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流期刊建设专家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二、学术眼光学术眼光最能反映编辑的综合素质,从刊物的策划、栏目的设计到稿件的取舍都是对主编和编辑学术眼光的检验,但学术眼光不能脱离政治导向和学术价值的判断。在栏目的设计方面,龙教授指出栏目是刊物的点睛之笔,栏目要有创新,要拓展主题, “纵深开掘,掘一口深井;横向拓展,拓展新的学术疆界”。栏目要做强、做大,必须持续发展,可以开设以学术专题为导向的特色栏目,如名家访谈、学术综述等,确立中心,树立旗帜和标杆。
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决定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含量。编辑是书香社会的播种者和催生者。编辑是文字工匠,但不是对稿件的简单加工,而是使它锦上添花。编辑要做到“三精”,即精雕细刻打磨每一篇文章,精耕细作办好每一个栏目,精益求精出好每一期刊物。龙教授强调办好纸质版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指出:“纸上有特点,网上才有看点;纸上有内容,网上才好推送;纸上出奇,网上才能出彩”。
四、编辑意识龙教授将编辑分为收获型、耕耘型和播种型三种类型。收获型编辑守株待兔,来什么稿编什么稿,优哉游哉,游刃有余;耕耘型编辑对来稿要再加工,修改润饰以至再创造;播种型的编辑本身就是学者,具有很高的学术素养,洞悉学术发展的前沿,熟悉学术界方方面面的骨干精英,能审时度势出题目、出点子、出思想请作者写出重要论文。这三种类型的主编和编辑,体现了编辑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第一个层次是职业境界;第二个层次是敬业境界;第三个层次是事业境界,是编辑家、出版家的境界。
最后,龙教授联系我校学报指出,我校为了提升学报的水平下了很大的功夫,相信在康主编的带领下,学报一定会很快上一个新的台阶,上政一定会圆一流期刊梦!
一、实施集约化管理,做强做特做优。本着“一流主编办一流期刊”的理念,对全社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打造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率先突破高校期刊“小、散、弱”的困境,创新期刊管理、人才培育和出版运行机制;构建一流的人才队伍,即以一流专家为主编、中青年知名学者为副主编的学者型的编辑团队和管理团队;优化出版流程,建立线上线下质量管理体系;主编与编委会负责刊物学术质量,期刊社负责期刊的集约化出版管理、期刊数字化传播与知识服务;主编率领下的编委负责落实期刊出版的内容。
二、创新工作机制,服务学科建设。建立党建引领、期刊发展和服务能级的工作机制,走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国际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道路。第一,坚守出版底线,建立“三审三校”制度,做到零失误;第二,通过主动融入、搭建平台和充分整合的方式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三,通过创建领军刊、重点刊和新锐刊,助力学科评估;第四,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自然论坛”科普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融入学科建设;第五,建设三大平台:上海期刊论坛——聚焦效应,期刊融合出版实验室——引领效应,上大期刊屋——提升服务能力。
三、刊学联动,推进高质量发展。15种刊物差异化定位、梯度式推进、快速化发展。以期刊为载体,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聚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助力上大一流学科建设。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原名《法治论丛》,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政法学院主办的法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6 年,国内外公开发行 , 设有“上合组织法治”“专题研讨”“立法研究”“人工智能法律问题”“法学前沿”“司法改革专论”“党内法规研究”“域外借鉴”等栏目。
创刊 30 余年来,本刊始终践行“以法为基,寻社会治理之策;以文为器,求兴国安邦之道”的理念,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总结办刊经验,更新办刊思路,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好的反响。
本刊在上海市高等学校学报评优活动中连续五届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报”奖、在教育部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荣誉称号。其中,“法治上海”多次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学报优秀栏目,以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的荣誉称号。在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中,于 2012 年、2015 年连续两届获得优秀期刊的称号。2018年11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核心期刊(扩展版)。
为突出刊物特色,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本刊从 2016 年底开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着手完善审稿机制,制定新的稿酬标准,调整栏目,促进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迈向“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上,真诚欢迎国内外学者向本刊赐稿。
|
扫描二维码,欢迎关注!
微信号 : law-review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