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百年企业增添“荷尔蒙”——走进新开滦讲创新故事

河北国资 2022-08-06

9月20日,河北省能工巧匠熊旭东,在1939年制造、目前仍然在用的开滦集团唐山矿三号井提升机直流控制盘旁边沉思。不久前,他研发的提升机保护实验装置,获得了开滦集团第二届职工发明创意大赛金奖。眼下,他又琢磨着小改小革,进一步提升效率。“让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设备,像新机器一样从井下把煤提上来,不给它们‘吃小灶’还真不行,”唐山矿机电科党总支书记陈进宝笑着说,“熊旭东这样的革新能手,就是通过创新为这些百年设备提供‘荷尔蒙’的代表。”

       


创意,尊重历史又要提升效益


已有140年历史的唐山矿,有“中国第一佳矿”的美誉,至今仍是开滦集团主力矿井之一,依然如同春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煤炭,又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开滦跨越三个世纪的发展印迹。在唐山矿的A区工业广场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拔地而起,为河北的工业旅游乃至中国的工业旅游,提供了范例。

       

第一佳矿搬不了,因为历史留在这里。所以,创新也必须围绕着百年老矿的实际展开,如同保护文物,要修旧如旧,又要让其焕发青春。


熊旭东,开滦集团土生土长的工人专家,在矿机电科工作了二十多年,和提升机打交道最多。唐山矿三号井提升机的多数核心部件都是1939年左右生产的,在近百年连续使用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提升过程中“掉斗子”,不仅生产受到影响,还给安全埋下了隐患。

       

熊旭东了解到,如果更换一套提升机控制系统要几十万元,而且也不一定在这台“百岁老人”身上适用。于是,他决定,和同事一起,自己动手为提升机安全“开小灶”。

        

没有现成的资料,从各种渠道收集;没有现成的设备,自己动手组装;在计算机编程中,没有人指导,就摸着石头过河……从设计到落实,两个月时间,由“熊旭东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提升机闸间隙保护装置研发成型,并在试验中一举成功!为了在全矿推广,从没有摸过摄像机的熊旭东还过了一把“导演瘾”,将操作流程用“爱奇艺”做成了视频片,让全矿所有相关岗位的职工都能够一睹为快、迅速上手。

        

装置推广后,提升效率大幅度提高,9个井年节约提升时间3600个小时,综合效益达800万元。

        

在唐山矿,有这样一条标语——“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陈进宝说,“职工们把这句话和‘特别能战斗’的开滦精神融在了一起,没有企业的辉煌,也就没有我们自身的精彩。”



创新,从让职工“少干活”做起


经过多年的开采,井下煤炭资源日益减少。如何更好地开发优质的薄煤层资源成为了一个新课题。而薄煤层的平均厚度只有一米左右,这样的高度,如果按照常规方式采掘,工人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刘建文,开滦信息与控制中心副主任。据他介绍,薄煤层开采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劳动强度,而是安全。薄煤层地质构造复杂,工作面呈锅底形,一旦顶板破碎,危险系数随之增加。

        

为此,集团公司专门为薄煤层开采研发出了0.9—2.2米的支架,采煤后,底部刮板机直接将原煤带出,“我们管这套装置叫三机配套,就是采煤的过程中,只用一个按钮就能够完成操作。在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设备基本可以按照设定参数自行调节,一旦碰上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措施进行采煤,地质条件恢复后再进行自动化采煤,既保证正规循环作业,又实现少人化、无人化作业,对安全生产和减人提效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该集团在矿井提升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由开滦集团参与研发的“矿山超大功率提升机全系列变频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项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创新,就是要实现企业员工的幸福最大化。开滦信控中心自动化科副科长袁志金说:“目前,集团多数矿井实现了主井提升自动化运行,改变了以前的人工操作,减少了运行时间。以钱家营矿为例,改造后从每小时31勾提升到了36勾,有效减少了操作人员的作业强度,提高了效率。”


“万事开头难”,所有的创新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推行信息化技术时,工人们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以前是手工操作,现在是自动化运行,效率提升了,人员会不会精简?”经过系统试运行,职工们慢慢接受了,关键是劳动强度确实减轻了,随着集团信息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很多职工不但没有下岗,还在新的岗位上找到了发挥自身特长的空间。

        

目前,集团8个洗煤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通过实施集中控制模式,一是使集控室由原来的监测、协调转变为包括集中控制、综合调度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中枢系统,其职能实现了转变。二是集控室实行远程控制,现场每班设置巡视工,达到固定岗位无人值守、有人巡视。三是形成了覆盖全部生产区域的完整监视系统,实现全过程视频监视和安防监控。四是全厂区实现有线通讯、有线扩播、无线对讲集中调度指挥,运用多种现代化通讯手段实现各工种、各岗位实时有效沟通,缩短事故处置时间,提高管理效率。下一步,集团将通过“互联网+”打造“智慧开滦”,由移动式操作取代集控室操作,通过“区域化工程师”,在完成现场巡检的同时,也实现远程操控。


创新,有好制度才能培育好人才


搞创新,和写文章一样,“题好文一半,开滦之所以能够保持创新活力,和从上而下支持创新、鼓励成才的氛围密不可分”。

龙大鹏,省能工巧匠称号获得者,开滦信控中心的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虽然只是高级工人技师,但他在工作中的地位等同高级工程师。这两天,他又突发奇想,准备在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模块化控制上做文章,信控中心党组织非常重视,马上研究申请党员创先争优和职工发明创意项目资金,支持他购买物料。

“这些能工巧匠都是企业的宝儿,他们买技术资料书籍,购置实验设备,基本都是实报实销。”信控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说。

         

讲到自己发明的空压机房无线视频自动巡视车,龙大鹏眼里放着亮光,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原来需要10个人巡检的活儿,现在一台小设备就自动完成了,而且365天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并且还能自动充电,不用担心它吃不饱饿肚子。为了研发这个巡视车,我专门从网上购买了一台小钻铣床,下班就专门鼓捣它。前年,第一台自动巡视车在唐山矿压风机房正式上岗,实现了现场设备实时自动监控,故障率几乎为零。此后,全集团组织开了现场会进行推广,这项发明还获得了两个实用新型专利。”


  

“只要你肯动脑琢磨,就能够在生产过程中找到数不尽的创新源。”龙大鹏如此,熊旭东也这样说。

     

在唐山矿机电科,有个培育高级技术人才的“小环境”:有发明专利的,可以享受高技能人才津贴,每月补贴200元;小改小革项目每月奖励200元,特别贡献的单独嘉奖,仅去年一年,科里就完成了小改小革69项,申报了3个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就是要通过鼓励创新的小环境,营造两化融合的大氛围,真正形成人才阶梯,为创新型职工队伍的打造提供平台、舞台。”集团工会领导介绍,集团把对年轻人的希望,都融化到了鼓励创新的点滴当中,也正印证了“好制度才能培育好人才”的论断。

本期编辑:杨阳


其他人都在看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大胆务实向前走!

【精准扶贫】一封感谢信,940颗感恩心

“跨界”打造新增长极——冀中能源集团多业并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