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蘇建洲 | 齊璽“奎”字補釋

蘇建洲 语言与文献 2021-06-29


 石小力先生撰文介紹即將公佈的清華簡第十一輯收錄了一篇《五紀》,簡文論及二十八宿名稱,其中西方七宿第一宿“奎”簡文作“圶”,石小力先生分析說從大,從士[1],即“奎”字異體。[2]由於有文例佐證,此說當可信。“奎”寫作“圶”,可以聯想到齊璽的“圶”字:

《璽彙》0589 《璽彙》3634 [3]劉釗先生最早將前二方璽印“”字的“圶”旁釋為“奎”,他分析指出:“字從大從土從心,字書所無。戰國文字中,具有兩個相同偏旁的字,常常可以省去其中的一個。所以我們推測古璽文‘所從之‘土’應為‘圭’之省。因圭從二土,故可省去同形。如此推測不誤,則上揭古璽就應釋為‘’。‘字見於《玉篇》,于璽文中用為人名。”[4]《戰國文字編》、陳光田先生也隸定為“/[5]其餘諸家多直接隸定為“”而無說。[6]何琳儀先生則是隸定為“、“,分析為從土,入聲,疑“㘨”之省文[7]。而且陳光田之說也前後不一,他將第三方隸定為“圶”讀為“大”,作為姓氏。[8]現在看來,這三方齊璽都應該釋為“奎”,分析為“圭”省聲。前兩方璽印可以讀為“恚”。《正字通》:“”字下云:“俗恚字,舊註音位訓明,非。”[9]可以參考。第三方“子奎子”,[10]董珊先生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春秋公羊傳注疏提要》的相關記載指出:“凡是‘子某子’式的稱呼,‘某’字全是姓氏,沒有把人名夾在中間的例子。這些稱呼都只見於齊地。我們認爲,上述題銘夾在兩個‘子’之間的字,也都是姓氏。”[11]文獻有“奎”或從“圭”聲諸字為姓氏者。[12]“圭”作為聲符而省為“土”者,亦可見於《集成》675、676樊夫人龍嬴鬲,器物自名作,郭永秉先生指出樊夫人鬲之字的“土”旁是“圭”的譌脫之形。[13]“奎”省作“圶”多見於齊系文字,《五紀》的寫法與之相同,不知有無地域或底本的因素?此外,馬王堆帛書《出行占》下“臽星:虛、壁、角、房、箕、井、七星、軫、產〈奎〉、本〈牟(昴)〉、【參】、斗。5上臽星不可行及入官。5下”其中“奎”誤寫為“產”,上半部是“大”、“文”形體訛混的結果,下半部“圭”訛為“生”。沈培先生曾集中討論過“旌”在古書中的訛誤字形,其中“生”常訛為“圭”。[14]根據“產〈奎〉”說明“圭”亦可訛為“生”。帶一提,北方七宿之一的“牽牛”,簡文寫作“=”,石小力先生認為“應即牽牛之‘牽’的異體”。考慮到郭店《成之聞之》簡16:“可馭也,而不可孯(牽)也”,用“孯”表﹛牽﹜。那麼“=”也不能排除是“臤”與“牛”的合文。如同南方星宿“七星”簡文作“=”,是“七”與“星”的合文。換言之,“牽”似未必本從“牛”。
[1] 原文寫作“士”,不知是否是“土”之誤?[2]石小力:《清華簡〈五紀〉中的二十八宿初探》,「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西湖論壇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2021年5月29-30日,頁84。[3] 石志廉:《館藏戰國七璽考》,《中國歷史博物館》1979 年總第1期。[4] 此意見最早見於劉釗先生博士論文:《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頁516-517。後載於氏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頁301-302。[5]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頁724、陳光田:《戰國古璽分域集釋》,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指導教師:劉釗,頁42。後載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9年5月),頁54。[6] 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頁265、278;孫剛:《東周齊系題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2月),頁241;張振謙編著:《齊魯文字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7月),頁1340、1655;徐在國、程燕、張振謙著:《戰國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頁1519、1866;蕭毅:《古璽文分域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18年6月),頁337。[7]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頁1379。[8] 陳光田:《戰國古璽分域集釋》頁65、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頁68-69。[9](明)張自烈,(清)廖文英編;董琨整理:《正字通》(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7月),卯集上頁38,總頁374。[10] 字諸家說法參見孫剛:《東周齊系題銘研究》,頁25-26、蕭毅:《古璽文分域研究》,頁337。[11] 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2年,頁202。附帶一提,孫剛:《東周齊系題銘研究》,頁242則認為“子某”是姓氏。[12] 徐鐵生:《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中華書局2014年,頁176-177、288。[13] 郭永秉:《釋三晉銘刻“鬲”字異體》,《簡帛》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4] 沈培:《談談古書中跟“旌”有關的幾個錯字》,《古籍新詮》,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年,頁400-409。

编辑:邓艳玲

审核:马 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