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岛主TALK丨梁明诚:与雕塑的缘在海珠,这一生也离不开海珠

海珠区融媒体中心 广州海珠发布 2022-05-02




在海珠区土华村深处,坐落着一个雕塑工作室,这里进门就是一个宽敞的“车间”,里面摆满了许多泥塑人像,路过的人总会好奇望上几眼。穿过“大车间”,来到一处宁静的室内,连廊不长,却设有小桥、流水和绿树。这里便是著名雕塑家梁明诚先生的工作室。


82岁的梁明诚精神矍铄,见我们来,满脸笑容地上前招呼。虽然早已退休,但还时常有学生来拜访请教,他也从不吝于指导启发。工作室里摆满的泥塑人像,都是学生创作留下的作品。工作室内设有一个大展厅,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作品,“珠江女”、冼星海像......不少是老广熟悉的地标。


在这里,我们聊起了他的艺术历程......




1939年,梁明诚出生于广东南雄,10岁那年,和家人迁到广州,在南雄和广州读小学时,接触的美术老师都爱好同一种艺术——雕塑,梁明诚也耳濡目染,常常看美术老师制作石膏像,经常给老师当助手,自己也常用泥巴捏人像。


△1963年,梁明诚创作《新娘》


正是他早期的雕塑启蒙和过人的艺术天赋,让他在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在分专业时,他选择了雕塑专业,就这样与雕塑结下深厚的缘分。在校期间创作《女生产队长》《新娘》等作品,开始崭露头角。



1964年,25岁的梁明诚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不久后就开始在农讲所制作雕塑,据他回忆:“那时候我三十来岁,在里面做了十年,出了很多很多作品,数不清。”年过八旬的他,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也亲历了中国的解放和改革开放:“我在中国长大,共产党培养我成为雕塑家。我对红色革命历史很熟悉,也很有感情。”


△梁明诚工作室一角



在广州美术学院,潘鹤是梁明诚的雕塑任课老师,梁明诚深受潘鹤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熏陶和影响。“潘鹤是我的老师,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在各方各面影响我。他创作的《艰苦岁月》年轻人都知道,我经常跟他合作,每一次合作的印象都很深刻。”


△潘鹤艺术馆(资料图片)


从就读广州美术学院到留校任教,梁明诚也从潘鹤的学生,成长为潘鹤的事业搭档,在随后10多年的创作道路上,和潘鹤有过多次合作,最有名的作品有《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铜墙铁壁》《占领总统府》等,以富于精神力度的体量感和概括性,显示了那个时代雕塑艺术的高度。


1973年,梁明诚 (左二) 与潘鹤、唐大禧合作《占领总统府》


在雕塑系当老师以后,梁明诚经常跟潘鹤聊教学问题。“我和他的思想很一致的,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他的长处。”




梁明诚认为,雕塑的材料教学非常重要,他担任雕塑系主任时,专门从外面聘请了材料课的老师来进行教学,包括焊接的、木雕的、陶瓷的、玻璃钢的……


《海天》




受时代感召,梁明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雕塑专业的留学生,于1980年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


“我到了意大利以后。眼界打开了,整个艺术感觉也开放了。”他指着身后一座蹁跹的雕像,“你看,我非常喜欢这个《海风》,它是我去了意大利留学以后,一整个艺术风格转变的关节点。”



△雕塑作品《海风》


对于留学前后的风格对比,梁明诚表示:“不管是之前的写实,还是后来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我都很喜欢,都可以发展。现在中国老百姓对艺术的接受能力很强,很多抽象东西他们很喜欢。对艺术的追求是无限的、宽广的。” 


如今,海珠区建成“广州塔—阅江路”新时代驿站6个,随着新时代驿站群建成开放,与游客见面的,还有梁明诚的雕塑作品《钢琴》。


《钢琴》


“人弹钢琴嘛,关键是琴。为了摈弃钢琴的厚重,显得通透高扬,我用线条来概括钢琴的造型,线条又巧妙地呈现了音乐的韵律美。”鲜有人知的是,梁明诚还为《钢琴》创作有男版和女版。“这个作品是我90年代创作的,如今从南方到北方,许多城市都有,老百姓也很喜欢。”



置于新时代驿站·会展东旁的,还有另一座雕塑《大提琴》。梁明诚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一名正在演奏大提琴的音乐家,“钢琴的旋律是通透高昂,大提琴的旋律则是深沉悠远,因此雕塑显得敦实和谐。”


《大提琴》





梁明诚自小全家迁至广州起,就定居在海珠。初中入读广州市第五中学,到1959年进入广州美术学院,直到如今退休住小洲村,他依然生活在海珠。

海珠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和艺术熏陶,“我就是海珠人,我小时候住在同福西路那边。海珠区有很多河涌,我10岁就下水游泳,横渡珠江。海珠区是我从小到大成长的地方。我对海珠区很有感情,这辈子也离不开海珠。


《珠江母亲》


正是海珠舒适环境,让他得以安心创作,这些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哪一个都爱。”许许多多作品从这里产生,但他从不局限于此。在他看来,雕塑是以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留给后人的,“广东乃至中国的创作气氛很好,我们搞艺术的,也跟着时代发展,一方面接受传统的教导,一方面接受新的启发。我做雕塑的时候很简单,其中一个很重要,就是做给观众看,让观众自己来体会,要是还能给后人启发就好了。”



编辑 | 蔡芷涵

摄影、摄像丨王子桐

剪辑丨陈韵潼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