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学大家——黄家驷

学术大家 2022-09-24
黄家驷(1906—1984),江西玉山人,著名胸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一级教授,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黄家驷教授一生勤奋不息、医德高尚、廉洁俭朴、平易近人,为我国医学教育、医学科学和胸心外科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奋发图强,坚定梦想
黄家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母亲是当地有口皆碑的贤妻良母,性格善良宽厚,又有文化修养,对黄家驷性格品性影响极大。黄家驷自幼聪慧好学,四岁起随母亲识字启蒙,六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打下坚实的中文根底,八岁已能提笔成章。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把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吹到偏僻的玉山城,13岁的黄家驷和家塾中的四位堂兄决定挣脱家庭的束缚,去南昌上新学堂。1921年他转至天津南开中学。1924年夏,他以同等学历资格考取协和医学院。1925年,“五卅”惨案震惊全国,黄家驷和协和的同学们激于义愤,走上街头,投入游行、讲演的行列。他也日益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社会责任。1932年,日军进逼长城的喜峰口、古北口,黄家驷参加了协和林可胜教授组织的医疗队,奔赴热河前线。1933年,他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5年,黄家驷到上海医学院任教。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第二天,他受命担任上海医学院医疗队副队长,前往无锡筹建伤兵医院。上海沦陷后,黄家驷随上海医学院内迁。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报考了公费赴美留学,希望学到先进的医疗技术拯救苦难中的人民。
爱国情怀,赤子之心
1941年,黄家驷远涉重洋来到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修胸腔外科。他基础扎实,在导师的指引下较快掌握了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被推举为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经常组织留学生举行以重建祖国为题的讨论会,积极为中国的抗战募捐。在告别美国时的欢送会上,他在满怀激情的演讲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中国同胞在抗日战争期间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过生活,而我们在这里过着舒服的生活,我们有义务回祖国去服务,把我们的技术用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并且表示决不私人开业。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黄家驷不为美国的高薪聘任和优厚待遇所动,毅然回国开创胸外科事业。他迫不及待地搭乘太平洋上刚刚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在印度转机时,他丢失了托运的全部行李,只随身携带整套胸外科手术器械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追求进步,爱护学生
回国后,黄家驷先到重庆参加上海医学院迁沪工作。到了上海,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虽然黄家驷担任两家医院的外科主任,但身为名医的他却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当时不少人劝他联合开业,享受以金条计报酬的待遇。他总是笑笑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8年,上海医学院的一些学生在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中被捕了,黄家驷同几名教授联名写信给上海警备司令部,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他还在家中掩护过躲避拘捕和被迫害的进步学生和亲友。
抗美援朝,战地救护
1950年冬朝鲜战争逼近鸭绿江,黄家驷带头报名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东北前线,担任总队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


由上海医学院组成的第二大队驻齐齐哈尔陆军第二医院。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英雄儿女。战士们在重伤昏迷中或从麻醉中苏醒时念念不忘杀敌立功的情景,深深震撼着医疗队员。黄家驷取消了医疗队伙食大、中、小灶的区别,和全体队员同甘共苦,一起投入抢救伤病员的紧张战斗。半年中,全队施行手术近千次,疗效优异,成绩显著。他们帮助部队医院建立正规化的制度,将内科、外科重新编组,以达到专科治疗、专科教学的目的,同时确定了军医分级制度和分层负责的正规回诊制度。黄家驷还组织翻译了《军阵外科学》作为改进战伤医疗的理论指导。该书于1951年底正式出版。
医疗手术队归来不久,黄家驷应邀列席第一届全国协第三次会议,以《决心尽一切力量医好志愿军伤病员》为题作了大会发言。在会议结束的晚宴上,他有幸坐在毛主席的右侧,聆听领袖关于中西医结合和加强团结的指示,这使他万分感动,终生难忘。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作了关于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的报告。黄家驷将大会印发的“八项条件”夹在日记本里,常常拿出来对照。在党的教育下,他逐渐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1955年3月,黄家驷光荣入党,当时《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终身难忘的日子》一文,表达了他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决心。
争分夺秒,笔耕不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赋予黄家驷新的力量。1952年,黄家驷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在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临床医疗和教学。他亲自编写讲义,认真备课,讲授时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会议和社会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但他始终不忘“本行”,抓紧时间去胸外科查房,做手术,备课,教学巡诊。外出活动,他也不忘带着“作业”,会前会后,旅途或短暂的休闲时间都被利用起来。译著《胸部外科学》和《外科学》的部分编审工作就是这样完成的。
黄家驷教授一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专注于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1984年,他不顾病后体弱,继续埋头工作。他主编的《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
5月13日他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14日上午,他前去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决定将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和胸心血管外科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