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慈善】青少年资助的中国故事:不是在追赶,而是在重塑
什么是资助?青少年资助?青少年慈善?
>> 1.1「资助」是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的「契约」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资助,和我们通常说的资助贫困学生、资助孤寡老人不同。它对应英语里的 Grantmaking,通常说来,是指基金会根据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通过正式的决策过程,将善款拨付给公益组织。
同样是用善款做善事,资助和一般的捐赠(Donation)不同。资助的对象,通常是公益组织。当基金会资助公益组织时,双方就有了一个「契约」。基金会提供资金,公益组织需要完成双方约定的目标,同时也需要定期报告给基金会。>> 1.2「青少年资助」是「体验式慈善」,也是「体验式教育」
青少年资助(Youth Grantmaking)就是青少年像基金会一样来决策来「花钱」的过程。通常的步骤包括:组建团队、募款、向公益组织发出资助邀请、评审公益组织提交的项目申请书、实地探访公益组织、共同决定如何将善款分配给公益组织、完成资金拨付。
大部分青少年还没有持续收入,他们所「花」的钱,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青少年自己募集,基金会资助,家长们筹集,学校提供等等,各种形式都有。
同时,由于「资助」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决策过程,也需要了解社会议题、公益组织等知识,这些内容往往超出了学校课程范围。青少年在贡献自己才能的同时,也能提升个人能力。所以「青少年资助」在世界各国,都具有比较强的教育属性,兼具「体验式慈善」和「体验式教育」的特征。>> 1.3「青少年慈善」常常特指「青少年资助」
需要指出的是,在英语语境中,尤其是美国慈善的语境中,提到青少年慈善(Youth Philanthropy)时,往往特指青少年资助(Youth Grantmaking)。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们也会交替使用这两个词。
2青少年资助已经成为全球运动
一直以来,资助都是基金会的「专利」。 但是最近 30 年里,青少年开始参与到这个成年人的「花钱」行动中。从美国兴起的「青少年资助」,已经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成为了一场全球运动。>> 2.1「青少年资助」1989 年始于美国密歇根州
1989 年在美国的密歇根州,几个有远见的先锋,发起了一个「青少年资助」的试飞项目,然后在整个 90 年代,把它推广到了密歇根州的所有郡。
由于项目是在密歇根社区基金会框架下推广的,项目称为 MCFYP(Michigan Community
Foundation Youth Philanthropy);1998 年,MCFYP 开始在美国其他州推广实践,并进入加拿大。
继 MCFYP 之后,美国很多慈善家也参与推动青少年资助,例如巴菲特的姐姐 Doris Buffett发起的 Learning to Give Foundation,以及德州投资家 Geoffrey Raynor 支持的 Philanthropy Lab,包括已经退出的 Frieda Fox 基金会。他们让「青少年资助」成为近 20 年里成长最快的青少年慈善参与形式。
△ 青少年资助成为美国近 20 年里成长最快的青少年慈善参与形式
>> 2.2「青少年资助」2000 年左右发展到全球,犹太慈善助力1999 年夏天,MCFYP 在伦敦举办了一场青少年慈善研讨会。会后,英国以 Youth Bank(青年银行)的方式,发起了青少年资助实践,并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逐渐推广到了整个欧洲。
几乎是同期,青少年资助也进入了澳洲;随后,MCFYP 帮助南非、巴西,都建立了青少年资助项目。
△ Youth Bank International
值得一提的是,从 2000 年左右开始,美国本土的青少年资助,快速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力量是犹太慈善领袖们,开始带领青少年进行资助实践,并在 2006 年建立了犹太青少年资助者网络(JTFN, Jewish Teen Funders Network)。犹太青少年慈善有 2 个重要特征,一是以犹太价值观为核心,二是很重视项目的教育属性。我们以后可以慢慢聊犹太青少年慈善。
因为犹太人遍布全球,JTFN 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犹太青少年的资助活动,也随着这个网络,在全球发展起来。
△ Helen 在 2019 年应邀参加 JTFN 在旧金山举办的青少年慈善年会
借用 MCFYP 发起人、美国青少年慈善教父 Rob Collier的话,「除了南极、北极以外,青少年资助已经完完全全是个全球性的运动。」>> 2.3「青少年资助」2020 年在中国实现「零」的突破
2020 年 7 月,我们中国的青少年资助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正式加入这场全球青少年影响力的实践运动。我们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接下来几年里,参与资助实践的青少年,都会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先锋。
放眼全球,看看中国慈善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
为什么即使中国青少年资助比全球晚了 2、30 年,我们还有底气告诉学生,我们不是在玩追赶,而是有更好地机会,创造我们自己的意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放眼一下,看看我们中国慈善,和全球慈善的差距有多大~ 这样能更好地把我们的青少年慈善,真正放在一个全球的空间里讨论。>> 3.1 中美 GDP 相当,捐赠差距非常大我们先来看看和美国的对比吧,毕竟中美经济实力日益相当啊。△ 中美 GDP 已经非常接近,可是捐赠总额、还是捐赠占 GDP 的比例,差距都很大
>> 3.3 中国资助型基金会数量不足 1%(美国 95% 以上)
对比了全景,如果我们再把探究的镜头拉近到中美公益慈善行业内部,又会有什么发现呢?社会组织的存在,是对政府、企业职能的重要补充。中国人口是美国的 4 倍,社会组织的数量差别这么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社会组织的缺口非常大。
同时,资助型基金会的存在,是现代慈善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们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和专业资源,也为公益慈善行业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它们存在的本质,是让专业的组织发挥专业的价值。
美国 95% 以上的基金会,都是资助型基金会。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知名如盖茨基金会等大型基金会,还是名不见经传、小到没有全职员工的家族基金会,都是如此。在中国,资助型基金会的数量,少得可怜。4中美慈善之间隔着一条「生长沟」
有人说,要知道去向哪里,得先明白来自何方。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和全球慈善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我们还是以美国来做对比吧,一方面美国慈善的确是现代慈善的标杆,另一方面美国慈善的研究资料确实更丰富。我们把中美慈善的发展脉络,做了一个较为粗略的时间线。由于时间关系,关键节点的选取,未必很严谨,但可以呈现总体面貌。△ 这些部落在奉行北美的某种最古老的捐赠传统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大型非营利组织出现,很多组织至今仍然很活跃,如红十字会等;同时,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实业家,开始把商业理念带入慈善,倡导富人行善,提出「科学慈善」,主张提高慈善的效率,同时也推动了社区基金会等新型组织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到 20 世纪末,投资人、科技企业家,如盖茨等,又将慈善往影响力的方向,大大的推动了一把。
最近几十年,战略慈善、女性慈善、公益创投、捐赠圈、影响力投资等各种理念、工具,在美国更新迭代,不亦乐乎。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慈善就缺少了这样一个连续生长和迭代的过程。
我们中国的慈善,起源很早,但因为我们长期处于一种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和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所以我们的慈善发展,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本质的阶段性变化。在这段时期里,我们中国的慈善基本上是以邻里互助、宗族扶持、扶贫济困为特点,有很强的地域、血缘、宗族特性。
△ 中国慈善渊源【仁义】
直到近代,随着本地绅商发展、传教士进入、和西方互动增加等因素影响下,清末和民国时期出现了更多开放思想,这些变化,对传统慈善形成了一些刺激,所以慈善也开始呈现一些多元生长的迹象。遗憾的是,这个生长阶段在新中国建立后中断了。
1949 年建国之后,一方面政府承担了全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从意识形态角度,国家也不支持慈善发展;同时建国后几十年,国内一直天灾人祸不断,民间也没有太多资源投入慈善。
90 年代以后,情况开始变化。NGO 开始在政府许可却无力顾及的领域开始工作。但公益慈善真正进入公众的视线,是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社会组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公众也几乎是全民参与。这一年,在国内也被称为中国的公益慈善元年。此后公益慈善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
△ 2008 汶川地震 中国慈善元年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国内的公益慈善,真正发展的时间才 10 几年。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慈善的一些理念,如赠给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资助型基金会等,还没有普遍实践。
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好几代成年人,因为成长过程中,没有公益慈善的参与,所以在认知上,对公益慈善的理解和认知,也还停留传统慈善的层面;生活中,和公益组织的触点非常少。因为公众对公益慈善和公益组织缺乏了解,信任的基础往往也很脆弱。
这条生长沟,对于中国青少年资助者,是挑战,更是时代的馈赠
我们回到青少年资助上,这意味着什么呢?
>> 5.1 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资助是连续性创新
美国青少年学习资助,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延续的生长:现代慈善观念普及度很高,捐款募款是日常,社会组织丰富、多元,资助文化成熟,有类似 Candid、Charity Navigator、Give Well 等帮助评估公益组织的平台。青少年参与资助的贡献,主要是年轻人的视角、活力和能力,以及在现有体系内的创新。
虽然我们只是重点比较了美国,但类似「连续性创新」的状况,在全球其他国家的青少年慈善中也非常类似。
△ 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资助,很大程度上是连续性创新
>> 5.2 中国青少年资助挑战重重
而在我们中国,因为这道「生长沟」的存在,目前公益慈善的土壤非常贫瘠,青少年资助者,面对的挑战,会远远大于美国的同龄人,方方面面都可能很困难
募款可能会受到质疑;
想要研究的社会议题,却没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
希望资助的议题上,找不到合适的公益组织;
想要进一步了解和评估公益组织和项目,却缺少相应的支持材料;总体而言,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还比较弱;
甚至想要传播资助信息,也还没有便于接入的开放平台
>> 5.3 中国青少年资助,是开创和重塑的难得机会
可是,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道「生长沟」,因为中国慈善被打断的成长历程,如果说 95 后,在高中、大学里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今天的 00 后,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伴随着公益慈善成长起来的人。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资助者,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今天的青少年资助者,所做的任何事情,在国内,都是开创性的;
这意味着,今天的青少年资助者,一开始接触公益慈善,就可能通过「资助」这种国际接轨的形式,去体验现代慈善的内核:信任、契约、专业、多元、杠杆价值、影响力;
这意味着,今天的青少年资助者,可以去创造、去定义青少年资助的方向,可以去影响身边的同龄人、甚至是成年人的慈善观;
这意味着,今天的青少年资助者,可以从现在开始,去重新塑造个人和公益慈善的关系。
过去这些年,我在波士顿工作的时候,常常会见到优秀的中国年轻人,说着流利的英语,学识、能力俱佳,对于社会也有和国际同龄人一样的关怀。可是因为这道「生长沟」,他们中的不少人,缺少了一套「社区」的视角,一套「慈善」的语言。如果能有这样的视角和语言,他们必将能够获得更大的舞台上,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创造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青少年,缺少的只是舞台
他们写出了国内第一篇由中学生撰写的有深度有质量的公益观察 👉 【达美诺青少年公益观察】窥斑见豹,中国公众捐款现状与趋势初探。
现在,他们的视角投向全球共同关注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推动本地的「可持续社区」开始行动。
少年,加油!
联系 DominosEdu 的小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