后里归,杜门读《易》,著有《易注》十卷”[42],明言卷数为十卷,《经义考》所言当误。

张溍《述言》则称:

先君子生平喜读《易》,自丁丑建牙两粤,比佐枢,居忧,先后七载,未尝少辍。或日阅一卦,或数日一卦,或月余一卦。第从经文领取,凡有所得,随时标记。甲申国变,弃家行遁,播越江海间。故庐几经劫火,旧编轶散。乙酉冬归里,闭关谢客,取诸前贤《易》著,及己所见,参伍折衷,以求其是。手自钞集,凡三四易稿。始于丙戌正月,迄孟冬望后乃成。[43]

据此可知《易经增注》一书乃成于丙戌年,即顺治三年(1646)。

 

周瑞豹《易解》[44]

按:《经义考》引陆元辅之说,介绍周瑞豹之生平,颇为简略。检陶汝鼐《续宦迹类纪诸小传》“徇卓类”有周瑞豹传,称:

周瑞豹石虬,吉水人。以进士称《羲经》名家,固落落有崖岸,而思以南皋先生之学设施,故其为政严明肃穆,不畏疆御。豪者黠者,往往拔薤矣。若子弟俊彦之尤,非不推奖意气,而淄渑莸兰断断也。凡所兴革,以公才望,无不得请于上者,民或阴受其惠而不知。会学宫圮甚,毅然改作,制倍崇丽,未尝损公帑钱。既考最,调江陵,擢兵科给事中。越十年,楚且棘矣。公以尚玺奉使过邑,父老张乐留饮,徘徊山川,不减岘山之涕云。终玺卿以患节殉国。[45]

另外,光绪《吉水县志》卷三五《人物志·宦业》有传:

周瑞豹字元叔,泥田人。天启进士。知宁乡县时,珰焰方炽。南昌熊明遇、徐良彦、黄龙光皆谪戍过楚,他令无敢谒者,瑞豹独郊行馆馈。崇祯初,调江陵,振刷积弊,一如治宁,擢兵科疏屡上,如责成枢辅,停遣内臣,审释淹滞,省发章奏,酌留援兵,皆军国大计。忌者追劾其令楚时,催科数不足,镌级调用,补光禄监事。时宜兴复相为瑞豹乡举坐主,竟不往谒,改行人司副。甲申之变,痛哭失明,杜门不出,甲午被逮,入章门,死于狱。[46]

梅英杰编《陶密庵先生年谱》(陶密庵先生即陶汝鼐)于永历十五年辛丑(即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六十一)载,“叙周瑞豹《香雾阁草》。其子少游来请也。瑞豹,不仕清而殁。叙见文集卷二。”[47]《香雾阁诗集后序》在陶汝鼐撰《荣木堂文集》卷二,称“楚陶子读《香雾阁集》,泣然出涕。曰:某之不见吾师十六年所矣”[48],可知陶汝鼐乃其门人。

 

李奇玉《雪园易义》[49]

按:《经义考》著录李奇玉《雪园易义》,录曹勋序。并引俞汝言之说,介绍其生平。钱仪吉《衎石斋记事稾》卷六有《李奇玉传》,称:

李奇玉,字元美,自号荆阳,秀水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崇祯元年进士。历南京工部兵部,出为汝宁知府,有寇警,登陴固守。寇去,乞病归。少从高攀龙学《易》,攀龙语以“显仁藏用”之旨,曰“发其蕴者子也”。晚而掩关研求,杂撰错综,理象融洽,成《雪园易义》四卷、《图说》一卷,推衍邵子先天之学。轻安自得,终日陶然,有句云:“飞鸟流云皆象意,莫从纸上觅羲皇”,人拟之《击壤集》。庄烈帝殉国,奇玉闻,大恸三日,病,不旬日卒,年七十有二。[50]

庄烈帝即明崇祯皇帝,殉国时为1644年3月19日。李奇玉卒于此年,逆推72年,可知其生于1573年。《雪园易义》卷首载有钱士升《李荆阳先生传》,文长不录。《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七五《人物五》、《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四《嘉善列传》均有传。

另外,吴焯《绣谷亭熏习录·经部易类》著录此书,称:

 《浙江通志·儒林传》:“李奇玉,字符美,嘉善人。明天启壬戌进士,累迁汝宁守。值中原寇炽,至则劼毖城守,寇随遁去。数月,引疾归。发箧中所笺注,研晰疑义,凡十年而《雪园易义》成。学者称荆扬先生。”是编四卷,终六十四卦,另列首卷,有《增补四易图说》《参订图说》《进退变化图》《对待流行图》《生生竖图》《卦变图》《纳甲图说》。宋赵汝楳有《纳甲图》,以元美说参之,大同小异,而元美之说为明。卷首有曹勋、王宣、赵元社序。书刻于其子公柱,末有跋。[51]

关于李奇玉中进士的时间,《经义考》和《衎石斋记事稾》所载同,《绣谷亭熏习录》与之有异。对此,胡玉缙《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在《绣谷亭熏习录》的提要中指出:“《雪园易义》下云,‘李奇玉天启壬戌造士’,不知其属崇祯戊辰。”[52]《雪园易义》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3册,乃上海图书馆藏顺治刻本,卷首所载曹勋序与《经义考》所录文本有差异,王宣、赵元社两序,《经义考》失载。书末附载李公柱《雪园易义补》三卷。《经义考》卷六八著录李公柱《读易述余》四卷,未载此书,当补入。

 

朱之俊《周易纂》[53]

按:《经义考》著录朱之俊《周易纂》,并引徐盛全之说,介绍其生平。检《康熙汾阳县志》卷三有传,称:

朱之俊,字擢秀。少为诸生,慕龙门之学,负笈走金陵,览名山大川,访奇人名德为师友。旋里,联掇巍科,入翰林,两预乡会闱试,得人最盛。告归省亲,其击焰珰逃姜逆事,载国史。闯贼蹂汾,本朝驱除定鼎,公犹坚志不出。会冀南分守马公贻书罗致之,乃应聘。顺治二年,擢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兼修国史副总栽,以继母侯太夫人年高乞养,归,创攀龙桥,造文昌阁,改建府学,城东立崧峰塔,舍药济人,出粟赈饥诸善事。[54]

《光绪汾阳县志》卷八《文苑》亦有传,载:

朱之俊,字擢秀,邑人。天启二年进士,入翰林,迁国子监司业。国初为秘书院侍读兼修国史副总裁。著有《五经四书纂注》《吴越游草》《排青楼诗集》《乡环选奇》《峪园草》《砚庐全集》等书。[55]

另外,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亦称其“字擢秀”,并称“号沧起”[56]。三书所载其表字并同,与《经义考》所引徐盛全之说,称其“字沧起”有异。

《周易纂》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3册,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顺治砚庐刻本。徐盛全称“自为之序”,实则书前有无名氏序[57]、门人胡世安序、顺治丙申自序。

另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24载朱之俊《春秋纂》四卷《提要》一卷《丛说》一卷,《经义考》失载。书前有胡世安序、顺治庚子周士章序、顺治癸巳自序。

 

董守谕《读易钞》《卦变考略》《易韵补遗》[58]

按:《经义考》著录董守谕《易》学诸书,当是依据陆元辅之说。黄宗羲有《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兼经筵日讲官次公董公墓志铭》,董公即董守谕,称:“公生于丙申十月初四日,卒于甲辰十二月二十日,年六十有九”,可知其生于丙申,即万历二十四年(1596),卒于甲辰,即康熙三年(1664)。“所著有《读易一钞》、《二钞》、《卦变考略》、《易韵补遗》、《春秋简秀集》、《公车录》。《公车录》仅存,《董囗囗集》藏于家。”[59]全祖望有《董户部守谕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七亦有传,称“著有《揽兰集》”。

董守谕《易》学诸书,《经义考》称“未见”。张寿镛编纂《四明丛书》第三集有董守谕《读易一钞易余》四卷。

另外,湖北省图书馆藏有《读易一钞》十卷《易广》四卷,称:

明董守谕编纂

   稿本  佚名批校  十册

   是书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分《读易一钞》十卷,《易广》四卷。据书前的“自序”云:“吾殚心专气,博极而求,深惋郑注九卷不传,间得之李鼎祚《易解》,及汉书文选注者,犹之不见郑注也,失于郑,幸得其似郑者而读焉。”因而是书推广卦气直日,飞伏六日七分之说,以考亭为外道,郑学为内道,略其所短,扬其所长,编类成书。“于是钞上下《经》六卷、上下《系》四卷,丛及《易广》四卷,《易余》四卷(注:此书未藏)。从野文逸篆外,冗沓兼收,奇离共掇。”[60]

《易广》《易余》,均可补《经义考》之阙。

 

姚世勋《易剩义》[61]

按:《经义考》著录姚世勋《易剩义》,引《平湖县志》介绍其生平。《明遗民录》卷十有其传,称:

姚世勋,字元仲,五保人,天启四年举人。甲申后,潜隐不出,绝意仕进,专心《易》理。晚岁,家益窭,僦居城隍庙庑,讲《易》不倦,著有《易剩讲义》。卒年七十六[62]。

《嘉庆松江府志》卷五五《古今人物》、《光绪平湖县志》卷十七《人物》、《光绪金山县志》卷二十《儒林传》所载小传近同,所载姚世勋的著作,均名《易剩讲义》,与《经义考》略异。此外,《光绪松江府续志》卷三七《艺文志》亦著录《易剩讲义》。

 

何楷《古周易订诂》[63]

按:《经义考》著录何楷《古周易订诂》,并录其自序。另引俞汝言之说,介绍其生平。何楷,《明史》卷二七六有传,称“楷博综群书,寒暑勿辍,尤邃于经学”[64]。黄宗羲《思旧录》载:“何楷,字玄子,闽人。著《五经解诂》。余入其书室,方为《周易解诂》。收罗甚博,百年以来穷经之士,黄石斋、郝楚望及公而三耳。”[65]《周易解诂》与《古周易订诂》当为同一书。

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文集近稿卷二《何玄子易诂序》,亦为此书而作,《经义考》失载。

此外,《经义考》卷一一六著录《毛诗世本古义》、卷二三〇著录《考定古文孝经》。据黄宗羲所载,则何楷除《周易》《诗经》外,于《书》《礼》《春秋》均有著述。

《古周易订诂》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册。黄仲琴《重刊<古周易订诂>》称“所著有《四书字考》《考定孝经》《考定古文》《诗经世本》《古周易订诂》又有《春秋绎》,于昭定哀三公,尚未卒业。”[66]则何楷关于《春秋》的著述,或即《春秋绎》。

 

侯峒曾《易解》[67]

按:《经义考》著录侯峒曾《易解》,并引陆元辅之说,介绍其生平。张乃清《上海乡绅侯峒曾家族》有其传,称:

侯峒曾(1591-1645年),字豫瞻,号广成,侯震旸长子。谥号忠节。著有《侯忠节公全集》十八卷、《易解》三卷、《侯纳言集》、《都下见闻》、《江西学政全书》、《启秀堂稿》、《燕游草》。存世书画作品有《行书七言律诗扇面》(藏辽宁省博物馆)、《绝缨书》(藏上海历史博物馆)等[68]。

其中,《侯忠节公全集十八卷》包含诗集一卷、文集十四卷、首一卷、附侯忠节公年谱三卷。《侯忠节公年谱》乃侯峒曾幼子侯元瀞所编,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0册。

 

成勇《程易发》[69]

按:《经义考》著录成勇《程易发》,并引高佑釲之说,介绍其生平简略,称其“字宝慈”。《古今图书集成》著录《程易发》,小传和《经义考》同。

而《明史》卷二五八有其传,称“字仁有”[70]。《咸丰青州府志》卷四五《人物传》亦有传,表字同《明史》,并载其祖名彩,父名可训。而《雍正乐安县志》卷十二《人物》称其“字宝慈,晚字蜗庐居士”,所载表字不同。

其著述 ,《雍正乐安县志》《咸丰青州府志》所载相同,计有:《李署炯鉴录》《蜗庐楼诗》《留台疏稿》《程易发》《春秋三传释疑》《十三经注略》《消闲录》《西铭解》《昆嵛洞语录》[71]。而《经义考》仅著录《程易发》,《春秋三传释疑》《十三经注略》可补其阙。

 

黎遂球《周易爻物当名》《易史》[72]

按:《经义考》著录黎遂球《周易爻物当名》,录自序、徐世溥序、章美序。此书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另有张溥序、曾文饶序,且《经义考》所录徐、章二序乃系节录,文本不全。

《易史》录自序,另引陆元辅、屈囗囗之说,介绍其生平。对于屈囗囗,《经义考新校》有注,称:“‘屈囗囗’,《四库荟要》本作‘元辅文’,文渊阁《四库》本作‘俞汝言’,文津阁《四库本》作‘张云章’”,未作定论。实则,此引文出自屈大均《广东新语》。该书卷十一《文语》中,有“易史”一则,《经义考》所引乃前半,其后云:

张天如谓:“孔子忧时之作,挹损褒讳莫如《春秋》,深切著明莫如《易》。后人以《春秋》言治乱,不若以《易》言治乱之尤长,故《易史》不可以不作。”《易史》,美周未有成书,予尝欲踵为之。[73]

另外,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六有《自题易叶轩》七绝五首,第五首云:“九卦先生忧患余,年衰一倍惜居诸。思求《易史》莲须合,表里《春秋》作一书。”并注:“九卦先生,予之自号也。黎美周太仆曩撰《易史》未成,予将继之。莲须阁,太仆读书处。”[74]

《经义考》称《易史》“佚”,据屈大均所载,则《易史》并未成书。《经义考》所载自序,当是先期为之。

除了经学著作外,黎美周尚有文学创作。《太一丛话》卷一载:

 明德既夷,诗道杂乱,黎美周起于番禺,大有起衰救弊之思。其为诗不轨常律,然纵横排荡,不可一世。徐巨源至谓:万历五十年无诗,滥于王李,佻于袁徐,纤于钟谭,乃今独见美周。读之如春风骀荡,夏云崔嵬,如坐百花,杂听箫韶,剑客翾动,左右推崇之,至于如此。美周字遂球,著有《莲须阁集》。[75]

可知其人善诗。另外,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七有《书黎美周诗序后》、《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有“黎美周诗”一则、袁枚《随园诗话》第83则“黎美周”、杭世骏有《题黎美周莲须阁集后二首》,均论及其诗。


【附录】

明·黎遂球《莲须阁集》卷十八《易史序》:

黎遂球曰:《易》,人事之书也。昔仲尼至圣,作《春秋》,纪二百四十年之事;于《易》,作《十翼》,盖尝三绝其韦编云。是故夫数,所以剖理也;理,所以成事也。易有太极,生生不穷,衆人囿于器焉,圣人见其道焉。是故顺其理然后得吉,悖其理斯以取凶。然亦有以理取凶者,此圣人所以有忧也。悖理而吉者,君子不以为吉。以理而君子不以为吉者,推于其所小疵,因于其所大分也。是故以古人之事,而拟诸其形容,鲜不见矣。“箕子之明夷”、“高宗伐鬼方”,其端可见者也。仲尼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是故《易》有吉凶,而《春秋》善善暴恶。夫人不能得之《易》,犹庶几其惧乎《春秋》。圣人复起,此义未之或改也。

予读史,自三皇至胡元,不能无感焉。干坤阖辟,于斯乎考矣。因取其可相发明者,系于卦爻之下,而亦不敢不因乎文周之词。因其词,而事无不合焉;着其事,而理无不见焉;得其理,而数无不晰焉。夫数也者,亦器之所以纪名而已。故曰:“《易》,人事之书也。”有守之而若画焉,此从乎器者也;有游之而若虚焉,此从乎道者也。是故三皇五帝、圣主贤臣,为忠为贼,为愚为哲,吾可以一画槩之。吾尝布蓍焉,若参若伍,其所为诚然者,初不过偶然而已。夫其已然也,为诚然而然,然而其未然也,为偶然而然。是故后之君子,不可以过惊乎其事也,抑亦不可以不过慎乎其事也。作《易》者之意,其在斯矣。

 

郑赓唐《读易搜》[76]

按:《经义考》著录郑赓唐《读易搜》12卷,并附其自序。另引高佑釲之说,介绍其生平,颇为简略。《读易搜》见载《四库全书总目》卷九“易类存目三”,《总目》对郑赓唐的介绍当是直接引录《经义考》。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7册。

吴焯《绣谷亭熏习录·经部易类》著录此书,称:

缙云郑赓唐著。字宝水,号禅复居士,明天启丁卯举人。有自序,又张玉书序。其大指以程朱为宗,间参以他说而已,亦无所发明焉。《经义考》:“赓唐,官福建按察使佥事。”《缙云县志·吏科》:“特荐不就。”二说未知孰是。[77]

可补《经义考》未载其表字、别号之阙。自序作于“丁亥秋”,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秋,《经义考》不载。

另外,《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四著录郑赓唐《空斋遗集》十二卷,称:

赓唐字而名,号宝水,浙江缙云人。天启七年举于乡。此《空斋遗集》十二卷,附《古质疑》一卷、《春秋质疑》一卷、《唐宋节录》一卷,康熙二十一年郑惟飈、郑载飏等刻,中国国家图书馆藏。[78]

据此可知郑赓唐之别集。《春秋质疑》一卷,《经义考》亦未载。

 

   本文逐条考证了《经义考》卷六三所载《易》类典籍,针对书名、卷数、作者传记、著述、失载之书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补正,一方面使《经义考》的内容更为完备准确,便于学界在利用《经义考》时能够获取一些补充材料;同时,通过相关的考订能够抉发历代易学家的部分信息,也为相关研究开启了方向。比如文中提及多位易学家的经学著作,有些未被《经义考》著录。这些典籍是否留存于世?书中有什么经学见解?成就如何?如果已经亡佚,是否有佚文可辑?等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察。至于《经义考》其他卷著录的易类典籍,笔者另有系列文章进行辨证。

注释:


[①]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经义考三百卷》,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32页。

[②]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5页。

[③]陈开林:《<钱牧斋全集>所收<春秋胡传翼序>辨误——兼辑钱谦益佚文<周易玩辞困学记序>》,《图书馆杂志》待刊。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民国文献类编》历史地理卷第967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页。

[⑤]赵万里:《赵万里文集》第3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339页。

[⑥]杜信孚:《同书异名通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⑦]张大可,俞樟华,梁建邦编:《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11页。

[⑧]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明季海宁殉节始末》一卷,称“是书汇辑张次仲《竹窗杂录》、谈迁《海昌外志》、陈之伸《黍离小志》、查继佐《国寿录》、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等书”。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728页。

[⑨]陈东辉:《<续修四库全书>本<经籍考>著者考辨》,《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年第4期,第97-99页。

[⑩]卢文弨:《经籍考》,《续修四库全书》第9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页。

[11]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6页。

[12]刘继增:《忍草庵志》,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3辑第29册,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33页。

[13]徐乾学:《憺园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70页。

[14]钱林辑、王藻编:《文献征存录》,周骏富编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0册,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593页。

[15]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6页。

[16][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编;李小林,冯金朋主编《哥伦比亚大学明代名人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第227-229页。

[17]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18]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7页。

[19]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20]屈万里:《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0页。

[21]屈万里《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作“宋朝瑛”,误。

[22]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2页。

[23]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9页。

[24]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25]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页。

[26]藏进巧修、唐本心纂:《民国雒容县志》,《中国方志丛书》第129号,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0-21页。

[27]李都安、郭丽娟:《龙文光宦蜀行迹考》,《广西地方志》2013年第5期,第54-58页。

[28]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页。

[29]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2页。

[30]吴之鋘修;周学曾、尤逊恭纂:《道光晋江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1页。

[31]按:其著述,《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八载有“《易史》《象解》《广占》《续小学》《春秋总论》《泉山小志》《旦气箴》《百梦草》《经史耨义》《笋堤集》。”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六有《铨部林素菴先生孕昌学派》一篇,传中云:“所著有《易史象解》《广占》《续小学》《春秋易义》《泉山小志》《经史耨义》《旦气箴》《语录》《在兹会语》《笋堤集》,未梓者有《论语耨义》《尚书三礼》《三百篇藁前后》《戊巳自镜录》《雁山集》等书。”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著述》亦有著录,计有:“《周易耨义》《易史象解》《悌经》《春秋易义》《易史广占》《续小学》《经史耨义》《问问录》《在兹堂会语》《三先生语录》《笋堤集》《泉山小志》《春秋总论》《三礼约》《续尚书》《续三百篇》《论语耨义》《铨曹奏议》《雁山集》《且气箴》《且气语录内外编》《百梦草》《兰草》《戊巳自镜录》。”《泉州古代著述》所载之“且气”当为“旦气”之误、“兰草”为“茧草”之误。另外,李秉乾编《福建文献书目》还著录其《大笑集》。

[32]吴之鋘修;周学曾、尤逊恭纂:《道光晋江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804页。

[33]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2页。

[34]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9页。

[35]陈廷敬:《午亭文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4-486页。

[36]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亦载“张镜心,字晦臣,号湛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

[37]张镜心:《易经增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8页。

[38]张镜心:《易经增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9页。

[39]汤开建:《明代澳门史论稿》第二一章《两广总督张镜心<云隐堂文录>与崇祯末年的中英、中葡冲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96页。(按:此书关于张镜心之生平,即据汤斌《汤子遗书》本《前明兵部尚书湛虚张公墓志铭》)

[40]张镜心:《易经增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8页。(按:蒋擢修、乐玉声等纂《康熙磁州志》卷十六《人物》有张镜心传,称“字孝仲”,未载其生卒年。)

[41]蒋擢修、乐玉声等纂:《康熙磁州志》卷十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42]张镜心:《易经增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6页。

[43]张镜心:《易经增注》,《丛书集成初编》第430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页。

[44]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3页。

[45]陶汝鼐:《荣木堂文集》卷八,《陶汝鼐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609页。

[46]彭际盛等修,胡宗元等纂:《吉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67号,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1684页。

[47]熊治祁编:《湖南人物年谱》第一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页。

[48]陶汝鼐:《陶汝鼐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84页。

[49]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3页。

[50]钱仪吉:《衎石斋记事稾》,《续修四库全书》第15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01页。

[51]左茹慧:《吴焯绣<谷亭熏习录·经部易类>(点校)》,张涛主编《周易文化研究》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61页。

[52]胡玉缙:《续四库提要三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53]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5页。

[54]周超等修;邢秉诚、赵日昌等纂:《康熙汾阳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

[55]方家驹、庆文修;王文员纂:《光绪汾阳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56]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22页。

[57]按:缺页,序文不全,作者不详。

[58]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5页。

[59]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8-140页。

[60]阳海清主编:《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61]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5页。

[62]孙静庵著;赵一生标点:《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63]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6页。

[64]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077页。

[65]黄宗羲:《思旧录》,吴光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59-360页。

[66]黄仲琴:《嵩园文史论丛》,《黄仲琴全集》第2辑,漳州市图书馆2002年版,第143页。

[67]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7页。

[68]张乃清:《上海乡绅侯峒曾家族》,学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205页。

[69]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8页。

[70]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80页。

[71]毛永柏修;李图、刘燿椿纂:《咸丰青州府志》第2册,《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32,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227页。

[72]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8页。

[73]屈大均:《广东新语》,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6页。

[74]屈大均:《翁山诗外》,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1996年版,第1294页。

[75]宁调元:《太一丛话》,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76]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1页。

[77]左茹慧:《吴焯绣<谷亭熏习录·经部易类>(点校)》,张涛主编《周易文化研究》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61页。

[78]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注:本文发表于《中华易学》第2卷(2018年),此据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陈开林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类新书介绍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2019年1月1日起,凡投稿并获准推送者,可获赠图书一本,投稿时务必注明地址,姓名,电话等信息,以便寄送,不注明以上信息者,视为放弃赠书(为减少工作量,每季度集中发赠书一次)。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