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双月刊)2023年1期(总第179期)目录
目 录
Contents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设计与思考
5 /王黎光/序——写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教材丛书出版前
摘 要:“中国乐派”提出的意义在于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充分提炼继承并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情怀,展示独特的中国音乐发展成就和文明成果。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建设以教材为切入肩负起“中国乐派”走向世界的使命,在编撰过程中深刻反思中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拿来主义问题,摒弃全面复制西方的做法,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的音乐教学法。“8+1、思政+X”的课程设置顺应教育学习规律,合理区分学生层次,同时解决了中国音乐的史学定位问题。这一课程体系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乐派课纲、课标、教材撰写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逐步修改和日益完善中推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乐派;中国音乐教学法;课程体系;教材
10 /赵 莹/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的背景、特点与挑战
摘 要: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是中国音乐学院探索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实践。本文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历史沿革入手,剖析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的背景和特点,提出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旨在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探索,梳理可行方案。
关键词: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本科;教学
17 /杨毅鹭/音乐院校的本科课程标准探索——以中国音乐学院的课程标准为例
摘 要: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课程是本科教学的基本活动,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也是课程质量评估和监测的依据。本文基于音乐院校本科课程的研究现状,从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培养方案入手,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大纲、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四方面,探索音乐院校的本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建立,使音乐人才培养更加规范、音乐评价体系更加科学。
关键词:音乐院校;本科;课程标准
25 /崔学荣 汪 洋/论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构建
摘 要: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在音乐教育学科中的具体回响和世界表达。这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教育学,具有高度的学术自觉,正用饱含中国智慧的哲学理念、主体清晰的话语意识,民族特色的话语风格,逐渐摆脱西方音乐教育话语体系的桎梏,回归中国音乐教育学话语创生的文化之源,构建具有本土特征的音乐教育学,凸显中国化的理论阐发、原创性的中国概念、本土化的中国经验,从而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对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学;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学术自觉;话语体系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中国古代音乐史、世界音乐史、音乐学理论
34 /康瑞军/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价值观导向
摘 要:2016年以来,中国音乐学院倡导“中国乐派”建设,大力推进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修订优化教学大纲,编写符合新时代专业音乐教育发展要求的《中国音乐史》教材。这一系列举措,激励和启发新一代《中国音乐史》教育工作者,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本文提出,中国音乐史本科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艺术与文化、知识与观念、过程与质量三对关系。要在研究型教学理念贯穿过程中,做好教材内外音乐史概念和现象的提炼融通,以知识主题任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全过程的教学评价手段,组织学生参与课堂陈述与唱奏演示,在学史明理、情理交融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辩证的音乐史观和文化价值观,最终发挥好“以史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教学;研究型教学;问题意识;教学评价;价值观
41 /康 啸/《世界音乐史》教材建设的意义探究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进一步探索构建中国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提出建设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世界音乐史”是其中“8”门学科基础课之一。世界音乐史教材的编写对音乐学科发展以及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双重意义和效果。作为世界音乐史的教学用书,《世界音乐史》教材在吸收国内外世界音乐史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四重维度:世界维度、时间维度、艺术维度、价值维度。世界维度关注音乐历史的空间视野,时间维度,艺术维度则思考音乐艺术的特质,价值维度则是课程的“大思政”育人功能。“世界音乐史”课程建设应该还有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学术模式的责任。这也是“中国乐派”建设的更高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中国乐派;课程体系;世界音乐史;四个维度
47 /毕明辉 金 溪/音乐学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目光转向与主体转移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与新文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历经探索与尝试业已取得显著成效。笔者对该改革项目建设过程中围绕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如下思考:一、知识如何重组,即“中国音乐史”“世界音乐史”“民歌和戏曲”三门专业基础课的集约化与开放化创新;二、由观念和技术层面全面思考音乐学主课如何改革与创新;三、由体系完备、分布完善的角度出发,全面探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可能;四、在实施方法与学科发展层面的协同创新,从而实现音乐学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光的转向和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主体转移。
关键词: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音乐学主课;世界音乐史;教学改革
53 /张天彤 袁 环/《民歌与戏曲》教材编写及课程开设略述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王黎光教授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十二字办学理念,随后,原院长王黎光又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即中国乐派“8+1、思政+X”并进行体系化教材建设。《民歌与戏曲》教材编写及课程开设正是以十二字办学理念为基础,践行学校“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关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而落地实施的新举措。
本教材分为民歌卷和戏曲卷,两卷教材体例统一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为民歌与戏曲的理论知识概述,实践篇为曲目介绍与分析。其中,民歌卷收录了中国56个民族、用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118首民歌及谱例,戏曲卷收录了30首戏曲唱段的教学要点及相关的62个谱例,大部分是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越剧等代表性唱段,全套教材总计24万余字。编写组还即将启动教材配套的音视频录制工作,并在教学中不断修订打磨完善,争取再版时无论从篇幅上、抑或是质量上均有更大提升。
关键词:8+1;民歌;戏曲;教学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作曲理论
60 /高 缨/“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思路
摘 要: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是以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为指导思想而实施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内容,集中体现了音乐基础课教学中的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基本原则。课程采用分层、分级教学的同时,大量吸收中国音乐元素,使中西方音乐在教学中相得益彰,体现出教材的内容与特色,探索建立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的音乐学院音乐专业教育的本科音乐理论基础课教学标准,充分发挥了音乐基础课在构建中国主体性音乐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底盘和基石作用,彰显出该课程在中国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化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标准;《音乐理论基础》1—5级教材;中国音乐元素的教学与应用
66 /赵冬梅/中西音乐“基因”的邂逅——融会中西的“曲式”教科书
摘 要: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曲式》教材是以中国音乐学院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编写而成。该教材最突出的特色是,在本科的曲式基础课教学中加大了中国音乐作品的比重,除了以往中外作曲家应用西方作曲技术创作的作品,还特别增加了根植中国文化土壤、应用中国音乐思维的传统音乐作品。对分析谱例的选择,除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还特别注重与其他七门专业基础课和各专业主课之间的互通性、共融性。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曲式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曲式》教材的内容与创新点,并对新版教材的教学与应用进行了相关说明。
关键词: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曲式》教材;中国音乐作品;教学与应用
71 /刘 青/历史的眼光 文化的自信——“复调”教材的编写理念
摘 要:复调教学从20世纪初中国建立起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开始就作为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课程而存在。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音乐学院树立起了“中国乐派”的宏大目标,并以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作为强有力支撑。站在历史的坐标与全球的视野下,复调学科需要编写一部理论清晰、架构合理、融汇东西方音乐经典并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复调教材,为培养功底扎实、素质全面、创造性的音乐人才打牢基础。
关键词:复调;教材;理念
77 /徐平力/“和声”教学改革及教材编写综述
摘 要:和声学是音乐专业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它肩负着学科自身建设、发展的重任,同时还要兼顾和声与创作、和声与其他作曲技术理论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本文拟从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之“和声”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在课程规划及设想、课程特色及创新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音乐结合等内容方面作一定程度的剖析与阐述。
关键词:中国乐派;“8+1、思政+X”;和声教学;大小调和声;近现代和声;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
85 /阮昆申/对“作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秉承“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中做好专业作曲主课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大的教学环境中寻找专业作曲教学的共性化特征,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的方向。
关键词:作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作曲课教学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音乐表演
88 /杨曙光 黄慧群/“新文科”视域下当代中国声乐理论性分层建构
摘 要:新文科视域下的中国声乐研究,肩负着传递中国文化、中国风格、中国乐派的音乐教育重任。本文基于新文科研究视域,从微观、中观、宏观三层对声乐艺术的主体源生性、音乐多态性、演唱多元性和当代声乐体系的交融性逐一评析。并通过以上论究,关联当代高校声乐教育,总结当代中国声乐演唱经验,梳理中国声乐素材,探赜中国声乐演唱形态,探寻中国声乐演唱人才培养路径,有效助力于中国声乐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形成。
关键词:新文科;中国声乐;体系化建构;分层研究;研究范式
97 /樊禾心/博观约取 精进臻善——“钢琴主课”课程标准建设
摘 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离不开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本文通过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中“钢琴主课”课程标准在建设过程中的思路与做法,呈现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钢琴系在课程标准上的创新与特色。
关键词: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钢琴主课;教学评价
103 /李玲玲 吴璜璜/“新文科”视域下的“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新文科”作为新时代文科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模式,成为高等艺术院校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与重要依据。本文试图通过新文科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扬琴学科建设的创新与特色,阐述“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见解,进一步探究中国扬琴专业教育体系化建设新范式。
关键词:新文科;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
108 /杨 靖 向琪琪/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室内乐”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教学实践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和研究的最高学府,在近数十年来的民族室内乐发展过程中,从理论、创作、表演和人才培养各方面都做出了引领示范的突出贡献。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室内乐课程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更加适应和体现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提升该课程对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对高校琵琶演奏课程的创新性建设提供可资参照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建设理念;琵琶室内乐
114 /黄 梅/源于传统 立足当下——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本文通过重申古琴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古琴文化现代传承的意义,本着源于传统、立足当下的态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音乐院校古琴专业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音乐学院“8+1”课程体系中古琴专业课的设计理念及大致方案,并为读者陈述了笔者自己为完善这一课程方案施行的部分创新性教学实践。
关键词:古琴;艺术传统;高校教育;“8+1”课程体系;创新方案
120 /王以东/“中国打击乐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编写
摘 要:中国打击乐艺术历史悠久,作为独立的专业学科业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打击乐专业主课在本科阶段系统、规范的教学发展过程中,秉承“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以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动力,本着“继承传统、守正创新,西学中用、多元融合”的教学理念,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中西兼举、学古知今;以中为主、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建立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之于本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与完善培养目标的需要,之于中国打击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是最为有效的路径。教学诸环节中,教材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
关键词:中国乐派“8+1”;中国打击乐;课程标准;打击乐教学与教材建设
专栏:音乐影像志
129 /萧 梅/声 影 洞 见——音乐影像志在当代
摘 要:美国民族音乐学家Mantle Hood在1971年曾指出“对于民族音乐学者而言,影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或最重要的可用文献”。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影音民族音乐学(Audiovisual Ethnomusicology)从开始关注异国情调的采集或附着于人类学及民族志学者的田野影像,逐渐发展为一个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新型学术方向,影像也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辅助手段逐步形成具有独立表达与风格的音乐影像志。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影像设备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音乐影像志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首开音乐影像志学硕士学位点,同年首创“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活动,随后再以“双年展”方式推动该方向在学科意义上的发展。作为亲历者,本文将简短回顾该方向的学术积累,并以两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参展作品为例证,讨论多样性音乐影像志的当代意义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影像志;影音民族音乐学(Audiovisual Ethnomusicology);视觉人类学;“华语音乐影像志”;田野深度;文化阐释
138 /朱靖江/留声机与摄影机——蜡筒时代的人类学音乐影像志考略
摘 要: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蜡筒留声机之后,很快就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蜡筒留声机在录音领域独领风骚的半个多世纪里,诸多人类学界的先驱人物,如阿尔弗雷德·C. 哈登、鲍德温·斯宾塞、弗朗茨·博厄斯、鲁道夫·波赫、爱德华·柯蒂斯等人,都在他们的学术考察中使用蜡筒记录语言、音乐、歌曲等民族志资料。作为富有远见的学术先行者,他们往往也会在考察行程中使用另一种新发明——电影摄影机,以期同时获得田野中的动态影像资料。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不仅为人类文明保存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文化样本,同样也为人类学音乐影像志的学术建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音乐影像志;影视人类学;影音民族音乐学;地方性知识
149 /程俏俏/音乐影像志的历史、类型及其应用
摘 要:早在电影发明之初,音乐就同时出现于影像民族志中。音乐影像资料也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辅助手段逐步形成为具有独立表达与风格的音乐影像志。在国际民族音乐学界,民族音乐学电影的制作与讨论由来已久,然而,音乐影像志一词自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华语音乐影像志节暨国际音乐影像志展映”活动中提出,国内学界虽在这一领域呈现积极参与的势态,但学理性的对于音乐影像志发展之历史、类型及其应用的研究甚少。
笔者认为面对如何才能拍摄一部称之为音乐影像志的纪实影像作品,应该先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这一领域已经形成的类型与特征,才能真正对音乐影像志的当下与未来做有用之功。本文着重梳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后期欧美世界的音乐影像民族志历史、类型及其应用方法,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音乐影像志;民族音乐学;纪实影像
162 /鲍 江/音像志学基础理论
摘 要:音像志是影视人类学的普遍化扩张形式,它以具体人生活世界为基本研究对象。音像志者将镜头对准具体人,因此对志者提出特殊伦理要求: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主体,他们研究实践的本质是以音像为本体和媒介探索主体之间相处及相处之道。我们用七个关键词定位音像志的研究方法:摄影机、录音机、剪辑机、志者、志主、生活世界、长时段田野工作。做音像志的根本目的是充实和扩张世人生活世界。第一层,志者和志主通过做音像志获得生活世界的充实和扩张;第二层,公众通过观看音像志作品获得生活世界的充实和扩张。音像志是最贴近生活本身的学术,因此它能自下而上地与人文社会科学既有分科异花传粉形成专科音像志。现代学术自我完善,以音像为本体使用音像工具把现代学术日趋膨胀的专科术语世界拉回具体人生活世界,是为音像志的学术史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音像志;影视人类学;具体人;生活世界;志者;志主;相处;相处之道
175 /刘贝贝 刘湘晨/直面与执守——从帕米尔高原到额尔齐斯河
摘 要:2012年,“新疆沿海拔分布的五个代表性民族的影像深描”大型影像计划实施,整个项目预计持续十五年到二十年。至2022年,历经十年,这个大型影像计划的所有前期拍摄结束,累计影音素材超过20万分钟。预计自2023年始,所有影音素材的整理、编辑及学术研究工作将陆续展开。这个项目提出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学术观察?以怎样的影像方式呈现?有待给予回答。
关键词:垂直新疆;民族文化认知;影像处置方式
186 /杨宇菲 雷建军/纪实影像的“深描”与民间音乐的“阐释”——以《大河唱》个案探讨音乐影像志的文化实践
摘 要:本文回顾纪录电影《大河唱》项目从前期音乐人类学调研、纪录电影参与观察式拍摄以及观影互动的全过程,发现纪实影像“深描”的不仅是民间音乐人主位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也是民间音乐对当地人及拍摄者生活世界的形塑过程;民间音乐“阐释”的不仅是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与精神世界。音乐影像志通过拍摄者、拍摄对象与观影者之间的基于日常生活影像而共享音乐体验、交织彼此的生命经验,唤起共通的情感而联结起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进而重新将传统民间音乐从遗产语境带回生活场域,重新赋予当代意义以重塑多元的文化生态。
关键词:音乐影像志;文化实践;民间音乐;日常生活;文化生态
193 /梁君健/赋 象 于 声——论白云山节日影像志实践中的音乐议题
摘 要:在影像民族志中,音乐不仅是常规的视听要素和表意手段,而且还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事项参与到文化理解的宏观目标中。文本以白云山节日影像志的制作实践反思为案例,提出了两类“赋象于声”的议题:其一是视听语言层面对于同期声音乐的使用,其二是在文化阐释层面对于音乐的社会文化指涉的使用。由于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的考量,节日影像志的制作遭遇了音乐阐释的深度和主体性方面的挑战。据此,文本提出了以音乐为主题的叙事纪录片和呈现文化网络的数据库电影两种可能的方案,以深化对于音乐事项的影像民族志呈现。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节日影像志;影像民族志;白云山;道教音乐
200 /刘桂腾/实录型音乐影像文本写作
摘 要:实录型音乐影像文本,是以调查人为主导,以“存证”和“利用”为旨归、具有文献遗产价值的音乐民族志写作。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影像描写从“客观记录”到“学术表达”并非颠覆性的范式转型,而是因应时代发展之需的代际扩容。作者认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理论框架中的音乐影像志,是运用“两支笔”书写的多模态“志式”描述性研究。因而,应坚持以实录型影像文本为基础,借鉴跨学科的有益经验,构筑文本类型多元、平衡发展的格局,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学新领域。
关键词:实录型影像文本;音乐影像志;文献遗产;调查人;多模态
本文刊登于
《中国音乐》2023年
目录
第3页(总第179期)
《中国音乐》编辑部联系方式
bianjibu7378@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