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再叫俺“郑县”,我给你点颜(li)色(shi)看看!

郑子蒙 郑说 2022-07-20

一、郑州常常被一些人称为“郑县”


网络上、线下交谈中,郑州经常被一些人称为“郑县”。


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因为“郑县”这个行政单位确实在民国及中共建政初期出现过,作为土著看到本地相对落后的城建、规划及管理模式,怒其不争地称故乡为“郑县”。自嘲中带有些许幽默。


郑州火车站地区的红色小三轮


而更多的人,是出于对郑州的嘲讽,把郑州戏称为“郑县”。有的来自外省,或对河南地市有偏见,或本市与郑州有发展竞争关系;有的来自省内,某些历史辉煌、当代衰落的地市,对郑州崛起抱有相当的成见;还有些,则是无知、无良自媒体为了炒作、为了出位、为了起个“好标题”,对郑州的刻意贬损。


嘲讽者会说,你郑州历史上就是郑县,也就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称你郑县无可厚非。


无知者无畏。为了正本清源,今天笔者带大家考究一下历史上的“郑县”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


二、历史上的“郑县”


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王子友于郑,是为郑桓公。郑桓公(我的先祖啊)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姓郑的人(原姓姬),而他的封地就在今陕西凤翔一带(后迁到华县一带),这块封地就是郑国初期所在地。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在今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附近设郑县。



历史上第一个郑县,陕西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附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郑国灭虢、郐等国,建都于洧、溱二水交汇处(故城在今新郑一带)。而在公元前375年,韩灭郑,置郑县。秦朝建立后,始称新郑(为了区别于陕西郑县)。



历史上第二个郑县,河南新郑县,今郑州市下辖县级市——新郑市。


1913年1月8日,袁世凯发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并逐步确立了民国初年的省、道、县三级地方行政架构。


1913年袁世凯军装照明信片


因为当时没有州这个建制,所以郑州也被改为郑县(洛阳、开封也都是县)。同一历史时期,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长沙府直辖地改为长沙县;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不一一例举。


民国省、道二级的划分



历史上第三个郑县,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从属于省、道、县三级地方行政架构。


而国民政府北伐基本告成后,参照先前广州、上海等地的设市经验,于1928年7月3日公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1930年,《市组织法》生效时共有普通市11个:杭州、宁波、安庆、梧州(1927年设);南昌、苏州(1928年设);九江、开封、郑州(1929年设);成都、汕头(1930年设)。


也就是说,郑县在1929年被改回称郑州市,当时全国仅有11个普通市。


1931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黯然下野,国民政府将郑州撤市复改为县。(有关1931撤市改县缘由,笔者尚未找到可靠历史资料说明)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合影


1948年10月22日,中共军队进驻郑县,将郑县分为郑州市和郑县。1953年撤销郑县,称为郑州,“郑县”名称从历史上消失。


那些说“郑州历史上就是郑县”的朋友,这下把“郑县”的历史缕清楚了吗?郑州在历史上被称为郑县,前后加起来不过短短33年光景。用30多年的小名,来指代有3600年历史(商汤建立的亳都即在郑州老城区)的城市,就好比你考试考了100次,99次考了A,1次考了B,然后别人见你就叫小“B”,你心里是不是美滋滋?


三、如何告别“郑县”,重塑正面形象?


郑州人的自嘲与外地人的讽刺,也是出于对郑州现状的不满与数落。


这也都说明郑州在当代的建设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共基础设施陈旧(老城道路坑洼、天天挖沟)、地面交通混乱不堪(电动车红三轮横行、违章停车遍地)、优质高等教育及医疗资源稀缺……


此外,郑州中心城区的历史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掘、宣扬,如商都城墙遗址、东汉文庙、北魏夕阳楼、唐代管城驿与开元寺、元代北大清真寺、明代城隍庙与天中书院……有的因历史原因毁之一旦,有的淹没在老城的嘈杂之中。这些历史建筑,大部分郑州人都说不全,更何况外地人呢?所以,郑州的历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wNTE4NjU2NA==.html


前一段时间在央级媒体播放的郑州城市形象15秒宣传片,甚至没有1秒钟的老城历史痕迹。有的只是登封少林寺、新郑黄帝故里,城郊黄河,还有郑东新区。


主政者要正视这种发展差距与以往不当的宣传策略,利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迎头赶上,努力超越。


在移动互联时代,也不能让理性与良知淹没在整日关注吃喝玩乐的本地自媒体营销号中,要有一种经得起沉淀的声音涌现,一同发现历史,寻找未来。


也许,这就是本号存在的不同意义。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非营销原创,望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微信号




作者简介:郑子蒙,80后,生于郑州唐子巷。曾为政治学人与媒体人,做过帝都某些知名媒体不知名小编,现回乡定居,于民企谋生。关注城市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公民社会构建。



也欢迎更多土生土长的老郑州加作者本人微信,增进认同,凝聚共识,发现历史,寻找未来!




更多文章:

唐子巷——期待重生的郑州老街

关于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