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究
为推进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研究,引领都市社会工作的探索,不断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向纵深发展,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创办了《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学术集刊。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第7辑的研究重点是医务社会工作和残障社会工作,从大的范围而言,它们都属于健康社会工作领域。本辑有三篇文章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警示着我们公共卫生防预的重要性,也提醒着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健康社会工作的深入研究。
本次推送特别选取《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究——以上海市七家医院为例》一文,以期对读者朋友有所助益。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究
——以上海市七家医院为例
摘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显现,表现在医院便是医患关系紧张。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在缓和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冲突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证明,因此加快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刻不容缓。本文围绕上海市七家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对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七家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工作方法、服务主体、服务过程和服务对象的选择标准四个方面,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设置的不同、链接资源的不同和志愿者管理方式的不同。基于差异性,本文从独立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三个维度总结概括了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类型,即独立运行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党务工作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行政工作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志愿者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及过渡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主要包括: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条例,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明确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职能和岗位设置规范等。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1921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萌芽于北京,但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5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后,政府工作人员代替社会工作者行使了大部分社会福利组织的职能,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断。改革开放后,医务社会工作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逐渐恢复,2000年,D医院成为国内首家挂牌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医院,2012年上海市卫生局颁布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部署“十二五”期间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工作,争取在上海初步形成医务社会工作者管理机制和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管理、评价、流动、激励等一系列制度,推动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并逐渐形成多种不同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关怀为基础,在医疗体系中提供全人照护的助人工作,主要通过社会心理暨灵性层面的需求评估,协助个案及其家属因处理疾病而产生的家庭、经济、工作、情绪、复健、出院安置以及疾病相关适应等问题,提供个案及家属支持性、补充性与关怀性的服务,协助个案在医疗复原过程中能有更佳的适应能力,提升其自信心与能力(温信学,2011)。早于1905年,美国已经开设“医院社会服务部”,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催生美国现代医疗社会工作制度的诞生(Laroque & Daley,1956)。在经过“医务社会个案工作”、“医院社会工作”、“健康照顾社会工作”(Health Care Social Work)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在西方已经形成了在医务及相关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而产生的一套相对规范化的价值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即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刘继同,2008)。刘继同(2008)认为,这些模式主要包括:(1)健康照顾处境分析与间接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2)跨文化与文化敏感的实务模式;(3)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模式;(4)基本生活和生活保护模式;(5)一般性与特殊性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6)整合型实务模式;(7)侧重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模式;(8)医疗机构中医疗照顾为主的服务模式;(9)医疗服务过程与连续性服务模式;(10)注重服务对象共同需要与为服务对象增能赋权的发展模式;等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开展尚属起步阶段,实务模式还在萌芽中,故而,对此的研究刚刚开始(卫生部人事司,2007;刘岚,孟群,2010;秦安兰,吴继霞,2014;李娟,2016)。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讨:第一,在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比较早的上海地区,基于某些维度和指标的考量,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哪些类型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第二,这些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具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性,原因是什么;第三,从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和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态势来看,这些模式在实践中还有哪些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本研究共选取了上海市七家医院,按照医院的等级划分,共有5家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院、1家一甲医院。按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标准划分,包括4家综合性医院、2家专科医院、1家社区医院。需要说明的是,其中S医院原为一级医院,为了符合当时卫生部人事司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均应设立社会工作部的标准,改为二级医院,但医院本身的规模和资源与二级和三级医院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在本研究中依旧作为一级医院分析。每家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年限不同,其中时间最长的是2000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医务社会工作部的D医院,最短的是徐汇区S社区服务中心,仅一年有余。
另外,选取的7个访谈对象中,有4名男性、3名女性,其中6位有社工专业背景(包括拥有医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双重背景),1位是医生转岗;他们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年限不同,时间长的从2000年开始从事相关工作,短的则仅上岗一年。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CSSCI、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网站,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各个医院社会工作部门的宣传手册、报纸杂志、官方网站上的相关信息和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资料等进一步详细具体了解每家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情况。在研究中对这些文献资料予以计量可视化分析、词频分析,进行初步的编码、做索引和归类,以期获得研究所需的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
本研究更多地采用深度访谈法对R医院、D医院、Z医院、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H医院、J医院和X医院七家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医务社工部的组织架构、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过程、资源支持、工作中的困境及建议,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2000年5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成立全国首个医务社会工作部,吹响了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号角。2007年,卫生部人事司在有关研究报告中提出,全国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都应该设置“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部”,而设置的方式则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新建、合并、重组或是改造),这一举措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医务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卫生部人事司,2007)。2004年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之后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医院的社会工作部也先后设立。
随着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开展的服务也根据医院的特征有所侧重,有的医院主要提供社区服务,有的医院主要提供健康知识方面的宣教,有的医院则主要提供志愿者服务(张一奇,2010)。2010年,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者逐渐尝试新的服务领域,在舒缓疗护科室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疼痛管理等。即便如此,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者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综合能力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实际需求,为此,上海市卫生局于2012年2月印发了《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在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进行医务社会工作试点,医务社会工作者持证上岗率达到了50%。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开始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上海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已经初显成效,专业服务内容也各具特色,为此,笔者基于部门设置、服务内容、服务成效和资源支持等四个维度展开对上海不同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描述与分析。
1.不同医院医务社工部设置和人员安排分析
根据调查,目前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部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独立设置,挂靠在党办、团委、院办或者其他医务科室等。在调查的七家医院中S社区卫生中心、H医院和J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部分别挂靠在党办、院办和团委,D医院、R医院、Z医院和X医院则独立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与其他科室是平级关系。
通过对表1资料的解读和相关访谈对象资料的整理,发现不同医院对社会工作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异。从组织架构而言,不少医院基于“社会工作也是一种专业技术”这样的思路考虑而独立将医务社会工作部设置为与医院其他科室平级的部门,但是也有医院将其设置为医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门诊办公室或者团委下属的一个部门,有的甚至把它设为医院党委下面宣传部下属的一个部门。观察发现,把社会工作部设置为医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或者团委下属的一个部门,在上海医院系统里尚不在少数。分析下来,这样的组织架构安排,医院方面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基于国家卫计委文件的规定和考核压力,暂且安排一下;第二种是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职业性质不甚了解或者根本不清楚,尤其是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中发挥的作用持怀疑态度;第三种是很多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都是从志愿者服务和管理工作开始,而这一部分工作原本是由党办或者团委负责,自然而然地在隶属关系上附属于党办或者团委,同时,也借此增添医院党务工作、行政工作或青年工作的人手;第四种是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部分人员是党委、行政部门或者团委的人员兼职或者转岗而来。无疑,基于上述情况来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都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1)独立设置医务社工部的优劣分析
研究发现,独立设置医务社工部的医院为数较少,一般是三甲综合性医院且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较早,比较典型的就是D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是一级科室。此外,还有R医院,其医务社会工作部由原来的社会服务部发展而来。访谈中一些被访者发表了相关看法:
就像我们医院是独立设置,首先医院认可才会这样去做,然后你的自主性会更强,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从事社工方面的一些专业的服务,被其他部门牵制的精力会少很多;如果挂靠在其他部门,势必要为其他部门做很多事情,可能选择的服务对象也不是你真的想做好,或根据需求评估来开展服务的……(摘自ZJ的访谈稿)
独立设置部门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有显著的影响,首先,这种影响体现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方面,独立设置意味着医务社会工作部在医院系统内部的位置更加明确:与医院内部的其他科室是平级关系,医务社会工作部无须对别的科室负责,对于开展什么样的服务、如何开展等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性。其次,医务社会工作部的独立设置给予医务社会工作者更大的专业认同感和工作信心,同时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减少了其他行政工作,使得社工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专业服务。最后,独立设置的优势还体现在更好地与其他科室建立关系,在共同利用资源方面更加便利。
但是,独立设置也意味着医务社会工作部作为医院的一级科室与其他科室一样,需要参与医院的日常会议和其他行政事务,从表1可以看出,一般独立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都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社工,比如D医院和R医院有五名社工。具体工作中,医务社会工作部的主任一般很少做一线社工,其主要工作是对医务社会工作部的整体事务进行统筹管理,比如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年度计划、会议策划、社工督导、来访接待、外出交流等事务,而诸如病房探访、俱乐部活动、个案工作、小组活动、社区工作等则由其他的社工和实习生共同开展。总之,独立设置需要医务社会工作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扮演更多的角色,在践行部门职能方面需要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对此,一位被访者说道:
一级科室的话,和其他的部门是平级的,所有面向医院的会议都要参加,还有团办和党办开展的活动以及医院的日常工作,社工理论里面讲生态系统理论,医院也是生态系统,你在这个系统里面,就要参与医院的工作。(摘自ZYQ的访谈稿)
(2)社工部挂靠在医院其他部门的优劣分析
研究表明,社工部挂靠在其他部门,如党办、团委或者院办,其优势在发展初期比较明显,因为医务社会工作部建立之初,对于医疗环境不太了解、部门定位不清晰、工作职责不明确等,都对医务社会工作融入医院系统提出了挑战,在自身身份不明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党团或者院办等部门的行政力量为医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获得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这一点在几家医院中都有所体现,如S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部刚成立一年,挂靠在院办,所属的分管领导认为医务社会工作的成效虽然不像医生护士那样明显,但医务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医疗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访谈中也有被访者说道:
在不同的部门下确实有它的优缺点,在团委下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发挥志愿者的资源,而且志愿者的年龄偏小,大家对这项工作的热情比较高,这都是它的优点和优势……(摘自CHB的访谈稿)
当医务社会工作不再局限于志愿者管理而开始走向专业化,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时,挂靠在其他部门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首先是医务社会工作部的职责范围界限模糊,缺乏独立性,往往被所挂靠部门的工作混淆甚至淹没;其次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浪费,行政工作也是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承担的一部分,比如参与医院的管理和建设,但大量的文书工作和与专业服务无关的活动,会使社工沦为一般的行政人员,这对专职社工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最后一点是挂靠在其他部门,就意味着可能与其“合署”办公,共同利用空间资源,这样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医务社会工作身份的行政化,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专业的服务价值理念。正如一位被访者所指出的那样:
挂在党办下面不可避免地就要去做精神文明的事情;挂在门急诊办公室,不可避免地就要做门诊接待、导医助医、志愿者这样的事情;如果挂在医务科下面,可能就会涉及质量控制、安全管理这一部分,它会对社工的职责范围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就导致了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侧重点不同,发展的状况也五花八门。(摘自ZFZ的访谈稿)
(3)人数安排方面的差异
从安排的社会工作者人数来看,不同级别的医院差异较大,R医院有包括医务社工部主任在内的5名社工,且4名为专职社工。这5名社工分工精细,医务社会工作部的主任同时兼任副院长,主要是对全员的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两名临床社工,分别负责心脏科和血液科的临床工作;一名行政社工,专门负责慈善救助评估与汇报,志愿者招募、登记、培训与服务项目管理,文档管理,公益活动及各项行政工作;另外一名社工主要是负责社工项目设计与开发、慈善募捐等,同时兼顾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发展的研究工作。显然,岗位设置明确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比较之下,S社区卫生中心和H医院分别只有1名社工,且后者的医务社会工作只是社工工作职责中的很小一部分。岗位设置不清晰,会导致医务社会工作者职责定位不明确,专注于专业服务和实务锻炼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虽然,上海市卫计委有文件规定,每300~500张床位配备一名社工,但在访谈中被访者普遍反映,随着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医务社会工作者始终处在人手不足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势必影响专业服务的开展、拓展和成效。同时,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医院里转岗的医务社会工作人员占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加快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逐渐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步伐。
2.不同医院医务社工部服务内容分析
根据对七家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访谈资料分析可知,它们提供的专业服务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志愿者服务和项目服务。
个案工作是每家医院医务社工部的基础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医院主要借助上海市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开展个案工作。通过自主病房探访或者医护人员转介,发现需要帮助的对象,针对患者因其疾病导致的情绪、日常照顾、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个案工作是当前运用最多且被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每家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由于开展个案工作的前提是发现服务对象,所以基本所有的医务社会工作者都需要固定地进行探访,不同的是病房探访的频率,有的每天都会进行,有的则是一周两次到三次。如被访者告诉研究者:
我们每周会定期和医生、主任去科室中查房,然后通过查房发现一些有需求的患者,我们会跟进个案的服务,这是一块重要的工作。(摘自ZJ的访谈稿)
研究发现,在医院里比较常见的有医护人员减压小组、家属减压小组、病友支持小组等,受限于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开展活动时以单次小组活动为主,非单次小组过程也不过3~4节。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家医院医务社工部开展的小组工作各具特色,因为每家医院会根据所服务的患者状况、医院诊治特色以及社工的专业擅长领域等实际情况设计和提供小组服务,比如X医院主要针对康复科脑卒中患者开展小组工作,J医院主要针对白血病患儿开展活动,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对老年科病人家属提供情绪减压和心理支持的小组服务,D医院社工部相继组建了各种患者病友小组并开展较为持续的活动等等。
比较之下,社区工作是目前各家医院开展的最弱的一项专业服务,主要内容集中在社区义诊、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和资源提供,还有各种指定日期如“防艾日”“控烟日”等的健康卫生宣传,严格意义上说有些并非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此外,并不是每一家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部都开展社区活动,如X医院的社区活动由别的部门在做,对此医务社工部主任在访谈中表示,既然大家做的饭都差不多,换谁来做都一样。
上海医院系统志愿服务历史悠久,所有医院都有志愿者队伍和各具特色的服务内容,因此,被调查的七家医院志愿者服务和管理仍然是医务社工部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志愿者主要是由社区退休人员、康复患者、白领、学生等群体组成。提供的志愿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门诊助医、病房探访和病友互助等。此外,每家医院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比如X医院每天有固定的志愿者提供钢琴演奏等音乐方面的服务,R医院则针对儿童患儿开设了阳光小屋、绘画服务以及每年一次的儿童健康节等活动,S社区卫生中心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在上海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中享有盛誉。
在七家医院中有部分开展项目服务,其形式有三:第一种是政府购买服务,如D医院医务社工部连续两年申请区妇女联合会的妇女儿童家庭服务项目,为八个街道的乳腺癌康复患者提供出院之后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的关怀活动;第二种是与企业合作,如R医院医务社工部与世界范围内的很多知名企业所设立的基金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医务社会工作部把患者的诉求与企业的资金资源结合起来,开展项目化服务并取得丰硕成果;第三种是与学校合作,J医院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之初就与上海某大学社会工作系建立了合作关系,申请学校的实践项目,为医院的白血病患儿、脊髓损伤患儿提供社会工作服务。
3.不同医院医务社工部服务成效分析
鉴于目前国内并没有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的评估标准,所以本研究尝试使用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两个指标来衡量服务成效。就服务广度而言,有些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早,其发展日益成熟,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人员较多,吸纳的实习生的数量也远多于其他医院。更多的人力投入,使开展的临床服务可以遍布更多的科室和病房,惠及更多的服务对象。比如D医院医务社工部主持的病友俱乐部活动服务八个街道,其中每个街道25名服务对象,能够较为持久地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基本实现医院—社区—家庭服务的无缝链接。与二甲医院和三甲医院相比,一甲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因其发展时间短,人力有限,服务的广度不可避免受到限制,如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志愿者工作,专业服务方面仅有2个个案和4次小组活动,差距十分明显。
就服务的深度而言,台湾地区学者把社工部的服务定位为6个方面:①协调病人心理与社会关系;②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③提供心理支援;④提供医护康复服务;⑤提供社会资源链接;⑥帮助协调医患关系(区月华、陈丽云,1996)。根据获得资料来看,不同医院提供的服务层次有所差异,像X医院、H医院、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医务社工部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个体层面上的心理支援和社会功能恢复等,而R医院和D医院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社会资源链接和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服务。
4.不同医院医务社工部资源支持分析
本研究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调查发现,七家医院的医务社工部也有不同。
个人资源主要是个人凭借社会地位、权力以及个人魅力所能获取的资源,其中包括医务社会工作部的领导者资源和社工本人的资源。在访谈中,所有的被访者都提到作为医务社会工作部的领导者对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至关重要。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J医院和H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部分别挂靠在党办院办和团委,直属领导在医院行政系统中拥有一定权力和威望,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初期,在促进医务社会工作部与其他科室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部主任同时担任副院长一职,而后期她的在职教育经历又使其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可更好地促进医务社会工作部与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的合作,链接多方面的资源。同样,医务社会工作者本身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对于提供医务社会服务也起到重要作用,D医院、R医院的社工在访谈中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社会资源对象主要包括医院、基金会、企业、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甚至政府等方面,资源内容主要是医疗资源、场地设施、活动经费、活动物资和志愿者资源等。研究发现,每家医院的医务社工部根据实际需要链接的资源也不尽相同,X医院和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以开展志愿服务为主,主要与医院、学校和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合作;D医院主要链接政府资源,开展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项目;R医院与19个基金会或企业基金会保持合作关系,同时与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学校合作,吸纳实习生资源;Z医院利用医院的人力资源,返聘退休人员,同时在慈善基金会和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下设立专项基金;J医院主要利用学校的实习生资源。由此形成了各个医院医务社工部利用社会资源的不同格局和不同特色。
通过对收集到的七家医院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医院之间的医务社会工作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构成了它们实务模式的不同类型与特色。
1.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分类维度
在对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本文选取独立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三个维度作为分类标准,尝试对不同医院的社会工作服务实务模式进行分类。
在独立性维度上设立以下4个指标,即:独立设置的医务社会工作部(在行政上隶属于医院,有上级分管领导,但与医院的其他科室没有行政附属关系);独立的办公室和活动室(在空间上与其他科室分隔开,有专门的活动室,以供进行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及专业理论讨论、交流等);有独立的部门规范(制定初步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规定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职责内容和范围等);独立的岗位设置(包括专技岗位设定、正式编制等)。
在专业性维度上设立以下5个指标。①安排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包括两类社工:医务社会工作部的主任和临床社工。医务社会工作部的主任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并且持有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证书,至少具有5年从业经验,且担任过相关的督导工作;临床社工需要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持有社会工作初级资格证书。②坚持专业价值理念,包括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中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价值理念,坚持接纳、尊重、自决等实务原则,帮助服务对象通过自身的努力自我改变、自我进步,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潜力,实现助人自助,达成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③设立专业服务,主要包括:社会及心理评估、卫生健康教育、提供有关社区卫生资源信息、开展专业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和整合性服务、制订出院计划、协助病人和家属利用医院服务、提供专业咨询、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工作研究等。④提供专业的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熟练使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⑤明确专业的角色定位,主要考察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角色的多元性和专业性,对于服务对象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着信息咨询者、情感支持者和教育者角色;对于服务对象家庭来说,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着计划制订者和指导者角色;对于医院整体来说,医务社会工作者则扮演着公共关系的协调者、行政管理者和谈判者等角色。
在综合性维度上设立以下2个指标。①跨专业团队的合作,主要考察医务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以及医院内部的其他人员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中形成跨专业的合作,形成比较成熟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团队。②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定位,医务社会工作是以临床工作为主,还是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主要以实务工作为主,还是偏向于理论研究,或者临床工作、理论研究、实习教学兼而有之。
2.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类型分析
根据上述独立性、专业性、综合性三种维度以及各项指标,本研究把上海市不同医务社会工作者实务模式概括为五种:独立运行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党务工作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行政工作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志愿者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过渡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1)独立运行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这类实务模式的特点是,独立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配置专职社工,医务社会工作者遵循专业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提供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服务过程不再局限于医院且延伸至社区,形成了多学科、跨专业的服务团队,除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研究。该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R医院和D医院。如R医院在服务的专业性等各方面体现得十分显著。
血液肿瘤科“四全照顾”舒缓疗护——全人、全家、全队、全程
全人:患儿开始住院生活,居住环境、医疗操作等带来的恐惧和不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情绪心理的适应不良。个案与团体咨询、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都是为患儿提供社会心理灵性支持时最常用的方法。
全家:必要的家庭咨询及团体咨询能够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协调与适应,重新发挥家庭功能。
全队:医生、护士、社工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及志愿者在内的舒缓疗护团队通过多学科、跨专业的协作,共同为患儿与家庭提供服务。
全程:全人、全家、全队的照顾与支持是从患儿的疾病确诊至其回归社会/临终离世的全程服务,包括了出院计划与社区支持/善终服务与哀伤辅导等。(资料摘自R医院公众号平台)
同样,D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在服务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方面领先于大部分医疗机构,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和专业的体系。医务社会工作者参照香港特区、台湾地区先进的工作经验编写制定了实务手册,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做了明确的界定。医务社会工作者着眼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院前、院中、院后),采用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和专业价值理念,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民政部和卫生部等政府部门对D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虽然D医院和R医院都属于独立运行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但两者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中存在着区别。R医院的建立与美国的H基金会有很大的关系,基金会为医院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培训,很多医务人员有海外学习和交流的经历,这为医务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奠定了良好基础,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也受国外影响较大(刘岚,2011)。D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契机则是20世纪末,上海市政府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推动下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其医务社会工作部在发展过程中在借鉴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本土医院的实务发展模式。
(2)以党务工作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顾名思义,此种类型的医务社会工作内容主要是党务工作,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爱心义诊、“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要求下医院的党风建设和廉洁自律工作等,较少涉及甚至不涉及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开展活动主要是以党组织的工作文件为准。
H医院可以归结为此种模式,2013年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行政上隶属于院办,有一名MSW专职社工负责医务社会工作部分,但其日常工作事务是协助院办完成工作任务,主要包括: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门诊、病房及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提升医院的形象,扩大医院的影响力;②患者满意度调研,通过邮寄纸质问卷的方式对已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每月需要寄出上千份;③社区公益活动,为医院周边的社区提供免费的服务,如健康教育讲座、爱心义诊等,每月开展7~8次,社工需要协助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做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中的拍摄以及活动后的新闻稿撰写;④医院开放日活动,每周都有开放日,社工带领民众参观医院,为民众答疑解惑,普及医务知识,提高医院的知名度;⑤全院的绩效考核,社工统计整理医护人员的志愿服务记录,为年终奖金的发放提供依据。
大量的党务工作占用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医务社会工作者变成了徒有虚名的称呼,要做什么、怎么做,需要根据行政命令执行,以医院的整体利益为准,而非患者需求导向。
(3)以行政工作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此种模式中医务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医院的院内和院外的行政宣传工作,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扩大医院的影响力、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为出发点。最为典型的是Z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成立于2013年10月,与医院宣传部合署办公,其具体的工作职能如下。
①全面负责全院对外宣传的管理运行和组织策划,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做好医院各类大型活动的新闻和科普宣传,持续Z医院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②负责医院内部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运行,通过这些阵地开展院内宣传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内部宣传阵地包括医院宣传栏、官方网站、《肿瘤医院报》等传统媒体和医院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以及院史陈列馆等载体。
③做好重大活动、节日、纪念日的医院环境的布置工作。负责院内重大活动的摄影、摄像及各类相关文化产品(海报、宣传手册、大展架等)的设计与制作工作。
④做好医院中长期品牌战略规划、VI-导向设计。创建完善,统一的VI设计,做好日常标志标识的维护工作,提高医院形象、优化患者就医流程。
⑤志愿者基地管理(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联系及对接;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志愿者招募、统计、考评;志愿服务基地年终总结等;与志愿者基地管理相关的其他事务)。
⑥心理援助中心服务管理(“帮帮热线”、“1+1”面询、团体咨询安排等;心理援助中心各类台账及数据统计等;与心理援助中心相关的其他事务)。
⑦做好肿瘤医院专项基金日常管理工作(与基金会联络及对接;公益服务项目设计、申报、报销审核、项目总结等;专项基金年终总结上报;与专项基金相关的其他事务)。
⑧医务社会工作项目管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管理;社会工作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医务社工项目设计、实施及管理;与医务社工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⑨完成上级主管单位和院党政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摘自Z医院官网)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医务社工部几乎等同于宣传部,极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医院的宣传和形象塑造上,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只占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极小的一部分,专业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以志愿者为主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在这类实务模式中,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志愿者,由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统筹和管理。具体体现为志愿者的招募、为志愿者提供岗前培训、策划志愿服务活动等,比较典型的是X医院。
2008年,X医院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同年成立了义工服务站,先后创建“区志愿者服务基地”“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本着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和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医院内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志愿者主要服务内容包括:①门诊导医助医,引导和帮助患者挂号、就医和取药,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安情绪,维护医院秩序,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②病房探访,进入儿科、康复病科和老年科病房陪伴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③病友小组以及俱乐部活动,志愿者参与到患者的小组活动中,通过分享康复经验,与小组成员互动,促进患者的康复;④文化活动服务,医院与周边音乐学院和社区合作,定期有志愿者在门诊和病房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比如门诊的钢琴演奏、沪剧进病房等。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包括康复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音乐老师等人员构成的优秀志愿者队伍。
显然,社会工作者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些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上,包括招募、培训、组织、协调和激励,以及志愿服务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而对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则少有顾及。
(5)过渡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所谓过渡阶段的实务模式,是指工作内容正在以行政工作、党务工作为主向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转变,行政工作开始变少;聘用专职社工,而非医护人员转岗,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也开始从传统的行政工作方式转变为专业社会工作且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有独立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是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医务社会工作者隶属于院办人员,仅有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且其开展工作也仅一年,但在借鉴其他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基础上,加之参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学习培训,医院领导的支持和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以及不断地投入医院环境中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这名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接手志愿者管理,协助院长开展工作,整理文书材料、撰写新闻稿等开始,至今已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临终关怀、哀伤辅导以及老年人及家属小组工作的专业服务等已经形成特色。
五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为了使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更加顺利地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相关政府部门、医务社会工作机构和医务社会工作者等借鉴参考。
1.加强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视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本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是分不开的,中国相关社会福利的制度建设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内地来说,医务社会工作还是一种比较新的工作,它涉及新的理论、政策和工作机制。而这些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设想还停留在报告或者文件里,尚未真正成为可以助人的实践。政府对于医务社会工作在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缓和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医务社会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同时受传统民政工作方式的影响,医务社会工作被看作行政工作,与医院的其他部门,如党办、团委、院办或者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责混为一谈,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作为指导。
因此,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意识到医务社会工作在改善医患关系、缓和医患矛盾、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的作用,把医务社会工作当作一个重要的领域来发展,从政策和法规层面来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落实人事制度
早在2003年,上海市已经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把社会工作的资格认证纳入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范围内,但并没有提到医务社会工作者。2004年,《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出台,标志着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新的职业被正式确立,但医务社会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仍然是空白,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中的职业定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并且在不同的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差距很大,在一些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属于技术岗位,且和其他的医护人员一样,具有国家编制,同时,其收入与医院的整体收益挂钩,享受同等的薪酬福利待遇,但很多医院大部分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仍然是行政岗位,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落实人事制度、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一环,给予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和其他职业同等发展的制度保障,明确职业定位、薪酬待遇和晋升机制。
(2)确立职业评价制度
医务社会工作者认证评价是指对他们专业能力和工作状况的评价,从国外经验来看,主要有执照制度、注册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称管理制度等(李平、郭永松、吴水珍等,2009),这些制度都是职业化建设的关键。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评价制度的建设可以参照上海市司法社工体制,上海市于2008年推出了《关于建立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职业晋阶制度的意见》,其中提出了职业晋阶制度,共分为五个职务段,其中每个等级内部又设置若干级别,加起来共有26个等级。每一等阶向上晋升主要是由晋职评审委员会综合考量每位工作人员的学历、资质、工作年限和参加晋职考试的情况,从而完成职业的晋升(曹彦,2009)。相应的,社会工作者的收入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这种制度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会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晋升提供了良好的上升渠道。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以此为参照,借鉴国外已有的各种医务社会工作者评价办法,确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评价制度,包括服务成效的评价、薪酬的涨停机制、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定期考核等。
2.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
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都处于较低的状态,除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历史较短、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等外部因素之外,医务社会工作者本身的能力不足也是影响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根源上完善目前高校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以及弥补先天不足的在职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1)完善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重要分支(张一奇等,2009),因此对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上侧重于社会工作基础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实务课程以及宏观政策方面,但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等课程,没有作为一门主要的课程给予讲授,很多学校甚至并没有开设医务社会工作相关课程,这对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的学生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时提出了挑战。另外,医学知识的空白也给医务社会工作毕业的学生融入医院的环境系统造成了困难。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需要增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注重实务技巧的锻炼和模拟;其次,学校与医院开展合作,邀请医护人员为学生教授基本医务知识,如果高校中有医学相关专业,可以开展学院之间的合作,共享师资资源。
(2)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在职培训和教育
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是由转岗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组成的,转岗人员中除了医护人员,还有行政人员,高校毕业生则主要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其中前者仍然在医务社会工作职业群体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医院系统和教育系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只具备一种医学或社会工作专业背景都不能称之为一名专业合格的医务社会工作者。
对于转岗而来的医护工作人员来说,主要侧重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务技巧的培训。医院可以与高校、政府合作,开设专门的培训班,由政府出资聘请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丰富的讲师为医护人员进行授课,除了理论知识,还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技术能力等实务技巧,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出身的学生来说,主要侧重于医学知识方面的学习,比如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基础知识、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除了可以请医师在医院开设相关的课程外,医务社会工作者本人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医学书籍等方式来习得相关的医学知识,但最重要的是初入职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自觉地参加日常的病房探访,在实践中补充自身的医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了解医疗机构的工作流程也可以使毕业生尽快融入医务系统。
不管是哪一种专业背景出身,对于先天不足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职业群体来说,在职教育都是高效快速的弥补不足的方式。在加快在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可以提供不同的资源,合力构建一套成熟系统的在职教育培训体系,快速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确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职能和岗位设置
(1)设置独立的医务社会工作部门
前面已经探讨独立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诸多益处,比如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自主性增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服务的专业性等,但由于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相比于其他传统医疗部门,作用相对较轻,且发挥的作用不像医护人员那么立竿见影,因此很多医院为了节约医疗资源,倾向于把医务社会工作设置在别的部门下面,这样不利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因此,为了加快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初期,政府应用优惠政策来鼓励更多的医院独立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比如政府部门承担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培训、福利待遇等费用。
(2)明确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规范
与医疗机构系统中的医务科室相比,医务社会工作部的专业性高于其行政性,但同时又需要确保和医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并行不悖。在越来越受市场经济法则支配的医疗体系中保障自身的专业性,真正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福利服务,其自身应该设置一套需遵循的基本准则。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场地、名称以及在医院行政系统中的位置;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就职资格,最好具备双重背景,拥有硕士学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专业工作和行政工作的界限、职责范围明确;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等。
(3)医务社会工作岗位设置
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配置标准是按照每300~500张床配备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比例远远无法满足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需求,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设置医务社会工作岗位并没有一个一刀切的标准,需要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但不妨参考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经验。协和医院创立医务社会工作部之初(时称社会服务部)只有2名社会工作者,1935年增加至21名,其中医务社会工作部主任1名,主要负责医务社会工作部全部工作的管理和年度计划的制订,其中有3名助手和秘书协助主任的工作;副主任1名,主要负责辅导和指导初级社会工作者的工作;15名全日制社会个案工作者分布在医院病房和服务部门,直接面对病人和家属提供专业的帮助服务。协和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是按照病房配备的,而且这种配备方式有很多好处,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全面了解、熟悉本科室医疗服务和相关医学知识,也可以全面了解和熟悉本科室的医护人员。最为重要的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自病人一住院就开始与病人接触,了解和熟悉病人的个人特质、疾病类型与严重程度,疾病病源和成因,家庭成员的构成、亲属关系、朋友网络、家庭生活状况、职业状况、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以及健康情况,既能为医生诊治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能确实充当医生与病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还有助于将各种不利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防患于未然,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福利色彩,更好地塑造医院的社会形象。
志愿者,这样的人员没有专业上硬性的要求,但需要拥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
4.加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
社会大众和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认同感较低,是影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大对医院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首先是医院内部的宣传,利用医院的滚动显示屏、宣传栏、院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内容与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进行报道和宣传。在本研究选取的七家医院中只有三家医院在官方网站有对医务社会工作活动的详细介绍,其中D医院自2000年成立社工部以来共刊登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新闻31条,慈善公益方面55条,服务摄影10条,志愿服务相关内容74条,在数量方面是非常少的。其次是可以参考台湾地区的经验,为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每次开展活动都邀请媒体全程参与,对于优秀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和感人事迹进行采访报道,并在主流新闻平台宣传和播放,且媒体报道的数量有一定的指标,这对于宣传医务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无疑有很大帮助。
注:本文作者马文博、范明林,原文收录于《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第7辑,2020年3月,第81~103页。篇幅所限,图表和注释从略。可点击最下方,进入中国集刊网查看原文哦~
目 录
【社区工作研究】
从心理赋权到社区赋权:青年农民工压力干预的路径研究 李晓凤 潘昱君
【社会政策研究】
“慈善的剧场”——对高校资助政策实践中的主体互动研究 廖香园
【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
残障者日常生活中的排斥与融合——以喉癌康复群体康复志愿活动为例 霍芸瑞
从年少无声到少年有行:武术提升听障儿童抗逆力的行动研究 文薇薇
【医务社会工作研究】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究——以上海市七家医院为例 马文博 范明林
【学校社会工作】
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W成长小组为例 邓文龙
【社会工作相关议题研究】
适老化环境评价体系文献研究 韩小玉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稿约
稿 约
为推进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的发展,加强高校、实务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专业合作,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与出版机构决定合作出版《都市社会工作研究》集刊,特此向全国相关的专业界人士征集稿件。
一 出版宗旨
1. 促进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社会工作系希望通过本辑刊的交流和探讨,介绍与阐释国外都市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国内社会工作各个领域里的问题和现象,探索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路径,繁荣社会工作领域内的学术氛围,推动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 加强与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界的交流。社会工作系希望通过出版辑刊,强化与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界交流网络的建立,共同探讨都市社会工作领域的各类问题,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
3. 推动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社会工作系希望通过辑刊出版之契机,携手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新经验,并期冀合作研究成果对完善政策和制定新政策有所裨益。
4. 强化与实务部门的紧密联系。社会工作系希望通过辑刊出版,进一步加强与医院、学校、工会、妇联、共青团、社区管理部门、司法部门、老龄与青少年工作部门,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通过共同探讨和研究,深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
5. 积累和传播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社会工作系希望通过出版辑刊,能够更好地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经验,提炼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发展。
二 来稿要求
1. 稿件范围。本辑刊设有:医务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城市家庭和妇女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社区康复、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政策分析及国外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前沿等栏目,凡涉及上述领域的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和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述评、学术动态综述,等等,均欢迎不吝赐稿。
2. 具体事项规定。来稿均为原创,凡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不予受理。篇幅一般以 8000~10000 字为宜,重要的可达20000 字。稿件发表,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来稿以质选稿,择优录用。来稿请邮电子或邮纸质的文本。来稿一般不予退稿,请作者自留稿件副本。
3. 本辑刊权利。本辑刊有修改删节文章的权力,凡投本刊者被视为认同这一规则。不同意删改者,请务必在文中声明。文章一经发表,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版权即为本辑刊所有,欢迎以各种形式转载、译介和引用,但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有关国际法规。
4. 来稿文献引证规范。来稿论述(叙述)符合专业规范,行文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引用他人成说均采用夹注加以注明,即引文后加括号说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引文详细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尾,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份、书名(或文章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单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依 A—Z 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英文书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用斜体。作者本人的注释均采用当页脚注,用①②③④⑤……标明。稿件正文标题下分别是作者、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作者应将标题、作者名和关键词译成英文,同时提供 150 词左右的英文摘要。文稿正文层次最多为 5 级,其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来稿需在文末标注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并对作者简要介绍,包括姓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
请扫描右方二维码
策划:DYY
编辑:DYY
审核:HQ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集刊网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