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红黄蓝幼儿园到寿光洪水,我们见证一周年——内附周年纪念视频

NJU核真录 NJU核真录 2018-12-03

今天,2018年10月16日,核真录成立一周年


一年前,核真录诞生于对后真相时代新闻教学意义的发问,后又因怀揣社会关切、紧跟时事热点而不断发展


这一年来,无论是“红黄蓝事件”、“北京新建村改造”,还是“红蓝女记者”、“寿光洪水”、“问题疫苗”,核真录从未缺席。


今天,核真录携一周年纪念视频《事实,在泛着冷光》,回顾过往一年的峥嵘时光,感谢一年来你们的不弃相伴。


(点击观看核真录一周年庆生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老师寄语


核真录是一个试验品。试验通过教育,人能够获得并实践理性思考的能力;试验通过训练,人能够避免狭隘、修正偏见,寻求公共利益;试验通过传播,人们能够在沮丧的氛围中找到同行者、共克时艰。深切感谢从去年到今年参与核真录的前后44位院内外同学,付出的辛勤工作和聪明才智。祝福你们,不负理想。”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助理研究员  郑佳雯


“‘NJU核真录’是中国事实查验领域当之无愧的媒介范例。在甚嚣尘上的“后真相”中,它用活生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事实仍是社会健康运转的必需基石,新闻专业主义仍是接近与抵达事实的有效利器。它为新闻专业师生乃至全体公民提供了携手创造公共生活的优质范本。”

——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百人计划”研究员  周睿鸣


NJU核真录回归本源,从事实核查开始做调查新闻,一次次在公共事件中发声,促成一批新闻新军的长成。祝愿核真录茁壮成长!”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

主编 吕妍


勤奋、独立、专业、正直,不被政治与商业所俘获,不为情绪和媚俗所左右,祝NJU核真录越办越好,在新闻专业主义的道路上培养更多同行者。”

——财新传媒

常务副主编 高昱


核真录的出现及其操作,为新闻专业的重构提供了可能的参考路径。它试图以“透明性”这一尚处于探索之中的、全新的专业伦理为基础,将操作者核查事实的整个过程呈现给公众,以此打开媒体的“后台”,赋予公众问责媒体、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新闻生产的权利,从而为公众参与公共生活、展开公共对话提供可能的渠道与平台。衷心地祝福“核真录”,希望它越来越成熟,让我们看到新闻业实践其公共性的全新的希望与可能。”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  张宁

“在信息纷乱的世界里,核真录借你一双慧眼,让你学会思考,不轻信,不盲从,懂得如何辨别真伪。校园媒体新锐,非核真录莫属。祝核真录越办越好!”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  白净


新闻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新闻。核真录的出现,就像沉闷的湖面上泛起涟漪,虽然不大,但让我们看到年轻人的勇气与激情,感到一丝生机与活力。祝福核真录,沿着这条寻找真新闻的“光荣的荆棘路”,坚韧不拔,勇敢前行。”

——《新闻记者》期刊

主编  刘鹏


“‘核真录’不仅是一个校园媒体,它还是这个新闻衰落时代的守望者。新闻有价值的前提是被信任,新闻被信任的前提是它能还原事实。一个没有媒体的世界是暗淡的,一个只有观点不讲真相的世界是危险的。‘核真录’所承担的,不仅仅是验证事实的义务,还有砥砺新一代新闻人的责任。传播改变历史,新闻指引人民,‘核真录’源自南大新闻教育精神,而它的未来,则属于智识社会的所有人。”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执行院长  杜骏飞


感谢所有关注我们的人一年来的支持与陪伴,我们还将继续肩负社会责任,秉持新闻理想,不断核查,不断追问,将泛着冷光的事实,不断呈现在公众面前。

NJU 核真录


策划 | 胡雪菲 孙远

采访 | 顾羚筠 陆雨喆 全超琪 赵玥

脚本 | 胡雪菲 沈欣

剪辑 | 沈欣

美编 | 张司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