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丨一线洲际旅客装不满一架737,为何却有航司跃跃欲试
1,《转载须知》,未按要求转载视作侵权。
2,微信添加“hanglvquan”,标注"航旅圈+职业",加航旅圈微信群。
前几天我们刚刚提到“二线旅客装不满一架787”【回顾:杰说民航|数说“中美二线洲际”真相,航司在与时间赛跑】。上周,新航使用A350-900ULR机型恢复了“全球最长商业航班”——新加坡=纽约不经停航班。然而这个一线洲际航班的旅客竟然还装不满一架737!
其实早在2004年,新航就推出了这一不经停航班。同一时间推出的还有新加坡=洛杉矶。这两个航班单程时间就超过17小时,这对飞机和旅客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新航在一开始也将这条航线作为商务航线,仅在A340-500上设置了64个商务舱及117个高端经济舱。此时还是能装满一架737的。
(图片作者:BjoernSchmitt)
后来,新航又将这两个直达北美的航班改为全商务舱的高端航班,将A340-500改造为100个商务舱的单一布局。2012年,由于油价走高、四发油耗较大等因素,超长航班的效益逐渐下滑,新航决定在第二年取消纽瓦克和洛杉矶的直飞超长航线。
这么多年来,行业内尝试全商务舱(或没有经济舱的航班,以下不再重复)的航司不少,不过真正能玩转全商务舱的航司却寥寥无几。
1983年,美国Midway Airlines试水全商务舱航班,推出名为“MetroLink”的商务航班产品。航班由全舱2-2布局的DC-9执行。但效益不佳,仅仅两年后,公司就重新回归到传统的“经济舱+商务舱”模式。这也被不少人认为是行业内首个全商务舱航班服务。
近入21世纪,又有Eos、Maxjet、Silverjet、L'Avion等公司陆续尝试全商务舱航班,其中最热门的航线就是纽约=伦敦,近半数提供全商务舱航班的公司都曾飞过这条航线。
此外,汉莎航空、荷兰皇家航空、北欧航空也曾通过租赁公务航空的飞机,运营过欧洲至印度、中东、北美的全商务舱航班。
而如今知晓度比较高的全商务舱航班,除了新加坡航空的新加坡=洛杉矶、新加坡=纽约外,还有英国航空的伦敦=纽约航班、全日空的东京=孟买航班、卡塔尔航空的伦敦=多哈航班。
(图片作者: Chris Chamberlin)
英航于2009年开通伦敦城市机场往返纽约JFK的全商务舱航班。这条商务快线起初由两架32座商务舱的A318执行,并继承了英航协和式飞机使用过的王牌航班号BA001-004。不过由于上座率一般,其中一架A318已经退出运营。
(图片作者:Chris Chamberlin)
这一商务快线有一个特别之处。由于伦敦城市机场跑道太短,A318不能全重起飞,因此需要在爱尔兰香农停留30分钟加油。为了节约“惜时如命”的商务旅客的时间,万能的英航居然把美国海关“搬到了”爱尔兰,专门为BA001的旅客提供清关服务。而从香农再度起飞前往纽约JFK的航班,也神奇的变成了美国国内航班。
(图片作者:Chris Chamberlin)
全日空则是在更早的2007年就开通了东京=孟买的全商务舱航班。当时,印度经济兴起,吸引了不少日本商人到印度投资,全日空就是看准这一商机,推出了“ANA Business JET”商务航班。
(图片作者:Anosh Tamboowal)
这一商务航班由两架737-700ER执行。其中第一架设置了24个商务舱及20个高端经济舱,第二架则是38个座位的全商务舱布局。除了执行东京=孟买商务航班,“ANA Business JET”也客串过名古屋=广州的航班,据说是因为当时日本汽车企业在华取得成果,广州出发的中日商务客流大增。
(图片作者:Anosh Tamboowal)
随着东京=孟买需求旺盛,这条航线于2016年改由座位数更多的787执行,至今仍在运营。而两架特殊的737-700ER由于没有其他合适的航线,于2016年退出运营。
卡航的伦敦=多哈商务航班有着类似的经历。2014年5月,卡航推出多哈往返伦敦希斯罗的商务航班QR15/16。这一航班由40个座位的全商务舱布局A319执行,飞机也会客串多哈=吉达航线,或用于卡塔尔航空行政包机服务。
在运营仅仅一年后,卡航宣布将于2015年10月起停止这一全商务舱航班服务。不过并不是因为销售惨淡,反而是卡航觉得A319座位太少、设备也相对老旧,于是升级为787执行。如今,这一航线又再度升级为商务舱更奢华、座位数更多的A350-1000执行。
说了这么多,偌大的中国市场中,难道就没有我们自己的全商务舱航班吗?其实国内也曾有航司运营过全商务舱布局飞机。
2012年初,香港航空引进三架代码为33V的A330-200飞机,在国内率先尝试全商务舱布局。33V的座位数为116个,仅有332典型布局座位数的一半。
虽说是全商务舱布局,但舱位仍然分为两个等级,前舱是34个1-2-1布局的ClubPremier座位,可实现180°全平躺;后舱则是82个2-2-2布局的Club Classic座位,可实现155°半平躺,更接近于今天的高端经济舱。
同时机上还设置了空中酒吧,并提供免费WiFi上网服务。这样的配置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
港航在2012年3月将这三架33V投入香港=伦敦航线运营,希望借着伦敦奥运会招揽更多商务旅客。而仅仅过了半年,由于奥运会后高端商务出行需求下降、同业竞争激烈,以及欧债危机阴云未散、燃油费用高企的大环境因素,香港航空停飞了这三架33V。
同年11月,海南航空湿租这三架33V并率先投入北京=深圳航线。之所以选择北京=深圳航线投入全商务舱飞机,就是看中京深两地商务出行需求较大。据当时民航局的统计数字,北京=深圳航线的客流量位居全国前五大航线之列。
为了打开市场,海航还推出了具吸引力的票价。小圈在一些常旅客论坛找到了可供参考的当时全商务舱航班的价格,商务舱(原Club Classic)长期低至6.7折1750元,头等舱(原Club Premier)低至6.4折3150元、个别日期甚至打出了3.6折1750元的低价;而同期其他航司的经济舱折扣价在千元出头、头等舱则为3500元。
此外,海航还为头等舱旅客提供在深圳的奔驰车接送服务,乘坐全商务舱航班的旅客不仅能享受专属柜台、休息室,还可以获得额外的里程奖励和飞机模型等奖品,可谓不惜血本来吸引商务旅客。
海航的努力也收获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媒体当年对全商务舱航班的报道,海航一名负责人表示,“(全商务舱航班)平均客座率在90%以上,个别航班达100%,基本达到了海航预期的销售目标”。
不过,海航似乎并没有摸索出全商务舱航班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京深商务航线获得开门红后,海航陆续将33V投入到了北京=三亚、北京=太原、深圳=太原、海口=太原等非重点商务航线,甚至打出了北京-深圳1140元、太原-北京470元的“白菜价”。
(图片作者:ryanmurphy)
而在海航湿租这三架33V仅10个月后,三架全商务舱布局的33V陆续被改造成了商务舱+经济舱的普通模式,并交还香港航空。
对于海航放弃全商务舱的直接原因,笔者无从知晓,不过一位名为“YEG-CZX”的网友从海航运营33V第一周的数据中发现了可能的原因:
根据海航内部数据,33V运营第一周(北京=深圳)一共执行20个班次,平均客座率95%,平均小时收入6.6万元。而一架36座商务舱、186座经济舱的332,即使全舱按5折销售(当时的京深经济舱全价为1750元、商务舱为2630元),小时收入也能超过7万元。
因此不要光看上座率,以低价揽客的全商务舱甚至比不上经济舱对折销售的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海航/港航的这段经历,为国内航司细分市场、差异化运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纵观行业内三十多年中的全商务舱案例,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部分全商务舱航班由于效益不佳无法持续经营下去,仅有新航、英航等少数公司取得了相对的成功。而开设全商务舱航班,除了拥有一条合适的商务航线,合适的机遇和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如今“高舱配置策略分化”的背景下,以南航为主的部分航司削减两舱数量开始“走量”,而东航、阿航、卡航等航司继续提升两舱品质吸引商务客流,新航此次花大力重开的全球最长商业航班能否成功抓住机遇,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投稿或加入我们:
阅读推荐:
1、史说丨今年民航命运多舛,载人航天也不例外(文末有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