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50位青年科学家获1.5亿元奖金,第三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
9月13日,第三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学家。他们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奖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与过往两届100人获奖名单相比,本届面孔更为多元,既有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得者,也有多人从未获过任何知名奖项;性别分布变化明显,女性获奖人8位创三年之最;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及以下获奖人7位,其中最年轻获奖者仅32岁,1988年出生;分布更为广泛,50位获奖人来自13个城市,苏州、太原、长沙等非一线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2021年“科学探索奖”常见问答
Q1:评审经过了哪些环节,工作如何确保客观公正?
A1:评审分为初筛、初审、复审、终审四个阶段。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委员与小同行专家共同参与评审。评审采用打分的方式,在各阶段评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终审现场答辩,评审委员从个人科研能力和未来研究计划两个方面给出评审意见,然后各领域排名前5-6位的候选人成为最终的获奖人。
设置回避制度并严格执行。回避原则在评审全过程严格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同单位、师生、亲属、项目或论文合作(项目结束、论文发表未超过5年)、商业合作、竞争、提名、推荐关系等。既回避讨论,也回避打分,全年共有503人次回避。在今年同行评审阶段,执行了401人次回避,复审阶段执行了102人次回避,终审执行了70人次回避。评委队伍也继续扩张,评委从去年的90多位增加到近110位。
采用断开式评审。在初筛、初审、复审和终审四个环节中,初审环节由完全不同于评委的另外一批“小同行专家”完成,以避免同一批评委“一评到底”。“小同行专家”的数量,也从去年的近500位增加到近800位。
同一候选人,多人评估。在初审阶段,每位候选人会有7位以上的同行专家进行评估,共有近800位小同行专家参加了初审;终审阶段,所有评委在评审系统中匿名打分,不存在一位评委能决定谁能获奖的情况。
监委会监督。监督委员对评审工作进行监督,见证各领域的复审和终审现场答辩情况,避免刻意引导、争取等情况。
Q2:今年是第二次对港澳放开申请,总体情况怎么样?
A2:2021年初,为鼓励更多香港地区青年科学家申报奖项,奖项秘书处与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线上简介会,香港科学院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立之出席,共吸引70余位学者参会。今年港澳地区申报人数创造新高,共有69人申报。最终获奖的有3人。
除了申报人,很多香港资深科学家也参与到奖项中。奖项秘书处联系香港高校,共成功邀请近百位专家进入同行评审专家库。此外,在提名、推荐过程中有更多香港地区专家参与进来。可以说,过去一年,奖项在香港学界得到很多关注和支持。
Q3:今年获奖人整体情况如何?
A3:2021年度“科学探索奖”50位获奖人。从机构分布来看,获奖人来自33家不同机构,分布更广泛,高校38人,占比76%;科研院所11人,占比22%;企业,1人,占比2%。其中,9所高校、6个科研院、1家企业首次有人获奖。
从地域看,北京25人,上海有5人,香港、南京、合肥和长沙分别有3人,其他地区8人。
从年龄看,获奖人平均年龄:40岁,35岁以下获奖人:7位,最年轻获奖人:32岁。
Q4:这两年获奖人都取得了什么成绩?
A4:我们的获奖人们确实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努力奋进。从我们前期了解的情况看,各个领域的获奖人都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工作。
举几个例子,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评选出两位“年度创新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证明”量子优越性“,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欣实现新冠出院患者的肺功能损伤无创评估。浙江大学教授李铁风,今年3月以“万米深海操控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国科大行星科学教授魏勇担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助理。
三年来,从集成电路到先进制造,从脑科学到生物育种,从空天科技到深地深海,越来越多的获奖人们从好奇心出发、充分展现出年轻一代思维解放、勇于开拓的宝贵品质,更多获奖人紧跟国家需求,矢志不渝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他们通过病毒检测、药物研发成果为战疫贡献,也在污染防治、高速磁浮、高端医疗装备等方面为民生提供科学助力。相信他们在将来会取得更多科学成就。
所有150名获奖人都是我们的骄傲,也祝福他们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他们科学探索的路上,“科学探索奖”会一路陪伴科学家成长。
Q5:除了丰厚的奖金,还会给到获奖人哪些方面的支持
A5:除了对获奖人给予资助,还将每年度举办一次科学探索奖颁奖盛典,组织媒体报道,向社会公开阐释授奖意义、展示获奖者的科学贡献。
今年,我们举办了首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数十位院士与知名高校领导、百余名“科学探索奖”获奖者与青年科学家,扎根基础科学,畅享跨界碰撞。从“田间地头”到“‘云’中数据”,从“细胞结构”到“广袤宇宙”,这些顶尖科学们跨越学科壁垒,一同探索科学前沿,思想碰撞启迪创新灵感。
我们也会请获奖人开展科普公益讲座,通过“科学探索奖”激发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探索奖”将成为一个推进学术交流和交叉研究、宣传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平台。
Q6:腾讯设立“科学探索奖”的初衷是什么?
A6: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探索都深刻推动了人类的科技革命。只有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了,中国的科技才能有更大的飞跃,也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设立这一奖项,正是期望能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技术探索人才有所激励,鼓励他们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形成对政府科技奖励体系的有益补充,并通过科技界、教育界和民间企业的“合力”,来丰富我国的科技创新生态。
Q7:科学探索奖主要面向于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A7: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需要一代代科学家薪火相传,接力完成。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处在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时期,青年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长,才能形成接续梯度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这个阶段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励,也需要物质上的支持。
科学探索奖的设立就是从这两方面出发,以期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能潜心研究、勤奋钻研、大胆创新,为提升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在整个评审过程中,还有一条倾向于的原则,就是在同等条件下,奖项会倾向于更年轻的获奖人。
Q8:科学探索奖的获奖人是否享受奖金免除个人所得税?
A8: 目前获奖人奖金的税款暂时由腾讯代缴,即获奖人是税后拿到手300万元奖金。我们希望能够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免税或减免支持。
Q9:科学探索奖有没有对标的奖项?未来还会开展哪些工作?
A9: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是科学探索奖的宗旨。和很多科学技术奖奖励的是科技工作者已经取得的成就不同,科学探索奖将更聚焦于奖励具备科学探索精神、潜心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其所研究的领域和问题具备对国家未来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科学探索奖是对我国政府奖励体系的有益补充。
奖项开启接受提名和报名之后,科学探索奖除了进行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评审公布外,还将每年度举办一次科学探索奖颁奖盛典,组织媒体报道,向社会公开阐释授奖意义、展示获奖者的科学贡献;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探索营、思享汇这些活动我们也会坚持办下去;并面向大众进行科普教育,通过科学探索奖激发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
关于“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THE XPLORERPRIZE)是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 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公益性奖项。作为一项由科学家主导、长期运营的科技公益项目,腾讯基金会先期投入 10 亿元作为奖项的启动资金。获奖人每人获得300万元资助,并可自由支配。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奖励计划之一。
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 20 周年之际,“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联合杨振宁、饶毅、程泰宁、陈十一、高文、何华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伟、施一公、邬贺铨、谢克昌、谢晓亮、张益唐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顾问委员会主席是徐匡迪先生,监督委员会主席是钱颖一先生。
“科学探索奖”具有自身的独特定位。奖项评审严格遵循“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看重候选人面向未来的科研计划,重在“奖未来、奖潜力”,倡导勇于探索、甘于寂寞的科研风气。在奖金使用上,由获奖人自由支配,出资方不作干涉。在奖项运营方面,由腾讯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采用公益化运作,不计商业回报,坚持长期投入。
“科学探索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奖项吸引了科技界、教育界的广泛参与。仅在提名推荐阶段,2021年就有600多位两院院士,和20多所著名高校的校长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2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提名推荐,体现出奖项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目前,共评选出150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获奖人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近八成曾在海外学习或工作,平均年龄不到 40 岁,最年轻的仅 30 岁。他们在基础数学、天文学、密码学、细胞学、量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多人致力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基础核心领域攻关,多人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已成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科学探索奖,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往期推荐
2021-08-31
2021-08-31
2021-08-31
2021-08-31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