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罗斯的四个自治蒙古共和国

行政区 2022-04-01



俄罗斯的一级行政区有85个,相当于中国的省。在这里面,自治共和国有22个,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发展情况一般。其中,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阿尔泰共和国,这四个自治共和国是蒙古族共和国。

 (一1帝的宠儿吗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园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和平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得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脸向这个青年人尽力伸过来,恶狠狠的,好像是说,黄种人,看罢!你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年轻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着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这次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文学家,可能不太了解欧洲的历史。其实,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帝国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1500年间,欧洲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认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中心地带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过程中形成。这也反面说明,当时欧洲的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500年。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黄金、白银,开始了欧洲的殖民时代。通过杀戮当地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时候,达·迦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60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是欧洲人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国家就掠夺。现在好莱坞有一种星际探险类型的科幻电影,总是描写一只宇宙飞船船队在外太空探险、作战,消灭黑暗势力,消灭邪恶生物。这背后,笔者怀疑,是否无意间渗透着欧美人对大航海、大探险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

  但是,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力却是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一个荒僻的角落。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但是,却没有带来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迦马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单: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笔者不太了解印度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想想我国传统评书中国家间互赠的礼品,达·迦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利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迦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迦马感到幸运,这要是赶上暴君式统治人物,还不落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欧洲的生产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在印度卡利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

  因此,欧洲人在1500年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六个纺工才能供应一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765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称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装八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1768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莱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成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1771年,阿克莱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工厂出现了。不久,他雇佣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1779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 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而结实,一次能够带动三百至四百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今生我们有缘,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

阳光灿烂的夏日,心驰神往。一起到草原,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白的云,看那远飞的燕……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走进草原,心飞扬。青青的草,烂漫的花,暖暖的风,一切是那样亲切。根在草原,心怀爱恋,草原的开阔,总能打开紧锁的心胸。这是山的宽厚,风的抚慰,天的洁净,云的懒散,草的青香给予的。

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草原,你山地草原的特点,离天很近,人称你是倚天草原,摩天草原,一直向往天的无垠和明净,却注定不能与天相连,只能与天相望,与天相恋,这是天与地的绝恋!

根在草原,爱在草原,我要为你歌唱,歌唱蓝蓝的天,歌唱浓浓的情,让歌声随草原的风,传给我的亲人。那里有我的思念,有我心中的恋曲。

作一首草原恋歌,爱你,想你,思念你,化作山雨,淋透我身,浸润我心。

草原,我对你的情永不变,变的只是容颜。你是我的歌,心中永远的歌,一首无名的草原恋歌。

  



01

布里亚特共和国

    

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贝加尔湖东岸,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与蒙古共和国接壤。布里亚特人,喀尔喀蒙古的一支,原名“不里牙惕”,主要居住在俄罗斯,中国境内有少量分布。




历史上,以大漠、戈壁为分界线,将蒙古高原划分为漠南、漠北两部分。游牧民族一直都是在苦寒的漠北休养生息,在富庶的漠南发展壮大。明朝中期,因环境恶化、交通不便,漠北喀尔喀七部开始与驻扎漠南的蒙古本部断绝联系、独立发展。



1634年,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败亡,其所属漠南嫡系十六部被皇太极征服。同时,漠北七部也演变成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贝加尔湖地区是漠北最苦寒的地方,没有之一。因此,布里亚特部人口稀少、实力衰微,一直臣服于车臣汗部。因为忙于对明朝的战争,皇太极满足于外蒙古三部名义上的臣服,没有对其大动干戈。

 (一1帝的宠儿吗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园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和平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得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脸向这个青年人尽力伸过来,恶狠狠的,好像是说,黄种人,看罢!你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年轻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着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这次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文学家,可能不太了解欧洲的历史。其实,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帝国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1500年间,欧洲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认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中心地带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过程中形成。这也反面说明,当时欧洲的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500年。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黄金、白银,开始了欧洲的殖民时代。通过杀戮当地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时候,达·迦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60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是欧洲人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国家就掠夺。现在好莱坞有一种星际探险类型的科幻电影,总是描写一只宇宙飞船船队在外太空探险、作战,消灭黑暗势力,消灭邪恶生物。这背后,笔者怀疑,是否无意间渗透着欧美人对大航海、大探险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

  但是,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力却是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一个荒僻的角落。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但是,却没有带来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迦马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单: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笔者不太了解印度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想想我国传统评书中国家间互赠的礼品,达·迦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利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迦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迦马感到幸运,这要是赶上暴君式统治人物,还不落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欧洲的生产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在印度卡利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

  因此,欧洲人在1500年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六个纺工才能供应一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765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称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装八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1768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莱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成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1771年,阿克莱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工厂出现了。不久,他雇佣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1779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 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而结实,一次能够带动三百至四百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今生我们有缘,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

阳光灿烂的夏日,心驰神往。一起到草原,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白的云,看那远飞的燕……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走进草原,心飞扬。青青的草,烂漫的花,暖暖的风,一切是那样亲切。根在草原,心怀爱恋,草原的开阔,总能打开紧锁的心胸。这是山的宽厚,风的抚慰,天的洁净,云的懒散,草的青香给予的。

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草原,你山地草原的特点,离天很近,人称你是倚天草原,摩天草原,一直向往天的无垠和明净,却注定不能与天相连,只能与天相望,与天相恋,这是天与地的绝恋!

根在草原,爱在草原,我要为你歌唱,歌唱蓝蓝的天,歌唱浓浓的情,让歌声随草原的风,传给我的亲人。那里有我的思念,有我心中的恋曲。

作一首草原恋歌,爱你,想你,思念你,化作山雨,淋透我身,浸润我心。

草原,我对你的情永不变,变的只是容颜。你是我的歌,心中永远的歌,一首无名的草原恋歌。

  


清朝入关后,俄国殖民者扩张至远东,并在贝加尔湖畔建立大量殖民据点,还挑起对布里亚特部的战争。由于遭遇准噶尔部的入侵,喀尔喀三部无力支援布里亚特,布里亚特人被迫向俄国臣服。1727年,雍正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正式划定边界,贝加尔湖附近大片领土归属俄国,居住在这里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自然也变成俄国臣民。


02

图瓦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位于俄罗斯中南部,与布里亚特共和国接壤,原名唐努乌梁海,面积十七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非常的丰富。图瓦人属于突厥语族,后被蒙古人同化。



  

漠北三部归顺后,清政府在库伦驻扎办事大臣总揽政务,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定边左副将军管理军务。由于人烟稀少,唐努乌梁海地区只有五个旗的建制、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军管。


1911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贵族既不归顺蒙古,也不认可中华民国,只是驱逐当地的少量中国驻军,坐观成败、待价而沽。在中、蒙、俄三方之间走钢丝注定不可能长久。1912年,沙俄出兵强占这里。



1918年10月,利用沙皇政权垮台、俄国内战的机会,皖系名将徐树铮收复外蒙古。1919年7月,外蒙都护使陈毅又派人驱逐在唐努乌梁海的俄国白军。至此,民国政府收复清末被俄国强占的领土。


1920年,苏俄红军以追击白军为由重新进入唐努乌梁海,并驱逐中国驻军。因为面临外交困境,苏俄不敢直接吞并,而是持傀儡,并公开宣布唐努乌梁海不是其领土。于是,法理上唐努乌梁海仍然属于中国。


   

1945年,国民政府被迫予以承认蒙古国独立。中国无法对唐努乌梁海行使主权,因此事实上丧失了这块领土。苏联解体后,由于经济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图瓦依然留在俄罗斯版图之内。


03

卡尔梅克共和国

    

卡尔梅克是俄罗斯境内为数不多分布在欧洲的自治共和国,也是全欧洲独一无二信仰佛教的地方。卡尔梅克人则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



僧众与普京合影



蒙古高原西北部叶尼塞河流域的部落半游牧半渔猎,与蒙古本部差异较大,因此被称作“林中百姓”。虽然被术赤收服,但他们依然保持自身的特性。


明初,“林中百姓”后裔组被称作瓦剌,与蒙古本部的鞑靼互争高下。在也先率领下,瓦剌一度控制大汗、击败大明、声威显赫。但是,也先死后,瓦剌就被鞑靼重创、退回新疆休养生息。


卡尔梅克人


明末,瓦剌分裂成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四部。为避免内耗,和硕特迁去青海,土尔扈特远走伏尔加,势力最强的准噶尔与最弱的杜尔伯特则留在新疆。刚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时,沙俄尚未完全控制这里,土尔扈特部获得一定的发展。百年后,沙俄羽翼丰满,不但不再平等对待土尔扈特部,还大量征调土尔扈特壮丁参与欧洲战事。因为负责开路与断后,能活着回来的壮丁不过十之一二。



渥巴锡即汗位时,沙俄干涉土尔扈特内部传承,想要扶持信仰东正教的大汗。于是,渥巴锡断然决定脱离沙俄。虽远离故土,但土尔扈特部一直与国内保有联系,一直向明清朝贡。


  

1771年,沙俄对渥巴锡的举动有所察觉,开始增兵。于是,渥巴锡被迫放弃伏尔加河左岸的族人率众东归。历时一年,在损失近十万族人的生命后,土尔扈特部回到伊犁河流域。



留在伏尔加流域的土尔扈特人最终变成俄国的卡尔梅克族。由于在二战中作出重要贡献,因此被平等对待,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



04

阿尔泰共和国

   

居住在俄罗斯的阿尔泰人(Altai)与蒙古人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被学者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全俄罗斯共有阿尔泰人67239人(2002年统计),占俄罗斯联邦总人口的0.02%,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西西伯利亚主要行政区之—,面积9.2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联邦领土面积的0.5%。





卫拉特蒙古的一支一阿拉泰人。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13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15世纪中叶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1407~1454年)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建立卫拉特人统治的国家组织,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1368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一股强大势力,它对东方历史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清朝初年时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故又称为“西蒙古”。




阿尔泰地区曾长期处于蒙古卫拉特部准噶尔人的统治之下,阿尔泰人旧时一直称其为“阿尔泰卫拉特人”,自称“卫拉特人”,属蒙古准噶尔部。


   

1679年准噶尔部与清朝开战,准噶尔部兵败,一部分蒙古准噶尔人退到这里,并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尔泰地区的其他部落,演变成了今天的阿尔泰人。当清朝胜利后,该地区被清朝管辖,当地的准噶尔人被编入阿拉坦淖尔乌梁海二旗,他们就是现在的阿尔泰人的前辈。



1864年9月(同治三年八月),巴布科夫带领600余名全副武装的俄军驻扎塔城,威逼清廷代表签约,'若不照此办理,稍有更改,我们立即起程回国,只好派兵强占'(同上,卷21)。清廷被迫于同年10月7日(九月七日)同沙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条约》)。这个勘界议定书,连《北京条约》定为界湖的特穆尔图淖尔也被沙俄划为内湖。

    

通过《北京条约》和《塔城条约》,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侵占了斋桑湖、图克勒淖尔、特穆尔图淖尔及附近的大片土地。这样,就将原来游牧于阿勒坦河(今比亚河)、阿穆哈河(今阿巴坎河)一带的唐努乌梁海10佐领地,游牧于鄂尔噶汗山东北的三音诺颜部乌梁海13佐领辖地的一部分,游牧于阿勒坦淖尔(今捷列茨克湖)的阿勒坦淖尔乌梁海2旗,和游牧于科尔沁河(今库尔楚木河)至都鲁淖尔(今蒙古国浩腾诺尔东南部)的阿勒坦乌梁海7旗的一部分,以及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直至额尔齐斯河的土尔扈特游牧地、阿拉套山以北的察哈尔营牧地、额鲁特上3旗牧地等辖地,划归俄国。驻牧于上述地区的蒙古各部落,'随地归为俄国'。



苏联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6月1日在阿尔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卫拉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为俄罗斯联邦阿尔泰共和国。

转自:库库诺尔蒙古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