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2》发布
导 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都市圈作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明确提出“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的要求。
基于国家战略要求,区域跨城通勤往来日益密切的趋势,以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跟踪的考虑,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模型工作室联合开展了上海大都市圈通勤研究,并编制完成《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2》。
//图1《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2》
《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2》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互联网大数据,针对上海大都市圈行政区划单元(城市、区县)、空间协同单元(战略协同区、协作示范区、跨界城镇圈)以及重点地区等多种空间尺度,依托通勤人口、通勤距离、5公里通勤、通勤率、轨道覆盖通勤人口等通勤指标,分析各单元内部及不同单元之间的通勤人口空间分布、通勤联系等特征。
01 数据及指标说明
通勤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主要在铁路系统使用。随着工业化发展,火车、汽车、公共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下班,通勤概念范畴进一步扩大。本报告中的通勤是指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规律性往返的过程。报告使用百度位置服务大数据开展不同空间单元、多元通勤指标的通勤特征分析,数据时间为2021年9月至11月。
报告涉及通勤人口、通勤距离、5公里通勤、通勤率、轨道覆盖通勤人口等5大类指标,并按照空间联系等特征衍生多项子指标。例如,通勤人口维度包括流入通勤人口、流出通勤人口、内部通勤人口、总通勤人口等子指标。其中,流入通勤人口的居住地在区域外、工作地在区域内,流出通勤人口的居住地在区域内、工作地在区域外,内部通勤人口的居住地、工作地均在区域内,三者之和定义为总通勤人口。
//图2 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指标体系
02 研究范围
本报告的研究范围重点聚焦上海大都市圈的行政区划单元、空间协同单元和重点地区等三类空间。
行政区划单元方面,由城市单元和区县单元组成,其中城市单元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和舟山;区县单元则依据《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以9个城市的市区及其所属的县(市、区)为基础,将上海大都市圈划分为40个区县单元。
//图3 上海大都市圈40个区县单元
空间协同单元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建立了“大都市圈(全域)—战略协同区(次分区)—协作示范区(区县级)—跨界城镇圈(镇级)”四层级的空间协同框架,围绕创新、交通、生态、人文四类关键协同要素,聚焦不同空间尺度协同重点。
//图4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层次
重点地区方面,包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上海五个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
03 上海大都市圈总体通勤特征
2021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为7793.6万人,总通勤人口接近3800万人。跨都市圈通勤人口超过20万人,江苏的镇江、南京、扬州、泰州、盐城,浙江的杭州、绍兴、台州,以及安徽的宣城、马鞍山等与上海大都市圈多个城市通勤联系紧密,存在连绵发展的区域。
//图5 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通勤联系分布
04 城市与区县通勤特征
1. 城市
总体通勤特征方面,上海市总通勤人口超过1200万人,是都市圈内唯一通勤人口达到千万级别的城市;苏州市超过750万人,宁波市接近500万量级。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和嘉兴市的流出通勤率较高,流出通勤人口占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比例均超过0.7%。结合城市规模考量,除南通市相对偏高外,上海大都市圈其他8个城市的总平均通勤距离处于合理区间内。
跨城市通勤特征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间通勤人口总数超过30万,苏州市流入、流出通勤人口总数最多,上海市次之,无锡市、常州市、嘉兴市等城市也较多。其中,上海—苏州间的通勤人数最多,约为12万人,苏州—无锡、无锡—常州等城市间通勤人数超过5万人。
//图6 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间通勤联系分布
2. 区县
总体通勤特征方面,40个区县单元中,通勤人口、工作人口、就业岗位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市区以及昆山、嘉定、松江、慈溪、江阴等单元。各单元总平均通勤距离在6-16公里之间;大部分单元总5公里通勤占比在40%-65%之间。上海、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市区和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昆山等11个单元拥有轨道交通,覆盖通勤人口比重较为突出。
跨区县通勤特征方面,上海市区与嘉定、松江、青浦、奉贤之间的通勤人数较多,苏州市区—昆山、余姚—慈溪、无锡市区—江阴之间的通勤人数处在较高水平。整体而言,上海市区—上海郊区—昆山—苏州市区—无锡市区—江阴—常州市区的通勤联系较为密切,宁波市区—慈溪—余姚、南通市区—如皋—如东、嘉兴市区—桐乡—海宁之间的通勤联系也较多。
//图7 上海大都市圈跨区县单元通勤联系分布
05 多层次空间协同单元通勤特征
1. 战略协同区
战略协同区包括环太湖战略协同区、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战略协同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沿海战略协同区等5个单元。其中,长江口战略协同区总通勤人口超过1000万,环太湖、沿海和杭州湾等战略协同区的总通勤人口在800至900万,淀山湖战略协同区在400万左右。沿海、杭州湾、长江口和淀山湖等战略协同区的流出通勤率接近6%,环太湖战略协同区的流出通勤率(0.3%)远低于其他战略协同区。各战略协同区总5公里通勤占比均超过45%,其中淀山湖和环太湖战略协同区较高。沿海战略协同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最高,接近20%;杭州湾、长江口和环太湖等战略协同区介于15%-20%之间。
//图8 环太湖战略协同区流出通勤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布
2. 协作示范区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培育10个协作示范区。总体通勤特征方面,嘉昆太协作示范区总通勤人口、内部通勤人口和流出通勤人口最多,苏锡协作示范区流入通勤人口最多。崇启海、沪舟甬协作示范区内部平均通勤距离较长(大于6公里),苏锡协作示范区最短(小于5公里)。苏锡、沪舟甬、崇启海、金余慈平协作示范区流入通勤人口大于流出通勤人口。除崇启海、江张协作示范区无轨道交通外,苏锡协作示范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最高,其余皆低于10%。
内部通勤特征方面,嘉昆太、金余慈平、沪舟甬、松金嘉平协作示范区内部跨区县的通勤人口较多,均超过3.5万人;江张、锡宜常协作示范区次之,崇启海、吴南、青吴嘉、苏锡协作示范区内部跨区县通勤人口较少。
//图9 协作示范区内部通勤联系分布
外部通勤特征方面,比较协作示范区外部通勤联系排名前三的区县流入、流出通勤人口之和分别占该协作示范区流入、流出通勤人口的比例,沪舟甬协作示范区最高,主要流入自和流出至宁波鄞州区、镇海区、海曙区。吴南、崇启海协作示范区在60%-80%之间,其中吴南协作示范区外部通勤联系最紧密的区县为湖州吴兴区和苏州吴中区、姑苏区;崇启海协作示范区的流入、流出通勤人口主要来自上海浦东新区和南通通州区、崇川区。
//图10 协作示范区外部通勤联系
3. 跨界城镇圈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培育13个跨界城镇圈。总体通勤特征方面,安亭—花桥—白鹤、徐行—外冈—浏河—陆渡城镇圈的流入、流出通勤人口排名前2位;金塘—大榭—梅山—六横、洋山—岱西—高亭—小沙、东平—海永—启隆等城镇圈排名靠后。城东—金港、枫泾—新浜—嘉善—新埭、七都—震泽—桃源—南浔等城镇圈的总平均通勤距离小于10公里,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的总平均通勤距离大于17公里。仅有安亭—花桥—白鹤、徐行—外冈—浏河—陆渡、朱家角—金泽—黎里—西塘—姚庄、望亭—黄埭—硕放—鸿山4个城镇圈拥有轨道覆盖,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均不超过10%。
内部通勤特征方面,安亭—花桥—白鹤等城镇圈经济社会相对集聚,呈现强联系特征;吕巷—张堰—廊下—广陈—新仓等城镇圈受行政区划或自然地理影响,同一区县的街道镇通勤联系较强,跨区县的通勤联系则较少,呈现组团联系特征;金塘—大榭—梅山—六横等城镇圈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限制,城镇圈内各镇之间通勤联系较少,呈现弱联系特征。
外部通勤特征方面,13个跨界城镇圈与周边区域的通勤联系主要集中在所在区县内,大多数城镇圈流入自和流出至所在区县占流入、流出通勤人口的比重均超过50%。其中,城东—金港城镇圈流入自所在区县和流出至所在区县占流入、流出通勤人口的比重均超过90%。
//图11 跨界城镇圈与周边区县的通勤联系分布
06 重点地区通勤特征
1.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通勤人口超过200万人,总平均通勤距离在10公里左右,内部5公里通勤占比接近七成。示范区拥有上海地铁17号线和苏州地铁4号线,全域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为6.6%。示范区内部形成了以青浦城区、吴江城区、嘉善城区和盛泽镇区为核心的4个通勤组团。通勤联系最紧密的是吴江区松陵街道与江陵街道,通勤人数超过6万人。
//图12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部通勤联系分布
2.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总通勤人口超过50万人,流入和流出通勤人口接近25万人,总平均通勤距离超过15公里;内部平均通勤距离较短,内部5公里通勤占比达到70%。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与浦东新区、奉贤区和闵行区的通勤联系共占其流入、流出通勤人口的八成。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与上海市主城区的通勤联系以流出为主,主要流向张江和世纪大道一带;与主城区外的其他区域以流入通勤为主,主要流入南汇新城镇和金汇镇。
//图13 临港新片区内部通勤联系分布
3.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总通勤人口超过80万人,总平均通勤距离超过10公里,内部5公里通勤占比超过70%。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目前拥有上海地铁2号线、10号线、13号线和17号线,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达到21.5%。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跨市通勤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和工作地是昆山市,占市外流入通勤人口的比重达到近60%。
//图14 虹桥商务区流入通勤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布
4. 上海五个新城
上海五个新城中,工作人口最多的是松江新城,最少的是南汇新城。青浦、松江和南汇新城的流入通勤人口大于流出通勤人口,其中南汇新城流入通勤人口是流出通勤人口的1.5倍。五个新城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下。各新城与其所在区的通勤联系密切,有相当比例的通勤人口往返于新城及其所在区的其他地区之间。昆山市是上海五个新城跨市通勤人口的最大来源地和目的地,占五个新城总跨市流入通勤人口的一半,总跨市流出通勤人口的1/3。
//图15 上海五个新城流入、流出通勤人口构成
以上为《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2》的部分内容,更多详细内容请发送《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2》到公众号“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获取电子文件。
总策划
熊 健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孙 娟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屠启宇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编
熊 健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执行主编
张 逸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张天然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副院长
研究团队
杜凤姣、邹伟、居晓婷、阎力婷、史钟一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
王波、温作超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模型工作室
数据支持:百度地图慧眼团队 阚长城 王建光 项雯怡
合作专家:钮心毅
指导专家:彭震伟、赵民、王丹、李彬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