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屏都是!姿势统一!广州新地标,在海珠迎客





今天(11月30日)

位于海珠区艺苑路198号的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

(下称“新馆”)

正式开门迎客


开馆系列活动从11月29日开始

除隆重开馆及亮灯仪式外

开馆首日还有“十大镇馆之宝”全新亮相



不少前往打卡的市民

在逛逛逛、拍拍拍之余

还“诞生”了一个统一打卡的新姿势

详细情况

一起跟随G仔去现场看看



此前探营回顾



正式开馆!120位艺术家无偿捐赠133件作品


11月29日晚,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高朋满座,众多领导、嘉宾、艺术家和全国各地美术界、博物馆界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参与新馆开馆仪式。



新馆开馆,全国瞩目,有120位艺术家无偿捐赠133件作品。随后,嘉宾们以钤印方式,为新馆启动开馆。在全场见证下,新馆外立面玻璃幕墙与广州塔同步亮灯,这个闪耀全城的高光时刻标志着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踏上新的征程。





开馆首日人气火爆市民打卡姿势出奇一致


开馆首日,9点开馆时间前,已经有不少市民在东门等候进馆。



第一批观众进入新馆。



进入大厅,市民游客统一姿势,齐刷刷抬头举起手机,打卡美丽穹顶。



市民游客进入展厅观展。





千年瑰宝、岭南芳华五大特展等你看

这是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亮家底式盛会”。五大特展,上起宋元,下至当代,从南到北汇聚1000+件佳作,作品门类有中国画、油画、漫画、版画、漆画、雕塑等,从“2D”到“3D”应有尽有,其中不乏美术史中的标杆之作,更有多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其中,“风自南来”“时代新章”两部分重点展出发源于海珠区十香园的岭南画派数代代表人物作品,部分为平时较为少见的珍藏作品,体现他们对广东美术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详戳下图了解特展详情👇




“十件镇馆之宝”抢先看

(上下滑动查看)


01



▲《墨竹图》(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墨竹图》的作者文同采用了“S”形构图,画了一杆崖壁拗竹。竹子的姿态是先俯后仰,其身姿展现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气魄。画法上文同注重讲求物理规律,用笔以书法性的撇出和绘画性的描绘相结合,造型写实,情态生动,竹叶浓淡相间,恰如画史所说,“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画面虽单纯,但耐人寻味——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却依然保持着一种从容的姿态,这正是画家心灵的写照,所谓“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02



▲《纡竹图》

以幼竹之顽强自勉勉人


李衎在郊野看到一株曾被人用来编篱芭的幼竹,因已萧条破败而被舍弃。他心生怜悯,遂让仆从将其重新扶植。一个月后,他发现这株小竹长出了不少新枝新叶,呈现出勃勃生机。纡竹这种逆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让李衎联想到了君子之德。于是,他将这株纡竹画下来,希望以此自勉勉人。


李衎十分喜爱这一题材,62岁时曾画过两幅赠送友人,75岁时又画了四幅,现存的这幅《纡竹图》就是他75岁创作的。画家虽已幕年,但笔力犹健,状物写生,一丝不苟。所画竹子枝叶交错,疏密重叠,繁而不乱;竹叶以石绿、汁绿、淡赭、粉白等色晕染,表现出向背、远近,荣枯、老嫩等不同,如实描绘出竹子的生长特点和情态。整幅作品法度严谨,格调清新,确实达到了李衎所追求的“清且真”的境界。




03



▲《山高水长图》局部


▲《山高水长图》局部

“浙派”开派画家最长存世画作


《山高水长图》作者戴进为“浙派”的开派画家,此卷是戴进存世作品中最长的一幅,堪称“牛腰巨卷”。卷前后均有“文进”印章,画面内容基本连贯,证明此卷未被裁切过,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1988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对该卷认真审视研究后,认为“名款书写自然流利,毫无做作痕迹”,因而一致肯定为戴氏真迹。




04



▲《群仙图》

画面富有戏剧化效果和装饰性趣味


《群仙图》描绘了一群仙人聚会的情景。画中巨松虬龙般的枝干贯穿于画幅,极富动感和气势。仙人们三三两两聚于松树下,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展示仙术,表情生动,情态各异,有如寻常百姓聚会玩乐一般热闹活泼。人物线条转折劲利,树石则加入了震颠、抖动的笔势,画面富有戏剧化效果和装饰性趣味。


此画作者郑文林的画风代表了部分后期浙派画家一个新的走向——突破院体画风的禁锢,走向狂草式的放逸画风,题材也从文人高士转向迎合世俗趣味的故事人物,这种取向影响了清代上官周、黄慎等画家。




05



▲《晚来急雨添飞瀑图》

罕见文徵明粗笔山水面貌


《晚来急雨添飞瀑图》描绘了傍晚时分,山谷刚下过一场急雨,天气微凉,一位隐士拄杖于山谷下眺望着苍山飞瀑。作者文徵明为人熟知的画风是与赵孟頫一路的细笔山水,粗笔画较为少见,故世人多重之。


此画特别之处在于文徵明简化了皴法,以水墨的浓淡变化表现山体的远近层次和古木森郁,树干虬龙般的线条,厚重的用墨,营造出古朴幽深的意境;画面饱满的构图,大面积的浓墨运用,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处理手法在文徵明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此图是研究文氏粗笔山水面貌的重要作品。




06



▲《停琴听阮图》

仇英淡雅设色山水杰作


后世描绘竹林七贤题材的作品中,“嵇康抚琴”和“阮咸弹阮”已成经典画面,所以《停琴听阮图》也可理解为画家所想表现的正是这两位精通音律的魏晋名士。嵇康神情陶醉,可见弹阮者技艺之高超。四周景致优美,瀑布流泉,幽静清妍,水声和琴音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正是中国文人理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图用笔工致细腻,设色清新雅致,作品极具文人蕴藉的气息,乃仇英淡雅设色山水之杰作。




07


▲《剪江草堂图》

董其昌晚年经意之作


《剪江草堂图》的作者董其昌为“华亭派”代表画家,也是松江画坛盟主。他擅画山水,曾从顾正谊学画,师法黄公望、董源、巨然,集宋元诸家之长。


董其昌画风清润灵秀,讲求笔墨韵致。此画上董其昌诗句中“剪江”一词出自杜甫为唐代山水画家王宰所写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此轴原为鉴藏家、书画家吴湖帆旧藏,裱边上有吴氏题跋。此作笔墨萧散简淡,己脱尽倪瓒、黄公望面目,有自己独特之致,是董其昌晚年经意之作。




08


▲《松坡平远图》

独出心裁的祝寿之作


《松坡平远图》和图上题诗乃作者沈周应王恩之邀为贺其父王思善五十岁寿而作,除了祝寿外还祝王思善与夫人百年偕老。由于是祝寿图,画中的主体是象征着长寿的松树,而且其中两棵巨松交缠在一起,是取“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意,比喻夫妻情深。


此画的处理手法在沈周的作品中并不多见,特别是远山和滩涂,淡墨渲染,略施斧劈皴,完全是马、夏或浙派的手法,整幅作品极富装饰趣味,接近院体画风,与沈周的典型面貌大异其趣,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作品。




09



▲《迎风竹图》

画作笔墨清劲


《迎风竹图》描绘了荒野中昂然挺立的两株瘦竹,在狂风暴雨后仍然屹立不倒。作者梁元柱在诗中将雨后的竹子比喻为被狂风吹乱的军旗,流露出唏嘘悲苦的意味,也表明了自己不屈不挠的心志。画作笔墨清劲,浓淡相间,瘦竹枝叶飞舞灵动,给人以洒脱清逸之感。


此外,竹子造型不失法度,又富笔情墨趣,真真掌握了湖州竹派的绘画精髓一一“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心所欲,不逾准绳”。





10



▲《溪山清远图》局部


▲《溪山清远图》局部

兼具两派之长的赵左本色画


《溪山清远图》山水布局妙合自然,笔墨松秀绝伦,设色淡雅别致,正是作者赵左本色画的面貌,乃其晚年的代表之作。


时人评论说“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但从此卷可见,赵左依然保持着吴门画派注重画理这一传统,又能将笔墨的韵味充分展现,兼具了两派之长。




新馆怎么逛?官方最全指引来了!








编辑 | 可可沙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来源 |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州日报、南方+、广州百事通、信息时报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