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分钟生活圈】普陀区万里街道:规划引领城市微更新

近年来,具有公众参与性的社区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凸显。鉴于社区规划是一种动态规划,为扩大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需要探索相应的实施跟踪机制,设置如社区规划师这类能负责长效管理的角色,这对于推进社区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普陀区万里街道进行了探索。




社区规划师制度的上海实践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即着眼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希望通过对社区管理机制的变革来缓解社会矛盾。同年,在举办第一个世界城市日时,上海市率先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并在此后通过制定《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将概念转化为实施管理工具,在全市居住社区规划更新工作中推广。


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及《导则》为指引,上海市开展了渐进式、由点及面的社区规划探索及社区规划师制度实践。2016年,结合《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推出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即共享社区计划、创新园区计划、魅力风貌计划、休闲网络计划。2019年,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区生活圈的整体更新,各区选取15个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街镇开展社区规划工作。期间,部分区开始在区级层面形成社区规划师制度,“一对一”为街镇选聘社区规划师,实现由散点条线更新向区域系统实践、由单一方式单个项目向多方式多项目的转变。


在上海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工作中,社区规划师的聘任方式往往是自上而下委派和自下而上委托两种类型的结合。前者主要是区政府以及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挑选社区规划专家,对社区进行特征挖掘和问题判读,并对规划设计质量进行把关;后者主要是街镇或居委会选取设计团队,代表居民设计方案,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不仅兼顾了政府发展引导和社区居民意愿,也符合当下社区治理的阶段特征。






万里社区的规划变迁






万里街道(原长征镇万里地区)是上海市西北部人口较为集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依规划设计启动相关建设,是全市四大跨世纪示范居住区之一。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突出人本关怀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绿化、水系相融合,实施公建设施分级配置。


2014年,万里地区从长征镇析出,新成立的万里街道亟待对社区服务要素进行梳理评估,促进公共资源配置的精准化落实。这一时期的社区规划突出“找短板、定任务、推行动”三大环节,形成由“区域评估—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构成的系统性工作框架,并关注建设动态更新及行动反馈,实现及时、长效治理。


万里公园


2018年编制的《普陀区社区发展规划导则—街道指引》提出分街镇的差异化指引策略,最后在区级层面进行统筹协调,以点连线、以线连面,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推动整体品质的提升。2021年7月实施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对社区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在补短板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社区的品质和特色。这一时期,万里街道在评估原有规划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对标更高要求,强调社区服务向品质提升和特色塑造转变,提高设计、建设、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所有潜力空间进行激活、提质和赋能,实现社区规划管理向高效复合共享转变。通过提取社区在自然环境、风貌资源等方面的特色要素,该街道构建以富平路、新村路作为横向脊梁,以中央绿地、滨水绿地作为纵向骨架,嵌入江南水乡、法式园林特色基因,构造了社区美好生活的“万里画卷”。







规划师打造社区“微城市”






万里街道作为上海市“共享社区计划”试点,近年来形成了规划与实施一体化、具有较强普适性和推广意义的规划成果,并探索了以街道为主体聘任社区规划师的工作方式,系统性跟踪指导社区发展和规划工作,强调公众参与和规划的前瞻性,引领高品质生活方式革新。


在长期跟踪万里社区规划的过程中,社区规划师在社区规划过程中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既是社区规划的设计者,又是社区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实施规划的参与者。他们逐渐从聚焦于物质空间层面提升的技术服务角色,适度向社会性乃至经济层面拓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关注问题与需求导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初入社区,规划师通常通过人口特征及预测、居民需求征集、社区物质空间要素评估等方式,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全面调查社区的各类存量空间资源,并对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进行排摸梳理,建立社区公共资源库,为下一步盘活资源、形成弹性高效的空间供给策略提供扎实基础。


万里社区中心


在遵循方便居民、利于慢行、相对集中、适度均衡等原则下,社区规划师合理安排各类功能,使居民需求与公共资源相匹配,并考虑服务设施空间的动态适应与弹性预留,形成面向政府的“一张蓝图”,以及面向居民的“一张导览图”,实现从单项目的散点更新到多维度的系统规划,既保障居民便利,又有针对性地利用社区资源。


在衔接现行规划体系方面,万里社区规划结合城市更新政策,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补全基础保障型的社区级服务设施。同时,在不修改法定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空间挖潜、功能转换、环境提升等微更新的方式改善品质。这一过程,社区规划强调规划先行、设计引领,通过“1+X”的形式,搭建由“社区规划师+联合设计师”组成的专业技术平台。具体更新项目采用设计师负责制,强化社区规划师在跟踪指导社区系统性评估和顶层规划的作用。


在社区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和居民始终是两个核心主体,其宗旨就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与居民共同谋划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将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公众自下而上的自主行动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政府为社区提供资源和指引,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


万里四季苑小区的儿童游乐设施


基于此,万里社区规划探索出“社区 P+P”模式(即动态规划和自治共治相结合的社区规划理念),协同各方诉求,通过搭建共同平台,发挥多重治理主体作用。以社区规划师为纽带,自上而下层面,在区级建立工作组沟通机制,由规划与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共同完成社区发展规划,明确分工要求,突出规划引领、整体统筹;自下而上层面,由街道(镇)作为联络主体发起行动,联合所有的社区利益相关者,将不同的资源导入社区建设,完善社区自更新体系。


此外,万里社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年轻人口占比较高,针对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关注热点,提出“掌上居委会”的设想,将需求调查、方案公示等同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适应了年轻化社区的需求,形成共治自治的“向心力”。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公众研讨会、现场参观等方式吸引居民参与其中,并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海报、宣传手册等方式积极生动地落实了贯穿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来源:自然资源部;作者:赵宝静、王睿、奚文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