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砂山” 的记忆……
砂山小考
关于沈阳砂山地区由来,《和平区志》有记载:此地原有砂包数个,旧时平原地区称小丘、岗阜为山,故得名为砂山。旧时的砂山棚户区现在改造为砂山新村小区。《和平区地名概览》说该地区人杰地灵,实际上是沾了浑河北岸罗士圈子的光。清代罗士圈子为浑河北岸一码头,据说盛京八景之一的“浑河晚渡”在此。钱公来《辽海小记》载诗:
两岸沙鸣一苇航,
渡头夕照见牛羊。
谁叫附郭盘胡马,
遥望乡关百感伤。
光绪四年(1878)沈阳三才子之一的翰林缪润绂,曾于该地芦花草堂写下《沈阳百咏》,为世人展示了一副盛京故都的民俗风情画。
和平老街的演变
“砂山”,20世纪初,沈阳城西南,浑河北岸的两个大砂包,位于原“砂山公园”内。砂包系浑河河水冲积而自然形成,显然这里曾是浑河的航道或岸边。由于沈阳人习惯称丘、岗为山,故称“砂山”。围绕“砂山”周围的地区,自然得名为砂山地区。1907年9月,“奉天商埠地”开埠,砂山地区是作为商埠地预备界,当时还是荒野一片。只是这里所有的荒地,都已经被一个名叫“平野正朝”日本人买去。“平野正朝”是一个人。还是日本侵略者找的借口名,无从查找,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是日本侵略者为侵占中国领土的前提预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整个沈阳,于是在“满铁附属地”内的日本殖民者,跨过了“奉天商埠地”所划定的“界限”。1932年以后,日本殖民者在早已买下的商埠地预备界里开始修路建房。原来向南所修的道路都只修到南五马路(南五条通),1936年日本殖民者向南修的第一条路就是将“春日町”和“青叶町”向南延伸到浑河大坝,起名为真砂町,后又改为“砂山町”。又在“砂山町”西侧又修了两条无名路。1940年又从“十里码头”向西,顺着沼泽修了一条东西向的路,过南满铁路,直接到铁西胭粉屯地区。因为这条路在“砂山”的南面,所以后来被称为砂阳路,最初则是一条无名的街路。
砂阳路的名称和沈阳市内一些主要街路的名一样,也是变化的。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5月,国民党沈阳市政府整顿街路名称,将“砂山町”改为“思孝街”,将“砂山町”西面修建的两条主路分别起名为“思孝西一街”、“思孝西二街。将穿过“砂山町”的东西方向路,起名为“思孝横四街”,向南另一条主路,起名为“思孝横七街”,其中还有其它“思孝横”的街路。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1949年7月,沈阳特别市政府重新修正沈阳街路数目、名称及不妥当的街、巷、胡同名称时,这里的街路名称并没有改动。1957年7月1日,沈阳市政府重新整顿混乱的街路名称及门牌号码。将“思孝”系列的名称,都以“砂”字冠名,形成了“五砂街路”。其中“思孝街”改为砂山街,“思孝横四街”改为砂阳路,“思孝西二街”改名为民族街,其他的街路都划为各街路的里段。1989年重新认定街名时,才将“思孝西一街”改名为砂平街、民族街改名为砂川街,“思孝横七街”改名为砂南路。“五砂街路”中,虽然砂山街建设的最早,但从追溯历史的角度,最早的可以作为“古道”出现的应该是砂阳路。
80年代浑河边上的沙坑
砂山小区有一部分街名有着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街名都姓“砂”,这些街名有:砂川街、砂平街、砂阳路、砂南路、砂山街,这些街名也有着重要的代表性。除此之外,周边还有河北街、玉屏路等街名。下面这些都是砂山地区比较知名的地标——
罗士圈
当年,位于浑河北岸的罗士圈一带,驻扎着八旗镶红旗军,其营地靠近浑河,为水陆交通要道。浑河北岸地势洼湿,人马难行。所以,由“十里码头”运输的各种物资、往来客商,必需采用骆驼来回驮送。这些骆驼由八旗士兵在地势平坦之处饲养,以致当地被称做“骆驼圈子”。后来,一些“闯关东”的人在此安家落户,南腔北调,称“骆士圈子”、“骡子圈”、“骆士圈”、“罗士圈”等,罗士圈地名由此演化而来。
龙王庙公园
现在南运河南侧,临近龙王庙和龙王庙闸口,龙王庙,是反映出砂阳路作为古道的一个证据。龙王庙,沈阳有多处,《承德县志》有记载:“龙王庙三处,一在外攘门外、一在观音阁东、一在白塔寺”。现在建成为南运河带状公园系列中的“龙王庙公园”,就是砂阳路旁的老龙王庙旧址。
十里码头
“十里码头”是一片地区,西起新华广场,东抵南湖桥,北至光荣街。南临运河一带。这个区域内有4个自然形成的居民聚集区,所以分为西、前、中、后“十里码头”。西就是现在新华广场;前是光荣街二段四里,原东电技改局位置;中是光荣街二段六里,原沈阳电车公司,现在的城中花园小区;后是振兴街二段六里,南湖农贸市场位置。
1927年12月出版的由东北大学教授王华隆绘制的《奉天省城市街全图》中,对“十里码头”中的三处聚集区作了清楚的标注。百年前除了这4个自然居民区外,其他地方是沼泽地。从古城东南角流来的小沈水经五里河、龙王庙、白沙河,沿十里码头而过,到罗士圈子渡口入浑河。
砂山电影院
砂山电影院位于和平区砂山街130号,始建于1958年,改建于1980年,主楼三层,占地面积为1834平方米,使用面积为1771平方米。作为和平区南部地区惟一的电影放映场所,砂山电影院曾经门庭若市,并出现过“一票难求”的场面。上世纪50到80年代,看电影一直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的时尚之举。由于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去砂山电影院看电影就成了砂山地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砂山电影院开始入不敷出,基本无法正常营业,职工长年放假……
1986年,沈阳砂山电影院附近批发雪糕的群众.
砂山新村
砂山地区的棚户区由来已久,直到2000年5月份才得到巨大的改变。当时的和平区因为正在进行”大二环“的建设,当时作为安置工程之一,砂山新村建设被提上日程,总投资达到1.2亿。
未改造前样子
当时砂山新村的设计,融入了《三字经》、《百字姓》、《千字文》、《二十四孝》等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建设之初,加入了园林、怪石、平桥、长坊、牌楼等等中国建筑的传统元素,成为砂山地区旧貌新颜的代表之作。直到今天,砂山新村门口的大牌楼造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进而成为砂山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砂山综合市场
砂山综合市场,在砂山地区属于较大的综合性市场,在砂南街、砂平路上,年代较为久远,里边经营蔬菜、水果、副食等物品,是砂山地区老百姓经常光顾的地方。
1984年沈阳沙山农贸市场,工商人员向商贩收取管理费
砂山公园
砂山公园地历史其实挺长的,早在1938年,这里就是一个公园了。但那个时候实际上只是栽了一些树,没有其他公园设施。不过,当年的这些树木由于生长了这么多年,现在都成参天大树了。所以现在整个公园绿树成荫,好似一个微型的城市森林。
80年代公园冬练的人们
据几位自称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回忆说,砂山这个地方,以前在砂山街北边,真的是有两座十几米高的“沙山”。至于这“沙山”是怎么来的?就没有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了。只是说当年沈阳修房造屋时,很多工地缺沙子就来这里搬运砂山免费的沙。于是,渐渐的,大概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这座“沙山”就消失了。”
砂山体育场
砂山体育场外表也非常破旧,体育场外一个场馆,已经成为了菜市场。但是走进体育场的场地上,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体育场的外观看起来比较老旧,但是体育场里面的赛道以及塑胶球场看起来都非常的新。这里走出了庄毅、李金羽、肇俊哲、傅博等一批国脚,这里还是沈阳现存的最早开放式体育场,这里更承载着无数沈阳人的美好回忆……
信息来源:沈阳地下铁 铁西新联会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