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盗版图书、盗版课程那么多?
点击女编辑关注我们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一则关于《出版人》杂志公众号刊发的省图工作人员建社群传播盗版电子图书的稿件引发大家围观。
记者潜入一个年散播5000+盗版电子书的群,群主竟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并且,群主“方丈”在微博平台表示2019年在其铁粉群中“已分享1000多部电影,5000多本不错的电子书,以及难以统计的学习资料和行业干货”。
(方丈微博,来源:出版人微信公众号,侵删)
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自称“学术小白”学生,找到“方丈”竟是通过论文课的老师。这种寻找盗版资源行为的普遍性令人咋舌。版权保护的意识淡薄如此,并在学校中由教师来进行传播,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方丈微信中与学生的对话,来源:出版人微信公众号,侵删)
说起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很多人对这个词早已耳熟能详。产权已成为经常出现在媒体和人们对话中的一个日常用词。那么它的背后有哪些起源和内涵?放眼全球,东西方国家对于产权的保护是否不同?为何中国国民的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赵晶老师长期从事企业战略与公司治理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她在《超越财富:家族企业的传承与革新》一书中从产权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东西方对待财富方式的差异。
什么是产权?
简单来说,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名下财产的所有权和自行使用与处置的基本权利。总体上讲,人们普遍感到西方国家对于产权的保护超过了我国对于产权的保护,但人们也正在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中国对于产权保护的逐渐重视。改革开放之后的一定时期内产权边界的模糊性曾经给中国家族企业和财富家族带来不少困扰,这直接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比如他们更多地选择出国投资或是隐藏财富。我们应该承认产权实践和观念曾经或者仍然影响着家族企业,但武断地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也是不合适的。随着分析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产权的差异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层面上的差异,更反映了不同文明系统看待财富方式的差异。
个人主义vs集体利益,造就东西方产权保护意识巨大差异
从源头上讲,地中海沿岸的以色列和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圣经》中。今天西方文明对于产权的重视,源于它对古代地中海商业文明的继承。由于地中海文明热衷于开拓殖民地,这些分散的飞地和岛屿到底归属于谁就变得异常重要。在强大的商人团体的支持下,国家在法律层面上给予私有财产保障。不过略显讽刺的是,这种财产的保障是“大老爷们”的财产保障,他们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殖民时代时,似乎也并没有考虑那些被奴役人民的产权。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种植业。在农业技术不甚成熟的时期,人们需要聚集在一起精耕细作,家族成为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家族的集中是与财产(主要是作物)的集中同时出现的。特定地区的农业生产既然已经由家族控制,那么,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家族也足以保护财产。所以从一开始,国家就并未深入到具体产权的划定中。这种法律条文上的模糊性并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实际上,由于家族的控制和保护,人们建立了一整套不成文的行事规则,也极有效率地发展了农业经济。
西方人的产权意识:冰箱里的食物也分你我
东西方文化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东西方人处世方式的不同上。西方文化是比较典型的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而东方文明则是比较典型的集体主义,高度重视集体力量,主张个体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发觉这样的现象,中国人在一起购买商品或是外出聚餐时,到底谁应该付多少,界限经常是模糊的。而西方人即使结为夫妻,冰箱里的食物也需要区分你我。作者无意评价两种文明的高下,但想提醒读者注意我们生活和生产中根基性文化的差异性。直接把西方家族企业对财富的看法拿过来,往往是要犯错的。
东西方对于产权的差异随着工业革命和殖民时代的降临变得更为明显。西方文明利用它在科学技术上的突破,迅速提高生产力,从而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由于从历史上就有清晰的产权概念,在此问题上,西方社会内部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利益纷争。他们为了输出产品,获取资金和原材料,展开了对落后国家的殖民统治。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如何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屈辱史。由于经济上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我们并没发展出足够的基础性重工业。为了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自强,我们有必要拥有独立的重工业,能够自己炼钢、发电、冶金,乃至发展化工业和机械工业。这种诉求成为 20 世纪初中国仁人志士的基本共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同样是落后国的沙俄通过十月革命和随后的赶超战略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基础工业体系之时,中国人找到了可以治疗自己民族伤痛的药方。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革命,摆脱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性质。为了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也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选择赶超战略(林毅夫,2008),通过集中社会极为有限的资源——钢铁、粮食、资金、设备,迅速建立了工业基础。由于赶超战略是对全社会资源的统一调配和调动,在那个时期,产权的问题成为次要的二阶问题。
改革开放产权问题引发关注,2007年《物权法》出台,保护落实
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产权界定问题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标志性的包产到户是在几年中逐渐实现的,其合法性有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特区开发作为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则在引入外资时将更多的产权意识纳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整体上,中国第一代家族企业创业者是在前景不知如何的情况下展开他们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虽然整个社会开始一点点地重视产权,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长期影响加上改革之前国有和集体体制的核心地位,让这个产权观念的传播过程显得比较缓慢。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更多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
当初步积累了财富的人们越发担心自己成果的合法地位时,党的政策引导了人们在实践和观念上的变化。
1987 年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部署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 年
党的十四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新的概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 年
党的十五大强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就是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
这三次会议逐渐显示了党对经济体制改革和产权的重视。这种重视也反映在我们的法律实践中。
1982 年
《宪法》规定了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同时特别提出对公民合法收入包括储蓄、房屋等其他合法财产进行保护,保护范围不再局限于生活资料。这种表述,实质是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私人财产型收入,即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存在。
1986 年
《民法通则》颁布实施后,我国制度立法开始逐渐保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并对私有产权默许,公民的财产权被进一步具体化。
2004 年
《宪法》修改时,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通过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被纳入法律实践中,到这一时期, 中国家族企业积累的财富已经在原则上受到足够的保护。
产权的保护最终通过 2007 年出台的《物权法》,得以进一步落实和细化。
从政策和法律的变化,我们不难理解家族企业曾经对于自身财富不安全感的来源,也不难理解家族企业对此做出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当我们在讨论西方家族企业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的启示意义之前,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第一代家族企业家长期身处的基本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对西方经验的态度。
比之历史的突然转向,观念力量作用的发挥则显得缓和许多。但是观念力量一旦形成社会性共识,也会从根本上塑造家族企业。中国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和控制者,应该冷静地认识到自己创造的家族企业未来可能会因为历史的转向而发生重大变化。任你再杰出,也无法预知人类的未来,培养出永远具有优秀适应能力的接班人才是更为务实的选择。对历史和观念力量的敬畏是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整理自《超越财富》(赵晶著,中信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连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图书介绍
《超越财富:家族企业的传承与革新》
赵晶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4
大家都在看
如果,孔子来写2020全国高考作文…A股大涨,散户入场,八位经济学家带你成为“聪明投资者”《西部世界》第3季上线,机器人反杀人类ing:AI思维实则时代机遇?10种比吃药更管用的焦虑治愈法,排名第一居然是它!
为什么我们不该逃离城市?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