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慕尼黑现代艺术陈列馆 | 拉乌尔·德·凯泽巡回展:毕生之作

《午睡》, 2000 

布面油画,188 x 140厘米

© 拉乌尔·德·凯泽家族 | 比利时著作权权益促进会(SABAM)2018


拉乌尔·德·凯泽逝世后的首个大型回顾展《毕生之作》现已巡回至慕尼黑现代艺术陈列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该展览先于2018年首次在比利时根特的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S.M.A.K)揭幕,由该馆的资深策展人马丁·格曼(Martin Germann)策展。本次展览是艺术家自2012年逝世后的首个重要研究展,囊括了德·凯泽创作生涯的一百多幅油画和五十多件水彩与手绘作品。


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1930-2012年)被公认为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惯于创作小幅抽象绘画与纸上作品,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意的刻画,在单色背景上分布基础却充满不确定性的图形与标记,往往让观者产生空间和图形上的错觉,却又难以用语言描述。因为其作品尺寸与技法上的谦逊与随意自初就与架上绘画的“英雄传统”相逆,使《美国的艺术》(Art in America) 批评家拉斐尔·鲁宾斯坦(Raphael Rubinstein)把德·凯泽列为当代绘画中 “暂时性绘画”(Provisional Painting)的五位代表之一。


《Gampelaere omgeving》,1967 

布面丙烯与分散性涂料,120 x 150厘米

S.M.A.K收藏

© 拉乌尔·德·凯泽家族 | 比利时著作权权益促进会(SABAM)2018


《向布鲁塞尔人致敬》,1969–70 

布面丙烯与分散性涂料,120 x 150厘米

私人收藏  

© 拉乌尔·德·凯泽家族 | 比利时著作权权益促进会(SABAM)2018


从1964年的首次作品亮相开始,德·凯泽就创造出独特且极富质感的作品。他的早期艺术实践产生于“新视野”(Nieuwe Visie)前卫艺术运动。随着他对包括色彩、颜料和画布等典型的20世纪70年代绘画基本元素的实验,德·凯泽开辟了全新的视觉表达方式,并且运用自如。1992年他参展了第九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自此便开始扬名国际。在观看了艺术家2004年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的展览后,巴里·施瓦布斯基(Barry Schwabsky)在《艺术论坛》(Artforum)上这样总结德·凯泽的气质与影响:“德·凯泽的绘画如此的合时,深深吸引着年轻艺术家,或许是因为它们有着自知的脆弱、无依无据和对所谓‘语汇’的漠视。”


《下沉(吕克)》,1982/1983 

布面油画,62 x 54厘米

私人收藏 | 照片版权:Hilde D'haeyere 

© 拉乌尔·德·凯泽家族 | 比利时著作权权益促进会(SABAM)2018


《行走》, 2012 

油彩、石膏、蜡于布面,28 x 21厘米

私人收藏

© 拉乌尔·德·凯泽家族 | 比利时著作权权益促进会(SABAM)2018


尽管——或者说正是因为德·凯泽画中动作的简单,它们体现了一种需要长期凝视的伟大。不论是他的单件作品或整体艺术实践,都始终围绕着绘画行为本身,却又超越了绘画的物理媒介和其各部分的总和。画作的简单掩盖了艺术家长期的酝酿——并非提前规划,而主要依靠直觉。这也是为何德·凯泽的作品能融合直白又神秘、抽象又具象的多种矛盾气质——或用《纽约时报》艺评人罗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的话说,德·凯泽的画是“坚定与犹疑的奇妙结合”。

《毕生之作》探索了德·凯泽的工作方式和他对绘画的长期实验。他经常在早期作品的基础上作画,或者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创作。这种同时向后看和向前看的游戏在他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中仍然显而易见。正如本次展览标题所指涉的那样,在某种意义上,德·凯泽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回顾的概念。

展览已于4月4日开幕,展期至9月8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拉乌尔·德·凯泽,慕尼黑现代艺术陈列馆,2019


拉乌尔·德·凯泽

拉乌尔·德·凯泽(比利时,1930年-2012年)是20世纪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在接近半世纪的艺术生涯里,他创作出众多触动人心的画作和纸上作品,其中充满着隐晦的联想,蕴含着直白与隐秘、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对比。油画的构图以一些简单的图形及标志组成,唤起空间性和具象性的暗示,但却不带有任何故事性的描述。正因为其作品的笔触简朴,反而能展现出恢宏之气,引人深思。


艺术家肖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凯泽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代因泽,自小便已开始作画。在二战期间,凯泽转投新闻业,从事艺术和体育评论。随着对体育和艺术的深入了解,潜移默化之中,凯泽也将自己对这两者的敏锐感觉牢记,并影响到自己此后的创作,比如在1971年至1995年期间,“足球场”这个主题就曾反复以抽象的形式出现于凯泽的作品中。凯泽的艺术造诣多为自学成才,他一直到33岁才在代因泽美术学院接受系统且专业的绘画训练。虽然他的画作显得十分简单,但其中老练、充满反讽意味的后现代气质,以及对自然本真画法的矢志探索,广泛地收到艺术家评论家的赞誉。他曾说道:“我不想做一个‘漂亮’的画家,而是希望能粗糙地、无所顾忌地创作。”


《纽约时报》首席艺评人罗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曾这样写道:“德·凯泽是一个才华扬溢并带着隐喻的色彩大师,画中淡然的美感足以吸引着你的目光。小块的色彩层次、形形色色的笔触,以及淡雅的抽象感把对风景、海岸和地图的诗意暗示都串连起来。”


《旅程》, 2001 

布面油画,71 x 50厘米

Jin SATO收藏 

© 拉乌尔·德·凯泽家族 | 比利时著作权权益促进会(SABAM)2018


《昂古莱姆》,1994 

布面油画,55 x 31.5厘米

S.M.A.K.收藏

© 拉乌尔·德·凯泽家族 | 比利时著作权权益促进会(SABAM)2018

由60年代中期,多家知名美术馆就开始为德·凯泽举办个展,而他1992年参加卡塞尔文献展更是成为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此后他开始受到欧洲和美国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过去十年曾为德·凯泽举行个展的美术馆包括都柏林皇家希伯尼安学院(2010年,其后巡展至费城莫尔艺术与设计学院和芝加哥大学文艺复兴协会);根特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2001年);比利时多尔德霍特-达内斯博物馆(2002年);伦敦白教堂美术馆(2004年,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巡回至法国罗什舒阿尔艺术博物馆、荷兰蒂尔堡德彭当代美术馆、葡萄牙波多塞拉维斯当代美术馆和瑞士圣加仑艺术博物馆);比利时代因泽与列日地区博物馆(2007年和2013年);法国克勒蒙费朗奥弗涅大区当代艺术基金会(2008年);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葡萄牙波多塞拉维斯当代美术馆、都柏林道格拉斯海德美术馆(2009年);布鲁塞尔弗拉芒议会De Loketten(2011年)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因弗内斯美术馆(2015年)。


他的作品被众多国际美术馆收藏,包括宾州卡内基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根特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等。


关于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是位处纽约、伦敦及香港的当代艺术画廊,现代理近60位在世艺术家和已故艺术家遗产,拥有过百人的专业团队。画廊自1993年创立至今,成功举办了众多具开创性的展览。卓纳画廊活跃于一级和二级艺术市场,一直致力于培育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当中许多已在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列。英国艺术杂志《ArtReview》于2018年11月公布的艺术界Power 100榜单中,画廊创始人大卫·卓纳名列榜首。

网站:www.davidzwirner.com

微博:卓纳画廊

微信:david_zwirne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