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
你只需走上街头
就可以随时梦回中原
密度最高的小吃快餐中
一定有“河南拉面”的一席之地
有多火?
一位在沪奋斗多年的网友
以亲身经验总结出上海四大平民美食
分别为:河南拉面、沙县小吃、重庆鸡公煲、黄山菜饭骨头汤
其中河南拉面居首位
他说,在上海辛苦打工赚的钱
最后都被河南老乡们赚走了
一些在外留学的上海网友
一下飞机就要奔向某家河南拉面
也有人专门跑几百公里
就为了那一口汤
在各种社交平台上
你还能看到河南拉面常常作为
增进人文交流的纽带出现
……
不过意外的是
如果你在河南
很少会看到以“河南拉面”命名的店
很多河南本地人更是
没吃过火爆上海的“河南拉面”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
这也是一种类似“杭州小笼包”
“天津灌汤包”一样
本地人听都没听过
却在外地火起来的食物
但对于“河南拉面”来说
可没那么简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河南襄城县人开始在上海卖河南拉面
如今已开了2000多家店面
而在河南襄城的付庄村
这里2000多口人里有500多人
都在上海做拉面生意
付庄村甚至被称为“河南拉面第一村”
从这里走出去到沪上打拼的襄城人
近10户资产已超千万
一碗小小的拉面
带来的年产值已逾10亿元
河南拉面缘何叫响大上海?
一起来看看背后成功的“秘诀”吧~
3月19日中午,在上海市静安区闻喜路,一家上下两层、名曰“红辣椒”的河南拉面馆座无虚席,生意火爆,前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兰州拉面以清汤为主,咱们的拉面以牛骨或鸡骨熬制的高汤为主,面也筋道,适合上海人的口味。”身兼上海市河南襄城商会会长的店主朱进展说,“每一碗河南拉面都选用优质食材,吸引客流就不难。像这样的拉面馆,我在上海开了5家。”
朱进展是襄城县十里铺镇付庄村村民。17岁就跟着老乡到上海打工,希望学到一技之长改变命运。“起初我在一家拉面馆当学徒,因为肯干活、不怕苦,一年后就熟练地掌握了拉面技术,成了一名拉面师傅。”朱进展说,做拉面是门手艺活儿,让一团面在手里快速拉伸、对折、再拉伸、再对折,连续7次,可以拉到100多米长;拉好的面下锅10秒就出锅,浇上热腾腾的肉汤,撒上一小撮香菜,放上几片牛肉,一碗香喷喷的拉面就上桌了。一碗拉面,凝结着打工的汗水,也见证了创业的拼搏。1993年,敢想敢干的朱进展靠着3万元启动资金,在上海市宝山区开了第一家河南拉面馆。“我们在兰州拉面的基础上对配料等进行改良,还结合上海的快节奏生活进行管理创新,建起了第一个24小时营业的拉面馆。”朱进展说,靠着对原料质量的控制、对拉面口味的把握、对饭馆卫生的严格要求,不仅招揽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还吸引了更多的襄城老乡进入餐饮行业。“最初襄城人在上海开的河南拉面馆很少,后来亲戚朋友逐渐加入,一带十、十带百,不到10年就遍地开花,形成了2000多家河南拉面馆。其中,大多数店主有过从‘跟着别人干’到‘自己领着干’的经历。”朱进展认为,“襄城人在上海开拉面馆形成一种现象,既源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更在于河南人坚韧自强的内在品质。”“门店有大小,学艺无止境,最重要的是干中学、学中干。”51岁的拉面馆“馆主”崔建敏快人快语,“我在上海开河南拉面馆已经有21年了,一直不敢懈怠,才能把生意不断做大做强。”随着襄城人在上海开的河南拉面馆越来越多,他们在襄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市河南襄城商会,从“各自为战”走向“抱团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把老乡的店联合起来,形成统一品牌、统一采购体系、统一配送体系,立足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打造出更加闪亮的河南拉面品牌。”对于未来,朱进展信心满怀。
“俺村一共2000多口人,到上海做拉面生意的有500多人,落户上海的有一二十人。很多人打趣说,这里是‘河南拉面第一村’!”付庄村党支部书记付栓阳介绍,那些在外打拼的“拉面大王”,创业成功不忘乡梓,除了为家乡建设捐款捐物、带动村民就业外,还围绕乡村振兴主战略,推动襄城县的面粉、辣椒、大蒜等优质农副产品直销上海餐饮界,致力打造食材从源头到餐厅的闭环供应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永济人不吃刀削面,为什么能在京遍开山西刀削面馆?
河南有个“中国厨师之乡”,3万大厨遍布全球41个国家
人口40万的贫困县,年书画交易18亿元,书画收藏150万件
河南老农带领全村造假,800户村民因此脱贫,仿制品更是远销海外
“全村”的人都画画,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家,有梦想真的很了不起!太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