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周广骞、丁延峰《海源阁杨氏诗文校注》出版

国图出版社 书目文献 2022-07-28









海源阁杨氏诗文校注

(清)杨以增、杨紹和、杨保彝撰

编著者:周广骞 丁延峰 校注

定价:120

ISBN:978-7-5013-6946-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精装 32

页数:532页

繁体横排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为序,迻录杨氏诗文,并详加校注。第一部分为杨以增诗文,首录其文集《退思庐文存》,次录杨以增佚文,主要为杨以增所作序跋及所为记文、书信,为了解杨以增治学思想、藏书刻书抄书之原委及与阮元、许瀚、傅绳勋等交往的重要文献。第二部分为杨绍和诗文,首录其诗集《仪晋观堂诗抄》,次录杨绍和佚文,主要为其所作诗歌及序跋,特别是不少诗文以“怀人”“感怀旧游”等为题,对其人生经历及师友交往记述甚细。第三部分为杨保彝诗文,首录其诗词集《归瓻斋诗词抄》,次录杨保彝佚文,主要为其所作诗歌及记文,如《近事口占》等对辛丑前后之政治形势及自身感慨记述真挚详细,《重修陶南山庄眉园记》是了解杨氏海源阁另一重要藏书处陶南山庄的重要文献。




内页












目录



前言   1
凡例   1
退思廬文存 楊以增  1
《牧令書輯要》叙  5
《靈棋經》叙  10
《蔡中郎集》叙   12
《隸篇》叙  18
《石笥山房文集》叙   21
《九水山房文存》叙   25
《柏梘山房文集》叙   31
《思退堂詩鈔》後叙   35
重修《傅氏族譜》序   37
《禮理篇》書後   40
《三續千字文》跋   43
重修光岳樓記   47
傅公映宸家傳   50
《蕉聲館集》叙  54
襄陽節署古井銘并序  56
端勤公家傳  58
端勤公墓誌銘  66
楊承訓跋  74
楊以增佚作  76
《史禮堂先生前後論文三十則》識語  76
《淵雅堂集》題識   78
《古文奇賞》題識   79
《賦料類聯詳注》序   81
海源閣匾識語   84
《續修張氏族譜》序   86
《笏山詩集》題識  88
跋劉松嵐觀察《謁虚谷先生墓》詩後   90
《居士集》題識    93
《試篆存稿》序   94
《蠛蠓集》跋  96
《釋奠考》序   98
《六藝堂詩禮七編》序  101
《劉武仲字册》跋 106
《六藝綱目》跋 110
《王右軍年譜》序 111
致許印林書之一 114
致許印林書之二 119
致許印林書之三 121
致許印林書之四 123
致許印林書之五 126
致許印林書之六 127
致許印林書之七 128
致許印林書之八 129
致丁晏書  133
致友人書 134
募修荔泉書院小引 136
傅母朱恭人家傳 137
重修松桃直隸廳城隍廟碑記 139
海源閣藏書記  141
梁本恭墓誌銘  143
奉命致祭西岳華山文  147
大理石畫屏識語  148
吉羊漢磚硯識語  148
松柏有本性賦  150
是知其不可而爲之者與  155
志學箴  156
儀晋觀堂詩鈔 楊紹和 163
《儀晋觀堂詩集》序  168
上元鐙詞  170
放歌行贈王君夢泉  172
聞庚子仙長河帥率士民奉先公栗主入祀景行祠誌感  174
送别晏偉安方琦買舟赴浙  176
感懷四首  180
寄示雪門弟  184
應許滇生夫子招將赴京師口占 186
偶題  187
車中望雨  187
過高唐州  188
德州晚渡  190
劉智廟曉發  190
雄縣道中  191
望西山  192
苦熱行  192
懺悔  194
偕同人登光岳樓觀日出  194
咏史四首  197
汲長孺  197
劉子真  198
王文正  200
張忠定  202
同人詩課分賦  203
林宗巾  203
王喬舄  204
羊公碑  205
謝公墩  206
贈史崧雲獻書  207
七夕  209
晚凉坐雨  209
中元泛舟城河  210
招同人賞菊小飲  211
對菊偶成  212
苦蝗行  214
感懷舊游十首  216
歲暮懷人詩  232
劉漁村廣文夫子  232
許滇生尚書夫子  234
鄧薌峰廣文年丈琳枝  235
于蓮亭觀察克讓  236
周容齋户部爾墉  237
方習之茂才旹  238
宗滌樓給諫稷辰  239
許印林廣文瀚  240
高伯平茂才均儒  241
韓樹年方伯椿  243
蕭伯香太守時馨、仲香觀察時馥   244
吴讓之茂才熙載  245
張怡琴太史桐  246
孔綉山舍人憲彝  247
許仁山太史彭壽、星叔舍人庚身  248
王少鶴户部錫振  250
張畫船明府調  250
杜方圃明府防  251
楊石卿明府鐸  252
李霄驤太守慶翱  253
咏雪  254
無題  259
城南春眺  265
咏史四首  266
諸葛武侯  266
李鄴侯  268
岳武穆  269
王文成  271
夜雨獨坐柬石瑚予將有濟南之行  273
贈陳與堂丈  274
夏日遣懷  275
前詩賦就怦然有感再成六律  278
魯仲連臺懷古  286
湯君調笙索閲拙詩,奬許過當,賦此奉謝,并送其赴京兆試  289
感事示諸同人  292
中元夕小酌蓉鏡閣偕同人看玉蘭會   294
看花曲  295
李仙舟連日抱病,余亦患嘔,作此奉懷   298
柬朱子繩  301
游净業禪林  302
試馬  304
茌平道中  304
德法三銓大令饋盤飧賦謝  305
齊河縣渡河  307
雪後偕李石瑚泛舟大明湖  311
留别石瑚姊夫  314
鄒平謁伏生祠  320
題畫  322
重 陽後二日龍松岑招同芝浦、葭浦、栘華、洪生游天靈寺,
即席口占  324
達泉大弟見和游天靈寺之作叠韵奉詶   326
齋 中菊華盛開,招同人小飲,達泉大弟以詩見示,久而屬和,
時届仲冬矣  326
擬 唐楊巨源《春日奉獻聖壽無疆詞》十首依原韵,丁卯三月
大課第一  327
楊紹和佚作  340
《争座位帖》跋  340
《助字辨略》跋  342
《夏小正傳》跋  344
《柏梘山房集》識語  345
《急就章考異》跋  347
《程雪樓集》跋  348
《楹書隅録初編》序  350
《昌黎先生集考異》跋  353
《范德機詩集》題識  354
《楹書隅録續編》序  355
《楊端勤公奏疏》序  356
《海源閣珍藏尺牘》序  358
《臨文便覽》序  362
《敬簡堂遺詩剩稿》序  365
條陳重學校整營務折  367
歸瓻齋詩詞鈔 楊保彝 370
張元鈞序  374
贈張子俊壯彩新籤縣令  377
病起感賦  379
送張子俊壯彩赴官江南  379
再送子俊赴官  382
天寧寺看鞠  383
寄王竹吾志修金州防營  384
再寄竹吾  385
王香序茂椿歸自海東  385
送葉眉士壽松奉母諱南歸  386
步劉移盦家蔭送友赴東瀛原韵   386
小園新咏  387
老柳  387
海棠  388
新竹  388
温棣華年丈紹棠檢賜先公遺詩賦句敬謝即步原韵   389
寄内子少珊  390
戊戌夏日  392
寄張子俊壯彩江南  393
聞葉眉士壽松欲來京師感賦無題   395
柬眉士  396
寄陶南山莊諸友  397
再寄陶南山莊諸友  398
值宿園廬有感  398
西湖晚步  399
葉 眉士太守書來詢京師近事,口占七言絶十首復之,亦短歌
當哭之意云爾  400
送徐尚書用儀、許侍郎景澄、袁太常昶靈輀南歸  405
有感  408
近事口占   409
感懷四首留别陳麓賓京卿宗嬀并柬如仙槎户部銓  409
雄縣道中逢故人 412
寄李芙岑外弟福鑾  412
明湖感舊  413
眉園即事  413
憶園梅  414
秋宵聽雨即事    414
陶南别墅偶成    415
平陰道中  416
題畫  416
金縷曲  417
臨江仙  418
滿江紅  418
湖上偶成  419
靳維熙識語  420
李福鑾識語  423
楊保彝佚作  426
《楹書隅録》跋  426
保護田家莊楊氏先塋呈文  428
重修陶南山莊眉園記  430
南北藏書諸家源流記  436
《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跋  452
《海源閣金石書畫器用總目》附記  454
附録一:楊兆煜佚作  456
端硯銘文  456
孟浩然畫像贊  457
附録二:與楊氏有關之奏稿  460
隨帶户部學習郎中楊紹和等赴山東督辦團練折  460
代遞即補郎中楊保彝説帖折  460
聊城縣舉人楊保彝祖母楊朱氏捐銀助賑請建坊折   461
請將已故翰林侍讀學士楊紹和等分别附祀鄉賢名宦等祠折  462
附録三:楊氏傳記  464
楊節母家傳  464
楊如蘭傳  465
孝直先生傳  466
誥封中憲大夫安襄鄖荆道即墨縣教諭楊府君墓誌銘   468
贈 資政大夫陜西巡撫故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學教諭熙崖楊公墓
碑銘  469
楊兆煜傳  471
楊以增列傳  471
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南河道總督楊公神道碑    477
楊以增傳  480
楊以增傳  481
懷楊至堂先生  481
翰林院侍講學士楊公墓誌銘  482
楊紹和傳  485
誥授資政大夫二品銜陞用道户部廣東司郎中楊府君墓誌銘  485
楊保彝傳  487
茌平縣郡庠生翰林院待詔劉廷桓之妻楊氏節孝坊碑陰文   488
後 記  490

 

 

有清末季,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廣聚南北佳槧,藏書數十萬卷,以版本精善享譽海内外,先後歷楊以增、楊紹和、楊保彝、楊敬夫四世保藏,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五代藏書齊名,世稱“南瞿北楊”。楊氏世爲書香門第,研學治經,頗有淵源,且自楊以增父楊兆煜,至海源閣第四代主人楊敬夫,均有詩文著述,而尤以楊以增、楊紹和、楊保彝三代爲著。楊以增從政之餘勤於筆耕,著述甚豐。梅曾亮稱其於“名物、象數、音聲、訓詁亦勤懇研究。陸立夫(建瀛)嘗語予曰:‘吾向以至堂(楊以增號)好蓄書,今乃知其得一書必閲一書也。’”[1]對其喜藏書、好讀書記述頗悉。楊以增著有多種學術著作,且頗有卓見。在《禮理篇書後》一文中,他系統闡述了對清中葉“禮”“理”之爭的看法,“息群儒之聚訟”[2];在《海源閣藏書記》中提出了有關治學的“海源”學説,影響頗巨;在與友人的通信及題跋中多次表明治“經”的理論,如“讀經而不由鄭學,猶欲入室而不由門户也。”[3]“學先識字,循軌轍於汝南;教重傳經,溯淵源於高密。”[4]洵爲不刊之論。他在《志學箴》中説道:“非漢唐則典章制度莫詳,故注疏爲尚;非程朱則世道人心莫挽,故踐履爲先。其於學之實事求是,一也。”又稱:“程朱由踐履入,陸王由覺悟入,所由異,求己同也。步趨程朱自無流弊,攻擊陸王,吾無取焉。”[5]亦爲精當之見。以增還精通韻學,曾著《古韻分部諧聲》以嘉惠後學。海源閣第二代主人楊紹和先後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讀及文淵閣校理。紹和治學“稟端勤公之教,又從梅先生曾亮、包先生世臣遊,經術詞術,皆深入古人閫奧。其治學尤邃於鄭學。”紹和嘗言:“闡洙泗之微言,導新安之先路,未有如鄭君者也。”[6]《聊城縣誌·楊紹和傳》稱:紹和於“名物訓詁,研究精密,《毛詩》《公羊》,皆有劄記”[7],惜未成書。但紹和之於學術,其最大成就在於治目録版本之學,所著《楹書隅録》九卷,爲我國晚清著名四大私家解題目録之一。柯劭忞認爲:“楊氏以藏書爲世業,宋槧元鈔,集諸家之大成,故藏弆之富、鑒别之審,海内推先生第一。”[8]海源閣第三代主人楊保彝亦爲學者,晚年對海源閣所藏進行了系統的爬梳整理,並有詩詞刻本傳世。故統上而論,海源閣主人屬於“讀書家的藏書家”,確爲不虛。

但是,在以前諸家對海源閣的研究中,對楊氏著述整理搜集不多,惟見曹景英、馬明琴主編《海源閣研究資料》(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版)一書有所網羅,凡十三篇(其中與《退思廬文存》重複者四篇),但這個數量遠遠不是楊氏著述之最終數字。現經筆者詳細考究,得出楊氏現存著述情況,並統計撮録於此。

(一)楊以增著述。其生前結集之著述有《古韻分部諧聲》不分卷,四册,海源閣鈔本,《崇祀鄉賢録》著録,山東省圖書館藏;《志學箴》一卷,咸豐三年(1853)海源閣刻本,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退思廬文存》一卷,楊敬夫民國九年(1920)海源閣刻本,收序、跋、傳、記凡十五篇(序、跋有《〈牧令書輯要〉敘》《〈靈棋經〉敘》《〈蔡中郎集〉敘》《〈隸篇〉敘》《〈石笥山房文集〉敘》《〈九水山房文存〉敘》《〈柏梘山房文集〉敘》《〈退思堂詩鈔〉後敘》《重修〈傅氏族譜〉序》《〈禮理篇〉書後》《〈三續千字文〉跋》《〈蕉聲館集〉敘》等十三篇;傳、記有《映宸傅公傳》《重修光嶽樓記》等二篇。其未結集之著述中,序跋、識語有《〈續修張氏族譜〉序》《〈劉武仲字册〉跋尾》《〈六藝綱目〉跋》[9]《〈志學箴〉跋》[10]等十篇;題識有金本《〈淵雅堂集〉題識》《〈古文奇賞〉題識》等四篇,尺牘有《楊至堂致許印林書八通》[11]等十通,此外又有《大理石屏識語》及《傅母朱恭人家傳》[12]等文數篇。其身後編訂之著述,除《退思廬文存》外,則有《先都御史公奏疏》三十六卷三十六册(今存二十一册),存奏稿凡四百四十件。因此本殘缺近半,筆者經多方搜求、迻録楊以增奏稿三百三十二件,合前《先都御史公奏疏》之所存,凡七百五十二件,並加整理出版,收録楊以增奏稿最爲詳備[13]。

(二)楊紹和著述。其生前結集之著述有《楹書隅録》五卷、《續編》四卷,楊保彝光緒二十年(1894)海源閣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海源閣書目》不分卷,六册,與子楊保彝合撰,海源閣抄本,山東省圖書館藏;《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四卷,海源閣抄本,國家圖書館藏;《海源閣藏書目》四卷,光緒十四年(1888)元和江標師鄦室刻本,山東省圖書館藏。其身後編訂之著述有《儀晉觀堂詩鈔》一卷,凡收詩一百三十八首,楊敬夫民國九年(1920)海源閣刻本,山東省圖書館藏。其未結集之著述中,序跋有《海源閣珍藏尺牘序》《柏梘山房文集跋》[14]《楹書隅録自序》《楹書隅録續編序》等十二篇;題識有《〈柏梘山房集〉識語》《〈范德機詩集〉題識》等兩篇,此外尚有《延令宋版書目批注》[15]等。

(三)楊保彝著述。其生前結集之著述有《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四卷,民國二十二年(1933)王獻唐校訂排印本,爲《山東省立圖書館叢刊》第二種,山東省圖書館藏;《海源閣書目》不分卷,六册,與父楊紹和合著,海源閣鈔本,山東省圖書館藏;《海源閣金石書畫器用總目》五册,海源閣鈔本,芷蘭齋藏。其身後編訂之著述有《歸瓻齋詩詞鈔》一卷,收詩詞共四十六首,楊敬夫民國九年(1920)海源閣刻本,山東省圖書館藏。其未結集之著述中,序跋有《〈楹書隅録〉跋》《〈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跋》等二篇。此外尚有《重修陶南山莊眉園記》《南北藏書家源流記》等文二篇。

以上僅是結集的楊氏三代詩文集及筆者搜集到的今存楊氏著述之零篇散簡,而散佚之作,則難以統計。楊氏著述除以專著存世外,多爲題跋、尺牘等單篇形式。以題跋爲例,在《海源閣研究資料》和《退思廬文存》中,僅收以增父子十九篇。而實際情況是楊氏在所藏四千餘種書籍及所刊近四十種海源閣刻本中,所撰題跋絶不僅止此数。這些題跋大部分附於所藏書和所刻書之中,而這些書籍又多歷劫難,毁佚不少。由於這些題跋大多以手稿形式另紙附於書之扉頁,故極易丟失。如海源閣藏宋拓真本《大觀太清樓帖》(現藏故宫博物院),崇恩稱之爲“東郡楊氏家藏稀世墨寶”,其於二、四殘本合卷卷尾識云:“協卿跋幾至萬言,勤矣博矣。”但查驗全帖,紹和之跋不見。又如宋嘉定四年(1211)劉甲刻本《經史政類備急本草》,據傅增湘1931年2月12日在天津鹽業銀行目驗是書時,見“協卿自記累數百言”[16],此跋今亦不見。再如宋本《吕太尉經進莊子全解》,據保彝云:“卷首前護葉有先君子手《跋》二千餘言,爲友人假校,越數年始還,前《跋》竟失,惟餘後《跋》。疑是由書中撤付鈔胥,鈔竟,未經裝入。而友没,未及録副,隨不可考。”[17]而對於那些未佚題跋來説,至今存於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博物館及臺北“中央”圖書館的海源閣原藏珍本佳槧,如不去翻檢,其很多題跋則不能呈現於世。再如尺牘,楊氏家族素重交遊,與師友等往來信劄不斷。楊紹和於《海源閣珍藏尺牘序》中稱:“先君端勤公平生篤交遊,每獲師友信劄,輒什襲篋中,或畀紹和收弆。閲時既久,所積遂夥。顧官輒十有數省,舟車所至,不無零失。咸豐辛酉捻寇之亂,其存諸陶南别墅者,又多墜紅羊,紹和理而董之,得千餘紙,付之裝池,都爲二十册。”這二十册只是楊氏師友函劄在寇亂之後的殘存部分,魯圖僅存第二十册,經目驗實爲殘本,存二十二通及林則徐致楊以增十七通。林則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一月二十日自西安致楊以增信中稱:“至堂大兄大人閣下:昨連接初八、九日兩次惠答,備挹撝光。”通信皆爲雙向交流,但楊以增致林則徐信件則一封不存。如以上述數字推之,楊以增信劄至少有當有五百餘通。而現在保存下來的楊以增致師友書信只有十封(致許瀚等友人),由此亦可見楊氏尺牘散佚之多。就詩文而言,海源閣第四代主人楊敬夫曾稱:“楊氏三代先人未刻的書籍很多,過去都放在我家後上房的木炕上的‘多寶閣’中,可惜戰亂中很多都遺失了。楊氏先人的著作……《海源閣金石書畫目録》……先祖協卿先生的《海源閣詩文集》(十二卷)等等。還有很多歷代先人的手稿,我自己還未翻閲過,就都已失散了。”[18]就敬夫所言,除《書畫目録》外,現存楊氏三代詩文只有三卷,而紹和只有詩集,其文集則不見蹤影,這比起十二卷本的《海源閣詩文集》尚差九卷之多。楊以增亦長於詩,據紹和《楹書隅録》宋本《陶靖節先生詩》題識稱:“先公爲詩,宗王、孟而探源彭澤,陶公諸作,莫不諷誦焉。宦遊垂四十載,雖文書填委、軍報倥傯之際,退食少暇,未嘗廢吟詠,至老猶孜孜不倦。”可知,楊以增不但喜作詩,而且還有自己的作詩理論及師法,另從一些尺牘中亦可證此事。至於其他“手稿”就更多,梅曾亮稱:“公辰見賓客,治文書,事畢即手書一卷。”[19]其相关诗文著述很可能保存在“多寶閣”中,但“多寶閣”佚於匪劫。再如楊保彝,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歸瓻齋詩詞鈔》一卷。其實保彝是性情中人,喜怒哀樂具有詩詞以傳,李福鑾在爲其表兄保彝《歸瓻齋詩詞鈔》作跋時云:“所作文辭,隨手棄擲,未嘗留稿身後。哲嗣敬夫表侄搜求遺著於斷紙零縑之中,僅得詩詞若干首,手録成帙,迨十百中之一二焉。吉光片羽,少而彌珍,於此亦可略見一斑。”

楊氏家族在晚清政治史、文化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在晚清家族文化研究中具有較大意義。過往的研究多注重楊氏藏書、家族及仕宦,對其詩文著述尚未進行系統、全面的搜集整理與研究。近年來,筆者對楊氏藏書及仕宦進行了較爲深入的專題研究,尤其留心搜集整理楊氏著述。翻檢所及,楊以增存世著作中,尤以歷年所上奏稿爲大端。楊紹和曾多方裒集,於同治十年(1871)編爲《先都御史公奏疏》凡三十六卷。此本爲精鈔本,未及刊刻,原存楊氏海源閣,惜累遭匪亂,頗有殘損,僅存二十一卷,今藏山東省圖書館。筆者以此本爲底本,並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録副奏折、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録副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折加以參校、補録,收録楊以增歷年奏稿凡七百五十二件,基本還原了楊以增奏稿之原貌,對楊氏海源閣研究不無裨益。

創作詩文爲傳統知識分子表達心志、記述經歷最爲常用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説,對楊氏詩文進行較爲細緻深入的專題整理,不僅是海源閣藏書、抄書、刻書研究的重要任務,而且是瞭解楊以增及紹和、保彝祖孫生平經歷及志趣愛好的重要途徑,對於詳細梳理楊氏生平脈絡,把握晚清以降時代風氣變遷在家族文化傳承延續方面的影響,深入瞭解晚清士大夫心態及時代風貌,也具有較高的認知價值。爲此,筆者以楊敬夫民國九年(1920)海源閣刻本爲底本,對楊以增《退思廬文存》、楊紹和《儀晉觀堂詩鈔》、楊保彝《歸瓻齋詩詞鈔》進行點校整理,並充分利用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等地收藏的原海源閣藏書及文物資料,勤加搜求,存録於其詩文集之末,以求較爲全面地反映海源閣楊氏現存詩文文獻之面貌。

本書以作者爲序,進行編排。第一部分爲楊以增詩文,首録其文集《退思廬文存》,次録楊以增佚文,主要爲楊以增所作序跋及所爲記文、書信,爲了解楊以增治學思想、海源閣藏書刻書抄書之原委及與阮元、許瀚、傅繩勳等交往的重要文獻。第二部分爲楊紹和詩文,首録其詩集《儀晉觀堂詩抄》,次録楊紹和佚文,主要爲其所作詩歌及序跋,特别是不少詩文以“懷人”“感懷舊遊”等爲題,對其人生經歷及師友交往記述甚悉。第三部分爲楊保彝詩文,首録其詩詞集《歸瓻齋詩詞抄》,次録楊保彝佚文,主要爲其所作詩歌及記文,如《近事口占》等對辛丑前後之政治形勢及自身感慨記述真摯詳細,《重修陶南山莊眉園記》爲了解楊氏海源閣另一重要藏書處陶南山莊的重要文獻,《南北藏書諸家源流記》則對藏書史做了精要的概述,亦頗可見楊保彝對藏書源流之熟稔。此外,本書還搜集了楊以增父楊兆煜佚作、與楊氏有關之奏稿及楊氏傳記,作爲本書必要的補充,以期爲全面了解楊氏著述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在整理過程中,筆者尤注重於對楊氏詩文的收録與校注。一是收録求齊備。近年來,作者對楊氏佚文傾力搜求,集腋成裘,所得甚夥,頗足以補楊敬夫刻本之不足。對輯録之楊氏佚文,按照年代先後,分别系於各人詩文集之後,以期展現其存世詩文著作之全貌。二是校勘求精審。對楊敬夫刻《退思廬文存》《儀晉觀堂詩抄》及《歸瓻齋詩詞抄》所録詩文及其佚文詳加校勘,並著録異同,最大限度地校訂文字錯訛。特别是對其所録刻本、藏本序跋,逐一查閲原書,逐字對校,以求精審。對無他本可校之詩文,若顯有訛誤,亦加辨析,以探其原貌。三是注釋求詳盡。對楊氏詩文詳加注釋,爲本書之重點。本書對所收詩文,如有不同文本則進行校勘,對文字内容所涉典故、人名、地名、職官等進行注釋。在注釋過程中,筆者突出對楊氏藏書、刻書特色及相關學術觀點的注釋,對所及刻本之版本信息及刊刻過程詳加著録;突出對楊氏生平及仕宦、交遊經歷的注釋,對詩文所及楊氏之生活細節、背景亦予記述;突出對楊氏詩文涉及典故、名物的注釋,對用典在特定場景中的具體含義,均結合文意及作者相關經歷詳加辨析;對生僻難字、俗字、異體字等予以注釋,力求提供一部收録齊全、準確無誤、方便釋讀的文本,爲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周廣騫、丁延峰
2020年5月20日



[1] (清)梅曾亮《兵部侍郎江南河道總督楊公家傳》,《柏梘山房集·文續集》卷末,同治三年(1864)楊紹穀、楊紹和補刻本。

[2] (清)高行信《〈志學箴〉跋》,張成孫、淩廷堪《禮理篇》卷末,咸豐三年(1853)楊以增刻本。

[3] (清)楊以增《〈六藝堂詩禮七編〉敘》,丁晏《六藝堂詩禮七編》卷首,咸豐二年(1862)楊以增刻本。

[4] (清)楊以增《楊至堂致許印林八通書》之一,王献唐《顧黃書寮雜録》,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147頁。

[5] (清)楊以增《志學箴》,咸豐三年(1853)楊以增刻本。

[6] 柯劭忞《〈楹書隅録〉跋》,楊紹和《楹書隅録》卷末,宣統三年(1911)董康補刻本。按光緒二十年(1894)楊保彝刻本無此跋,光緒二十一年(1895)再版時補入。

[7] (清)陳慶藩修,葉錫麟、靳維熙纂《(宣統)聊城縣誌》卷八,宣統二年(1910)刻本。

[8] (清)柯劭忞《〈楹書隅録〉跋》,《楹書隅録》卷末,宣統三年(1911)董康補刻本。

[9] 曹景英、馬明琴主編《海源閣研究資料》,山東友誼出版社1990年版。

[10] (清)楊以增《志學箴》,咸豐三年(1853)楊以增刻本。

[11] 王獻唐《顧黃書寮雜録》,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147-155頁。

[12] (清)傅繩勳纂修《傅氏族譜》,道光二十三年(1843)劉喜海嘉蔭簃刻本。

[13] 詳見丁延峰主編《楊以增研究叢集》下册《楊以增奏稿校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

[14] 此序爲楊紹和與其兄紹穀合撰。

[15] 鄭偉章《文獻家通考·季振宜》云:“有一石印本《延令宋版書目》,用朱、藍、緑三色過録朱澂、楊紹和及某氏三家批注,注各書後歸何處,可爲尋繹季氏書者參考。”又考《楹書隅録》,楊紹和徵引《延令宋版書目》處極多,故紹和批注此書當爲不虛,然此書今藏何處,《通考》並未言明,姑留此待考。

[16]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卷七,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80頁。

[17] (清)楊保彝宋本《吕太尉經進莊子全解》批注,《楹書隅録》卷三,光緒二十年(1894)楊保彝刻本。

[18] 李士釗《聊城“海源閣”藏書重要史料片斷——1966年二月十日在天津訪問海源閣第四世主人楊承訓(敬夫)先生》,《山東出版志資料》第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 (清)梅曾亮《兵部侍郎江南河道總督楊公家傳》,《柏梘山房集·文續集》卷末,同治三年(1864)楊紹穀、楊紹和補刻本。



部分转自“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