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却去了东吴,在孙权帐下效力。诸葛亮的姐姐由隆中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随庞山民去了曹魏,庞山民曾任曹魏黄门吏部郎,为六品以下文官。
与诸葛亮一家的情况类似,三国时代襄阳的名人才士,大多分属魏、蜀、吴三国,许多是诸葛亮的帮手,也有一些是诸葛亮的对手。
如杨仪、杨颙、习珍、习祯、廖化、罗宪、马良、马谡等,是蜀国的军政干才;李衡、张悌等,在东吴颇有成绩;蔡瑁、崔州平、石韬、徐庶、孟公威、司马徽等最终都被曹魏网罗了去,成了曹魏的人才。其中杨仪、杨颙与蔡瑁的故宅,就在襄阳东南,位置比较明确。
杨仪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兼高级参谋,参与诸葛亮的军政事务,曾在诸葛亮病故之时统帅蜀军退回蜀国。
杨颙曾任巴郡太守和丞相诸葛亮的主簿,曾经对诸葛亮事必躬亲,亲自查阅帐目,过分辛劳,提过意见,是位骨骾之臣。
蔡瑁曾任刘表的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为刘表占荆州,扩大地盘,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又投靠曹操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汉阳亭侯”。他的姐姐是诸葛亮的岳母,小姐是刘表的后妻。蔡瑁在襄阳曾是举足轻重的实力人物,由此也可见一般。
杨仪、杨颙与蔡瑁分居于汉水两岸,蔡瑁故居在汉水东岸,今老营蔡村,古名“蔡洲”,其死后葬于汉水西岸习家池附近,“冢前刻石为大鹿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甚工”(见杨守敬《水经注·疏》,镇兽雕刻成鹿形,可能与他故居靠近鹿门山有关,鹿门山神像就是鹿形。
杨仪、杨颙居汉水西岸之“洄湖”,与蔡洲相对。《水经注·疏》说:“洄湖,停水数十亩,长数里,广减百步,水色常绿,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
他们的故居就在岘首山以南,离凤林关不远,与庞德公的祖屋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