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杰说民航|现阶段大力发展支线航空,为什么是个伪命题?

林智杰 航旅圈 2019-08-29

1、点击上方蓝字,或查找公众号“airwefly”即可关注航旅圈公众号;

2、添加“hanglvquan”为好友,标注"航旅圈+身份",可加入航旅圈微信群;

3、转载请参考《转载须知》,未按要求转载视作侵权。


长期以来,民航局始终不余力地推进支线航空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又推出了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可以说是为了发展支线航空“操碎了心”。


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支线航空发展仍然不达预期,我们的支线旅客只占全行业7%的比重,与欧美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我们的支线飞机占行业机队比重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后续应如何施策才能“对症下药”?

(长篇,您如果熟悉支线航空,请直达三、四部分)


局方三大政策助推支线航空起飞

我们先来看看,为了让支线飞起来,局方做了啥?


近年来,局方为了扶持支线航空发展,可以说是出台了不少真金白银的“惠民”政策,重点解决“谁来飞”、“用什么飞”和“愿不愿飞”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降低准入门槛,重点解决“谁来飞”的问题。目前国内58家运输航空公司,纯支线运营的就2家,“支线第一股”华夏航空和“国产支线机代言人”幸福航空,以支线业务为主的也就四五家。


“没人飞”是支线航空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支线机场最头疼的事。为此,局方在近年收紧航空公司准入审批的同时,仍然鼓励支线航空公司设立。内蒙古天骄航空就是受益者,成为近年唯一一家批筹的客运航空公司(除了背景特殊的北京航空)


另一方面,局方还鼓励航空公司更多经营支线航线,对主要机场间干线经营权实行审批管理,想飞不一定能飞;而对支线航线则全部采取登记管理,只要想飞,都让飞。


第二,鼓励引进支线机,重点解决“用什么飞”的问题。用737和320飞支线,是我国支线航空市场的“一大特色”。据统计,我国600公里以下的航段有84%的旅客运输量是由大中型飞机完成的,支线飞机只运了16%的支线旅客。


以前,各公司不愿意买支线客机,主要是税太高,进口一架干线飞机,进口环节增值税是5%,而进口一架支线飞机,增值税是17%,差了3倍多。但随着国家“营改增”的落地,进项增值税可抵扣,这一税费“差别待遇”已不复存在。


在此基础上,民航局进一步鼓励引进支线机。局方的机队规划管理政策,对窄体机是“重点调控”,分档严控机队增速(传说中的“3+X”飞机规划指标),但对支线权则是逐步放开规划指标,“基本满足需求”,只要航空公司安全运营和保障能力没啥大问题,支线机想进多少基本就能进多少,如果是引进国产支线机,政府可能还有一笔不小的购机补贴。可以说,这一政策对苦于“缺少足够机队规划指标”的中小规模公司,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第三,大力支线补贴,重点解决“愿不愿飞”的问题。支线航线客源少,运营成本高,航空公司和机场经营均有不小的压力。为此,民航局出台了“双支”补贴政策,即支线航空补贴和中小机场补贴。


2017年,民航局拿出了27亿元专项补贴,其中对支线航空补贴了8.9亿元,对中小机场补贴了18.3亿元。这只是单纯补贴运营费用,还不包括支线机场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贷款贴息等资金支持。


在局方政策的扶持下,各地政府也纷纷鼎力支持,我国支线航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3年至2017年的五年间,支线机场由145个增加到170个,净增25个;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由5150万人次增加到8323万人次,增长61.6%,比干线机场增幅高10.1个百分点。


“对症难治病”,支线“成绩单”差强人意

然而,尽管局方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支线航空增速略高于干线,但总量和比重仍然偏低,交出的“成绩单”并不令人非常满意。


从我国民航市场比重来看,支线机场占全国机场总数的74%,但支线旅客仅占全国旅客吞吐量的7.3%。这就是支线航空的“七七法则”,行业70%的机场贡献了行业7%的旅客(这里的支线旅客统计了所有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如果参照2017年30号文的定义,剔除支线机场600公里以上的跨省航线,支线旅客比重将更低。)

来源: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2017

图1  支线机场数量及旅客吞吐量占全行业比重


“国际经验”来看,统计2016年90座以下涡扇支线机占机队比重,北美为25%,而我国仅2%;北美市场每4架民用飞机就有一架支线机,而我国每50架飞机才有一架支线机,比重悬殊。

来源:波音当前市场展望,2016,90座以下涡扇支线机

图2  我国与北美市场支线机比重


与美国相比,中国支线航空潜力巨大?NO!

我国民航业本身处于高速发展期,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增长也不慢,总体来看,“有人飞”“有飞机”“有补贴”这三大政策确实找到了我们支线航空发展的顽疾,施策也不可谓不对症。可为什么我们支线航空仍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呢?我们有必要“回头看”,重新审视我国支线航空的地位和发展条件


传统观点认为,我国与美国支线航空的“悬殊差距”,正是我国的“巨大发展空间”。所以我们更应当推动我国支线航空的迎头赶上。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支线的“美国经验”可能只是一个“大饼”。我们要有概念,中美航空市场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比如美国东西部经济发达,因而横跨美国东西部的5小时左右航程国内航班众多,而我国经济总量、人口均集中在胡焕庸线东侧,国内市场的商业版图要明显小于地理版图,国内航班航程基本在2小时左右;再比如综合交通体系来看,美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出门要么走公路,要么坐飞机,而中国是三元结构,铁路是非常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铁路年客运量是美国的70倍左右,因而美国的飞机是主流,而我们的主流则是铁路


回到本文的支线航空,我们把目光从北美收回来,放眼全球,会发现全球主要经济区域的支线航空比重大多不高,只有美国支线一支独秀。中国支线机比重是2%,整个亚太区2%,中东3%,发达的欧洲也只有5%,拥有全球最大支线机制造商巴航工业的拉美是6%;接近北美的只有非洲(15%)和独联体地区(14%)。

来源:波音当前市场展望,2016,90座以下涡扇支线机

图3  我国与全球市场支线机比重


支线发展难以翻越的“三座大山”

再聚焦到中国支线航空市场,我认为要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或接近美国水平,必须翻越“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机场建设区域枢纽必须有“先天优势”。按照我国省级行政体系的国情,区域枢纽航线网络一定是省内网络,跨省的区域枢纽缺乏商务客流缺乏政府支持,构建难度太大。即使从省级区划考虑,也不是每个省(自治区)都能建设一个区域枢纽。


成功的区域枢纽必须具备硬件软件两大先天优势。先说硬件,一是区域机场基本要在省会、自治区首府,最少也要在副省级城市,因此全国仅有约40个机场符合条件;二是省域面积要够大,地面交通要不太方便,最好是“望山跑死马”“九曲十八盘”,所以东部中部10多个省会机场基本都没戏;三是要有较多的省内支线机场,没有五六个机场肯定玩不转,青海、甘肃、西藏就有点难了;四是要旅游资源丰富,光靠本地的公商务和探亲难以支撑区域枢纽网络。


如果硬件具备了,还要看软件。一是要有强大的支线航空公司,要愿意在这建枢纽、搭网络;二是政府要有钱舍得投入,支线网络是个烧钱的事,特别是市场培育期,没有前几年咬牙坚持,就很难有市场的突破;三是机场中转服务要给力。


这硬件软件两大漏斗筛下来,国内适合建设区域枢纽的基本就剩下了新疆、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四五个省份了。

图4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


第二座大山,航空公司商业模式必须可持续。刚才提到,区域枢纽构建必须要有强大的支线航空公司。我们现在有强大的支线航空吗?曾经有过,现在也算有,未来可能就没有了。


我们来看看2010年以来支线航空格局变化。八年前,我们有11家公司拥有支线飞机,八年后,拥有支线飞机的公司仍然保持11家,但来来去去变化却不小。


我把他们帖上四类标签。一是“退休”,由“干支联动”退出支线业务的有4家,分别是东航、上航、山东航和四川航,他们均退出了支线机队,专心运营干线市场;二是“兼职”,由纯支线转型为“干支联动”的有2家,分别是天津航和华夏航,“支线第一股”在上市排队期间就引进了第1架320飞机,天津航空更是完成了支线到干线、干线到洲际的“三级跳”;三是“入行”,而由干线进入支线运营的只有1家,成都航空,当然,他们家主要被中国商飞入股后,肩上背负着振兴国产支线机的重任。四是“三心二意”,新成立的支线公司,可以说,大多是期望先飞支线,再曲线救国飞干线的。


那么,为什么各航空公司都纷纷“逃离支线”?主要还是支线不赚钱。近三年,枢纽网络型航空公司平均收入利润率达6.2%,干线点对点航空公司平均收入利润率为6.0%,差距不大。而天津、华夏、幸福、奥凯等四家支线航空利润率不足一半,仅3.3%,即使加上局方专门的支线补贴也才达到5.3%,仍有差距。而且这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钱是在干线市场上赚到的。


业务不赚钱,使得目前支线业务更多的被当成资本进入干线市场运营的一个跳板。航空公司准入关门,只能先飞支线破局,一旦时机成熟马上就转型干线。

来源:相关公司年报,2014-2016

图5  近3年各类航空公司收入利润率


第三座大山,旅客要坐得起飞机买得起票。那么,为什么支线航空赚不了钱呢?关键还是老百姓兜里没钱,市场需求跟不上。


原本省内支线的公里基准公布运价就高于干线,而运价放开后,票价水平差距更大了。比如我国最繁忙的商务干线北京-上海,基准运价是1.1元/公里,而著名的旅游支线昆明-西双版纳航线,基准运价是3.2元/公里,大约是北京-上海的3倍。这就是支线航空市场的票价现状,当然实际票价差距可能不会这么大,但支线比干线公里票价贵得多,是毫无疑问的。


另一方面,三线城市的老百姓兜里没什么钱,消费水平有也限。2016年全国三线城市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为2万元,而一线城市为4.3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来自一线城市的游客,在支线上,三线城市的居民以一线城市一半的年收入,购买价格是2~3倍的机票,怎一个惨字了得!

来源:统计公报,2016,一线“直辖市+广州”,二线“特区+省会+副省级”

图6  我国一二三线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


再回到美国的例子,为什么美国支线这么发达呢?一是“没的选”。美国人民出门没有火车坐,大巴都很少,要么自己开车,要么坐飞机。二是“都有钱”。美国一二三线城市收入差距似乎没有我们这么大,三线城市人民也是挺有钱的;三是“机票太便宜了”。2015年美国整个航空业的营收为1270亿美元,仅占其个人消费支出不到0.03%;而2016年中国民航业总收入除以居民消费总额,大概可得出约为2.7%的比例。中国的2.7%对比美国的0.03%,相差接近90倍。换句话说,美国老百姓的全年消费支出可以坐3000趟飞机,而中国老百姓只能坐40趟。中国支线机票确实太贵了!


综上,不是我国支线航空“特别”落后,而是美国支线航空“太”先进了。支线航空确实需要发展,基本航空服务需要普及,但要指望达到或接近美国水平近10年都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


眼下来说,具备发展支线枢纽的省份有限,而目前国内三线城市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还不太能坐得起飞机,云南支线好,就是因为旅客大多是来自一线城市的游客,消费能力强。对于其他大部分区域的支线来说,必须依靠政府补贴票价。



为了让月收入只有一线城市一半的旅客,能够买得起价格是干线航线两倍的机票(支线单座成本明显高于干线)。政府只好利用补贴,把800元的机票补贴到500元,甚至是200元,这样使用补贴是否经济?如果模式上没有创新,以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条件和收入差异情况,以目前三线城市的生活水平,要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是否可行呢?


中国支线航空应该怎么发展?欢迎文末更多探讨~


欢迎投稿或加入我们:

全职  •  兼职  •  实习

阅读推荐:

1、支线航空第一股今日上市 华夏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2、幸福航空国产飞机冲出跑道 新舟60到底安全吗

3、中型航企突围 | 天津航空:国内最大支线航空如何二次转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