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猪肉上下七千年

行政区 2022-04-01


今天下楼买煎饼果子,摊前赫然写着12元一份。

“10元一份都大半年了,怎么突然涨价了?”

“因为猪肉涨价了猪。”

“猪肉涨价和煎饼果子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我爱吃红烧肉!

我瞬间陷入沉思,“我爱红烧肉”是多么充分的理由,但貌似猪肉价格已经回调了,煎饼果子的价格会降下来吗?

猪还会带领哪些商品的价格走向风口?

可能是我生不逢时,要是我生活在古代说不定可以痛痛快快地吃上猪肉呢

宋朝之前

猪肉作为“唐僧肉”,不是想吃就能吃到。

早在六七千年前,华夏大地就出现了猪的饲养,此时猪肉和物价稳定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猪肉是餐桌上的美味

其二在化肥发明并普及之前猪粪是主要的农田肥料

其三猪在古代祭祀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时养猪的经济投入和时间成本可是很高的,但养猪产出主要为猪肉,附加产值低。猪是杂食性动物,不能像牛羊那样只吃草,还需要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一般人家吃饱饭都不容易,怎么会养食量这么大的猪;一般一头猪出栏时间为2-3年,远远长于现在生猪的平均出栏时间6-7个月。由于社会有限的生产力,此时猪并没有进入规模养殖,也就很难进入百姓餐桌。


春秋战国时期,猪是贵族重要的祭祀用品。猪与羊合称为少牢,与牛羊合称为大牢“太牢”和“少牢”是上层贵族的祭祀用品,普通贵族仅用猪,当时的祭祀是贵族的活动,老百姓不受宗法制度的约束,不需要举行宗教活动。这样看来在贵族宗法制度森严的朝代,猪肉是天子乃至诸侯公卿才能吃得到的“奢侈品”。寻常百姓想吃到猪肉并不容易,越王勾践大力推行人口激励政策,百姓生了儿子,奖励酒两壶,狗一条;生了女儿,奖励酒两壶,猪一头。若非贵族,想吃猪肉?生个女儿让越王看看吧。


秦汉以后,贵族等级土崩瓦解,猪从高贵的贵族祭品成为百姓祭祀用品之一,但由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养的养殖成本依然很高昂,寻常百姓也只有到了重大庆典,才能尝到些许。


魏晋至隋唐时代,胡人南下统治中原,将羊肉带入中原饭桌,“羊羹美酒”是当时美味的代名词。除此之外,中医为猪肉“登不上大雅之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本草别录》

种种中医理论认为猪肉对人体没有益处,只会让人长肉,封闭血脉,百害而无一益。


从春秋至隋唐1600余年间,由于有限的生产力、严苛的等级制度、中医文化的渲染以及南北方文化的融合,社会猪肉产量低,猪肉价格贵,而认同度低。想吃到猪肉实属不易。

北宋

苏东坡让红烧肉一炮而红。

北宋初期,猪肉可是不受待见的食物之一,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一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移,带来的爱吃羊肉的习惯一直持续着;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认为猪肉配不上皇家的高贵气质,下令不许在宫中吃猪肉,上行下效,很快宫中的饮食习惯传到了民间,猪成了“不高贵”文化的标志。人们公认猪肉是低贱的食物,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在公众场合大口吃猪肉。

给猪肉带来转机的正是赫赫有名的苏大学士,中学课本中对苏轼的定位是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但苏轼还有两个更重要的身份:美食家和宣传家。苏轼仕途一路坎坷,因反对激进的王安石变法,入狱百余天,后被贬到黄州。拖家带口来到黄州的苏轼立马发现当地的猪肉价格特别便宜,而自己刚好特别喜欢吃猪肉,但老百姓不知如何烹饪,遂写下打油诗《猪肉颂》,说明如何烹饪猪肉。

北宋中原地区猪肉120文一斤,以大米的价格为基准换算,相当于现在100元人民币/斤,但这在中原地区有价无市,老百姓自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牛羊肉满足日常的蛋白质需求。黄州就大不一样了,黄州地处偏僻,由于猪肉的社会认同度较低以及当地人不大了解猪肉的烹饪方式,猪肉价格便宜到不能再低了。一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苏大学士和苏夫人王弗在当地大力推行“东坡肘子”“东坡肉”等猪肉的红烧制法,并把煮好的红烧肉切成小块分给辛苦劳作的百姓,大家对这种口感倍增的猪肉制法颇感喜欢,纷纷效仿。虽然红烧肉的制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没有被社会广泛接受。苏轼每当到了新的地方都会大力推荐猪肉的红烧制法,在苏轼的宣传和带动下,这种做法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并被皇宫所接受。


宋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猪的养殖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苏东坡等文人的传播之下,人们逐渐了解猪肉更多的烹饪方式,猪肉逐渐走入百姓餐桌。

明朝

“猪,天下畜之。

明朝是“朱”姓的天下,不巧的是“朱”与“猪”同音,“杀猪啦”这种话说出来让皇室的颜面放在哪里。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体恤百姓的明君,不让老百姓吃猪肉是不可能的,他下令猪从此不再叫“猪”,正式改名为“豕”或“彘”,民间有一个屠夫称猪为“肥肥”,多么萌萌哒的名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猪肉品质的演化,明朝猪的饲养周期和成本显著下降,直接结果是猪肉价格大幅度下降。史料记载,明代浙江嘉兴府的肉猪饲养六个月就可得白肉九十斤,母猪一胎可育仔十四头,有人尝试用蝗虫喂猪,结果得到了“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的好事情。明代猪肉的价格十分亲民,嘉靖年间浙江猪肉15文每斤,万历年间北京猪肉15文每斤,以大米作为换算的基本价格,此时猪肉价格在10元每斤左右。猪肉走入寻常百姓家。 
百姓养猪可不为单单是为了口福,每年辛辛苦苦将猪喂大,在年末祭祀的时候用猪肉祭祀诸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有趣的是,到了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这里出现点小的意外,这位皇帝很不巧生在了辛亥猪年,他一时脑热提出生硬的“禁猪令”,禁止养猪杀猪贩猪,就连用猪做祭品都是不可以的,祭祀活动都需要用羊来代替。百姓的爱猪热情如此高涨,这位皇帝的荒唐诏令不到三个月就流产了。

明代后期,从皇宫至百姓家,猪肉的消耗量明显增加,光禄寺记录朝廷一年吃掉猪18,900头,羊100,750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下“猪,天下畜之”。

到明朝吃猪肉是个不错的选择,价格低廉,社会接受程度高,不会因为吃猪肉丢掉面子。

清朝

猪肉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少时流落到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伕。一次宴请宾客,努尔哈赤在匆忙之中将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黄液,在油锅中煎炸,首领尝后觉得味道甚好,传来努尔哈赤问此菜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称其为“黄金肉”。努尔哈赤一统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创立清王朝,每次朝中大典,必要先上黄金肉,清朝各个皇帝将黄金肉奉为珍馐,以感激太祖的恩赐。
满清贵族曾为渔猎民族,生活在中国的东北,众所周知,北方天气寒冷,只有满身肥肉的猪才能承受这种温度,因此相比于牛羊肉,猪肉在满族文化中十分重要。满族在统治中国近300年中,猪肉时常出现在宫廷宴席和百姓餐桌。
“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3只,关东鹅5只,野鸡6只,鱼20斤。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个

这些食材是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御宴,其中猪肉食材占了一大半,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猪肉的喜爱。慈禧太后最爱的肉菜非樱桃肉莫属了,将猪肉和新鲜的樱桃放在锅中烧炖,色泽红润,口感香甜,实则人间美味。清朝其他皇帝对猪肉也有着万分喜爱,福肉、阿玛尊肉、煳白肉、烤全猪都是清廷著名的菜肴。

猪不仅出现在宫廷餐桌之上,在皇室信奉的萨满教祭祀仪式上也十分重要。煮神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东北百姓家出生的全身黑色的小猪,如果有幸被司祭太监看上,可以从小在宫中长大,有吃有喝,而且是为数不多可以活着进宫被抬到正殿的猪,正殿中放着的是灶王爷的神位和两口大锅,此时可能是猪的巅峰时刻但下一秒它就是锅中美味了。电视剧“延禧攻略”中,满朝文武祭祀完毕,皇帝将猪肉分给在场的大臣嫔妃,以示将福气分给大家。

“延禧攻略”剧照
比起皇族们高大上的吃猪肉,老百姓口中的猪肉是小巧而美味,实在不行就是填饱肚子也是好事。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把猪单独列为《特牲单》:
“猪用最广,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豕馈食之礼,作特牲单。
在他的菜单中,猪肉作为主要菜肴的就有红煟肉三法、白煟肉、油灼肉等。用甜酱,或者用秋油,或者不用调料都能做出肉色都红得像琥珀一样的红煟肉,要做得恰到好处,全在把握火候上。俗话说:“紧火粥,慢火肉。”
清朝猪的养殖量大幅度提升,形成了近现代闻名于世的太湖猪种群,猪肉的制作方式不断出新,成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材。

如果想吃猪肉,选择清朝吧,价格低廉不说,烹饪可以算得上五花八门。关键是猪肉的社会认同度高,高贵的皇室对猪肉如此喜欢,老百姓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如今,猪肉经过几千年的努力,逐渐淡出了祭祀活动,但坐稳了“餐桌肉类之王”这个称号,也成为了反映物价稳定的一个标杆。中国人平均每1.5小时消耗1吨猪肉,猪肉制法也越来越多,猪肉制品也十分丰富。如果苏东坡穿越回来,可能会对各种猪肉制法感慨万千,也可能会因为吃不起猪肉而哭着写下“念猪肉”这样的打油诗,希望苏轼笔下“猪肉价格烂如泥”的猪肉价格可以早日回到我们的生活。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参考文献[1]蔡非. 古代为何牛肉价格比猪肉便宜?[N]. 证券时报,2019-04-12(A03).[2]夕雾,可可.古代高富帅不喜吃猪肉[J].文史博览,2016(06):44.[3]陈忠海.中国古代的“银子”[J].中国经济报告,2015(08):121-122.[4]刘朴兵.略论中国古代猪肉祭祀的演变[J].兰台世界,2014(12):132-133.[5]李开周.古代中国购物指南[J].政府法制,2011(32):12-13.[6].100元人民币在中国古代能买到什么?[J].中国总会计师,2011(08):154.[7]刘朴兵.略论中国古代猪肉祭祀的演变[J].兰台世界,2014(12):132-1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