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云:论潘岳《藉田赋》之创作背景及其时代意蕴 | 跟集刊 读好文 No.3
集刊公众号新增了【跟集刊 读好文】栏目,后续会围绕“认识一种好集刊,多读一篇好文章”的主题不断为大家介绍优秀文章。
论潘岳《藉田赋》之创作背景及其时代意蕴
摘要:《文选》收录先秦至梁代的赋作计五十二篇,若按题材之不同可分为十五类,其中西晋赋有十五篇,而《文选》收录最多的西晋赋家当属潘岳,其赋作分别是耕籍一、畋猎一、纪行一、物色一、志一、哀伤二、音乐一,计有七类八篇,在题材与数量上皆远胜前贤。观《文选》赋立“耕籍”类目,所录仅潘岳《藉田赋》一篇,显见萧统对潘岳《藉田赋》之重视。泰始四年(268),晋武帝率群臣躬耕藉田,入仕不久的潘岳见证此一盛事,进而写下《藉田赋》以讴歌武帝藉田之场景,甚具特殊之时代意义。本文拟从文本解读,探索潘岳儒家思想与经学围绕之社会氛围,在逞才炫技、趋利求达之政治目的,与以民为本、重视藉田历史流衍之创作背景下,说明藉田“劝农固本”与“祭祖致孝”之时代意蕴。
关键词:潘岳 《藉田赋》 创作背景 时代意蕴
一 前言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人。生长于魏末晋初,弱冠之年即进入仕途,年五十四而卒。虽居官场三十余年,却长期沉沦下僚。历任太尉掾,河阳、怀县令,尚书度支郎,廷尉平(被免)和长安令,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等职。直到晚年依附贾谧,才在仕途上稍显才学,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等,并称为“贾谧二十四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称潘岳为魏晋赋首八家之一,其辞赋作品共19篇,《文选》收录8篇,其中《藉田赋》歌颂帝王藉田仪典,是“耕籍类”唯一选录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臧荣绪《晋书》论潘岳《藉田赋》明示其歌颂的性质,因其颂扬得体,渊雅有致,大得后世之肯定。
“藉田礼”也称“籍礼”。藉,或作“籍”,意即借民力耕田。藉田礼是古代一项规模较大的祭祀祖庙先农及帝王亲耕的仪式。藉田,既是借民力治之,则天子的耕藉便成了一种象征性劳动行为,表示国家以农耕为本,寓含劝农之意。《礼记·祭义》曰:
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古代统治者设置藉田的目的,一是为天子祭天祀地提供醴酪粢盛等祭品,二是借以宣扬天子身先天下,倡导以农为本。先秦文献中,有关“藉田礼”的记载颇多。《诗经·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笺言:“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疏谓:“《载芟》诗者,春籍田而祈社稷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王者于春时亲耕籍田,以劝农业,又祈求社稷,使获其年丰岁稔,诗人述其丰熟之事而为此歌焉。……籍之言借也,王一耕之,而使庶民芸芓终之,是借民者,谓借此甸师之徒也。”又《周礼·天官·甸师》:“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由此可知,古代天子在开春季节,大抵举行耕藉仪式,以求年岁丰收。由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以来,战乱频仍,藉田礼曾一度废而不行,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根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载西汉文帝二年(前178年):
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文帝一再地下诏:“农为天下之本”,他曾开辟藉田,亲自耕种以作天下万民的表率,显见其对民生之重视。东汉张衡(78~139)《东京赋》亦曾记载藉田礼:
及至农祥晨正,土膏脉起。乘銮辂而驾苍龙,介驭间以剡耜。躬三推于天田,修帝籍之千亩。供禘郊之粢盛,必致思乎勤己。兆民劝于疆埸,感懋力以耘耔。
赋中即描述天子藉田之具体仪式,其意在于以上位者躬耕的仪式来劝农稼穑,并以此弘扬“农为邦本”的重农传统。通过劝农稼穑,使谷物丰收,使百姓丰衣足食,从而将谷物盛在祭器内以祭祀祖先,祈求赐福。魏晋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帝王对耕藉礼之重视。如《晋书·志第九·礼上》载:
及武帝泰始四年(268),有司奏始耕祠先农,可令有司行事。诏曰:“夫国之大事,在祀与农。是以古之圣王,躬耕帝藉,以供郊庙之粢盛,且以训化天下。……”
根据《晋书·潘岳传》:“泰始中,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潘岳《藉田赋》即作于晋武帝泰始四年(268),赋作多赞颂晋武帝之藉田活动。事实上,汉魏六朝流存至今的《藉田赋》计5篇,有曹魏曹植(192~232)、缪袭(186~245),晋代潘岳(247~300),刘宋徐爰(394~475)、任豫(生卒年不详),然大多残缺不全,唯独潘岳《藉田赋》的保存最为完整。赵俊玲曾颇为中肯地指出《文选》十五类赋,“耕藉赋”居于第三,颇受萧统重视,原因有二:其一,藉田礼仪表现了帝王无上尊严与权威,起到了强化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的作用;其二,萧统父亲梁武帝(萧衍)较历代帝王更重视藉田礼。而“耕藉”类所收潘岳《藉田赋》即通过铺张扬厉的手段表现了尊崇皇权的思想,阐发了天子藉田的根本意义:一在致孝,二在固本。这与身为太子的萧统,在思想上颇为契合,且文风庄重典雅,亦符合《文选》之选录标准,因此成为耕藉类入选的唯一作品。历来研究潘岳者,内容多以潘岳的年谱、人品、交友、思想、哀诔文及悼亡诗作等为研究范畴,赋作研究则多探讨其《秋兴赋》《闲居赋》与《西征赋》等,鲜少论述潘岳《藉田赋》。今为阐明潘岳《藉田赋》之创作背景及其书写之时代意蕴,笔者拟解读文本,说明潘岳对五经语言之引用情形,及藉田所深具“劝农固本”与“祭祖致孝”之时代意蕴。
二 儒家思想与经学围绕之社会氛围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文化的综合表现。作家往往运用已有的遗传基因与文化质素,在生活的熏陶与家学传承下进行创作,充实文学内容。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便成为官方维持统治的思想工具。加上汉王朝“通经致仕”的教育方针,知识分子为谋取功名利禄,莫不钻研儒家五经。魏晋之际更是儒、释、道三教竞驰,但三教虽相互排斥,却又彼此吸收,朝廷政策虽三教并用,但儒家教育却根深蒂固,早已成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研习儒家经典已然成了世族子弟必修的功课。潘岳虽然出生于六朝玄学开端的正始时期(240~249),但他似乎未曾受到魏晋玄风的浸染,反而多儒家经典之熏陶。尤其司马炎称帝,仍然重视儒教礼仪,儒学居于宗主地位,经典则是臣民必读文献。潘岳生长在魏晋经典浓郁的环境氛围中,大至整个社会文化,小至个人家庭环境,无不深受儒学影响。正因潘岳自幼研习经典,熟悉经典,因此《藉田赋》中处处可见潘岳将经史成语加以运用或转变。根据洪师顺隆统计,汉魏六朝赋作家出现的五经语言,以潘岳最多。笔者仅就潘岳《藉田赋》引用五经语言情形,依序表列如下(略)。
从表中可知,潘岳引用了《诗》《书》《易》《礼》《左传》,确实具有浓厚的儒家经典风貌。因此,明孙矿评潘岳:“仿《诗》、《书》太似,或袭其势,或摘其语,殆如集古句耳。”正因潘岳多援用五经,因此呈现出高雅典重的风格特征。清方廷珪亦评潘岳《藉田赋》:“凡颂必引经语,乃见庄重,历阅古人所作,多如此。”《藉田赋》所写乃传统国家礼制,题材内容自然与古籍联系。是以刘师培《论文杂记》说:“及潘岳之徒为之,《藉田》一赋,义典言弘,亦典、诰之遗音也。”这是潘岳在儒家经典涵养下,书写藉田礼制自然映现的五经风貌,也是时代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反映。潘岳《藉田赋》云:
古人有言曰: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故躬稼以供粢盛,所以致孝也。劝穑以足百姓,所以固本也。能本而孝,盛德大业至矣哉!此一役也,而二美具焉。不亦远乎,不亦重乎!
潘岳指出藉田礼的根本意义在“致孝”与“固本”,所谓“致孝”,指的是人们借着祭祀活动感谢上天的庇佑,感谢上天赐予万物丰收的谷物,用黍稷稻粱等祭祀宗庙,以宗教仪式表达对祖先及父母崇拜之恩。诚如林安弘说:
周人借祭祀以谢天的意识相当普遍,由上天和先祖的爱,直接触发他们,此种感恩意识,是宗教意识中,最纯粹的道德意识。他们这种爱,可说是对父母之爱的延伸,而借由父母、先祖,由近而远,达于天帝身上,所以祭祀以谢天,正是他们这种爱心的自然流露,而且也是一种“孝”的表现。
“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而祭祀宗庙即是“孝”的表现,但唯有鼓励农业生产,才能使谷物丰收,根基稳固,进而行宗庙礼仪。从潘岳《藉田赋》运用经典之现象,可知潘岳深具儒家思想及经学之涵养。
三 逞才炫技与趋利求达之政治目的
潘氏家族是在儒家经典传授下的传统士族,因此,潘岳从小便心怀儒家“奉儒守官”的入世思想,而积极寻求出仕的道路。他汲汲追寻,从未真正放下对功名的热切渴望。潘岳既非高门士族,因此只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努力跻身庙堂之上。为此他汲汲营营,正如潘岳《家风诗》末四句云:“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为了家族的荣耀与个人的荣辱,潘岳不敢忘却自身所肩负的重责大任,更不愿舍弃仕宦显达之途。《晋书·潘岳传》载: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
可见潘岳因才学不凡而自负,其生性对名利之追求,并不因母亲之劝谏而罢休。《晋书·武帝纪》曾载泰始四年春正月,“丁亥,帝耕于藉田”。泰始四年(268),晋武帝率群臣藉田,其时潘岳辟为太尉掾已有两年,博学多闻的他急欲展现才华,因而迫不及待地创作了《藉田赋》。从潘岳描写藉田时参与人员之庞大,帝王仪仗之豪华,百官簇拥之声势,铺陈景象之炫目,语言词藻之华丽,不仅展现潘岳本人之才学,其称颂之口吻,更可看出潘岳趋利求达之政治目的,如《藉田赋》云:
于是前驱鱼丽,属车鳞萃。阊阖洞启,参涂方驷。常伯陪乘,太仆秉辔。后妃献穜稑之种,司农撰播殖之器。挈壶掌升降之节,宫正设门闾之跸。天子乃御玉辇,荫华盖。冲牙铮枪,绡纨。金根照耀以炯晃兮,龙骥腾骧而沛艾。表朱玄于离坎,飞青缟于震兑。中黄晔以发挥,方彩纷其繁会。……震震填填,尘骛连天,以幸乎藉田。蝉冕颎以灼灼兮,碧色肃其千千。似夜光之剖荆璞兮,若茂松之依山巅也。
天子前往藉田之地的陪行者,有常伯、太仆、后妃、司农、挈壶、宫正等;车骑旌旗五彩缤纷,有标志南、北的红、黑色,有代表东、西的青、白色,有标示中央的黄色,从作者所罗列之近臣侍卫之名称,到帝王仪仗车驾旌旗之色彩,皆足以说明潘岳之匠心独运,有意展现其傲人之才学。
而《晋书·潘岳传》说潘岳作《藉田赋》乃针对武帝躬耕藉田一事,其赞美武帝的政治举措,堪称为晋武帝而作的一篇歌功颂德之文,如云:
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坻场染屦,洪縻在手。三推而舍,庶人终亩。贵贱以班,或五或九。于斯时也,居靡都鄙,民无华裔。长幼杂沓以交集,士女颁斌而咸戾。被褐振裾,垂髫总髻,蹑踵侧肩,掎裳连。黄尘为之四合兮,阳光为之潜翳。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讴吟乎圣世。情欣乐乎昏作兮,虑尽力乎树艺。靡谁督而常勤兮,莫之课而自厉。躬先劳而悦使兮,岂严刑而猛制哉!
潘岳赞许大晋皇帝亲自驾临祭坛,手持农具行三推之礼。正因晋武帝能亲身耕田,率先劳苦,因此,无论是京城还是边邑之士,无论是中原华夏还是蛮夷,不论男女老少,人们在感动之余,莫不吟咏武帝之躬耕藉田,讴歌当朝之盛世。观潘岳借由士庶百姓的观感,以夸张笔法,阿谀奉承之口吻加以赞颂武帝,明显具有求得显达之意图。又云:
今圣上昧旦丕显,夕惕若栗。图匮于丰,防俭于逸。钦哉钦哉,惟谷之恤。展三时之弘务,致仓廪于盈溢。固尧汤之用心,而存救之要术也。……古人有言曰: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能本而孝,盛德大业至矣哉!
潘岳认为圣明的君王以孝治国,而晋武帝率群臣藉田,鼓励农业生产,既有“民本思想”的政治理念,并且做到祭祀祖先之孝道,赞颂武帝同时具有“固本”与“致孝”两种高尚品德,实为天下之典范。可见潘岳对武帝盛德大业之礼赞,多夸大赞誉之词。总之,潘岳透过“藉田”书写而逞才炫技,其趋利求达之仕宦野心,应该是创作《藉田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 以民为本与重视藉田之历史流衍
人民和土地是立国的必要条件,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种反映,所谓万民百姓乃国之根本,因此治国首重民心与民安。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人民的重要性。所谓“国以民为本”,而“人以食为天”,所以立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潘岳《藉田赋》即藉由邑里老农之口,道出“民以食为天”,体现出潘岳的民本思想,并认为治国之道当以农为基础:
有邑老田父,或进而称曰:盖损益随时,理有常然。高以下为基,人以食为天。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固尧、汤之用心,而存救之要术也。
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文化观念,自古以来即深植人心,观历代王朝莫不重视农业,重视民生。从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魏晋时期,有关重农政策的继承与发展,都是重农经济政策的体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又王符《潜夫论·务本》:
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
以农为本,显然是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富民思想,意即把重视人民的利益视为统治者的德政,这是重农固本之道。乾隆官修《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田赋考》载:
臣等谨按《周礼》六官,皆以体国经野著于卷端,而九赋之制首载于天官冢宰,诚以民惟邦本,食为民天,度地以居民,彻田而定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俾厚其生而安其业。
《周礼·天官·冢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说明重农思想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周礼·天官·甸师》即以“藉田”仪式,对统治者劝勉农业加以赞颂。观历代农书之著述,则更说明劝农务本之重要,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论农家月令,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写农业技术,大多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可见从农业政治到农业思想及农本意识,莫不广泛地受到重视与推崇。
事实上,晋乃承袭了两汉对藉田礼的重视。根据《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琼传》载尚书仆射黄琼,因顺帝拒行藉田礼而加以劝谏,黄琼上疏奏曰:
自古圣帝哲王,莫不敬恭明祀,增致福祥,故必躬郊庙之礼,亲籍田之勤,以先群萌,率劝农功。昔周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以为大讥,卒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臣闻先王制典,籍田有日,司徒咸戒,司空除坛。……迎春东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以逆和气,以致时风。
黄琼认为圣君贤王理当遵循典制,行藉田之礼,只有帝王躬耕藉田以劝农务,方能使人民致力耕耘,以收获之谷物祭祀宗庙,又《周礼》注:
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违也。
由此可知,藉田礼的作用,即以天子亲耕表示勤劳,并以收获得来之五谷祭祀宗庙以表孝道,并以此作为子孙表率。可见两汉十分重视藉田礼。即使到了曹魏时期,亦不乏文人对藉田之赞颂,如曹植《藉田赋》,赞颂曹操亲耕藉田之勤劳;而缪袭亦歌颂了魏明帝曹叡藉田之美德善举。两篇赋作虽残缺不全,却不难了解古帝王对藉田之重视。可见以农为本的“重农固本”思想,及历代对藉田礼制的重视,亦影响潘岳《藉田赋》之创作。
根据《文选》卷七潘岳《藉田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泰始四年正月丁亥,世祖初藉于千亩,司空掾潘岳作《藉田颂》也。”晋武帝躬耕藉田,即说明武帝对农业之重视。《晋书·乐志》载:晋武帝受禅时,傅玄多奉命制礼作乐。观《晋书·傅玄传》:晋武帝即位,进傅玄“爵为子,加驸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傅玄曾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之说。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是以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傅玄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提出“五条政见”表达其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晋武帝认为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实为国之大本。于是下令按“五事”办理,并加傅玄为太仆。傅玄一生历经汉、魏、晋三朝,且傅玄年长潘岳近三十岁,武帝既认为农事乃国之大本,因此身为司空掾之潘岳,自当以傅玄为楷模,在重农思想之历史流衍中,亦当以《藉田赋》阐发君王以农为本之用心,既能体现出君王藉田礼仪之自豪场面,又能表现万民爱戴君王之歌颂与期待。
…………
【上文节选自中国集刊网《长安学术》(第14辑),2020年1月出版。篇幅所限,图表与注释从略。
作者黄水云,中国台湾云林县人。文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六朝诗与辞赋研究。】
往期推荐
跟集刊 读好文 No.2 | “客观理智”与“主观意志”——后五四思潮中的两种趋向跟集刊 读好文 No.1 | 丁学良:“你敢写中文?”我这里有一本《网络投稿系统使用秘籍》(内附视频版)
END
整理:ym
审核:ljt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长安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