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体育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2021年11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十四五”时期是上海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为更好发挥体育产业在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和《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上海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业优势不断增强、产业环境持续优化,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一)主要成绩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6-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045.87亿元增长至1621.6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6%,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市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比重为79.7%,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995.9元,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市场主体发展壮大。2016-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主营单位数量从8910家增至28426家,增长3.2倍。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落户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围绕体育产业加码加力,民营体育企业迅速崛起。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家、示范单位8家、示范项目7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4家、示范单位22家、示范项目21个。
3.核心能力不断提升。赛事引领、产业集聚和平台辐射等核心能力有所增强。竞赛表演业等体育服务业逐渐成为引领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业态。“十三五”时期,全市共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696项。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个、首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4个、全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3个,评定首批市级体育产业集聚区3个。亚太地区最大的国家级体育用品展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连续四届在上海举办。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体育资源交易平台。
4.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出台《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体教结合、体养结合、体医结合、体旅结合等取得显著成效。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模式不断创新,吸引广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极大激发体育市场的活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稳步推进,仙霞网球中心运营管理权进行市场化公开招募,为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积累宝贵经验。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更加紧密。
(二)机遇与挑战
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并明确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7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从“吃穿用”到“住行学”,再到“体文旅”,市民消费习惯、方式、量级等方面都将发生诸多新变化。科技加快赋能体育产业,线上赛事、智慧场馆、智能装备、数字流媒体等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新空间,“体育+”和“+体育”的融合业态为体育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场地与设施管理等业态带来较大影响。从宏观上看,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不充分,体育要素市场基础较薄弱,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健身设施保障机制有待加强,体育场馆、体育人才、体育版权等体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产业主体不够丰富,骨干体育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提升。体育消费结构仍需改善,中低端体育消费激发不够,高端体育消费存在外流。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还不健全,体育产业相关管理标准滞后于其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等领域仍有待规范。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融入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围绕体育在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和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重要风向标的定位,坚持以体育产业供需两端发力为主线,以推进体育产业项目落地为着力点,以促进体育产业要素流动为支撑,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突破口,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全民健康,探索体育活动新形式,丰富体育消费新内容,拓展体育产业新空间,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多元化、品质化的体育服务需求。
2.坚持改革创新。更新体育发展理念,深化体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育体制机制,激发体育发展活力,逐步实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3.坚持市场主导。更好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国际国内体育资源要素有效集聚与有序流动,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体育产业营商环境。
4.坚持融合发展。促进体育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形成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质效,鼓励开拓体育在线新经济业态、模式和场景,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增强上海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提供重要支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稳步提升,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数字体育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创建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培育3~5个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市级体育产业示范集聚区。体育消费规模进一步增长,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保持4%以上,提高体验性消费比例。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著名体育机构数量全国领先,年度重大体育赛事经济贡献达到200亿元左右,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配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重点在“优政策、促改革、强服务、搭平台”上发力,进一步提升体育部门产业服务水平和能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完善政策供给。加大“1+X”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落地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更加科学精准、务实管用。集成国家和全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旅游、健康、金融等领域扶持政策服务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政策资源惠及体育企业。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建立健全重点领域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
2.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和市场监管等职能,支持各类体育企业在沪发展壮大。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打造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引导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发展,培育运动项目产业链条,以产业手段促进运动项目发展。
3.提供优质服务。立足体育企业需求,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变“企业找政策”为“政府送政策”。提升体育产业政务服务水平,精准推送服务事项,增强企业获得感。建立全市体育产业项目库和市区两级体育产业项目服务对接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交流互通。
(二)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进一步完善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引领,以体育智能制造业为亮点,以场馆运营、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为支撑,具有上海城市特点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4.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业。推进健身休闲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健身休闲项目持续发展,定期发布《上海市健身休闲业数据报告》。加大健身休闲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品质化发展的健身休闲标杆性企业。
5.做大做强竞赛表演业。筹办好亚足联亚洲杯等国际重大赛事。支持举办“三大球”、棋牌、电竞等职业联赛,打造职业赛事高地。加大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培养力度。加强体育赛事贡献度、专业度、关注度等方面的评估,定期发布本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文化、商业融合发展,提高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6.打造体育服务新亮点。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更新力度,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载体。鼓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支持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以提升体育资源配置功能为核心,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发展赛事运营、体育咨询、体育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服务。发展形态多样的体育传媒,推动体育赛事版权和转播权市场化。创新体育金融服务,支持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7.激发体育产业新动能。探索科技在赛事、场馆、健身等领域的实践和运用,提高体育科技服务水平。吸引体育产业研发总部落户上海,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等科研院所联合创建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着力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等品牌。
(三)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融入全市各项重大战略任务,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依托体育特色资源、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产业基地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促进体育产业项目落地、功能集聚、能级提升。
8.积极融入重大战略。发挥长三角区域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资源优势,联合申办、举办顶级国际赛事。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优化体育设施布局,让体育成为示范区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优质人居环境的亮点。推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体育产业项目布局,增加场馆设施、赛事活动等优质体育产品供给,助力五个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建设。紧抓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契机,加快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生活数字化转型。深化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扩大合作成果的影响力。
9.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与建设,构建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体育产业空间体系。做优做强徐家汇、五角场、马桥镇、陈家镇、海湾镇、安亭镇等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珠江创意中心等体育产业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街镇、度假区、园区、企业等创建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发挥好其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体育类特色小镇发展以及崇明运动岛建设。支持规划建设融合体育元素的大型综合体项目,推动体育元素进园区、进商场、进景区。
10.建设一批都市运动中心。利用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厂房、仓库、公园绿地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新建改建一批功能特色鲜明、事业产业联动、综合效益显著的都市运动中心,打造健身的新去处、消费的新载体、城市更新的新空间、健康上海的新地标。到2025年,实现全市16个区都市运动中心全覆盖。
(四)推动产业要素流动
着力促进体育领域资金、人才、会展、数据等各类资源汇聚流通,积极引导商业资本拓展体育产业新蓝海,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
11.招商引资,拓展体育产业发展优势。鼓励高端制造、科技研发、服务贸易类体育企业落户上海,推动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总部集聚,发展体育总部经济。鼓励各区规划建设体育产业特色园区,加大优质体育企业招引力度,继续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品牌效益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发挥体育企业在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居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体育科创园区快速成型成势。
12.招才引智,强化体育产业人才保障。鼓励科研院所开展体育经济与管理类人才教育与培训,培养“一专多能”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引进产业管理、体育经纪、赛事运营、体育科医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推动专业人才更好服务市民健身,规范发展体育培训市场。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培养。强化体育组织、传媒机构、营销机构等相关领域人才支撑。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流动与保障机制。
13.招展引会,提升产业辐射引领能力。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际化开放优势,推动全球体育产业核心资源汇聚上海。积极参展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推介上海体育资源“走出去”。支持在沪标杆性展会增设体育板块,提升体育产业显现度和影响力。支持在沪体育产业展会做大做强,打造体育产业展会上海品牌。吸引顶级国际国内体育会议论坛落户上海,扩大城市体育影响力。
14.促进体育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发挥本市各类交易平台作用,吸引国内外各类体育资源在沪交互流转。推进体育类公共资源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交易目录,进行公开规范交易。支持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广泛吸纳具备交易条件和具有市场价值的体育资源权益,活跃交易流转和衍生品创新,探索发布体育资源流动和交易指数,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支持体育产业社会组织、联盟等发展,发挥其行业信息互通和资源配置作用。
(五)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树立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主体的意识,扶持体育企业发展,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良性互动的体育产业生态。
15.重点培育创新型体育企业。适应技术快速发展趋势,加快培育和吸引一批体育研发创新、装备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引进体育数据采集与开发市场主体,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支撑。强化科技赋能,鼓励创新体育、科技、娱乐等融于一体的项目。支持拥有或正在研发硬核技术的“瞪羚”体育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体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16.壮大体育龙头骨干企业。对标国际先进,培育若干主业突出、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龙头企业。鼓励本市国有企业开拓体育产业板块,支持本市国有体育产业集团跨地区开展业务,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着力打造成为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的领军企业集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体育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支持本市体育优势资本、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
17.扶持体育中小企业发展。深化落实国家和本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保障体育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新体育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体育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支持设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培育一批体育产业众创空间,引导体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体育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提高专业分工和产业链协作水平。
(六)扩大市民体育消费
着力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拓展体育消费体验,引领体育消费前沿热点,促进体育消费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
18.扩大体育消费人口。以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扩大体育消费人口基数。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先规划建设各类市民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构建高品质运动空间。持续开展“你运动,我补贴”体育消费券配送。深入开展居民体育消费调查与研究。加大体育公益广告投放力度,普及健身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倡导运动健康生活方式。
19.打造体育消费场景。根据不同空间载体的资源禀赋,支持体育产业成为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的引流业态。鼓励引进体育用品和健身娱乐的旗舰店、体验店,发展体育“首发经济”和“首店经济”。结合商区型都市运动中心建设,引导发展体育特色突出的商业综合体。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合理配置商业设施。建设智慧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赛事、活动、场馆等信息。办好“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体育消费活动,鼓励发展假日体育经济、夜间体育经济。
20.营造体育消费环境。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合作,加强体育行业自律,营造规范有序的体育市场环境。重视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管理,优化消费者体验,提高消费满意度。推动徐汇区、杨浦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促进试点地区发展成为体育消费活力之区。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市各区促进体育消费体制机制创新,持续优化体育消费市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体育与相关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市区联动、政企联手合作机制,鼓励各区设立体育产业工作专职部门和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协作机制,强化专职工作人员队伍配置。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规划落地落实。
(二)完善政策保障
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出台有针对性的体育产业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市区两级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统筹市级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体育赛事、职业体育等业态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优化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引导优质体育企业积极参与。加强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形成市场化、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体育金融支持体系。
(三)鼓励社会参与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释放社会力量在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运营、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活力。充分发挥本市体育产业相关社会组织在引导产业布局、加强行业自律和拓展业务领域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搭建政府与市场沟通的桥梁,促进体育产业各方主体共同发展。
(四)强化标准建设
加快推进体育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赛事、体育设施、健身指导、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标准,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认证,促进体育标准在本市及长三角地区的应用。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和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制度,加强对重点业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的监测,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件全文!
点击上图小程序
小体推荐
2021年拟认定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公示!上海这处入围
总产出1621.62亿元!2020年度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公告发布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小体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shtyxx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