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纸媒转型做公众号,2年150万粉丝,营收几千万!专访丨行周末

2017-10-12 《公举有约》 运营公举小磊磊

点击题目下方运营公举小磊磊关注我,阅读60万字公众号运营知识,提升运营能力。曝光行业内幕,解读热点事件,剖析商业项目。


作为直接从PC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运营,我仍能透过新媒体感受到传统媒体的严峻形式。传统媒体被互联网逼到了死角,大批纸媒总编、主编、记者辞职转型新媒体。

比如一条的创始人徐沪生就是外滩画报的前总编辑,而蜚声上海及国内新闻圈的外滩画报早在2016年初就休刊了。小公举上个月采访的一朵恰巧就是外滩画报的前任记者,其自己创办的公众号也已经有了20万家居粉丝。点击阅读《专访丨第1整理术

绝大多数纸媒转型新媒,都依托于微博、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做自媒体。内容形式和纸媒时期其实一样,不外乎于民生新闻,顶多增加了吃喝玩乐内容,靠CPT和CPM广告盈利,商业能力强的做CPA和CPS,但是到了如今2017年,纸媒转型新媒后的粉丝及营收也已经增长乏力。

不过在这其中,小公举观察到一匹黑马,公众号叫做“行周末”,同样是纸媒转型新媒,这个公众号堪称全国周报转型最成功的案例。

其团队瞄准了杭州本地,单个公众号“行周末”拥有近80万粉丝,是杭州生活类第一大号。整个微信矩阵拥有150万粉丝,这个数据其团队只花了2年就完成了,在纸媒转型新媒大军中堪称奇迹。

行周末的定位有两点,一是以消费升级为中心商业化运营,二是主打消费媒体、消费服务、消费投资。

2016年7月,由资深传统媒体人徐小芳创办的饮羽传媒(也就是行周末的主体公司)获得了由吴晓波、曹国熊领投的800万元天使轮融资,是国内传统媒体转型后获得资本认可的经典案例。

行周末文章月阅读量高达539万,2017年文章阅读量预计达6400万,其中95%的文章都是商业广告,这对我们业内人士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与绝大多数纸媒转型新媒不一样,行周末剑走偏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内容除了是原创,95%以上均为商业性的爆款活动。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盈利,并非靠传统的CPT和CPM广告盈利,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了公众号及粉丝的潜在价值。

据创始人徐小芳透露,其新媒体团队共有40人,架构出了6个部门,年营收已经达到数千万。

今天,小公举独家对话“行周末”的创始人@徐小芳,和她聊一聊:

  • 公众号“行周末”是怎样运营的?

  • 传统纸媒如何转型新媒体?

  • 营收几千万,行周末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纸媒转型做新媒

Q1、公众号运营了多久?粉丝数量是多少?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徐小芳:

我们先创办了行周末,运营了2年。今年又创办了三个公众号,这三个号分别运营了大半年。

主要涉及“杭州吃喝玩乐”、“女性时尚”、“旅游”等不同领域,形成了150万微信粉丝矩阵,用户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


Q2、为什么想到创办地方公众号?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对于媒体转型你有什么看法?

徐小芳:

其实创办地方号对我们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行周末之前是深耕杭州12年的生活周报,之前叫《行报》,创办于2004年。2011年因为刊号的问题,我们把名字改为《行周末》,这个名字就一直保存下来了。

纸媒时代,我们曾经历一个相对辉煌的时期,那时几乎一报难求,经常周五上午上报刊亭,下午就抢售一空,很多摊主想补报纸都补不到,当时专业机构的报告中,我们的广告影响力仅次于都市快报。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杭州报刊亭几乎消失殆尽,到了2014-2015年,纸媒销量就进入了一个急速下滑期。

当时我作为报纸主编,想了很多办法想改变颓势,比如改版,做更多的读者活动,甚至想着如何将纸媒和新媒体结合阅读,一些延伸阅读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去网上阅读。

但后来我明白,新媒体是大趋势,不是我个人能改变的。所以2016年11月11日,也就是报纸12周岁的那天,我们选择了和纸媒告别,正式进入新媒体。

在2015年9月,当我意识到纸媒危险的时候,我就决定新媒体和纸媒两手一起抓。在那之前,很多纸媒的新媒体都属于附属的,很多甚至都是实习生在做,我们当时也是实习生在做,做了半年,粉丝才1000多。

9月30日,我开了个全员大会,讲了新媒体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开辟一块新的领地。

因为我们是周报,平时工作生活相对比较舒服,一周忙个两三天,除了周二清样会晚点下班,其他其他时间都是下午1点半上班,5点半下班。非常自由。

我说从今天开始,谁愿意和我一起,放弃以前舒适的生活,进入一个每天都连轴转,可能每天都要加班的状态,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能力。

如果我们没有发展,那么意味着行周末这个品牌将毁在我们的手里。那时会上有4个人举手,都属于我们报社的中坚力量,比如首席记者,首席设计。我当时内心的期望值是至少两个人举手,所以人数其实比我想象得多。

我很理解同事不愿意来做新媒体得原因,一是确实不想打乱本来得舒适生活,二是在那个时代,报纸编辑与记者在外面还是挺受尊重的,但新媒体编辑就没那么光鲜了。


Q3、 创办公众号之前你是做什么的?一直是做媒体出身吗?原先的工作经验对于后来运营公众号有什么优势吗?

徐小芳:

创办公众号之前我是行周末纸媒的主编。

2002年6月我毕业于中国计量学院,学的是工科,电子工程系,2002年4月考试进入青年时报,先是做了半年的世界杯编辑,后来负责生活专题和情感版。

行周末创始人徐小芳

2004年11月和当时的一群同事从青年时报出来,一起创办了《行报》,所以我在媒体行业已经15年了。

原先的工作经验还是有优势的,因为公众号对我们来讲,其实只是媒介改了,但新闻要素以及如何写一篇好稿子的基础还在。新媒体对于传统纸媒来讲,可能更需要你一针见血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十几年工作中获得的最宝贵的经验。

同时,经历过纸媒时代,你会更明白责任、诚信、公正的重要性。所以,就算现在我们已经不做纸媒了,我每次会上都还会强调“公信力”我觉得这是我们长久的根基之一。

我觉得我们比较幸运,没遇到太多的困难。我们应该是全国周报转型成功的案例之一。

运营模式

Q4、 第一批种子用户是如何获取的?

徐小芳:

第一批用户靠的就是辛苦和内容

那时我们看到哪里有和我们用户匹配的活动,我们扛着水和报纸就去了。比如文博会之类的活动等。

我们其中几个姑娘都练成了大力士,扛起一大捆报纸能跑得跟风一样。还要和每个关注我们的人耐心解释我们是做什么事,每次回来后嗓子都哑了。但与此同时收获了好几万优质粉丝。


Q5、有几个人的运营团队?分工是怎样的?内容是如何去生产的?

徐小芳:

我们现在团队40个人,内容部,运营部,旅游部,众筹部,综合业务部和视觉部,总共6个部门。

内容其实只是我们的前端,我们现在做得更多的是深耕垂直化运营,商家全程陪护式运营,我们会收取服务费用以及拥有分红权


Q6、你每天推送文章的内容素材是从哪儿获得的?有哪几种内容?

徐小芳:

我们的内容素材分两种,第一种是商家提供,我们会核实是否是优质内容;第一种是我们主动出击,根据我们的热文要素寻找选题。


Q7、公众号写过不少10万+,对于爆文有什么创作技巧可以进行分享?

徐小芳:

首先是定位,其次是优质内容,我们有一份PPT,给大家看一下。

商业模式

Q8、公众号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有哪些业务?每个月营收多少?

徐小芳:

我们现在的定位是——深耕区域消费的运营商,连接消费者和商家,让消费者和商家都获利。

我们有三大方向,第一块是媒体,第二块是深度运营,第三块是资产拥有

我们之前做报纸虽然做的风风火火,但其实一直都没挣钱,一直很穷。所以今年年初我和团队说,穷人创业,我们今年先证明自己是能赚钱的,下半年开始根据我们模式大展宏图,我们基本上实现了。

细化下来,我们有四大业务,广告/文案、全案/执行、消费众筹/消费投资、视频照片拍摄与制作。

这里讲一下“全案/执行”,我们根据客户需求贴身打造不同的全案策划。包括餐饮类、产品类、商场类、旅游类等。从前期定位、包装、策划、招商、营销事件及宣传,打造出有调性、有知名度的活动方案。

我们帮助餐厅、商场、创意小镇等完成从无到热门的蜕变,比传统公关公司更有商业能力。


Q9、如何保证植入商家信息的原生广告会受到粉丝喜欢及转发?和商家如何合作的?资料信息怎么获得的?是独家内容吗?会有人过去拍照吗?

徐小芳:

我们大概是杭州接广告最严谨的新媒体之一,很多广告都被我们拒之门外。虚假广告、水分太多的广告我们都不接,比如不正规的医疗广告、不放心的理财广告以及水很深的古玩广告。

两年前我们同事接过一条广告,100块游云南的,包含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我们同事接广告其实也很慎重,他当时也觉得这广告有点慌,后来发现同城很多媒体官方公众号都发了,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个广告发出来以后我很生气,我很少骂人,但那天骂了。我们同事觉得很委屈,别人都可以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我说这明显是虚假广告,别人发是别人的事,但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的公信力,100块钱游云南,名额还有几千个,这一路旅程得有多少坑?

行周末的内容风格

除了这些广告外,我们对商家也很严谨,比如一家餐厅愿意给钱,但我们记者去了之后发现完全没亮点,这个餐厅可能会被我们劝退。因为我们不能辜负粉丝对我们的信任,如果你多推几次难吃的东西,别人也就再也不愿意相信你了。

我的每次采访都非常细致,就像当年传统纸媒一样,我会让他们先收集资料,再去实地采访,采访的问题非常完整,采访完以后讨论亮点在哪里,然后才动手写。

文章是否独家不一定,但尽量独家,也尽量首发。新媒体很多照片手机就可以达到,我们记者的拍照水平都不错,如果难度大的,我们会有专业的摄影记者。


Q10、有成功的爆款商业案例吗?分享一下经验?

徐小芳:

宴西湖是著名餐饮外婆家旗下的高端品牌,人均500元以上,是杭州为数不多的高端餐饮,2016年1月开始营业。

营业前一天,我们根据宴西湖的特点,抓住“外婆家吴国平”、“不用排队”、“杭州情怀”等关键词,打造出了一篇爆文《外婆家吴国平竟然开了家再也不用排队的高逼格餐厅,只为传承杭州人的美味


当天阅读量达到100万,刷遍了杭州乃至全国朋友圈。宴西湖持续一个星期电话被打爆,订座排到了半年之后,被圈内同行列为2016年餐饮推广最成功的文案。

当时我们讨论宴西湖稿子时,根据几个热点要素,我觉得这一定是个十万加稿子,同事都觉得宴西湖太贵了,读者可能不一定会感兴趣。我们就根据新闻四大要素,一点点来分析这个稿子如何能到十万加。

我们平常做稿子就2个人,那天去了4个人,分工非常明确。内容总监指导要哪些内容,首席美编需要哪些吸引人的动图,记者要什么细节,专业美食记者对美食专业度的描述。

稿子发出来后,虽然晚上大家在宴西湖喝酒,但一直在刷后台,晚上12点阅读量超过了百万。


Q11、杭州有很多同行,如何塑造竞争壁垒的?你们的特色是什么?

徐小芳:

竞争壁垒在我看来有两个,第一个是内容,第一个是保持节操和公信力

我们内容总监和我在一起工作了有八九年,我们会为一个选题讨论一下午,然后总结出几个亮点与要素,内容舍取以及哪些点放大,以及如何设置场景让内容显得更有吸引力。(现在内容总监做得比我好,我写不过他哈哈哈哈)

我觉得我们一直保持着热情。

我记得当时我做日报时,针对同一个事件,可能很多媒体都同时报道了,我们第二天会把所有相关报纸摆在一起,讨论哪份报纸写得更优秀,然后吸取更好的经验。

现在他们也一样,同样一个餐厅,如果三个公号写了,如果我们发现别人写得比我们好,会很沮丧,然后会开会总结。我们永远想做最好的那个或许是内容的热爱以及骄傲成就了我们。


Q12、你们还有哪些号?微信矩阵是如何打造的?

徐小芳:

“行周末”饱和了后,我们做了“杭州我最懂”,也是区域号,但相对有个人风格一点。还有就是专攻长三角的旅行号“人间旅行指南”,还有时尚号“坏寻姐妹”。

微信矩阵是根据我们目前的布局做的,因为我们主打的是区域消费,所以公号矩阵都是围绕着这块,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垂直公号。

不过时尚号除外,当时没想清楚就做了时尚号哈哈哈,但因为砸了钱舍不得完全放弃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做着玩。


Q13、到目前为止获得过几轮融资?拿到融资后是如何运用这笔钱的?

徐小芳:

目前才拿了一轮天使轮,800万元,是去年8月曹国熊老师和吴晓波老师的头头是道基金领投的,今年年底会进行下一轮。融资后我们将加大对公号的内容运营,品牌塑造以及流量拓展。


Q14、有获得什么地方性或者区域性的荣誉吗?有哪些知名合作伙伴?

徐小芳:

去年我们获得了杭州市政府主办的“文创新势力”十佳;我个人获得西湖区政府举办的“金芒奖”年度最具魅力人物。

我们的合作伙伴太多了,比如招商银行、滴滴出行、肯德基、Dior、奔驰、英菲尼迪、宜家、万达等,各领域的巨头就有几十家了。


结语:

坚持十多年,不忘初心,徐小芳成功从纸媒跨入新媒,是我们所有内容创业者的榜样,行周末更是纸媒的标杆。

想认识创始人徐小芳和更多自媒体大V吗?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新媒体顶级大咖群吧!

END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小公举的「新媒体运营群」,和同行一起交流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