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劉祖國、孔令超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訓詁研究

书目文献 2021-06-20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

訓詁研究[1]


 

劉祖國  孔令超

 

劉祖國(1981-  ),山東臨清人,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史、道教文獻整理與語言研究。

孔令超(1996-),吉林延邊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史。

 

提要:《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出現於東晉末年,是靈寶經中最主要的經典。蕭齊的嚴東,唐代的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都曾為《度人經》作注,北宋陳景元集四家之注而成《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四注》是道經詮釋史上的重要作品。經典詮釋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工作,四家注之具體差異和風格特點如何,尚未見有系統研究,文章嘗試總結歸納四家訓詁之風格特點,有利於探索以《四注》為代表的道經訓詁作品在中國訓詁學史上的價值與貢獻。

關鍵詞:《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釋;特點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全稱《太上洞玄靈寶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經》,出現於東晉末年,是靈寶經中最主要的經典。明代正統《道藏》將其列為首經,號稱“萬法之宗”。《度人經》最初僅有一卷,宋以前的注本皆為一卷本,後來不斷被擴充增補,到宋代時已多達六十一卷。據葉貴良先生(2012:7)研究,《度人經》現保存於正統《道藏》,有一卷本、一卷增字本、六十一卷本三個系統。蕭登福先生(2011:3-6)研究認為:“至於東晉時原為一卷本,至北宋末擴增為六十一卷,其所擴增的六十卷,則是出於北宋神霄派道士之手。”“而北宋末所增的六十卷,皆係道法,為諸種度人經法之科儀,因其晚出,所以較不为近世學者所重,宋元以下的道流注解《度人經》亦不注解第一卷以後的經文。”

《度人經》的內容包括元始天尊所著、太上大道君所述兩類文字。卷一為《度人經》本文,基本保留了東晉葛巢甫所傳之原貌,其中元始天尊所著稱為“本章”,太上大道君所述稱為“序”,“序”又分為“前序”“中序”“後序”。《度人經》的主要思想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帶有大乘佛教“自利”“他利”的色彩,明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

鑒於《度人經》的崇高地位,蕭齊的嚴東,唐代的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等人都曾為《度人經》作注,北宋陳景元集四家之注而成《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下文簡稱《四注》)。日本學者砂山稔(1984)研究指出,嚴東注完成於南齊武帝永明(483-493年)間,李少微、成玄英注先後完成於初唐,薛幽棲注完成於盛唐天寶十三年。除《四注》外,《道藏》中還有《度人經》的數種注解,如隋唐《洞玄靈寶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唐張萬福《洞玄靈寶無量度人經訣音義》、南宋蕭應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南宋陳椿榮《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元陳致虛《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元薛季昭《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解》、明張宇初《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等。本文擬對《四注》所體現出的四家訓詁之特點加以研究。

1910年,劉師培《讀道藏記》(1997:1988)文中指出:“今四家之書均亡,賴此僅存梗概。據陳序言:今於四家之說,刪去重複,精選密義,纂成四卷。則陳於四家之說刪剗頗多,惟就其所采,審之卷一之注,僅有薛、李、成三家。知嚴氏未注道君前序,即後三卷所錄嚴注亦均簡要,且訓詁一宗《蒼》《雅》,薛注亦然,兼明通假。李注恒引古籍,間存佚書。”此文簡單介紹了四家注的格式、訓詁方式和價值,劉先生對不同注家特點的評價較為客觀。

經典詮釋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工作,華喆先生(2018:6)指出:“經學家解經都是不同學者在當時當地的具體歷史情景中進行,人、時、地三者之間,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有可能影響到最後的結論,這就導致他們面對同樣的經書文本,往往會得出不同結論。”四家注之具體差異和風格特點如何,尚未見有系統研究,我們嘗試做了一點探索。

 

(一)嚴東:字字落實,詞句並重

 

嚴東是四家中注釋最早的一位,也是在具體詞義上用功最多的一位。綜觀全書,嚴東是四家注中運用直訓最多的一位。在訓釋文意的時候,嚴東追求字字落實,往往把一句話拆開,逐字進行解說。在此基礎上,再對一句話的大意進行整體訓釋。例如,嚴東在卷二[2]開篇“元始洞玄,靈寶本章”一句話中對“元”的訓釋:

元者,先也。……所以號元始者,示人知始終之歸趣也。洞,明也。洞照無極,故曰明也。亦通也。玄,空也。靈者,眾聖之通稱也;寶者,眾聖之所珍也;章者,文章也。……在天曰靈,在地曰寳;空玄為靈,入藏為寳,故曰靈寶。(3/366b-367a)[3]

這句話總共有八個字,嚴東將每個字都進行了深入的解釋。又如卷二:

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東曰:光,三光也。明,分明也。玉字不出,則日月无光,天地不分明也。(3/369a)

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東曰:立,形也。成,生也。玉文不出,天地无以形,萬物无以生也。(3/369a)

无文不度,无文不生。東曰:度,昇也。生,化也。真文不出,魂神无以昇,萬物无以化也。(3/369a-b)

在這一段話中,嚴氏先釋詞,再解句,釋詞雖未對每個字都加以訓釋,但皆選取句中意義最重要的動詞進行解釋,實際上也可以算是“字字落實”。這段材料很好地體現了嚴東注的特點,對比李少微和成玄英對這三句的注,這種特點就更加明顯:

少微曰:若无真文開廓,則日月不得光,星辰不得明,乾坤不得立,世界不得成,幽魂不得度,枯骨不得生。○玄英曰:謂三塗、八難、五苦幽魂若不得此真文,則不得超度三界;亦明修學之人无此真文,則不得成真入道。(3/369b)

李少微和成玄英在這段文字中沒有對詞的訓釋,而是進行了段落的串講。四家雖然都有對詞作解的貢獻,但是從數量上來說,貢獻最大的還要數嚴東。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到,嚴東雖然重視釋詞,但是他並沒有忽視對句子的串講。嚴東一般會把釋詞和串講結合起來,再舉一個卷三的例子:

天上天下,无幽无冥,无形无影,无極无窮。東曰:幽,遠也;冥,近也。天上天下,无高无下,无遠无近,不可區別,皆冥然也。形,天地也;影,三光也;極,盡也;窮,終也。天地无形,日月无光,極乎无盡,窮乎无終。(3/392b)

在這裡,嚴氏先釋“幽”“冥”二字,又串講“无幽无冥”;再釋“形”“影”“極”“窮”,又串講“无形无影,无極无窮”。嚴氏將釋詞和串講相結合,錯落有致,體現了其詞句並重的特點。

但是嚴東在注釋詞義時,大量運用直訓,導致詞的意義不夠明確。由於嚴東在釋詞方面用功最多,這種問題也就更加突出。

 

(二)薛幽棲:串講為主,兼顧釋詞

 

薛幽棲在對經文進行訓釋時,也同時對詞句都有所兼顧,尤其在卷一,嚴東沒有進行注解之時,薛氏就在很多時候承擔起對詞句都加以訓釋的任務:

元始天尊當說是經,周回十過,以召十方。幽棲曰:元者,初也;始者,首也。(3/355b-c)

但是,薛氏和嚴氏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薛氏並非詞句並重,而是更加重視疏通文意,即使在第一卷也是如此,試看三例:

眾真侍坐,元始天尊玄坐空浮五色師子之上。幽棲曰:師子在空虛之中,玄坐置師子之上。師子是獸中之王,威伏眾獸,一吼則邪魔皆伏。天尊神德,降服眾魔,復居師子之坐。天尊既登坐說經,眾真則列侍而聽。(3/356c)

是時一國,是男是女,莫不傾心,皆受護度,咸得長生。幽棲曰:當此之時,浮黎之國若男若女,无老无少,皆受聖恩,普得濟度。生者不死,死者更生,故咸得長生。(3/357c)

誦之十過,諸天遙唱,萬帝設禮,河海靜默,山嶽藏雲,日月停景,琁璣不行。幽棲曰:言上聖已成真人,通玄究微者,誦之十過,則道契諸天。故同聲而遠唱;德齊萬帝,故設禮而來賓。河海息飚浪之飛騰,山嶽攝雲煙而不起,三光駐景,七曜凝輝,天地貞明,晝夜燭也。(3/361a)

由上面三例可見,與嚴氏相比,薛氏的重心更側重於對段落和句子整體的串講。在後面三卷,嚴氏與薛氏同釋一句話時,在比對之中,這種特點就更加明顯:

百魔隱韻,離合自然。東曰:百魔,神霄王等。隱,玉字也;韻,調也。魔王與諸炁俱生,參於洞章,隱其韻調,合於自然之書,以為經也。○幽棲曰:即諸魔王隱名及三界祕章,隱顯離合,同符自然也。(3/367c)

眇眇億劫,混沌之中。東曰:眇眇,高遠也。億,萬萬為億也。劫者,已解前章元始玉字淪於延康之中,一淪億劫,可謂塵沙之數者也。混,合也。天地无分別,混沌為一也。○幽棲曰:言此二劫眇邈久遠,莫知紀曆之數,幽幽寥寥,在於溟涬之中。(3/391c)

无天氛穢,地无祅塵,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東曰:冥者,冥靈也。慧者,智慧也。洞者,通洞也。清者,清澄也。大量者,平等也。兼濟度人,大无不包,度一切物。玄玄者,深遠也。明此无量經,功德深遠,故云玄玄也。○幽棲曰:當此之時,天无氛穢之炁,地无祅塵之災,若更混智明慧,以天光之凝,寂空洞之明瑩,則妙中之妙,玄中之玄,隱秘莫測,故云大量玄妙也。(3/418c)

由上可見,嚴氏字字落實,先釋具體的詞,再串講文意,或者在釋詞時,直接將文意點明;而薛氏不同,他沒有釋詞的過程,直接對句子大意進行串講,多用“言”“即”“故云”等术语,说明句意。從薛氏的在注釋中又可以發現,“故云”“故曰”這種術語,不但可以說明得名之由,還可用於疏通段落大意,或是對經文內容加以補充,是個比較多能的術語。薛氏以疏通文意為主,兼顧釋詞,這是他相對於嚴東的特點所在。

 

(三)李少微:旁征博引,內容豐富

 

在四家注中,李少微注的特點比較突出。李氏也有解釋詞語的情況,但這種情況自然比嚴東少得多。例如:

所以爾者,學士穢氣未消,體未洞真,召制十方,威未制天政。少微曰:爾者,然也。(3/361b-c)

元始祖劫,化生諸天。少微曰:祖,始也。(3/368b)

元綱流演,三十二天。少微曰:元,大也。演,布也。(3/393c)

相對而言,李氏訓釋詞語的時候,不像嚴東字字落實,而以訓釋道教詞語為多。上述的“祖”“元”就有這種意味,但也屬一般詞彙。下面再舉幾例更為典型的:

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无量度人无量上品。少微曰:始青天者,東北玉隆天也。(3/355b)

混洞赤文,无无上真。少微曰:混洞是高上玉皇九億萬炁也。(3/368a-b)

風澤洞虛,金剛乘天。少微曰:風澤,第八壘炁也。風澤之炁,堅剛如金,故曰金剛,亦曰剛風。(3/392a)

右別至人,剋得為聖君金闕之臣。少微曰:聖君者,金闕後聖太平李真君也。(3/408c)

李氏在訓釋經文時,和薛幽棲一樣,側重於對經文大意的串講,不像嚴氏詞句並重。但是李少微在進行串講的時候,也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旁征博引。在四家注前面的《度人經集注序》中,陳景元評論李少微、成玄英時說:“繼有太清供奉李少微、西華法師成玄英,各撰註疏,援引內音而拾遺補缺,事理悉備。”成玄英在四家注最後,因此主要任務是拾遺補缺,作注相對少一些,所以相比較而言,李少微援引內經和其他經典的特點就更加突出。王寧先生(1996:180)指出:“徵引的訓詁體式是以直接援引舊文、舊注、成句與故實,來探明詞語源流,而將說解語義與闡明文意融於其中。”四家注在訓詁方式中,“徵引”這種訓釋方式主要就是李少微在用。在對經文進行串講的時候,李少微旁求博考,從而形成了與其他三家風格迥異的特點。例如:

“眇眇劫刃,若亡若存”,嚴氏在釋這句話時,先解“眇眇”,次解“一劫”,然後串講句子大意。薛氏先解“刃”,然後進行串講。而李氏則直接援引內經作解:少微曰:按《真一自然經》云:玉山一名劫刃臺,言以仞量之,如彼劫數,故曰劫仞。形而不礙,若存若亡也。(3/370b)

又如卷二“師子白鶴,嘯歌邕邕”。嚴氏先解“邕邕”,再串講文意:“邕邕,和鳴也。鳳唱鸞鳴,眾音並作也。”薛氏直接對文意進行了串講:“師子作虎嘯,白鶴為鳳歌,和鳴諧合,二音邕穆也。”李氏則援引《洞神經》,對經文進行了大量補充:

少微曰:此天鈞樂也。前部嘯歌則九鳳齊唱,後部流吹則八鸞同鳴。《洞神經》曰:天一左宮有天鈞樂器,子日玉女能吹笙竽,丑日玉女能嘯歌,寅日玉女能鼓瑟,卯日玉女能擊筑,辰日玉女能鼓琴,巳日玉女能撞鐘擊磬,午日玉女能吹簫,未日玉女能吹笳,申日玉女能為九音之歌,酉日玉女能為六變之歌,戌日玉女能作百獸鳴,亥日玉女能為天下新聲之曲。天鈞,樂器名也。名與世同,音與俗異,俗音悽思以促命,天音和暢以嚴生。(3/374c)

在這段注解中,李少微沒有對具體的字詞進行訓釋,而是通過《洞神經》,為我們介紹了“天鈞樂”,使讀者對這句話有了更多的理解。而經文接下來的一句“五老啓塗,群仙翼轅”,嚴、薛、李也各自體現了不同的注釋風格。嚴氏依舊體現了“字字落實,詞句並重”的特點:“五老,五帝也。啓,開也。塗,道也。翼,侍也。轅輿,輦轅也。十方飛天无極大神臨軒於始青天中,五帝開道,群仙引侍也。”嚴氏先分別解釋“五老”“啓”“塗”“翼”“轅”,又串講整個句子。而薛幽棲則沒有具體的釋詞,直接對句子進行了串講:“五老啓塗以前引,群仙則侍轅之左右。五老即五老帝君,掌領五篇真文也。”李氏也解釋了“五老”:“五老,五帝也。”進而繼之以串講:“十方大聖道位尊高,乃感五帝,前驅群仙,驂乘五符。”但是,李少微接下來援引《本行經》,對“五帝”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是嚴、薛所沒有做到的:

《本行經》云: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號曰青帝,姓嚴,諱開,字靈威仰,服色尚青,駕蒼龍,建翠旗,從群神九十萬人,和春氣、生萬物。南方梵寳昌陽丹靈真長老號曰赤帝,姓洞浮,諱極炎,字赤熛弩,服色尚赤,駕赤龍,建朱旗,從群神三十萬人,和夏氣、長萬物。中央玉寶元靈元老號曰黃帝,姓通班,諱元氏,字含樞紐,服色尚黃,駕黃龍,建黃旗,從群神十二萬人,和土氣、上載九天。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號曰白帝,姓上金,諱昌開,字耀魄寳,服色尚白,駕白龍,建素旗,從群神七十萬人,和秋氣、成萬物。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號曰黑帝,姓黑節,諱靈會,字隱侯局,服色尚黑,駕黑龍,建玄旗,從群神五十萬人,和冬氣、藏萬物。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後學而成,真者自受符命,各治一方,大劫交周,其位仍易也。(3/375a)

李氏在這方面的貢獻還有很多,可以說,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內容豐富,是李少微在四家中最突出的特點。

 

(四)成玄英:拾遺補缺,理清脈絡

 

在四家注中,成玄英是作注最晚的一位,因此,拾遺補缺的任務,也就主要落在了他身上。雖然薛、李也有對前人的補闕拾遺,但在四家注中,成玄英最後作注,多在前人未注處作注,所以這種特點最為明顯。例如:

“天人仰看,唯見勃勃從珠口中入。”前人均未對此作解,於是成氏就對“勃勃”一詞做出了解釋:勃勃者,无量眾多,同於雨霧之狀,入于珠口之中,亦明真智无窮也。(3/359b)

又如“眾真度我,以授於我”一句,三家均未作解,成氏就對整個句子進行了串講:

此明道君得經之事也。眾真者,監領度人真官之職也。元始說經已畢,勑此監度眾真,令將此經傳授道君,道君受得此經,故云以授於我。(3/360a)

成氏和李氏一樣,“援引內音而拾遺補缺”,但相對於李氏而言,成氏的“拾遺補缺”之功更多,他往往在李氏沒能適當援引之時加以補充:

上極无上,大羅玉清。少微曰:大羅玉清境窮高極遠,更无一物在其上,能包羅眾天,故曰:大羅其上,无塵豁然,太空无為之道場也。○玄英曰:《本相經》曰:大羅之上,无色无塵,是无上也。(3/369c-370a)

赤明開圖,運度自然。少微曰:自後明劫運將成也。真文火錬,故號赤明;度運數行,自然之理也。○玄英曰:此明劫運初開,承龍漢之際,列植宇宙,致立三光。……運度者,運行也;會,數也。《赤書》云:劫運晝夜圓周,三十日為一交,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又《生神章》云:一度一年也。(3/392c-393a)

但是李氏援引豐富之處,成氏一般不再援引,甚至不再作注。所以,從數量上看,成氏比李氏援引內經要少得多,這也更體現出成氏拾遺補缺的特點。

卷一“元始即於寶珠之內,說經都竟”一句,三家均未對此作解,成氏不但對“竟”一詞做了解釋,還對整個句子作了串講:

竟,猶畢也,了也。悟道之者,已得生珠入妙,天尊說經既畢,乃於寶珠之內,傳此真經於太上道君,謂下文也。(3/359c)

在這條註解中,成氏不但釋詞,而且串講句意,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理清文章結構,以“謂下文也”告訴讀者,下面是道君說的話,這種情況還有很多。

再如卷一“道言:是時元始天尊說經一遍,東方无極无量品至真大神无鞅之眾,浮空而至。”玄英曰:此章複述天尊周回說經,以召十方之事。前文通召十方,未顯指其方所。此文重出,使學者深知天尊召集諸天非无次敘,故說經一遍,感得東方无極无量品至真大神、无鞅數眾浮空而至。(3/358a-b)

又如卷二“迴骸起死,无量度人”一句,成氏注云:此二句通結上文,從中有度人至此諸司真宮皆能迴骸起死,度脫生靈迴骸者。(3/372b-c)

卷二中還有一句“竺落皇笳天,帝摩夷妙辯”,成氏在註解中指明這一句既通結上文,又引介下文:此前六天是色塵之天,學者若秀極此天,即色塵俱盡,超入細塵天中,謂下文也。細塵有六天。(3/382b)

這種理清經文脈絡、梳理文章結構的貢獻,也是前三家都未能做到的。

此外,對於同一內容若有不同解釋,成氏不隨意置評,而是將不同的觀點都客觀羅列出來,公允持中,這種作法也是值得稱道的:

說經一遍,諸天大聖,同時稱善。是時一國男女聾病,耳皆開聰。玄英曰:是時國中聽法之男女,聞經一遍,耳聞心悟,名曰開聰。亦云國者,身也。聞法即悟,了入心宮,是開聰也。(3/356c)

這裡的“開聰”,成氏舉出了兩種解說,或许他自己也不確定哪一個更準確,所以未作取捨,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又如卷二“百魔隱韻,離合自然”一句,“離合”二字,成氏也給出了兩種說法:

玄英曰:離合者,謂三界魔王各自歌其天中自然妙炁,以為歌詠之曲,謂之為離。其音與洞章想參,理合自然之妙,故云合。參,猶雜也。音辭雖雜,離合自然,故云離合自然也。又解云:離者,天尊所說,魔王亦說,各各自說,謂之為離;說音不同,理合真妙,謂之離合自然也。(3/368a)

成氏是四家注中最晚的一位,以“拾遺補缺,理清脈絡”為主要任務,這也是他自己獨有的風格特點。

总之,四家注在整體上都呈現出濃厚的道教色彩,但又有各自的風格特點:嚴東字字落實,詞句並重;薛幽棲串講為主,兼顧釋詞;李少微旁征博引,內容豐富;成玄英拾遺補缺,理清脈絡。四家注風格不同,各有千秋,《四注》是道經詮釋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當引起學界重視,并有待深入挖掘。當然,《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是北宋陳景元“刪去重複”的結果,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四家注并非原貌,以上比較也只是基於刪節之後的四家注所得出的結論,這一點需要特別指出。

道經訓詁是當前中國訓詁學研究的空白點,很少有訓詁學著作把道經訓詁作為研究對象。道經訓詁作品數量繁多,是中國傳統訓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歷代道教學者在訓詁學方面的成績。本文首次對《四注》的風格特點進行發掘研究,有利於探索以《四注》為代表的道經訓詁作品在中國訓詁學史上的貢獻。

 

參考文獻

葉貴良. 敦煌本《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輯校.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蕭登福. 正統道藏總目提要. 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

砂山稔. 《靈寶度人經》四注劄記. 世界宗教研究,1984(2).

劉師培. 劉申叔遺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華喆. 禮是鄭學——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稿.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劉屹. 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歷史學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王寧. 訓詁學原理.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注釋:


[1]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經故訓材料的發掘與研究”(18BYY156)、山東大學人文社科青年團隊項目“宗教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IFYT18007)階段性成果,受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資助。

[2]劉屹(2018:470)指出:“四注本是否完整地保留了嚴東注?顯然不是……陳景元在編四注本時,是有選擇性地引錄嚴東的注文。”

[3]本文所採用的《道藏》版本為華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華道藏》,並對照了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聯合影印明本《道藏》,標點不當或文字釋讀有誤的地方,予以改正並出腳注說明。若引文在《中華道藏》第10冊第829頁第1欄,本文用“10/829a”表示,“a、b、c”分別表示“1、2、3”欄。引例中原書正文用宋體,注文用楷體,不同注家釋文用○隔開,以示區別。



注:本文发表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七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此据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刘祖国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