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趙愛學丨​繪園甲骨著録、現藏及來源

趙愛學 书目文献 2021-12-24




注:本文发表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原刊为准。感谢赵爱学老师授权发布!



繪園甲骨著録、現藏及來源*

 

趙愛學

 

[]何遂繪園甲骨曾爲《叙圃甲骨釋略》《卜辭通纂》《殷契佚存》《殷虛文字外編》等7種著録書著録。根據相關綫索,可知何遂舊藏甲骨約200餘片,現藏國家博物館、青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等。繪園甲骨爲1930年購自北平市肆,部分可能得自通古齋,部分或爲羅振玉舊藏。

[關鍵詞] 繪園  何遂  甲骨  著録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現古代史所)藏《繪園所藏甲骨》[1]的整理出版,讓何遂繪園甲骨首次得以較爲集中地展現大家面前。國家圖書館曾藏繪園甲骨實物129片(後撥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藏有此批實物拓本《繪園舊藏甲骨文字》。對照新出版的《繪園所藏甲骨》,我們有條件對繪園甲骨存世拓本、著録、實物現藏等進行全面梳理。限于篇幅,前此我們就國圖原藏何遂甲骨實物及拓本情况、存世拓本情况及其異同部分,已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繪園舊藏甲骨文字〉拓本與其他存世繪園甲骨拓本》[2]爲題先行發表。本文進一步梳理繪園甲骨著録、現藏及來源况情,供大家參考。

 

一、繪園甲骨著録

1.《叙圃甲骨釋略》

何遂撰,民國30年(1941)影印本,1册,國家圖書館藏,西諦(鄭振鐸)舊藏。書前有商承祚篆書題“殷虛甲骨文字”,董作賓甲骨文題“零金碎玉”、行書署“叙甫先生藏甲骨殘版  廿六年三月  董作賓敬題”,陳獨秀行書題“抱殘守缺”、署“題叙甫先生甲骨殘版  廿六年三月  獨秀”。卷端題“叙圃甲骨釋略”。正文爲作者手寫影印。

該書爲著録片考釋,共收甲骨22片。各片先摹形、釋文,後分别闡釋該片所及各字。書中首片爲骨,其餘爲甲。多爲兩三字小片,超過5字者4片,僅一字者7片。第8號字數較多,存24字,屬師組小字類,似與《合集》20957、20966、21052等同文。據我們與其他繪園甲骨著録書比照,僅發現其中3片甲骨與《殷虛文字外編》所著録繪園甲骨拓片相重。即《釋略》3=《外》210,《釋略》4=《外》209,《釋略》11=《外》211(該片《釋略》漏摹右側“午卜”“告”“一”4字)[3]

2.《卜辭通纂》

郭沫若著,日本東京文求堂1933年石印出版。該書别録一之三收“何遂氏藏甲骨拓片十六片”。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云“一九三三年初,我纂述《卜辭通纂》,得見何叙甫所藏甲骨文拓片中有‘習一卜’‘習二卜’二辭……”[4]。《卜辭通纂》“示例”云:“又何叙甫氏示以所藏甲骨拓本,然均在《通纂》業已編成之後”(《卜辭通纂》“述例六”)。可見1933年初,何遂把拓本寄到日本給郭沫若,郭氏見到時《卜辭通纂》已編成,故只能選録部分置于附録。《卜辭通纂》所收16片皆見國圖本、歷史所本、史語所本[5]。上云 “習一卜”“習二卜”之骨即國圖本15、歷史所本48。

3.《殷契佚存》

商承祚編著,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影印本。該書收繪園甲骨拓片61片(第194—254號)。此61片,“就其性質言:甲爲六號,骨爲五十五號。就其分期言:第一期七號,三期十八號,四期三十四號,五期僅得二號,而第二期則無。”[6]其分期主要爲三、四期。《佚》所收何遂藏61片、施密士藏62片、王富晋藏27片,與北大圖書館藏容庚《殷契卜辭》稿本收富晋書社藏55片、施密士藏79片、何叙甫藏72片,很相似,很可能爲一批甲骨。北大圖書館所藏何叙甫甲骨拓本爲72片,《佚》之61片當爲從中挑選。我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繪園舊藏甲骨文字〉拓本與其他存世繪園甲骨拓本》文中已分析,《卜辭通纂》據以挑出16片的繪園甲骨拓本底本爲71片,與北大圖書館所藏72片本或屬一套。因此《佚》所收繪園甲骨與北大圖書館藏本、《通》所據繪園甲骨底本三者來源相同。這也是爲什麽《卜辭通纂》著録繪園甲骨16片全部見于《佚》。本文修訂過程中,又得北大圖書館湯燕老師幫忙核實了北大圖書館所藏72片本。經與各本對照(參附表1 “北大圖書館《殷契卜辭》本繪園甲骨對照表”),北大圖書館藏本7.16(無名組,釋文:大吉 茲用)、7.22(無名組,釋文:…□(翌?)…王其/于/引吉)兩片其餘各本未見。其8.23即國圖本41(《合集》30905),歷史所本未見;其8.26即國圖本68(《合補》6571),歷史所本未見;其8.31即歷史所本74(《佚》250、《合集》33220),國圖本未未見。其餘皆見國圖本和歷史所本。而《通》别一所收16片皆見北大圖書館藏本,《佚》61片亦皆見北大圖書館藏本。由此亦可證《佚》所收繪園甲骨與北大圖書館藏本、《通》所據繪園甲骨底本三者來源相同,繪園甲骨拓本存在一套72片(或71片)本。

何遂、商承祚應是在廣州時開始熟識。何遂1928年5月至1929年年底任廣州黃埔軍校代校務,商承祚1927年9月至1930年9月在中山大學任教。商承祚爲中山大學考古學會主席,何遂爲名譽顧問[7]。二人離開廣州後都到了北平。在北平期間,二人交往甚多,除了《佚》收録繪園甲骨外,何遂贈商承祚其甲骨拓本,即歷史所本,《釋略》也是由商承祚題字。

4.《殷虛文字外編》

董作賓編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出版。該書董氏1940年已編成[8],但“世事多故”,晚至1956年才正式出版。該書《殷虛文字外編目録表》列出所收甲骨拓片收藏者及編號。何叙甫所藏爲110—144號、202—227號,共61片(141、144爲正反片)。所收數量表面上與《佚》所收恰好相同,但實際上僅有一片相重(《佚》212=《外》129)。據我們統計,國圖本見于《外》者29片,歷史所本見于《外》者17片。根據《合集材料來源表》,《外》所收繪園舊藏甲骨,除上述29片見于國圖本外,其餘大部分藏地爲青島博物館,見于國圖本者則藏地多誤爲“史語所”。

5.《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之《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卷二

《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胡厚宣編著,1951年來熏閣書店出版。所收甲骨皆摹本。其中《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卷二(簡稱《南師》二)收有繪園舊藏甲骨。該書序例云:“南北師友所見甲骨録者,係十餘年來,每于師友藏家,見有甲骨,隨即摹録,或實物,或拓本,少則一二片,多或十餘片,乃至數十片,分雖零碎,合則成篇,録而出之,供之同好。……至卷二所録,多選自友人葉栗如先生所藏其尊人葉葓漁先生遺著《甲骨文選甲乙編》。”此處說《南師》二多選自葉玉森(葓漁)遺著《甲骨文選甲乙編》,當與何遂舊藏無關。《南師》二收甲骨271片,應該有多個材料來源。國圖本見于《南師》二著録者22片,歷史所本13片。《南師》二所著録繪園舊藏甲骨多與《外》所著録相重,《南師》二著録繪園甲骨22片中就有14片重見《外》。

6.《甲骨續存》

胡厚宣編著,1955年群聯出版社出版。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爲拓本,下編爲摹本。繪園甲骨皆見上編。下編書末附有“采録資料索引表”,其中第二九條爲“何叙甫先生  二七片”,其下詳列27片編號。此27片有26片見國圖本,17片見歷史所本,國圖本僅《續存》上2380(《合集》36792)未見。《續存》上所收繪園甲骨,多與《南師》二、《外》相重,三者材料來源應該相同。

7.《甲骨文攈》

該書爲曾毅公所編未刊甲骨拓片精品集,李學勤曾參與編纂,于20世紀50年代初編成。李學勤先生回憶說:“1952、1953兩年,曾先生和我都參加了《殷虛文字綴合》的工作……我們還一起編纂過拓本《甲骨文攈》。不過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後,他的研究重點已轉移到石刻,對于甲骨便不措意了。”[9]當時北京圖書館所藏繪園甲骨尚未撥交歷史博物館,曾毅公當據繪園甲骨實物選拓選編收入《甲骨文攈》。此拓本未正式出版,20世紀60年代編《甲骨文合集》時曾氏贈與歷史所。全本4册,共收甲骨2965片。“主要包括孟定生、端方、羅振玉、張仁蠡、明義士、胡厚宣及通古齋所藏,材料精而豐富。”[10]該書在《合集》及其《補編》編纂時揭去不少,《〈甲骨文攈〉的初步復原》[11]根據現存及《合集》等所收録對該書進行了復原。據文中《〈甲骨文攈〉著録情况簡表》,其中有“何遂(69版)”,即1722號至1790號。各片拓片現存情况爲:“被揭去的29版中,13版目前不知去向,16版見于《合補》。留在拓本集中的40版中見于《合集》的6版,見于《合集》和《合補》之外的15版,其餘19版未發現被著録過。”根據《合集材料來源表》、歷史所本所附來源表等,國圖本有28片爲《甲骨文攈》著録,歷史所本24片。

8.《中歷博》與《國博》

即國家博物館不同時期編的兩種圖録:2001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一卷甲骨文、金文》(簡稱《中歷博》),2007年出版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簡稱《國博》)。因爲國博藏有繪園甲骨實物,故國博歷次出版的相關藏品圖録,只要包含甲骨往往會涉及繪園甲骨。《中歷博》與《國博》二書則較爲集中地著録了國博(前身之一爲中歷博)所藏甲骨。

 

二、繪園甲骨現藏

1.國家博物館

拙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繪園舊藏甲骨文字〉拓本與其他存世繪園甲骨拓本》已述,原藏北京圖書館的129片繪園甲骨,1959年撥交給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所藏甲骨兩次較爲集中的整理出版,《中歷博》是從書法角度,理論上應屬選編,書中也說“雖然數量不多,內容也不够全面”[12],但實際上書中也收了部分殘存一二字、兩三字的小片。因此似乎又不是全從書法角度。《國博》屬著録集性質,理論上應該是國博藏甲骨的全面整理公布,但事實上似乎也不全。這個情况宋振豪[13]、蔡哲茂[14]等學者已指出。

我們對照國圖本和《中歷博》《國博》,《國博》僅著録國圖本90片,《中歷博》著録102片。二書所著録又有异同,根據國圖本比對,存在《中歷博》有《國博》無、《中歷博》一號《國博》分爲二號、《國博》有《中歷博》無等情况:

《中歷博》有《國博》無者21片:6、8、21、27、30、35、36、40、44、82、95、106、108、109、128、157、159、163、187、188、190(蔡文列舉《中歷博》有《國博》無的情况漏106、157[15])。

《中歷博》一號《國博》分爲二號:60(《國博》16+109)、156(《國博》184+202)。

《國博》有《中歷博》無者9片:11、17、124、133、140、192、196、217、233。

根據上述,《中歷博》比《國博》多著録繪園甲骨14片。

《國博》《中歷博》二者皆未著録的國圖本18片:

33(歷史所本24)、42、46(歷史所本84下部)、51(歷史所本20)、53(歷史所本63)、54(歷史所本91)、62(歷史所本33)、72、73、75、76、77、93、98、100(歷史所本67)、111、124、125。

《國博》所收繪園舊藏甲骨部分有背面照片,可見背面(個别在骨臼)帖有相關號條,有的爲“北圖×××”形式,共16號(括號內爲號條號碼):國博11(北圖147)、國博47(北圖106)、國博99(北圖25)、國博101(北圖143)、國博117(北圖99)、國博120(北圖97)、國博122(北圖69)、國博124(北圖70)、國博136(北圖22)、國博182(北圖110)、國博184(北圖98)、國博190(北圖36)、國博198(北圖30)、國博199(北圖29)、國博202(北圖96)、國博213(北圖142)。所見最大號147、最小號22。北京圖書館1959年撥交歷博甲骨僅129片,而此號條所見超出129號的有142、143、147。根據國圖1962年業務檔案《函歷史博物館索取所借甲骨》, 1959年除撥交歷史博物館繪園甲骨129片外,還給歷博借陳甲骨22片。22片中有2片1960年歸還,其餘20片歷博則擬長期借陳。或許當時歷博把此20片與繪園甲骨129片統一編號,故有142、143、147等號。1965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下文要求歷博歸還了此20片。

2.青島博物館

《殷虛文字外編》所收繪園甲骨61片中,根據《合集材料來源表》,《合集》收了43片。其中,除21片見國圖本外,有18片藏地爲青島博物館,兩片缺藏地,另有一片爲“所康”,一片爲“吉博”。何遂本人曾提及其部分藏品贈青島博物館:“予個人所搜集的即逾萬件,分存于北平圖書館、中央研究院、上海博物館,并爲著録成書十六七種,八一三後寄存于北平故宮博物院所建之南京朝天宮庫中,聞爲日人所啓,不知流失至何所矣。且同時尚寄存有贈與青島博物館者八箱,內金石彝器及拓本刻版千餘種,并記于此。”[16]其中應包括甲骨。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記青島博物館藏甲骨,有“青島文管會藏8盒27片”;述及歷史所藏選拓青島博物館甲骨拓本時,又云“青島文管會者已著録在《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師友所見甲骨録》及《殷虛文字外編》。”[17]上文已指出,繪園甲骨重見《南師》二與《外》,此“青島文管會藏8盒27片”應即何遂所贈。原寄存南京朝天宮庫,後不知何時轉到青島文管會,現藏青島博物館。

3.上海博物館

1932年,何遂毀家紓難,把所藏文物運到上海展覽公賣。部分藏品後經葉恭綽、傅斯年等手讓給中央研究院。1936年春,其他在上海的藏品則寄存在上海市立博物館。1950年,何遂致函上海市政府,决定把原寄存上海市立博物館的藏品捐獻。後經清點,此批寄存藏品存6895件,其中有殷墟甲骨12片[18]。據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序[19]所介紹上博所藏甲骨來源,其中有接管前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甲骨兩批,一批1022,一批12片。此12片應即何遂原寄存而1950年所捐。此12片《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編號爲17647。根據書內所收,此12片皆字少小片,組類包括賓組、歷組、出組、何組。

4.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上引何遂《校經圖序》提及其藏品有存中央研究院者,上文也提及1932年運到上海的部分藏品後來讓給了中央研究院。其中似有甲骨藏品。據《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况》,書中回顧1933年中央博物院也曾購買何遂繪園古物:“繪圖古物之購置  繪園古物,原爲閩侯何叙甫氏私藏,計二千餘件。中有钜鹿瓷器,歷代銅器佛像,尤可珍貴者爲南北朝之石刻雕塑。何氏積二十年之精力,由豫陝古玩商手中輾轉而得者。民國二十二年,何氏爲義軍募款,售此籌餉,本院籌備處同人,邀專家爲之鑒定,僉認爲此種富于歷史美術意義之收藏,散佚可惜,亟宜收爲公有。經與何氏磋商,以三萬四千元讓歸本院保存。購置費當時向交通部借墊,經兩載樽節,陸續歸還。”[20]不過沒提及甲骨藏品。《中央博物院廿五年之經過》一書回顧抗戰期間整理藏品,其中繪園藏品中有甲骨:“三十三年度藏品登記工作,較去年擴大進行,計一年內登記之物品,有何叙甫舊藏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一千二百八十餘件……”[21]。中央博物院于1933年開始籌備,與中央研究院關係密切,人員基本爲中央研究院人員兼任,如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首任主任即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該院宗旨之一即“……現有各學術機關之研究工作,如地質調查所及地質研究所之地質與古生物,歷史語言研究所之考古,社會科學研究所之民族,北平研究院之生物調查等,均需一國立博物院爲其展覽保存。”[22]上述何遂藏品出讓給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應屬一批。1949年中央博物院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等一起遷到臺灣,1965年“中央博物院”并入臺北“故宮博物院”。

根據《史語所購藏甲骨集》之“來源說明”,其第2號次爲“中央研究院購自南京,原骨45版,發表于《殷虛文字外編》。”[23]此批甲骨或許即中央博物院所購繪園甲骨。《外》全部著録了此批甲骨拓片,編號爲三〇至七五,其目録注明來源爲“購自南京原骨四十五版”。另據《史語所購藏甲骨集》“材料來源表”統計,史語所購藏甲骨中,《南師》二所著録者8例,其中有7例來源爲“號次2”。這與上文所言《南師》二著録繪園甲骨相合。

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24]、孫亞冰《百年來甲骨文材料統計》[25]均計臺灣地區藏甲骨有“中央博物院  79”,但未作說明,不知數據來源及現藏。葛亮《一百二十年來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統計》[26]認爲原中央博物院文物移交臺北“故宮博物院”,并確認臺北“故宮”現藏甲骨20片。此20片不知是什麽情况。

5.其他

上文已及,《合集材料來源表》所見,《外》所著録繪園甲骨中,有一片藏地爲“所康”,即《外》218、《合集》3430;一片爲“吉博”,即《外》223、《合集》21309。宋振豪先生梳理歷史所藏康生舊藏甲骨源流,謂經謝午生元嘉造像室、慶雲堂、李宗侗等遞藏[27],似與何遂無涉。據《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吉林博物館藏甲骨“所藏包括羅振玉藏11盒206片,另有黃鏡涵、徐喜辰、武國勛藏及舊存。”[28]也看不出與繪園關聯。

 

三、繪園舊藏甲骨來源簡析

若上述我們對繪園舊藏甲骨現藏分析無誤,則繪園甲骨藏國家博物館129片、青島博物館27片、上海博物館12片、史語所45片、歷史所1片、吉林博物院1片,繪園所藏甲骨共約215片。

關于繪園甲骨的來源,目前所見沒有專門記載。《何遂年譜簡編》于1930年記:“是年先生閑居北平,致力于繪畫考古,尤著力于甲骨文之搜集。”[29]不知此說所據爲何,但綜合各方面信息,此說應該與事實接近。何遂1929年年底搬到北平定居,1932年開始處理其甲骨等藏品。而且這期間正有部分殷墟甲骨流到北平市面。

1929年年末史語所第三次殷墟發掘期間,河南省博物館也派人在當地發掘;1930年史語所暫停殷墟發掘。在此期間,因當地混亂,殷墟甲骨多有流出者。白玉峥根據《佚》所收繪園甲骨分期,也指出何遂甲骨得于北平:“審何氏此藏,三及四期者爲最夥,約當十之七以上;極可能得于北平之坊間。”[30]上文已言及,北大圖書館藏容庚《殷契卜辭》稿本所收富晋書社藏、施密士藏、何叙甫藏,與《佚》所收何遂藏、施密士藏、王富晋藏,很可能爲一批甲骨。施氏所藏多屬三期,且衆所皆知爲殷墟所流出[31],繪園甲骨也多爲三、四期。不僅《佚》所收繪園甲骨61片,即國圖本全部129片,也都是以傳統三、四期爲主。據我們粗略統計,國圖本129片中屬傳統三、四期的有歷組43片、無名組52片。《佚》與《契》所附,應該都是當時北平市面所見殷墟流出甲骨。《佚》與《鄴初》所收也多有交叉,《佚》所收通古齋主人黃濬60片、于省吾7片都見于《鄴初》。曾毅公《五十年來之甲骨學》述及黃濬通古齋甲骨流散情况云:“所收甲骨頗夥,一部分發表于《鄴中片羽》初、二、三集。先後分售于省吾,輔仁大學之華裔學會,北京圖書館及胡厚宣。”[32]或許《佚》等所著録皆出自通古齋。我們曾分析,善齋甲骨有部分來自通古齋[33]。根據我們匯總整理的“繪園甲骨綴合情况表”(附表2),繪園甲骨與善齋甲骨綴合最多,且多屬三、四期,或可說明何遂等舊藏甲骨確實來自通古齋。白玉峥文又云“蓋《鄴初》所著録之拓本,多與《粹編》《甲編》《文録》等之拓本相綴合,而何氏此藏,則可與《鄴初》之拓本密接綴合,當爲同時同坑所出土者。此雖僅據一片之綴合而予推測,未必能概括其全部,抑亦未必全非。”[34]白氏所云與《鄴初》綴合,應指《合集》35085(《佚》206+《鄴初》下38.10(《京》4687))。至于與《甲》綴合,如:《合集》22473(《佚》223)+《合集》13179乙(《甲》212)+《合集》13179甲(《甲》257)。《佚》206、223皆繪園舊藏,而《甲》212、257爲史語所第一次發掘所得[35],故《鄴初》所著録部分繪園甲骨與史語所第一次發掘爲同一地點。

本文“繪園甲骨綴合情况表”13組綴合中,師組3組皆與《京人》綴合。我們知道《京人》基本爲羅振玉舊藏甲骨,此3組綴合也許反映繪園甲骨部分原爲羅振玉舊藏,應得自古董店,屬早期出土品。

附表1  北大圖書館《殷契卜辭》本繪園甲骨對照表

附表2 繪園甲骨綴合情况表


* 本文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整理與研究”(項目批准號:18ZDA301)階段性成果。
[1]宋鎮豪主編,馬季凡編纂:《繪園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趙愛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繪園舊藏甲骨文字〉拓本與其他存世繪園甲骨拓本》,《博物院》2019年第6期,頁29—43。
[3]相關甲骨著録書簡稱一般根據《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附録一“甲骨著録書及簡稱”。《甲骨文合集》及《補編》簡稱《合集》《合補》,《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本文簡稱《合集材料來源表》。
[4]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年第2期,頁3。
[5]分别指國圖藏《繪園舊藏甲骨文字》129片本、歷史所藏《繪園所藏甲骨》102片本、史語所藏《何叙甫藏甲骨文》130片本,繪園甲骨拓本另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殷契卜辭》所附72片本、胡厚宣藏本、張瑋藏本,參《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繪園舊藏甲骨文字〉拓本與其他存世繪園甲骨拓本》。
[6]白玉峥:《〈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十一期,1986年,頁183。
[7](馬來西亞)鄭良淑:《顧頡剛學術年譜簡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頁117。
[8]國家圖書館藏董作賓1941年稿本《甲骨叢編》,書中“采録資料簡名對照表”列“殷虛文字外編  民國二十九年”。
[9]李學勤:《跋曾毅公〈論甲骨綴合〉》,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四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頁35。
[10]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1996年,頁854。
[11]郜麗梅:《〈甲骨文捃〉的初步復原》,《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頁94—98。
[12]許青松:《書法藝術的童年——館藏殷墟甲骨文字的相關問題》,史樹青主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一卷甲骨文、金文》,頁3。
[13]宋鎮豪:《記國博所藏甲骨及其與YH127坑有關的大龜六版》,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頁282。
[14]蔡哲茂:《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0年第50期,頁278—279。
[15]蔡哲茂:《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0年第50期,頁278。
[16]何遂:《校經圖序》,《說文月刊》1945年第5卷第3—4期合刊,頁48。
[17]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1996年,頁851。
[18]陳正卿:《最早向新上海捐獻文物的何遂將軍》,《上海灘》2001年第4期,頁36。
[19]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序,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20]曾昭燏:《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况》,李淑萍、宋伯胤選注:《博物館歷史文選》,2000年,頁191。
[21]譚旦冏:《“中央博物院”廿五年之經過》,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頁197。
[22]曾昭燏:《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况》,頁183。
[2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史語所購藏甲骨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頁156。
[24]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1985年第4期,頁20。
[25]孫亞冰:《百年來甲骨文材料統計》,《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頁34。
[26]葛亮:《一百二十年來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統計》,《漢字漢語研究》2019年第4期,頁45。
[27]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8]胡厚宣:《大陸現藏之甲骨文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1996年,頁830。
[29]何達、王苗主編:《何遂遺踪:從辛亥走近新中國》,頁355。
[30]白玉峥:《〈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十一期,1986年,頁183。
[31]董作賓:《殷契佚存》序,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影印本。
[32]曾毅公:《五十年來之甲骨學》,1951年稿本,國家圖書館藏,頁31。
[33]趙愛學:《善齋甲骨來源考》,《文津學志》第十一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頁51—52。
[34]白玉峥:《〈殷契佚存〉概論》,《中國文字》新十一期,1986年,頁183。
[35]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序,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作者简介】

赵爱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副研究馆员。


相关链接:
趙愛學:善齋甲骨來源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