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子来写2020全国高考作文…
2020全国高考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备受关注,网络达人、文化学者、知名编剧纷纷来“交卷”。
今年的高考作文,再次抢占热搜榜首,全国I卷是这样:
……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
发言稿
这是一个关乎:齐桓公的胸襟和雅量;鲍叔的识贤之明和容人之心;管仲的才华横溢和辅佐尽力的故事。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对管仲作出评价,如果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做了2020高考语文全国卷,会怎么评价?
我们来看看孔子眼中的管仲。
下文整理摘编自张玮·馒头说团队所著《写给孩子的论语课》,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原章节标题“走过世界,留下痕迹”
管 鲍 之 交
管仲算得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生活的时代比孔子要早一百多年,是春秋初期的齐国人。
从少年时代开始,管仲就有一位好朋友,他的名字叫鲍 (bào )叔牙。
当时齐国的君主是齐襄公,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
公子纠有两位师父,其中一位就是管仲,另一位的名字叫召 ( shào )忽,我们后面还会提到这个人。而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呢,则是公子小白的师父。
历史人物画像·管鲍之交(网络资料)
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叛臣杀死了。于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弟弟就开始争夺王位继承权,管仲和鲍叔牙这一对好朋友也不得已地站在了对立的阵营,管仲还拿箭射过公子小白。
争斗的详情我们就略过不说了,简单地说结果:
公子纠死了,公子小白赢了,成为齐国的新君主,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于是,作为失败的一方,公子纠的师父召忽为公子纠殉节,自杀而死。而管仲并没有死。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也不计前赚,重用了管仲。
“春秋五霸"这“五霸“分别是谁,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春秋五霸"的头一号是齐桓公,这是毫无争议的。其实,齐桓公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位管仲的功劳。
鲍叔牙营救管仲(影视图片)
管仲的做事风格,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因势利导”。
在齐国国内,管仲顺着大家趋利避害的本性,发展商业、积累财富。在国家间,管仲也善千“因势利导“地把坏事变成好事。比如当齐国和南方的新兴强国楚国发生摩擦的时候,管仲就借这个机会敲打楚国,顺势宣扬周天子的权威,同时又留有余地,使得双方达成盟约,和平收场。
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用来形容彼此懂得、彼此信任的深厚友情,说的就是他们二位。《史记》的《管晏列传》中就记载了管仲回顾这份友情的一段话。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
管仲说:“当初我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常常多拿,鲍叔牙不怪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替鲍叔牙办事,结果办砸了,鲍叔牙也没有怪我能力不足,因为他知道大形势有顺和不顺,人勉强不了。打仗的时候我一战败就逃跑,鲍叔牙却并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养。公子纠失败,召忽殉节而死,我却宁可被囚禁起来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是不知羞耻,因为他懂得我有更大的志向,不愿意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掉。唉,生我的是父母,懂得我的就是鲍叔牙啊!”
管鲍之交(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懂得一个人、成为一个人的知己,并不意味着替他掩盖过错。鲍叔牙并没有替管仲掩盖什么,而是比一般人更能设身处地、更全面地理解管仲,这样就比局部的理解更加接近真实。
那么,像这样全面、真切地理解管仲,堪称管仲知己的人,是不是只有鲍叔牙一位呢?
当然不是。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其实也是管仲的知己。
孔 子 知 管 仲
我们来看《论语》里的这样一段话: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说的就是前面讲过的故事: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继承权,公子纠被杀,召忽殉节而死;而管仲不仅没有死,还在鲍叔牙的推荐下,被齐桓公孟用。
“九合诸侯"的“九”,是虚指,意思是“很多次""九合诸侯”就是“多次主持诸侯之间的盟会”。“不以兵车”,意思是依靠的不是武力。“如其仁",意思是“ 这就是他的仁"。
我们把这段话完整地翻译出来,大致是这样的: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殉节而死 ,管仲却没有死。”又说:”这管仲,没达到‘仁‘的境界吧?”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之间的盟会,带来和平,依靠的不是武力,这都是管仲的能耐啊。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请注意,在这里,我们的老朋友子路先生的关注点在于,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节。他想请教孔子,管仲是不是在品行方面有缺陷,因此就够不上“仁"的境界。
关千殉节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召忽能够这样做,确实显示了他的道德观。但是“道德观”这个东西呢,主要是人用来约束自己的;倘若用来绑架别人,说管仲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这么做,就有点不近情理了。何况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更全面地看他,这样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他。
在这里,孔子他老人家根本就没提殉节这个事,他是从大处着眼的:管仲辅佐齐桓公,多次促成了各国之间的和平,这就是他的“仁“啊!不过,我们可以再多品味一下“如其仁” 这三个字。我觉得啊,这个“仁”字,孔子评价的是管仲凭着自己的能耐建立起来的功勋,这些行为和功勋是够得上“仁”了。
孔子并不是说,管仲这个人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当然,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还是很全面的,他并不是只说夸赞管仲的话。在《论语》的其他段落,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也批评了管仲。这一点我们在下文会说到。
孔子知管仲(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你们看,倘若管仲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过丰功伟业,留下值得称颂的美名,他也就不可能在一百多年后遇到孔子这样的知己,是不是?甚至,我们现在又怎么会知道管仲这个人呢?
我们在读书、理解历史人物的时候,也可以试着设身处地地站在古人的角度多想一想,这样其实能更全面、更真切地理解他们,甚至也会有种和他们交朋友的感觉,而这样,才算不辜负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痕迹,对不对?
我前面说过,孔子对于管仲,不仅有褒奖,还有批评。
孔 子 批 评 管 仲
那么,孔子是怎么批评管仲的呢?看看下面这段《论语》原文: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焉得俭?”
大家请注意,这里的"器”,我们联系到一个概念“格局”。
我们说过,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舞台、你的生活世界就有多广阔。
"俭",意思当然是节俭。"三归”是什么呢?关于”三归"的解释有很多种,有的说是娶了三个妻子,有的说是藏钱财的仓库。我们在这里把"三归“理解成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税。无论哪一种解释,“管氏有三归”说的都是管仲家里经济条件好,生活奢侈。"摄",意思是兼职。“官事不摄",意思是管仲手下的每个人都只负责一项工作、不兼职,可见他用人用得多、排场大。我们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大致是这样:
孔子说:“ 管仲这个入,格局还是小啊。”
有入间 :“管仲节俭吗?” 孔子说:“管仲从纳税人那里收来很多钱,用人的排场又大,哪里谈得上节俭呢?”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孔子批评管仲不节俭、生活奢侈。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大臣,“生活奢侈“确实显得不那么高风亮节,使得管仲的形象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不节俭”和孔子评价管仲这个人“格局小”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其实这段话还有下文,因为篇幅关系,我们就不把原文拿出来解释了,简单直接地叙述一下原文的内容:
孔子批评完管仲铺张浪费之后,又继续批评管仲不懂得“礼”。孔子说,齐国的国君家里有什么好东西,接代外宾时用什么好东西,管仲家里都要照样来一份。大家想想啊,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君和君臣之间,差别就越来越小了,是不是?
大家知道,春秋末期,齐国的田常作乱,后来杀死了齐国的国君。像这类的事情,在春秋末期越来越多,这是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的关键变化之一。
这些一两百年以后发生的事情,我当然不能都怪到管仲头上。但是,管仲的私人爱好,做出了坏的榜样。他对于后来的时代变化,也是要负一点点责任的,事实上,齐桓公死后,齐国就再次发生内乱。当时距离管仲去世,也不过两年时间。
由此可见,管仲和齐桓公没有为齐国规划好一个可待续发展的、稳定的未来,这是不是说明他们的眼光还不够弘远、格局还不够广大?而管仲对自己奢侈的私人生活不加节制,任由它造成坏的榜样,这也可以算是他眼光不够长远的表现之一,对不对?
孔子批评管仲(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批评管仲格局不够大,他老人家的用意大体来说就在这里。
当然, 我们讲《论语》里的这段话,重点不是要责备管仲,而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
每一个人,尽管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优秀的地方,但是与此同时,也都是带着各自的弱点、迷茫来到这个世界的。无论我们有没有成为管仲这样的大人物,我们的优点也好、弱点也罢,不知不觉地都在参与着历史路径的形成。
正如每一个小水滴都参与了奔腾到海的浩荡洪流,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不经意中参与着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从这个世界上走过,并且留下了痕迹。
所以,人的弱点固然很难完全避免,但每一次的改正和进步都值得欣喜,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管仲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如此。
管鲍之交
【原 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出 处】《史记·管晏列传》
【释 义】 “管鲍之交” 这个成语,就是借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形容彼此懂得、彼此信任的深厚友情。
【理 解】懂得—个人,成为—个人的知己,并不意味着替他掩盖过错。而是意味着设身处地、更全面、更真切地理解他。
孔子知管仲
【原 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出 处】《论语·宪问》
【释 义】子路说 :“ 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殉节而死,管仲却没有死。” 又说:“这管仲,没达到'仁'的境界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之间的盟会,带来 和平, 依靠的不是武力,这都是管仲的能耐啊。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理 解】 道德观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若是用来绑架他人,就不近情理,也影响我们全面、真切地理解厉史人物。孔子这里对管仲的评价,就是从大处着眼。另外,“如其仁”评价的是 管仲的丰功伟业,并不是说管仲整个人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批评管仲
【原 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
【出 处】《论语·八佾》
【释 义】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格局还是小啊。”有人间 :“管仲节俭吗?” 孔 子 说 :“管仲从纳税人那里收来很多钱,用人的排场又大,哪里谈得上节俭呢?”
【理 解】孔子批评管仲不节俭、不懂“礼”,格局小,没做出好的榜样。在管仲、齐桓公相继去世后,齐国又爆发了内乱。他们二位没有为齐国规划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未来,可见他们的规模不够弘远、格局不够广大。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张玮·馒头说团队著
《历史的温度》作者张玮新作,专业团队+讲故事+原创漫画,让《论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200张原创漫画,馒头大师亲自“出演”。复旦大学20余年论语课授课经验的傅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沈文婕老师(“上海市教学能手”获得者)、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和李宏昀博士,给这本书的内容全程把关,既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又能让你读得进、用得上。
带你解读好用有趣的国学经典。
往期精选
围观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