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卓别林如何成为卓别林
肥大的裤子、圆圆的礼帽、小胡子和大头皮鞋以及那根从不离手的拐杖,就是这样奇妙而又经典的一个人物形象,将美国默片电影带到了最高峰。卓别林自孩童时作为演员登台,到88岁逝世,演绎生涯超过70年,后来几乎没有任何电影制作人像他一样,将现实核心如此生动的融入作品。
查理·卓别林扮作流浪汉形象,约1915年,@来自Roy Export Co.Ltd档案\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筹备,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与瑞士洛桑爱丽舍博物馆将喜剧之王查理·卓别林的大型回顾展带到中国。于6月8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展览围绕七个篇章展开,遵循时间线索重新挖掘卓别林及其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通过拍摄与被拍摄的片段以及影像来呈现卓别林的生活与事业,解析他的电影语言,其中包含300多张照片、文献和将近两小时的电影片段来了解卓别林如何成为卓别林。
展览《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开幕致辞
01
伦敦街头舞台1889年4月6日,查理·卓别林于英国伦敦出生,早年间的卓别林居住在济贫区,由于父母的职业关系,不到10岁的年纪便成为了一名专业舞台剧演员。小卓别林在一次表演中扮成一只猫,并有了第一次通过表演来引人发笑的机会,可谁会想到多年后的“一发不可收拾”。
策展人现场导览
父母的离世使得卓别林的生活陷入困苦,戏院可以说是为他提供了一条走出贫民窟之路。迷人的戏院世界给那时候的卓别林带来丰富的想象力,从伦敦的街头到巷尾,年幼的舞台经验卓别林对舞台有了别样的情感。1902年成为了卓别林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被雇佣扮演话剧《夏洛克·福尔摩斯》的门童比利,后在哥哥的促成下认识弗雷德·卡尔诺,他是当时英国最负盛名的默片剧团经理,经过他的调教,卓别林快速掌握了喜剧表演与作品节奏的一致,1910年便开始跟卡尔诺随剧团在美国巡演。
展览现场
02
透过镜头自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包括他的处女作《谋生之路》,其以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表演博得好评,从而获得去美国的机会。1914年间拍摄的《威尼斯儿童赛车记》就是首批让观众见到之后我们难以忘却的“流浪汉“形象。他也曾表示自己穿上那套戏服,强行进入电影画面中后立刻进人到了角色。
《威尼斯儿童赛车记》展览现场图
但其实在1915年的时候他便已经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电影,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1918年间他创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在艺术与经济方面对自己的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但要提到让卓别林真正享誉世界的影片,恐怕便是1921年的《寻子遇仙记》,这是他与第一国家影片公司合作的作品。
查理、杰基·库根和扮演警察的汤姆·威尔逊,《寻子遇仙记》(第一国家影片公司)1912-1920年,@来自Roy Export Co.Ltd档案\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扫描
03
好莱坞鬼才卓别林的成功源自他不断对戏剧和电影的探索,“一夜成名”的他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为了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他毅然买下四亩柑橘园地创建自己的影视基地,这是极少数敢于挑战好莱坞自然秩序的一位电影制作人。
展览现场
拥有了自己的影视基地和工作室后的卓别林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与自己作品中的角色产生互动,直到1920年初,卓别林俨然已经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拥有者,尽管在此时他在电影事业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仍在不断尝试新的挑战,例如第一部没有自己出演的剧情长片,于是《巴黎妇人》这样的长片故事成就了卓别林一系列中短片故事完美过渡。毕竟对于卓别林的故事,长片的载体能够更清晰的传递主题。
展览现场
04
无声之声提到无声电影,卓别林最为著名的无声电影包括《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两部影片实际是在有声电影被发明后他才拍摄的。然而《摩登时代》一直被认作是无声电影,但其实是有电视声和收音机声的,不过最为惊喜是影片结束时哼的那首歌是卓别林自己哼唱的,这是第一部可以听见卓别林本人声音的电影。
展览现场
除此之外,关注卓别林的电影本身便不得不关注其电影的配乐,他的配乐与电影中的表演动作相辅相成,优雅和谐。言语所不能表达的,音乐在一定基础上为之传递,如同他著名的角色一般,配乐在喜剧和悲剧中平衡、交错。
展览现场
05
心之所向卓别林的塑造的角色,不断在电影中穿梭、游走,仿佛在寻找着什么。1931年,卓别林开启了一段为期18个月的旅行,也是第一次开始尝试写作。在这样旅程中,卓别林意识到自己所生时代的特殊性,也由此引发了他对自己所闻所见的思考。
他的电影在欧洲也深受欢迎,于是他不断获得了政客的接见,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卓别林打开了新视野,他不断去整理这期间的想法,所以后来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都是他对此的深刻反思。
展览现场
06
后“流浪汉”的生涯时代环境与卓别林的电影作品紧密相连,尽管《大独裁者》深受欢迎,但也引发了不少非议。在这样一个电影角色中,卓别林也因此备受道德谴责,法国曾有评论家表示:“从没有哪个时代电影明星,敢如此拿自己的形象去冒险。”
展览现场
卓别林于1952年因政治问题被迫离开美国,五年后拍摄《纽约王》的时候取景在欧洲,他使用了非常幽默的电影手法来讽刺自己当时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事件,拍摄完这部影片后卓别林也失去了拍政治电影的兴趣。
展览现场
07
惠泽当代1972年他与夫人回访美国领取奥斯卡荣誉奖时,美国群众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领奖日众星群聚,会场内观众整整起立为他鼓掌了五分钟,成为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
展览现场
卓别林是一位将电影上升至艺术的演员,正是因为他的电影,也不断滋养着后来的当代艺术家。无论扮演“流浪汉”这个角色的是谁,我想卓别林想呈现的是每一个被时代笼罩的人,是你,亦是我。
策展人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想巧妙的呈现出这位伟大的电影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视界”超越了时代,我们便运用了与他最贴近的方式,希望本次展览能激发更多未来艺术家的无限灵感。
图 | Coco、余德耀美术馆
文 | 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