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万安样板”
农房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安身之所,有房住、住得好,是广大农村家庭的梦想。将乐县委、县政府以万安镇为试点,探索总结农房建管“六项机制”,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管理水平,实现了“从农民个人自主修建,到政府统一规划,再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万安样板’”。
万安新型农民住宅小区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
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优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新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指南,实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直线提升。
重规划、谋长远。坚持规划先行,先后邀请省林勘院、福州、浙江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万安镇规划图(1985-2000)》《万安镇总体规划(2005-2025)》《万安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在规划编制及修订时,把村民意愿作为镇域规划的重要参照,为建房群众免费提供占地面积80~120平方米的独幢、双拼、联排等5种户型,供建房村民选择,同时依托本地风土人情、资源条件、环境特色等条件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了翔安、新安、下瑶等多个示范小区,形成了如今蓝瓦白墙、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集镇风貌。
重管理、定秩序。严格落实农村宅基地审批程序、申请条件、建房名单、审批结果“四公开”制度,把牢审批“关口”。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农村建房服务窗口,进行农村建房政策咨询、受理及办证业务等一条龙服务;在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放置有关建房资料,并依托驻村工作队协助农户在农村建房规划、用地、建设、监管、验收、办证全流程服务代办,实现农村建房申报村民办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理结果最后由党委主要负责人进行把关,实现党委书记审批“一支笔”。
重产业、留得下。新村之村,不仅在于有新屋,更在于有新型居民,农村产业的内生动力既能聚集人,也能改变人。万安镇依托金森、温氏、利农等龙头农业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家庭农场”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一鸭一树一菜一米”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原本半数人口外出打工的万安,如今成为周边乡镇人口纷纷抢滩的“就业洼地”,引进企业共解决就业500余人,带动农户700余户。2020年,将乐与温氏合作进一步深入,签订合作协议,拟投资20亿元在万安建设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总部,预计增加就业岗位600个。
施工建设
从“各管各”到“有引导”
新房是由农民财力决定的,新村是由基层治理水平决定的,万安镇坚持把事前介入、批后监管作为落实农房建管和风貌管控的核心,围绕“321”工作机制实现农村建房全流程监管。
“三支队伍”重引导。在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村民建房理事会两支队伍的基础上,结合乡呼县应属地管理工作试点,整合河道管理员、护林员、环保网格员、土地协管员等队伍,成立生态综合管护队(农村规划建设综合管护队),对全镇新建农房定期开展巡察检查,切实加强对村民建房的引导和管控。严格落实“三个必须”,即:必须限制建筑高度,必须统一建筑风貌,必须美化绿化庭院。
“两块牌匾”明章程。在镇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各村村民建房理事会办公室悬挂农村建房进度牌,明确房屋位置及建筑放样、基槽验线、主体封顶、竣工验收具体时间,确保建房全流程透明公开,便于监管。在建房屋上悬挂农村建房公示牌,写明建房位置、用地范围、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建筑工匠、举报电话、网格员姓名等内容,确保实际建房点受到“三支队伍”和镇党委、政府的监督监管。
“一个制度”促自觉。实行履约金制度,各建房户与集镇土地出让主体万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村委会)签订风貌管控协议,督促建房户在依法用地、履行建筑风貌、拆旧建新、外墙粉刷、建筑垃圾清理等方面自觉履约,符合法律规定。按省住建厅要求,定期对农村工匠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并制定“黑名单”制度,严禁技能水平不达标的“土工匠”建设房屋,全面提升农村住宅安全水平。
从“重建房”到“求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对住房和生活的要求也从过去的钢筋混凝土住房,往更高层次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方向进步。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在翔安、新安等小区大力推广“近邻”党建模式,实行党员网格化管理,全面消除小区党建“空白点”,推动小区治理从“零散式碎片化”向“共建共治共享”升级。扎实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培育和打造了坊头村“‘学做’合一强元气,抓好党建助脱贫”、翔安社区“情暖万安,党员志愿帮扶留守儿童”、绿景农有限公司党支部村企共建助力精准扶贫等一批典型案例。
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推行农村垃圾治理“以奖代补”机制,落实县里“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建设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实施污水处理PPP模式,实现垃圾收集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集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在全镇范围内实行家庭“门前三包”责任制,结合年初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
聚力打造特色农村。依托“万安花灯节”、“万安牛会”等传统民俗活动,发展特色旅游,每年吸引县城和周边乡镇3000千余人参与。突出乡土特色和民族特点,积极采纳民情民意,按照“宜蔬则蔬、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原则,鼓励村民在保留农村风貌、乡愁乡韵基础上开展农村建设,提升农村风貌的同时,满足了农村居民的传统习惯。
欢迎转载和投稿,微信:cnjlsy,电话:40083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