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南语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爱地理 行政区 2022-04-02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我们平时耳闻目睹都是普通话的语音与词汇,闽南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对闽话语的一些常识进行简要介绍,希望闽南人能够保护好闽南语,因为闽南语不仅是闽南人的语言,也是整个汉民族上古汉语的活化石。 

1、闽南人是南迁汉人。 
  
汉族,原名华夏族,汉族一直血统传承加文明认同,中国汉王朝时期以前,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汗国一直对中国构成威胁,经常侵犯中国,使中国饱受凌辱。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衰弱的情势得到了改善,转而反击,夺取了匈奴汗国最大的可供耕种的土地河西走廊,控制西域,汉朝名将陈汤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


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带领大军一直打到位于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匈奴汗国在强大的汉帝国面前不得不认输,从此远走他乡,据说后来迁居到了欧洲,从此,汉朝境内的百姓对外都称自己是汉人,华夏人从此就多了一个小名汉人,汉人一词由此产生。 
  
而西晋五胡乱华开始,北方的汉人大举南迁,其中最主要的移居地区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境内,北方山东河北地区的汉人,迁移到了现在的闽北闽东,闽北语和闽东语其实就是战国时期燕赵地区和齐鲁地区的方言。

说句真心话,如果现在山东人和河北人想寻找自己的古方言的话,那就应该在闽北和闽东地区,而现在的河北省和山东省所说的北方官话基本上属于胡化了的汉语,因为现在的山东话河北话是在蒙元殖民中国时期形成的,它的语言成分里面有大量的蒙古语,契丹语,女真语等胡人的语言成分。



而中原地区的汉人则大量迁到了闽南地区,由于在晋朝以前的普通话是以中原雅言为基础的,所以大量说着中原雅言的中原百姓到了闽南地区,也就把当时的普通话中原雅言(他们称为河洛话,意为黄河南岸的洛阳首都地区的正统普通话汉语)带到了闽南地区。

由于历史和时代变迁的原因,原本的普通话(中原雅言)逐渐失去了原来在全中国占据主要语言的正统地位,经过六朝隋唐宋明的更迭,逐渐沦为了闽南的地方方言,这就是闽南语的由来,确切的说,闽南语其实就是上古汉语。(同样,现在的所谓河南话,河南话也属于北方方言体系,也是胡化了的汉语,河南人如果想追寻自己语言的正统,也应该到闽南地区去,确切的说,那里的闽南语才是真正河南话的源头。)


2、闽南语是正宗的上古汉语普通话。 
  
闽南语是正宗的上古汉语普通话,这是无可辩驳的,很多人一直以为只有“普通话”才是真正的汉语,这其实是一个常识性错误。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言为基础,我们都知道北方方言在历史上形成于蒙元殖民中国时期,汉人都耻于说胡语,南宋统治区的汉人称北方被胡化地区说的语言为金元虏语,是胡化了的汉语。

众所周知现在的汉语其实包含七种方言:官话(北方方言区,现在指普通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闽南语应该更接近上古汉语,在闽南语中还留存有大量的上古汉语发音,这在语言学界已经早有定论。我不是语言学家,我就拿地理与历史这些“明摆的事实”来做论据。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古代中国,北京在汉代时处于中国边境位置,大家都知道北京有座长城,那长城就是为了防卫边关而造的。

再加上蒙元与满清两次亡国时期的胡化,这两个野蛮民族建立的殖民政权定都都在北京,都使北京成为历史上汉人与胡人交流频繁的地区,因此,这一带的汉语必然受到其它胡人语言的极大冲击,别的不说,单单蒙元与满清时期,北京语音受到蒙古语与满洲语的冲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的普通话与上古汉语已经有天翻地覆的差别了。
  
再来看看闽南语,现在的闽南人的祖先大都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为了躲避胡人的侵略从中原迁居而来的,历史上有多次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居闽南的记载,这些中原汉人来到闽南,同时也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上古汉语,如我姓陈(颍川衍派),祖先就是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入闽南的。

中国第一座跨海湾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之所以用“洛阳”这个名,就是因为永嘉之乱,由于胡人入侵不断,北方几经战乱,造成大量的中原华夏人南迁,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洛阳(九朝古都),为了纪念他们是从洛阳来的,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闽南语的歌曲:蔡秋枫的《醉李白》:

  

至于,闽南语中的古汉语的例子,更是不可胜数: 
  
泉州方言把“客人”读成“人客”[音:Lang3(第3声) kei4(短促第4声)]:唐杜甫《感怀》:“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床铺”读成“眠床”(音:Mian3 ceng2):唐李延寿《南史•鱼弘传》:“忻叽惨徽牛允酋景亍!” 
  
“不要”简读一个字“泯”(音:Mian1):“相逢一笑泯忧愁。” 

中国目前能找到最早的韵书,就是隋朝陆法言编纂的《切韵》了。每当亡国前后,有一种书籍必然兴起,此书就是韵书。因西晋时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充斥中原大地,汉语落草,胡汉语喧嚣一时,语纲混乱,故恢复正统的需求强烈。五胡乱华期间,衣冠南渡之时,中原汉人的一部分来到了今泉州丰州。

五胡乱华的结果,胡人在北方肆虐。隋朝恢复中华后,北方的汉人终于恢复了汉人姓名;汉语正统得到重视,于是开始修韵书。这时距离五胡乱华前,正统在中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300多年。这时的语言,和五胡乱华前南渡的汉人,语言差距有多少呢?

《切韵》虽然离五胡乱华前的正统音脉有300年之遥,但是统一后的隋朝基本上以南方陈朝正统汉人语言区的语音为基础,写就《切韵》的。



畲族的畲(普通话读shē) ,在古汉语里面,竟然发音系跟“邪”“斜”系接近的?普通话,邪和斜都是xie2。普通话两种读音不同的字,难道在古汉语中却有关联性?

注:邪有两种注音,以遮切及似嗟切。这里当然是系似嗟切。

再看闽南语:

邪这里读xia2,车闽南语读qia1,奢读qia1,赊读xia1,那么畲在闽南应该读xia1。无看错乎?《切韵》这部书好像是为闽南语编写的,倒像不是为普通话写的呢。这部中国最早的韵书,不是闽南人写的,是距今1400年隋朝北方人陆法言编纂的。


遂這個字,按照王仁昫增補切韻表,徐醉切,還真的讀sui4;問題是徐在普通話是x輔音,而在閩南語中是s輔音,所以,“遂”如果用普通話切是斷然得不到sui發音的,sui是泉州閩南語賦予的。

淚(簡體字“泪”)這個字,普通話悲催了。普通話讀lei,但在切韻里面讀lui4。想想淚在泉州閩南語怎么讀?也是lui4!

300多年的時間差距,流落南方的西晉古漢語,還能和地處中原的隋朝古漢語對得上號,世界很神奇。

例子太多,不详细说了。 
  
因为闽南地区多为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不是很方便,闽南语较少受到胡人语言的冲击,所以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大量上古汉语发音。
  
闽南人之所以被称做“闽南”人,只是因为我们这些汉人居住在闽南地区,如果要准确表达的话,我觉得把“闽南人”与“闽南语”称做“南迁汉人”与“南迁汉语”更科学点。 
  
3、闽南语的分布:
  
闽南语其实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在闽南地区才通行,其实的它的分布是很广的: 
  
北:在浙江省东南部,大概在浙江省瑞安市以南到浙江省与福建省交界一带,也有讲闽南语的地区。 
  
中:福建省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广东省的潮州市、汕头市一直到汕尾市一带通用闽南语。 
  
东: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都讲闽南语,因此闽南语在台湾省被称为台语。 
  
南:广东省的最南端雷州半岛一带也是讲闽南语。 
  
奇怪,别的方言都是地区连片使用的,只有闽南语是跳跃式的一块、一块的地区在使用。据初步统计,海内外用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 


(闽南语在中国本土的分布图)
  
不仅在中国,闽南语在世界上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闽南话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世界第一流的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也开设过闽南话课程。


好好的上古汉语方言走向衰落,却实在是一件让全国所有汉人心痛的事。我不仅希望闽南人能有效传承闽南语,保留住我们汉语的纯洁性和高贵性,也希望汉语其它方言区的汉人(有志于复兴汉民族的志士)能够有兴趣学习闽南语,传承闽南语,让我们能更好的读懂文献古籍,更好的与我们的祖先心灵交汇融通,更好的传承我们的汉民族语言文化。更好的体会到正统汉语的高贵与美妙。
  
我这里说的“灭绝”,绝非耸人听闻,现在在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大力”执行下,一些北方人蔑称闽南语为“蛮语”,部分闽南人也妄自菲薄地称闽南语为“地瓜话”,许多闽南人以说闽南话为“耻”,觉得只有讲标准的普通话才显得“素质高”,一些学校甚至禁止学生在校内讲闽南话。

幼儿园的老师只教普通话,许多上幼儿园的小孩不懂得讲闽南话,甚至于听不懂,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在平时讲话时,对一些事物的表达也经常忘记闽南语的发音,而不得不用普通话表达。照此下去,闽南语恐怕再过一两代人之后,就要灭绝了。这实在让做为闽南人的我深感痛心。 
  
唉,想起古代汉族先民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这几代汉人连自己民族的正统语言都保护不了,实在是愧对祖先。希望现在还会使用闽南语的人自觉保护好闽南话,为中国的正统汉语留下一丝血脉。

也希望有志于复兴华夏,复兴汉民族的志士们多多关注闽南语,有喜欢的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在这方面多多进行研究学习和传承闽南语(河洛话)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和祖先连上,谁不想感受到诗经的美妙,唐诗宋词文读的意境之美,用普通话读这些文献典藏,是真的不可能读懂古人祖先的内心世界的。


原文评论:(在此一并列出,以谌正校)来自:第九区@虫哥


  此文甚多谬误。 首先,北方话不是胡话语言。文中的胡无非指各种南下中原建立过王朝的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请问北方话属于阿尔泰语系还是汉语?仅仅是语调有所改变,加入了一点点外来词汇就变成作者嘴里的胡化语言了? 其次,闽人不是北方中原人直接南迁福建的产物。北方人衣冠南渡主要目的地是江南吴地。福建的开发要到唐朝才有规模,而主流迁入人员都来自吴地。什么意思?就是福建人祖源地是江浙,说吴方言的地区。衣冠南渡的北方西晋人来到江南三百多年,和原先的汉末东吴人融合,也同化了百越后裔山林部落中的山越人。虽已为吴人,心中还念念不忘祖地中原。唐朝这些新的江南人有一部分南下福建,进入福建各个地区,又融合当地闽越人成为各种闽方言的开端。而闽人多说祖上来自河洛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古江南吴人还没忘记自己祖上是衣冠南渡的中原人,故云“河洛”。另一个是,为了区别其他人,抬高自己出身,不是河洛也附会河洛。 最后,闽南方言是在迁到莆田一带的先驱为发端,以莆田为基地不断向南迁徙开发形成的,现在主要分布区域在漳泉厦台湾地区,而比邻的潮汕海陆丰地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区是闽南语先驱在广东、海南的演变体,属于汉语闽方言闽南次方言的潮汕片和琼文片方言。而留在莆田的闽南语先驱在不断受到闽东、闽中方言等其他闽方言的影响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闽语莆仙次方言,与闽南次方言有了较大的区别。这就是闽南、潮汕、雷州、海南人多说祖上来自莆田的原因。

  另外“眠床”、“人客”之类词汇吴语也同样有,闽方言源出吴方言,学术界公认,怎么能说闽方言是古汉语活化石呢?就因为别人听不懂?听感障碍来自于词汇不同和语音差异,而这两点正是语言分类中排在后面的标准,排第一的是语法。只要语法还是汉藏语系汉语的,词汇再变、语音再怪它也是汉语。而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中都有古今汉语借词高达70%,它们也还是不属于汉语,就是因为它们的语法还是老样子,不属于汉藏语系范畴,它们的汉语词汇再多,语音再像汉语,也只能属于外语。事实上现今任何汉语方言都保留着古汉语的成分,没有多少之分,只有保留的东西有异同,而每种汉语方言都完整保留的正是语法。只赞扬某种方言而贬低其他方言也是一种地域黑的典型体现,作者要提高自己,别再坐井观天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