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3

于晓雯 于晓雯
2024-08-22

   虚拟连载作品:《走过》 

作者:于晓雯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

1-小满的故事·无法控制的暴食

“吃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控制感,是想象中的被满足,是期待中的爱。”

【上两集】

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1

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2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期待你能在留言区里写下你的想法和感受,鼓励我继续创作下去。如果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惑,也很希望你能告诉我,我愿意了解你的想法,跟你一起交流。”
01 对于哭泣的感受

听着小满表达对于纸巾和哭泣的不满,我的心里冒出了一些问题:

她难过的时候会允许自己哭吗?
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悲伤?
她小时候经历了什么呢,她是怎样形成这样的想法的呢?
我回应她,“好像对你来说,哭泣是一种软弱的、无用的行为,当你难过的时候,你会允许自己哭出来吗?”

她摇摇头,“我会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偷偷地哭,我不想让别人看见。”

我继续探索,“被别人看见会怎么样呢?”
“被别人看见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自己在用一种方式来绑架别人安慰我。”
我想确认一下她的感受,你说‘不好意思’让我感觉到了一种自己做错了事情的羞耻感。你刚才提到,你不想做个弱者,因为弱者需要靠别人的安慰才能好起来,如果你像弱者那样哭着求助,你会感觉很羞耻,是这样吗?
她说,“是的,我会感觉很羞耻,他们为什么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总是摆出一副哭哭啼啼的模样,去依赖别人照顾他们。”
说到这里,小满皱着眉,嘴巴也撅了起来,脸上露出一丝嫌弃的表情。她好像在告诉我,她很难接受别人、也很难接受自己在脆弱的时候需要和依赖别人。
02 “严于律己、严于待人”
我们通常说“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然而在心理咨询中,事实的真相却是“严于律己、严于待人”、“宽于待己、宽于待人”。
当你无法接纳自己身上的某一种特点或行为时,你也很难接纳别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和行为。
这种情况往往会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比如无法接纳自己不够优秀的父母,也无法接纳孩子的普通,因而会对孩子充满了过高的期待和严苛的要求。
比如对身材非常敏感的妈妈,往往也过于担心和恐惧孩子变胖而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和巧克力。
03 咨询中的假设
在小满的感受里,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心是不好的。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形成这样的感受呢?
——有一种可能是,当我们曾经需要别人的时候,没有被善意的对待,而是被拒绝、被训斥、被贬低或者被嘲笑了。
所以当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弱小的、需要他人的位置上时,我们就会体验到被拒绝、被羞辱的痛苦。
而为了避免再次感受到这些痛苦,我们就会避免自己需要他人,避免让自己再次待在那个弱小的位置上。
所以哪怕再艰难、再无助,也要一个人想办法去解决、去面对,绝不能求助别人。在关系中,也只能让自己做一个不需要别人的强者。
可是,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啊,当期待爱而不得、从而拒绝了所有得到爱和关怀的可能性时,内心就会无比匮乏,这部分匮乏,就需要食物来填补了。
——这是我基于过去的经验建立的一些假设。但是面对小满,要弄明白她到底是因为什么经历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要跟她一起探索。
咨询师的受训和经验,会让咨询师能够根据来访者的表达构建出一些假设,可是每一个来访者都不一样,所以最重要的是去了解眼前的这个人,她的感受是什么。
04 在探索中理解的过程
很多人都误以为咨询师能看穿一切,可事实却是,咨询师并不是先知神明,无法猜透一个人的心思。
咨询师也需要一点点的询问、一点点的假设、一点点的确认、一点点的探索,才能慢慢地理解来访者的那些话语,到底是在表达什么。
这个探索的过程,就像是拼图。
每次咨询,来访者都会带来一些拼图的碎片,我们一起试着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然后去理解这幅图画的意思。
随着咨询的深入,带来的拼图碎片越来越多,这幅图也慢慢变得不一样。原来的整体,可能变成了局部,构图变化了,我们对于整幅画的解读也就不一样了。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好几次、好几十次咨询才能变得慢慢清晰起来。
推荐阅读:

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1

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2

《走过》连载

  心理咨询室的故事  


写在最后

作者的话

我写的咨询室的故事并不来自于我的真实来访者的故事,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和情节都是虚构的,我会尽我所能地保护他们的隐私和感受。

也许每个人的故事并不相同,哪怕是相同的感受或相似的经历,这些感受和经历背后的想法和模式也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去探索和理解的,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人。所以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任何感受和想法,都特别的有意义。这些感受和想法并不是“错的”或是“不好的”,它们更像是一个信使,引导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去发现,并获得理解。

同时,在很多事情中,我们会发现彼此拥有相同的情感,我们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的隐秘的部分,这些部分也会让我们感到更多的被理解、被共鸣,在这些理解中开始了接纳和治愈。也许我们并不孤独,当我们感受到某一瞬间的悲喜相通,我们也和每一个经历者在彼此的故事里相互陪伴。

这也是我想通过文字带来的。

关注我,用心理学视角看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考研经验&资料分享  

心理学科普&心理自助手册  

读书分享&思考  

家庭教育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于晓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