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科普|人类已经out,蜜蜂早就“抱团取暖”了
在我国北方定地饲养的蜜蜂,一年中从事繁殖和采集的时间只有5—7个月,其余时间则为越冬前和越冬期,在这段时间里蜂群的个体不仅没有增值的机会,而且也失去了新老蜂交替保持平衡的条件,蜂群完全生活在消耗个体数量和质量的环境中。这期间,如果蜂群具备了越冬的条件,其群体便以较少的消耗保存一定的实力而安全度过冬季。反之,蜂群缺乏或不具备越冬条件,其群体在冬季就会严重削弱甚至覆灭。
安全越冬的条件是在秋季饲养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秋季的准备如何,关系着越冬的安全与否,越冬的成败又关系着下一年蜂群的基础和全年的生产如何。假如秋季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到了冬季,任何措施也难于改变已经形成的局面。因此说,秋季蜂群繁殖的程度既是越冬的基础,也是下一年繁殖的开端。
所以,从晚秋以后,外界气温逐渐下降,蜜源终止,蜂群进入断子时期,当最后一批蜂儿出房后,蜂巢的温度即从34-35℃逐渐下降到接近当地当时的气温。当气温下降到12℃左右,一般蜂群就开始结团。如果气温还能上升超过7-12℃时,蜂团即逐渐疏散,开始恢复活动;若气温已稳定在7-12℃以下时,蜂团就不再疏散,即成为越冬蜂团。结成团的蜜蜂,彼此紧紧地拥挤在蜂路里,钻进两侧的空巢房,形成一个跨越数张巢脾的圆形蜂团。
越冬蜂团在蜂箱里形成的位置具有一定的规律,是由朝门的位置、外部热源等条件决定的。巢门是新鲜空气的入口,越冬蜂团一般在对着巢门的巢脾一端形成,强群结团一般离巢门较近,弱群结团离巢门较远。室外越冬的蜂群,越冬蜂团一般靠近蜂箱能接受阳光照射的一面。双群同箱越冬的蜂群,在隔蜂板的两侧结团,彼此互为热源。蜂群还习惯结团于具有空巢房的巢脾上,以便部分蜜蜂钻进巢房,使蜂团结构更加紧密。正常越冬的蜂群,越冬蜂团应集结在巢脾的前部靠近巢门处,这样有利于越冬蜂团随着巢脾上饲料的消耗、沿着空巢房的边缘向后部有贮蜜的巢房移动。
蜜蜂结成冬团以后,依靠消耗蜂蜜产生热量维持群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温度。越冬蜂团外围的蜜蜂仅仅地拥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外壳,使蜂团的热量不至于很快的散失;越冬蜂团内部的蜜蜂能够在巢脾上活动,产生热量。越冬蜂团外壳不同的部位有其不同的厚度,两侧特别是对着巢门的一面较厚,上部和接近巢门的下部较薄,形成能使新鲜空气流入的通道。新鲜的冷空气进入越冬蜂团以后,受热缓慢上升,穿过越冬蜂团从上部排出。越冬蜂团外壳的厚度还能随着气温的高低而增减,当气温下降时蜜蜂就缩小越冬蜂团,有许多蜜蜂钻进巢房里,加厚外壳,保持温度。越冬蜂团外壳的蜜蜂和内部的蜜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越冬蜂团内部的活动不断互换位置。
越冬蜂团表面的温度经常保持在6-10℃,内部的温度不低于14℃。当内部的温度下降到14℃,蜜蜂就开始活动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到24-30℃,然后随着热量的散失,温度又渐渐的下降。蜂团随着饲料的消耗,首先向巢脾的上部接着向后部有贮蜜的地方移动。在移动时,如果附近的巢脾上存蜜不多,有时会出现两个蜂团或者整个蜂群饿死的危险,因此布置蜂巢时,应考虑到蜂团移动的规律,合理安排蜜脾的位置,避免冬团在移动过程中受损失。
蜜蜂虽然具有适应越冬环境的生物学特性,但这种适应性是有限的,必须靠人为条件来辅助,促进安全越冬。综合其条件:第一,要培养健康强壮的越冬蜂群;第二,要有足够的优质越冬饲料;第三,要合理布置越冬蜂巢;第四,要有适宜的越冬场所;第五,在上述条件下加强冬季管理。前四个条件要从秋季开始逐渐形成,特别是繁殖越冬蜂和贮存饲料的基础措施,要在当地最后一个花期前开始抓,因此,越冬前的准备工作范围较大,时间较长,客观上存在着有利因素。然而,在养蜂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蜜蜂越冬的生物学特性,不能及时地从秋季开始向越冬前的准备工作转移,失去了形成蜂群安全越冬条件的机会。
蜂群安全越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必须依据蜂群的消长规律和越冬特点,早抓基础性工作,使安全越冬的因素酝酿在整个繁殖期。
精彩链接: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吉林蜂研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功能
发布蜂业信息
传播蜜蜂文化
介绍优良蜂种
推介科研产品
宣传蜂类授粉
进行研发推广
践行科技扶贫
建设生态产业
蜂研蜂采
文/泽华
吉地松江续长白,
林葱椴黄应香槐。
蜂飞促农提质效,
研发扶贫保生态。
创制良种遍华夏,
新锐熊蜂授粉来。
发掘乌拉蜂文化,
展翼启航百花开。
责任编辑:小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