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群体,重庆一项“赋权”很关键!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持续创新的关键环节。
多年来,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存在不少“难点”“堵点”,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普及与落实不到位,科研人员的“权”与“益”如何体现一直是个问题,这既关乎各方切身利益,更关乎重庆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
为此,重庆使出颇具探索意义的一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当前,重庆已在20家单位开展这项改革试点。具体怎样“赋权”?成效如何?还有何改进完善之处?近日,两江观察走进改革试点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与该校周志明团队、石晓辉团队进行深入交流。
▲石晓辉带领的团队在进行检测分析。(图源视觉重庆)
构建“权利共同体”
一项科创成果作价40万元,个人投入20万元,在一家高科技企业里竟然占到高达10%的股权——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志明教授感慨,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以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以课题形式为主,课题负责人能“管”的顶多是课题项目资金,至于“权利”所属不明晰、不敢想,做完课题就与科研人员无关了,可理解为“一锤子买卖”。
如今不一样了。周志明的新型纳米涂层技术等成果,被浙江合创涂层技术公司看中,在合资成立的重庆合创纳米科技公司中占了股权,成果转化得怎么样、能产生多大的价值,就跟自己直接关联了,可理解为一种“权利共同体”。
这样一来,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摆在了明面上,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更大自主权。
重庆理工大学的该项改革试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80%所有权,按权属比例承担费用和享受权益;另一种是全部赋权,完成人(团队)自行承担费用和享受权益,5年内按成果转化价值的20%以货币形式返还给学校。
“这要求我对自己的成果有精准的判断,对未来有合理的预期,还要参与后续的升级迭代,以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像合创这个项目,如果做不好,我不仅要如数返还20%也就是8万元给学校,自己投入的20万元也会打水漂。”周志明拿出大叠材料举例说,该纳米涂层技术媲美国际一流产品,可将零部件使用寿命提高2-3倍,而价格只增加约60%,大大低于同类产品,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按照预计,重庆合创年底投产,明年产值可达500万-1000万元,投产后第三年即可收回成本,“从长期来看,赋权产生的收益比做课题更大。”
持续扩大科研自主权、成果所有权,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科研人员从以前“等企业上门要成果”到主动对接企业,寻求合作更为“主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
今年4月,周志明团队又与重庆太仓科技、清研华业智能科技等联合成立重庆明理云轻量化技术研究院,研发“以铝代钢”“以塑代钢”等汽摩零部件轻量化。此外,团队还与重庆可控半导体变流技术研究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打造国内一流的自动化感应加热系统集成与设计制造企业,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重庆理工大学是教育部首批、重庆首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及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像周志明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截至5月,该校已有111项专利技术实施赋权转化,转化金额1.2亿多元,在我市高校名列前茅。
▲周志明研究高强耐磨模具表面改性强化。(图源视觉重庆)
学校专家企业“三赢”
作为全国顶级高新园区,苏州高铁新城在西部找合作对象,为何要选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
日前,两江观察赴九龙坡区含谷采访时,恰逢苏州高铁新城管委会主任何乃剑率队来渝调研,清研理工研究院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项目被看中。
“他们看中的,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和赋权带来的成果转化含金量。”重庆理工大学原校长、清研理工研究院院长石晓辉教授说。
该研究院由重庆理工大学联合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九龙坡区政府、湖北恒隆汽车系统集团等组建而成,是我市首批5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之一,不少科研人员依托研究院进行成果转化。例如,去年底,重庆理工大学郭栋教授新能源及智能网联系列科技成果以600万元作价入股,与苏州清科科技发展公司、清研理工研究院等实施部分转化,对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性能有较大提升。
“对学校、科研人员、企业,这是‘三赢’。”石晓辉认为。
他解释,科研人员有了产权,获得了实利,激发了研究动力;企业得到了专利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学校不仅有资金和科研项目回报,还增添了研究和实习基地,形成了以专家牵头、研究生为主力、专职工程师负责工程化落地的产学研“无缝衔接”创新团队,效率更高、成果转化更快。
作为我国制造业重镇,像重庆理工大学这样的赋权,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重庆理工大学许多科研成果与此紧密相连,例如,刘小康教授团队原创性纳米时栅等37项专利技术,作价1亿元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合作实现转化,助力重庆打造百亿级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又如,郭栋教授团队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科技成果,带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冉斌教授团队合作建设车路协同重庆创新中心,推动世界三大权威内燃机研发机构之一的德国FEV在渝落地。
除了行业引领,产业链补链强链也从中受益。周志明以汽车行业为例介绍,重庆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众多,但科研能力不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需求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形同“两张皮”,重庆的改革试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
▲清研理工研究院成果展示平台。罗皓皓 摄/视觉重庆
唤醒“沉睡”专利
据统计,2019-2021年,在渝高校获专利授权23660项,签订专利转化合同的仅1624项,转化率偏低。
为何如此?以前,职务科技成果涉及国有资产保护、高校与科研人员利益分配等系列问题,大量专利处在“沉睡”中,成果转化成了“难点”“堵点”。为此,近年来,国家和重庆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去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年底,重庆市科技局等10部门印发相关方案;去年6月,重庆6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
在这些政策的加持下,一些可喜局面正逐步显现:
试点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赋权102项,转化合同金额超2.6亿元,吸引社会投资3.5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382件,同比增长15.8%,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03.3亿元,同比增长336%。
不过,作为一项试点政策,科技成果转化赋权还有不少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随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需要用动态思维不断去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以适应新的状况。
《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进行分类赋权;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进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推动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
石晓辉也认为,赋权科研人员相关政策刚实施不久,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高校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均偏少,专家团队专注于技术,经营能力较为缺乏,希望进一步加大对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支持;
其次,考核体系对督促成果转化的效果不明显,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业绩考核等各方面占比偏弱,希望进一步加大成果转化在考核、评聘体系中的权重;
第三,高校绝大部分科技成果成熟度偏低,需要经过中试孵化才能实现成果转化,希望能够建立中试孵化平台,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助推转化。
周志明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打造产学研平台。目前企业和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之间的渠道较少,联系不太畅通,可通过建立平台串联起更多的产学研资源。二是形成有效的兜底机制。目前的容错免责机制还不明晰,部分专家还处在观望状态,希望有类似创新保险的兜底政策,让科研人员安心研发。
编辑/江城子 责校/慕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