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谈”记忆|上海早期的足球“启蒙”运动你知道吗?
读《上海体育史话》
寻体育历史记忆
《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
是讲述上海体育故事
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
跟随小体
从史话里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
你听说过小橡皮球比赛吗?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
这似乎是一件新鲜事
但在早期的上海
它曾给青少年们带来难忘记忆
更成为他们参与
足球运动的“启蒙”
1925年前后,在上海曾经的公共体育场有共和、乐群、博爱等早期华人足球队,每逢周末都进行友谊赛。比赛吸引了大批的球迷,其中拥挤着一批住在体育场附近的少年球迷。他们在老一代足球运动员的熏陶下,每天放学就来到公共体育场,把书包、衣服叠成两堆充当球门,没有钱买足球,就买了小橡皮球学着大人的比赛相互踢着、玩着,每天总要踢到黄昏,带着满身汗水和泥巴才回家。
小橡皮球的比赛引来了许多少年儿童参与,这引起了体育场管理人员的关注,他们决定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有秩序地进行活动,将大球场划分为三个大橡皮球练习区,孩子们按年龄大小和身高分为甲、乙、丙三个组。从此上海的小橡皮球运动出现了新的面貌。
小橡皮球比赛以七人制进行,规则按照大型足球赛的规则实施。孩子们从原来的“玩”逐渐走入了正规的状态。不久后,共和、乐群、博爱的周末友谊赛停止,空闲的场地便被孩子们充分利用起来。在公共体育场负责人的支持下,球场建起了小球门、小球网,更有甲、乙、丙三组的联赛正式举行,每周有五十多场的比赛。
初建时的上海公共体育场
孩子们的比赛不仅使少年儿童着迷,也引起了大人们的强烈兴趣。每场比赛都有成百上千的观众前来观看,给孩子们予以巨大鼓舞。孩子们踢的是“K”字牌和“永”字牌小橡皮球,还有“橡胶大王”陈嘉庚公司制作的小橡皮球。小橡皮球体积小,软而富有弹性,适合孩子们娇柔的脚腕,又锻炼了孩子们的灵巧、机敏,为他们的足球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在甲、乙、丙三组数百场比赛中也出现了出类拨萃的好苗子。1929年5月,公共体育场为了进一步发掘和培养人才,通过甲、乙、丙三组联赛,选拔了一批技术好、素质好的少年运动员组建了上海“全黑”小橡皮球队。“全黑”的含义是由于这群小运动员成年累月在体育场踢球,个个被太阳晒得浑身乌黑,故取其名。
“全黑”队没有教练指导,全凭相互切磋,自省自悟。每天早晨练长跑,踢完球后练接力赛跑。当时“全黑”队的声誉在上海已闻名遐迩,小橡皮球比赛场地在上海也开始普及。那时,沪东自来水公司、沪西曹家渡五角场、虹口邮政总局等地都开辟了球场,上海也举行了各种小橡皮球比赛。
1935年旧中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足球赛
此后,上海的小橡皮球比赛更是吸引了港鄂等地参与。1935年旧中国的第六届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小橡皮球比赛被列为表演项目。以“全黑”队为基础的上海队分别与香港队、湖北队进行了比赛,吸引了数万观众。
“全黑”队在三年的106场比赛中,取得了胜105场平1场的不败记录。其中,曹秋亭、贾幼良先后成为“东华足球队”中最年轻的队员,曾为荣获“史考托”杯比赛冠军立下了卓著功绩。1936年,贾幼良还参加了柏林奥运会。此外,许多曾经的上海“国脚”也都曾参加过小橡皮球运动。
参加1936年奥运会的中国足球队员
1939年春,上海市公共体育场发起小型足球比赛,小橡皮球逐渐为小型足球所替代。但是小橡皮球运动带来的童年欢乐和足球“启蒙”足以令人难忘。
文:禾白力
图:新民周刊、上海城建档案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来源:《上海体育史话》第26期
编辑:王馨雨
审核:郭偲燕
点击上图小程序
小体推荐
国际奥委会官宣,上海和布达佩斯成为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举办城市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些国际一流赛事明年将在上海举办上海要申办奥运会?官方答复来了福利!“上马”11月26日开跑,你中签了吗?没中?这儿还有参赛名额等你来30天落成开放,徐汇滨江带再添潮流运动场
小体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shtyxx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