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霄 | “谁”左右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选择——基于“能力”的认知而非“功利”的取向

刘霄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3.10

摘要

院校对教学、科研重视程度的差异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的一个普遍解释。少有研究讨论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训练对其教学、科研选择的影响。利用“亚洲学术职业变革调查”对我国28所公立高校的2 744位高校专任教师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受到的教学、科研训练及其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的兴趣,工作投入以及科研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的确存在,但真正影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选择的,更多的是基于“能力”认知的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的质量,而非基于“功利”的院校是否重视。拥有科研绝对和比较优势的教师,有着更高的科研兴趣,继而有着更多的科研投入,最终促进了其科研产出。

关键词

高校教师;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路径分析

一、引言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主要职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现阶段,由于科研成果在教师晋升中的分量较重,加之教学成果的难以度量,很多学者认为我国高校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然而,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行为的不同侧重,亦会受到其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其研究生阶段作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两个角色所受到的训练。那么,我国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作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两个角色所受到的训练质量分别是怎样的呢?我国高校在评价教师时是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在高校教师选择教学还是科研的学术职业道路时,是受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更多,还是与学校对教学、科研重视情况的关系更为密切呢?

本研究利用全国28所公立高校的2744位专任教师的抽样调查数据,讨论了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作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两个角色所受到训练的相对优势,及其对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的教学、科研的兴趣,工作投入以及科研生产的影响,旨在通过将我国公立高校教师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质量与院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程度进行对比,发现左右教师教学、科研道路的关键因素。

二、文献回顾:影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选择的因素

(一)“功利”性的取向:院校对教学、科研重视程度的差异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争论得非常激烈的一个问题。现阶段,学界更多地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权衡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教师评价中,开始重视教学,但相当数量的高校表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存在失衡、相互脱节和评价失准的突出问题。

对于重科研、轻教学问题,一个普遍的解释是在教师职称晋升时院校对二者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在职称晋升等对教师的评聘方面,科研比教学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院校在评聘教师时,对科研更为重视。这就会左右高校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观念——与教学工作相比,科研活动可以为其带来更大收益。与此同时,随着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对于什么是好的研究成果比较容易度量,而对于卓越的教学则难以清晰界定。高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而高校教师会偏向于那些可客观度量与验证的任务——科研,从而导致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忽视。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对科研的重视还源于追求学校声誉、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因为对科研的投入在短时间内能见到成效,而教学投入的成效难以比较。而且,高校教师的收入一般由其职称决定,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科研成果奖励和教学课时费三部分。但课时费的比重很小。就形成了教师收入依据于职称,职称依据于学校制定的政策,学校的政策又以教育部的资源分配方式为导向的科研依赖模式。这种“功利”性的取向可能是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直接原因。

那么,高校的重科研、轻教学是否真的促进了教师的科研生产力呢?教学、科研偏好的不同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和学术产出方面有较大影响,即偏好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偏好科研的教师投入科研更多,学术产出也更多。然而,院校对科研的重视对教师科研生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院校对科研生产的重视,说明研究而非教学逐渐成为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成功的关键。所以,从这个意义讲,院校对科研的重视很可能会促进高校教师进行科研生产。另一方面,即便存在职称评聘倚重科研等工作环境方面的压力,但对于那些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他们很可能会遵从自己的兴趣,并不为了晋升这一“功利”性的取向而过多倚重科研生产。另外,院校对科研生产的过于重视会增加学术团体内部的竞争性,从而成为教师科研生产的“阻力”。

(二)基于“能力”的认知: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

除院校重视程度,影响教师科研、教学选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性别、年龄、学科背景、就职高校类型、工作类型等。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就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有所关注。但近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尚未毕业的在读研究生。然而,通过在读研究生的相关调查指标来反映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是有偏误的。一者,在读研究生正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无法从整体层面客观评价自己接受的教育质量。二者,即使部分研究调查的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但就业状况、起薪水平亦无法反映研究生教育的全貌。所以,在研究生进入学术职业后,通过教师对研究生阶段教育质量的反馈,借此来评价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为准确。

因此,从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与科研训练入手,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行为。但现阶段,鲜有文献讨论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对其教学与科研选择、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可参考的只有赵军等对现阶段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整合制度的讨论。结合本研究所讨论的问题,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和科研训练可能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教师所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存在差异。本研究称之为教师之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绝对优势。进一步地,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会对教师的教学、科研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研究生阶段,若高校教师接受到的作为教学人员的训练更好,也就意味着这些教师在教学成果的产出上会更具有优势,进而促进他们的教学工作。而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作为科研人员的训练更好的教师,会更多地侧重科研生产,从而促进其科研产出。另一方面,教师个人所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存在差异。本研究称之为教师自身教学与科研训练之间的相对优势。借鉴比较优势的思想,本研究认为,并不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到的教学和科研训练都具有绝对优势的,甚至可能都处于劣势。那么相对地讲,高校教师在其教学、科研的选择中,会依据其研究生阶段接受到作为教学、科研人员训练的相对质量,选择自认为接受到的质量相对更好的那一个。如若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训练都没有优势,但受到的教学训练比科研训练更好,那么在学术职业中,他很可能会侧重于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教学工作。所以,这里的比较优势是与自身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机会成本的比较。进一步地,本研究猜测,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科研训练比教学训练更好的教师,会在学术职业发展中拥有科研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其科研生产。

(三)个人能力、院校重视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在影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中,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基于“能力”的认知,院校重视程度是“功利”性的取向。那么,谁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选择的影响更大呢?

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选择,应该肇始于其在研究生阶段接受到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的质量。因为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的是不同的能力。正如Graham所说:“一个成功的教师需要更加开放,关心学生,有同情心,有责任感,一个成功的科研人员则需要有专注追求真理的热情、较强的忍耐力、自我激励、自信等品质特征。”基于已有理论和相关研究,本研究并没有直接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是利用路径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作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两个角色所受到训练,及其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的兴趣,工作投入以及科研产出的影响。

本研究使用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亚洲学术职业变革调查”在国内28所公立高校回收的2744份全职教师的有效问卷。28所公立高校中,“985工程”院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3所;“211工程”院校有安徽大学等6所;普通本科院校有19所。

三、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质量

本研究采用高校教师自评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来测量高校教师作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两个角色所受到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卷询问了教师如何评价自己在研究生阶段作为教学和科研人员角色所受到的训练。评价由高到低包括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和非常差5个等级。在数据处理中,本研究将这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4到0。高校教师研究生教育的绝对优势即自评的教学、科研质量的绝对数值;而比较优势即为在教学和科研两者中,高校教师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接受到的质量更高的那一个。

(一)研究生教育的绝对优势

图1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到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质量。整体来看,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受到的教学训练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14.8%、42.1%、37.6%、4.3%和1.2%,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受到的科研训练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30.6%、50.7%、17%、1.5%和0.2%。对全体教师来说,他们认为在科研能力方面受到的训练要好于教学训练。从不同的毕业院校类型来看,毕业于海外高校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受到的教学和科研训练都要好于国内高校。而在国内高校中,毕业于科研院所的教师自评在科研能力方面受到的训练最好,其次为“985工程”院校的教师。而毕业于“985工程”院校的教师自评在教学能力方面受到的训练最好。

(二)教学与科研的相对优势

进一步地,将教学-科研的绝对优势转化为相对优势来看,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在科研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占43.2%,认为自己在教学上有相对优势的只有8.2%,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优势相当的有48.6%。从就职院校与相对优势的关系来看,随着就职院校层次的提升,教师具有科研优势的比例越来越高,具有教学优势、优势相当的比例越来越低。这似乎也反映出我国公立高校的教师在科研、教学能力上的院校差异。

四、我国公立高校对教师教学、科研的重视程度

院校重视程度是指高校教师认为的在晋升过程中,所在院校对教学和科研的重视程度。具体地,问卷分别询问了高校教师认为的所在院校在教师晋升过程中对教学、科研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中立、不太重视和完全不重视。在量化处理中,本研究将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和完全不重视分别赋值为3~0。相对地,若科研的分数高于教学,则说明所在高校在教师晋升时更重视科研。反之亦然。

此外,问卷还询问了高校教师所希望的,在晋升中院校对教学和科研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由高到低依然为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中立、不太重视和完全不重视。在量化处理中,本研究将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和完全不重视分别赋值为3~0。相对地,若科研的分数高于教学,则说明高校教师希望所在高校在教师晋升时更重视科研。反之亦然。

从院校对教学、科研的实际重视程度来看,如图2所示,目前我国公立高校确实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实际与希望的重视程度来看,所有教师都希望院校在晋升时不要对科研如此重视,更应该重视教学。尤其是具有教学优势的教师,他们认为目前高校实际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略低,而更希望教学在晋升中得到重视。相对地,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承认在晋升中院校对科研看得较重,但仍希望教学和科研同样得到重视。

五、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选择的路径分析

本研究选取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兴趣倾向、工作投入和科研产出三方面来测量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选择。需说明的是,目前没有对高校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所以本研究无探讨具有教学优势的教师是否有更多的教学成果,但从科研成果的角度来考察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是否能够有更多的科研产出。

(一)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兴趣倾向

本研究中的工作兴趣是指高校教师自评的对教学和科研中更感兴趣的那个。问卷中对这一题项给出了4个选项。结果显示,主要对教学感兴趣的教师占13.1%;两者都感兴趣,但更倾向于教学的教师占38.5%;两者都感兴趣,但更倾向于研究的教师占43.3%;主要对科研感兴趣的教师占5.1%。也就是说,对研究更感兴趣的教师占48.4%,对教学更感兴趣的教师占51.6%。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对教学的兴趣略高于科研。这与之前学者对美国教师调查所得出的结果非常相近。从比较优势与教师的兴趣倾向关系来看,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对科研更感兴趣的比例最高(62.9%);具有教学优势的教师对科研更感兴趣的比例最低(25.1%)。

(二)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工作投入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投入的时间,问卷分别询问了有、无授课任务时每周工作的小时数。具体地,每周的工作时间包括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和其他工作5部分。①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学生指导、批改作业等;②科研工作包括阅读文献、论文写作、做实验、做调研等;③服务工作包括无偿咨询、公共或志愿服务等;④管理工作包括委员会、会议、文书工作等;⑤其他工作是指无法清晰归到上述任何一类的专业活动等。

数据显示,有授课任务时,教师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了教学工作;无授课任务时,教师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了科研工作。结合不同比较优势教师的教学、科研投入来看,全体教师在有授课任务时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教学工作(42.1%),科研工作次之(34.2%)。但没有授课任务时,教师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科研之中(46.5%),特别是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51.1%)。而不同院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则呈现出随着院校层次的提高,教师每周工作时间逐渐增加的规律。

(三)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

科研生产力通常用以代指教师个体、院系或学校层面科学研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关于科研生产力的度量,目前学界使用较多的是学术刊物论文发表数量或著作数量。同样地,本研究选择过去3年内,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度量教师的科研生产力。具体地,论文总数包含中文论文篇数和外文论文篇数两方面。由于数据限制,本研究暂且无法讨论高校教师科研生产的质量。

数据显示,过去3年内,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平均每年、每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2篇。其中,中文论文1.61篇/人/年,外文论文0.51篇/人/年。①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的相对优势与科研生产的关系来看,具有相对科研优势的教师有更多的科研产出;具有相对教学优势的教师其科研产出较少。②从兴趣倾向与科研生产的关系来看,对科研更感兴趣的教师显然有着更多的科研生产。兴趣在教学上的教师,科研生产力明显较低。这似乎能够证明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将教学、科研两个岗位分开的重要意义。但有一个前提是,将教学、科研岗位的分离,一定是要基于教师个人的兴趣倾向,而非职称晋升的快慢和难易程度。③从就职院校的视角看,随着院校层次的提升,教师的科研生产力逐渐增加。“985工程”院校的科研生产力较其他两类院校有着较大的优势。

(四)路径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多个变量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本研究选择路径分析的方法来讨论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育质量对其教学、科研选择的影响。路径分析的模型设置如图3所示。一方面,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即教学、科研优势,以及院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到教师的科研兴趣,进而影响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工作时间的投入,并最终影响其教学、科研产出;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优势,院校的重视程度和个人的兴趣倾向会影响教师个人希望的对教学、科研的重视情况。在这个路径中,本研究比较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优势和院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程度二者对教师教学、科研选择影响的大小。

①在教学、科研优势上,本研究分别选择了教师科研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两个作为观测指标,院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程度则选取教师认为的院校对科研-教学重视程度的差异值大小;②教学、科研兴趣的测量即为主要是教学、两者都感兴趣但更倾向于教学、两者都感兴趣但更倾向于研究、主要是研究4类,并分别赋值0~3,即数值越大,表示对科研越感兴趣;③在教学、科研投入上,选择了有授课任务时教师每周科研工作投入的时间占比这一变量;④教师的教学、科研产出则用教师近3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来表示;⑤教师希望的教学、科研重视程度即为教师希望的科研重视程度与教学重视程度之间的差异。

路径分析及其适配度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无论是绝对优势路径还是相对优势路径模型都呈现出了较好的适配度。具体来看,拥有绝对科研优势的教师,往往有着更高的科研兴趣,继而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在科研上,最终有着更多的科研产出。其次,拥有科研相对优势的教师亦会如此。但是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影响路径不同。绝对的科研优势往往通过直接效应影响教师的科研生产;而具有相对科研优势的教师往往是通过影响科研兴趣、科研工作投入,进而对科研生产产生影响的。

但是,教师所在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时越看重科研,反而越不利于教师的科研生产。从间接的影响路径来看,教师所在院校在教师晋升时越看重科研,虽然增加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时间投入,但降低了教师的科研兴趣,导致科研产出的下降。

从研究生教育质量与院校重视程度的影响大小来看,在绝对优势模型中:

科研绝对优势对科研产出的总效应=直接总影响+间接总影响

=0.069+0.229×0.126+0.124×0.128+0.229×0.256×0.128=0.121

院校重视程度对科研产出的总效应=直接总影响+间接总影响

=-0.061-0.115×0.126+0.058×0.128-0.115×0.058×0.128=-0.069

在相对优势模型中:

科研绝对优势对科研产出的总效应=直接总影响+间接总影响

=0.008+0.239×0.137+0.062×0.134+0.239×0.264×0.134=0.057

院校重视程度对科研产出的总效应=直接总影响+间接总影响

=-0.066-0.153×0.137+0.041×0.134-0.153×0.264×0.134=-0.087

也就是说,虽然研究生教育质量和院校的重视程度都对最终的科研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但相比之下,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影响更大。院校的重视程度较小,且为负向。真正左右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选择的,其实是基于“能力”认知的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的质量,而非基于“功利”的院校是否重视。

从教师希望的院校重视情况来看,具有科研优势、对科研更感兴趣的教师往往更希望院校在教师晋升时更看重科研一些;但若是目前所在院校已经非常重视科研,则会导致教师不希望在晋升时科研更受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①调查中并未涉及教师教学成果的相关问题,所以路径分析将全部基于科研的视角。本研究暂时无法证明拥有绝对和相对教学优势的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生产活动的。单从科研优势的分析结果来看,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往往会产出更多的科研产品,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时更看重的是科研。所以,在当前的语境下,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可能会在职称晋升时更有优势。相对地,只有教学优势的教师,由于教学成果的度量相对复杂,所以可能在晋升时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②除路径分析中列出的研究生阶段的训练、所在院校的重视外,教师专业发展、个人经济收入、从教年限等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本研究的路径分析仅涉及的全部是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指标,侧重于讨论各阶段教学、科研情况对科研生产的影响,所以不再控制其他相关的变量。

六、结论、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科研训练普遍好于教学训练。在教学和科研之间,高校教师认为自己接受的科研训练好于教学训练。认为在科研、教学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分别为43.2%和8.2%,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优势相当的有48.6%。另外,我国公立高校的教师在科研、教学能力上存在着院校差异。随着就职院校层次的提升,教师具有科研优势的比例越来越高,具有教学优势、优势相当的比例越来越低。

2. 我国公立高校在教师职称晋升时确实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所有教师都希望院校在晋升时不要对科研如此重视,更应该多重视教学。尤其是具有教学优势的教师,他们认为目前高校实际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略低,而更希望教学在晋升中得到重视。相对地,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承认在晋升中院校对科研看得较重,但仍希望教学和科研同样得到重视。

3. 真正左右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选择的,更多的是基于“能力”认知的高校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科研训练的质量,而非基于“功利”的院校是否重视。虽然研究生教育质量和院校的重视程度都对最终的科研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但相比之下,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影响更大。院校的重视程度的影响较小,且为负向。①在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中,绝对科研优势与相对科研优势对教师科研生产的影路径不同。拥有绝对科研优势的教师,往往有着更高的科研兴趣,继而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在科研上,最终有着更多的科研产出。拥有科研相对优势的教师亦会如此。但是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影响路径不同。绝对的科研优势往往通过直接效应影响教师的科研生产;而相对科研优势往往是通过影响科研兴趣、科研工作投入,进而对科研生产产生影响。②教师所在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时越看重科研,反而越不利于教师的科研生产。从间接的影响路径来看,教师所在院校在教师晋升时越看重科研,虽然增加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时间投入,但降低了教师的科研兴趣,导致科研产出的下降。

(二)讨论与建议

1.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道路上的选择,早已受到研究生阶段其作为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教育质量的影响。当我们批评我们的博士不会讲课、不会指导学生,只会写论文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我们是否真的教会、培养了既会教学,又会做科研的“双肩挑人才”。教学能力不应是进入学术职业以后才培养起来的,而应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训练。因此,我们不能将学术职业教学-科研关系的完全矛盾归结于我们的评价体制,更应向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质量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即便是现在我国高校的确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高校教师的科研生产并未因此受到过多影响。反而是高校教师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学训练不足,成为了他们教学工作的掣肘。我们的“重科研、轻教学”早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就存在了。只是很多人将更多的矛头对准了我国高校人事的评价机制而已。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没有重视研究生教学的训练,等到他们进入学术职业后,我们又对他们的教学有所期待,反过来将这一切归咎于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中,加强教学方面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那些作为学术劳动力市场培养后备人才的博士研究生,在强调研究能力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的强调,不仅仅来自于培养这些教师的高校,招聘教师时的高校同样应当将教学能力作为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评价制度是完全合理的。不可否认,现阶段,高校教师在晋升时,科研仍然是第一评价要素。高校教师将研究放在第一位,教学放在第二位,主要还是因为目前对教师的教学没有一个像科研一样的、合理的、良好的激励评价机制。因此,完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完善教学成果的考核体系依然迫在眉睫。

2. 从兴趣倾向与科研生产的关系来看,虽然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对教学的兴趣略高于科研,但对科研更感兴趣的教师显然有着更多的科研生产。兴趣在教学上的教师,科研生产力明显较低。路径分析的结果也说明,兴趣对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和希望院校的偏重都有直接影响。这似乎能够证明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将教学、科研两个岗位分开的重要意义。但这也为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了个醒——将教学、科研岗位的分离,一定是要基于教师个人的兴趣倾向,而非职称晋升的快慢和难易程度。

3. 本研究暂时无法证明拥有绝对和相对教学优势的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生产活动的。因为目前没有对高校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所以本研究也无从探讨具有教学优势的教师是否有更多的教学成果。单从科研优势的分析结果来看,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往往会产出更多的科研产品,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时又更多地看重科研。所以,在当前的语境下,具有科研优势的教师可能会在职称晋升时更有优势。相对地,只有教学优势的教师,由于教学成果的度量相对复杂,所以可能在晋升时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试想,那些对教学更感兴趣的教师,因为在研究生阶段没有获得绝对的教学优势,只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囿于院校对科研的偏重,只能在职称晋升的“夹缝”中生存。我国高校中更偏爱教学的教师,如何能够在长期的学术职业生涯中有着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当然,已经有学者对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并提出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刘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特任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93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3期第57-64页

栏目

教师教育研究 



微信ID:zggjyj1985

投稿平台(推荐):http://editor.hie.edu.cn/

投稿邮箱:gaoyanbianjibu@163.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