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珠江沿岸至美画卷现身琶洲!海珠碧道背后的生态密码


晨曦微露

鸟儿像跳动的音符在林间歌唱

晨练的市民起了个早

一身利落运动装,迎着江边的风

沿着海珠区阅江路碧道示范段一路畅跑






自6月底海珠区阅江路碧道示范段

一期建成开放后

这里便成了

市民健身休闲的新网红打卡点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一期宛如一条彩带在珠江边飘扬


“这里的环境很靓,功能齐全,下班以后过来跑步,感觉很舒服!”家住附近的市民张先生表示,自从这段碧道建成以后,就经常过来这边锻炼身体。



“碧道很亲民、大众化,既适合小孩、老人过来散心,也适合年轻人各个群体。”前来散步的刘女士告诉G仔。




碧道风景线之外
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水文化元素充当着“幕后英雄”
在海珠治理水环境、打造生态文明的背后

它们功不可没




阅江路碧道示范段简介

海珠区以河为轴,以水为魂,以碧道建设为抓手,高标准高品质打造2.6公里阅江路碧道示范段,统筹利用沿线自然文化景观要素,实现水清岸绿、串珠成链。


项目总体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理念,致力建设凸显广州特色,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滨水空间,西起华南大桥、东至琶洲北涌,全长2.6公里,铺设漫步道、慢跑道、自行车道,与珠江水道、有轨电车道形成“五道合一”;计划新建驿站,对广场、桥涵空间进行改造,实施绿化提升和完善配套设施设备等,总投资6752万元。


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为华南桥底至东下沉广场,目前已建成开放;二期为东下沉广场至琶洲北涌,计划2021年3月前完成。



△海珠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华东接受媒体采访


依托城市规划用绣花功夫描绘碧道画卷


近年来,海珠区把水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全区“九项重点工作”,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如何为群众打造更多优质的水生态公共产品,实现水体与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实现人与水相亲相近、和谐共生,成为当前海珠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海珠区将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建设作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海珠实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岛资源禀赋,依托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大环岛+小环岛”“环岛+湿地”的规划建设思路,高位谋划,精雕细琢,一幅彩色的海珠环岛碧道画卷正徐徐铺开。



串连城市空间建设党建引领的环岛碧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海珠区坚持党建引领,运用沿线节点打造党群服务驿站,采取“党建引领、社会运作、群众参与”的共享互助模式,展现红色元素,突出服务功能,整合利用周边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各类党组织资源,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将每一个驿站打造为契合群众需求的新地标,每一个节点打造为群众生产生活阵地。



阅江路碧道首创“五道合一”,颜色各异的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等“五道”无障碍贯通,宛如一条彩带在珠江边飘扬。


图片来源:羊城派



这段碧道有一个儿童活动空间,设置了滑梯、秋千等设施,是小朋友玩乐的好地方。在碧道的节点还设置了遮阳休息点,方便市民休息。



珠江边充满了孩子们欢乐玩耍的欢声笑语。


还有一个海珠文化墙,上面刻着海珠著名景点的图案,配有相关介绍,让市民步行在碧道上,也能了解海珠区的旅游文化。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条彩带碧道将在今年内串联起大元帅府、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洲头咀抗英纪念碑、志愿者公园、邓世昌纪念馆等一大批散落在区内的“红色明珠”,实现20公里无障碍贯通;五年内实现43公里环岛碧道全线贯通,直达海心沙、二沙岛及中共三大会址。届时市民不仅可以享受绿色的生态福利,还能畅游红色旅游景点,聆听革命故事。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产城融合的创新碧道


人才跟产业走,产业跟环境走。海珠区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水环境治理与产业规划、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做大绿色经济。



阅江路碧道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经过前期水环境品质提升、堤岸防洪改造、水生态景观修复,这里变成了生活的乐土、创业的热土。



以广交会为代表的高端会展区、以琶醍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区、以香格里拉酒店为代表的高端酒店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互联网总部企业,广州互联网法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项目纷纷选择在此落户扎根。


阅江路碧道强大的生态活力点燃了发展新机,进一步带动企业、人才、游客集聚,正为这座城市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月31日,全面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动员活动成功举办,涉及琶洲核心片区项目66个,合计总投资1446亿元,全部达产预计营业收入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琶洲地区营收将达5000亿元。




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会呼吸”的原生态碧道


海珠区坚持绿色、经济原则,以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六字”方针为引领,建设“会呼吸”的碧道生态系统。



采用全新的排水设计,不再采用传统的排水沟,所有的雨水先收集于草沟、雨水花园,再通过渗井渗管净化渗透到地下,为城市解决暴雨积水问题,做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建设过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沿线原有资源和景观,用绿色草毯将会展中心、有轨电车与珠水缝合、延伸,打破道路与铁轨阻隔,打造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化空间。



草坪两侧的步道实行材料原地回收利用,保护环境、降低造价,保证精准投入。


同步推动海珠湿地内部的联通,以碧道建设为牵引,不断提升海珠湿地生态多样性成效,沿河道恢复生态系统,今年内将建成湿地联通碧道9.7公里,为市民提供在城市和绿地间穿行、珠江和湿地间漫步的自由空间。据观测,海珠区城央鸟类种群数量近3万只,种类已增长至178种。



提炼城市内涵 建设展示底蕴的文化碧道


“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早在900多年前,苏轼游历海珠岛时作的《游海珠寺》描绘了当年珠江渔民捕鱼的繁忙景象。张之洞在现在的天字码头段修建珠江堤岸并上奏整治海珠涌,世界商船汇聚“凤浦”的黄埔古港古村、“粤海第一关”,向世界展示广州海上思路在历史积淀过程中耀眼的辉煌。


海珠区以珠江治理水文化为依托,以海丝文化为主线,以岭南文化为背景,以会展文化为特色,将广州千载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城市经典魅力融入碧道建设中,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相融。



铜板雕刻景观以广交会“创办、成长、崛起、腾飞”四大发展历程为时间横轴,介绍了“广交会”百届会展历史,生动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成果。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海珠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汲取优秀水文化养分,建设有文化气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碧道。



抓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便利出行的惠民碧道


海珠区在碧道建设中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建设资金上做减法,在建设效能和品质上、在群众幸福体验上做乘法,全力打造惠民碧道。

在珠江琶醍西段,将仅1.5米的人行通道旁树木移栽,腾出3米群众出行滨水空间。在黄埔涌段,黄埔涌桥东侧与珠江滨水空间不贯通,市民需绕行500多米才能到达;西侧仅有一条不到2米的连接通道,而且坡度大,人车并行存在安全隐患。


为方便居民通往滨水空间,实现人水相近,海珠区在人行道上做了个“搭桥”小手术,通过铺设无障碍通道、新建人行步梯,将黄埔涌两岸的人行道连通,将桥底空间绿化美化,为市民开拓出更加便利、优美的公共滨水空间。



海珠区规划建设环岛碧道

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让生态融入生活

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点赞!


编辑 | 田心君、蔡芷涵

摄影丨蔡芷涵

来源丨海珠区水务局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